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古琴大師王華德

作者:蘿蔔酒

時間:2004-01-28

圖中這位古琴大師是“半須道人”張近山的傳人, 蜀派最後一個大師。 他手中的古琴是中華第一制琴師唐朝巨匠雷威親制,

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比前段時間拍賣出八百九十萬高價的王世襄夫人那把“大聖遺音”琴還要有來頭。

王大師和我是師兄弟關係, 不過我手不能撫弦, 目不能斷譜, 對古琴是一點也不懂。 王大爺(我們都這麼叫)和我是學太極拳的師兄弟, 每天早上, 在體育場裡一起跟著師傅穿著練功服舞袖子。 當時, 我知道王大爺是個古琴大師, 但不知道是如此大的大師。 早知道, 就是不拜師學藝, 也一定跟他討幾張古琴CD, 天天大聲放給鄰居聽, 以顯示哥們很中國、很傳統、很文化、很貴族。 我的鄰居是個到處講“為是中國人自豪”的女博士, 我放傳統古琴, 就算她不高興也只認了這個啞巴虧。 再則, 她兩口子每天放《萬水千山總是情》 ,

我也沒說什麼呀!

我們這代人啊, 最大的遺憾, 我覺得, 就是沒有機會學幾樣樂器:從小就只知道做作業考大學, 沒學幾樣玩世的本領上身。 等大學也考上了, 泡妹妹, 要瀟灑的時候才發現成績單不管用。 有人拼命地學吉他, 還是不趕趟, 比不得那些幼兒學的。 還是古琴好啊, 全看道具, 長袍馬褂, 焚香泡茶, 反正沒人聽得懂, 彈得越沒調, 別人越說好。 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沉得住氣, 只要自己別先笑了, 堅持個十五、二十分鐘, 基本上妹妹就騙到手了。

我這倒不是說古琴是亂來, 但古琴的確是不靠童子功的。 古琴也許是世界上唯一的“知識份子”琴, 不講技巧, 講意境, 也就是看誰能從“單調”的琴音中總結出巨大的“道理”來。 基本的技巧是要有的,

但“琴音寫心音”, 只要彈著高興(必須是真的高興)就算是有技巧了, 而且還是很有技巧。 不過, 古代書生四藝“琴棋書畫”裡, 琴是排第一的, 想來要練的好琴也不容易。 古琴曲裡, 我聽過又記得名字的也就只有“流水”和“平沙落雁”。 聽古琴曲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聽不出調來, 要說完全沒調, 又好象還有規律, 要說總重複, 又變化多端, 總之古琴曲的PATTERN很奇怪, 比貝多芬還麻煩。 就我這個外行看, 中國古琴曲的節拍明顯比西洋樂曲長, 長幾十倍都不止, 西洋樂曲一個節拍幾秒鐘, 古琴的一個節拍最少也要上一分鐘。 西洋樂曲作曲人總用類似的音符來點出節拍, 所以聽眾跟得上, 可以邊聽邊打拍子; 這古琴要是聽眾也想跟著打拍子,
要麼是超級高手, 要麼非給憋死不可。 古琴曲“氣”長, 所以旋律的選擇就受局限, 變化激烈的旋律沒法彈, 不然伯牙彈不吐血, 子期聽也聽吐血了。 古琴的旋律乍一聽沒什麼變化, 和彈棉花差不多, 但長久和熟悉了, 就能感受到彈者的心情。 要給古琴當聽眾, 沒點耐心是不行的。 其實, 西洋古典音樂也是一樣的要有耐心才聽得明白, 這和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嚴重不符。 相比之下, 流行歌曲和土風音樂就舒服多了, 一個PATTERN, 節拍甚短, 反復使用, 加點起伏, 就是一支人人上口的好歌, 一個糙老爺們, 喝點酒就哼上了, 搖頭晃腦、殺雞殺鴨地抒情。 難怪古琴這門藝術兩千年以來總是“曲高和寡”的尷尬境地, “陽春白雪”的群眾基礎是比不得“下里巴人”。
但是, 偏偏代代都有人對古琴不棄不離, 愛之終身。 近代, 西學東漸, 古琴幾近絕跡, 但這幾年又有回頭之勢, 大玩家、大收藏家王世鑲夫人那把“大聖遺音”拍出幾九百萬高價, 就是證明。

這幾年, 知識份子搞了點錢, 雖然買不起寶馬、包不起明星, 但折騰點古物, 搞得自己好象很有品位的感覺還是可以的。 呼呐呐一陣子到處都是收藏家。 這字畫門檻太高, 都奔傢俱、刀劍去了, 這古琴也慢慢地被“賊”惦記上了。 這是好事啊!開始也許是趕時髦, 沒准玩出了感情, 就真的進去了成了大師。 折騰“文化”總好過吃喝嫖賭! 國內以婚外戀為題材的電影電視特別多, 對此我老婆的姐姐有個畫龍點睛的評論:搞婚外戀是沒的文化, 不會玩, 沒追求。仔細想來,的確是這麼回事, 看那些偷腥、趕場的主, 一個個眼圈烏黑, 腎都虛成那樣了, 哪來的這麼大的雄心壯志, 還不是因為生活空虛!

說來不得不佩服古代的知識份子! 科舉那陣子, 高考玩了, 一輩子什麼都有了, 只剩玩, 所以對於打發空虛, 中國文化最有心得,西方根本沒得比。 中國玩主們“琴棋書畫”,西方人就只有高爾夫、橋牌。就連自以為最有品位的法國人, 也只知道在夏日傍晚的陽光下繞著巴黎蹬自行車。 我的導師每天下了班不回家, 泡在BAR裡等人說話, 我真的好可憐他, 真擔心哪一天, 他就失蹤了, 一個人跑去非洲研究螞蟻。 這不是我瞎操心,學校真的有過失蹤的教授。其實這主要是西方文化,特別是英國文化,太認真,什麼東西上來就搞得清清楚楚,太徹底了,什麼都搞成了專業、科學, 所以永遠只有印刷科學,不會有書法藝術。西方的音樂和繪畫也都是如此, 細節、精確得不得了,一個譜子所有的人彈, 彈得都要一樣。這樣搞對是對, 但門檻太高, 專業還行,用來玩世就太累了。 反觀非洲等原始地方的原始音樂, 全都是沒有譜子的即興演出, 只要彈的人高興, 聽的人高興就得了。 中國古樂也多似於此。 我一直在想《樂》經的失傳是不是因為樂人故意的拋棄, 是件好事不是壞事。 中國古傳的“五音”樂譜也許上面記的不是音調, 而是另有高深的講究。 這也只是我一個門外漢的妄臆, 大家當不得真,還請真的高手出來指正。

圖中為都江偃春天開水彈琴的王大爺,是個很快樂的人, 八十多歲了和我們年青人在一起還喜哈打笑的, 但看照片中, 一琴在手, 那種認真、莊嚴、無奈就出來。 王大爺是古琴中的江湖派, 代表民間, 和官方是對頭。所謂“窮人火大”,王大爺的風格是急風暴雨、喧囂嘈雜、技巧多變的那種。而官方、朝廷的風格就是講求規律,限制變化,一切都只能從“四書五經三個表”中推演出來。王大爺的最愛是《廣陵散》,《廣陵散》乃嵇康死前所創,其憤恨可想而知。王大爺雖無官無職, 一匹夫而已,看來還是有(政治)追求的。 這幾年有人發了財, 更多人日子不好過, 社會上厲氣重, 王大爺的古琴風格也不免有了不同。今天聽王大爺彈《流水》肯定和86年錄的不同。 可惜, 王大爺現在是越來越少摸琴了,我等就是杠著師傅的面子也難得聽一回琴音。

網上有篇廖亦武寫王大爺及其古琴的文章, 很生動,也很反動, 現抄錄於下。我其實很支持文中王大爺對古琴的觀點:音樂也是國器。始皇帝威加海內, 要萬山臣服, 人要低頭,音符也得低頭, 可偏偏拿刀的人降了, 拿樂器的人卻還敢扔石頭。前一千多些年,王莽篡位,先從音樂下手, 以前我覺得是他迂腐, 現在看來還真是個有心人。 是啊, 如果真有什麼萬能的先進理論, 不妨先用來彈首小曲試試。有一次, 碰著一個傳道的好心人, 我也是這麼問他:“你說基督踢足球會踢得有多好。。。”。

另有一篇講中華第一琴“春雷”的文章也一併呈上。

【文摘】神品春雷

by 風聲水起

按照樣式,古琴可以分成

伏羲式:如唐琴“九宵環佩”

神農式:如唐琴“大聖遺音”、“一池波”、“玉壺冰”、“正吟”

風勢式:如唐琴“春雷”

伶官式:如宋琴“混沌材”

仲尼式:如宋琴“鶴唳清宵”、“灑塵”、“海月清暉” 、“清梵”、“瀟湘夜雨”、“鐵鶴舞” 、“石泉” 、“片秋”、元琴““清籟” 、“戛玉”、明琴、“懸崖飛瀑” 、“遏雲” 、清琴“清夜鐘”

號鐘式:如明琴“秋嶺鳴鶴”

潞王式:如明琴“中和”

正合式:如明琴“仲令”

師襄式:如明琴“雲鶴”

還有

連珠式:如“飛瀑連珠”

變體連珠式:如明琴“天風環佩”

靈機式:

師曠式:如“太古遺音”

亞額式:

這些都是現存的琴。可以找到樣式圖片的,現存的琴名氣最大的,當屬唐琴神品“春雷”

神品春雷

“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獨稱雄。”傳世古琴,以唐琴為最珍貴之神器。唐琴之中,以雷公琴為最。蜀中九雷中,以雷威成就最大。而雷威一生所斫之琴中,又以“春雷”為最。所以,在古琴神品中,“春雷”實是最最珍貴的無價之寶。

北宋末年,宋徽宗趙佶在其宣和內設“萬琴堂”,廣羅天下古琴神品於其中。雷威的“春雷”琴,是其中的第一品。

金滅北宋後,金人將奪自宋宮的珍寶,裝了2050車,運往燕京。“春雷”琴也隨之來到了北京,成為了金帝宮中的第一琴,被收藏于承華殿中。金章宗死後,以此琴陪葬。

在地下埋了十八年後,“春雷”又複出於世,成為了元宮中的珍寶。後來,“春雷”琴被賞賜給了元朝承相大琴家耶律楚材。耶律楚材曾將其贈予老師萬松老人。以後,“春雷”琴又複歸耶律楚材之子耶律鑄。以後其琴又歸趙德潤所有。

明朝時,“春雷”傳入明宮之中。到了清朝,“春雷”琴流傳到裕親王府中。以後,該琴又流出府外,後來為滿州大琴家佛詩夢所得。後來,佛詩夢又將“春雷”琴傳予其入室弟子北京大琴家汪孟舒。現“春雷”琴仍為汪氏家傳珍寶。

民間訪談錄 ___蜀派古琴大師王峪

採訪緣起:1994年我從隱居地重歸故里時,世道大變。因感念妻離子散,物是人非,所以灰心喪氣,終日挾一洞簫在成都磨子橋的幾家酒吧賣藝糊口。這期間,湊巧與王峪大師有數面之緣,各以琴簫會友,遂成忘年之交。

1995年10月3日和1996年1月31日,我懷著個人目的,兩次造訪未果。王峪大師家中無電話,只能用傳書帶信這種極古老的方式聯繫。終於1997年1月3日上午敲定,下午3點相見。

王峪大師已87歲了,家住成都羊市街與東城根街交叉口旁的一條陋巷內,路人皆知其名。他的經歷見《巴蜀地方誌.音樂名人傳略》877至880頁;他的琴音已由臺灣天籟出版公司製成光碟,在海外廣為流傳。成都和北京等地音樂商店也在出售。

(以下,威:老威;峪:王峪)

威:聽罷先生這曲《山中訪友》,我有點坐不住了。我還沒開口採訪,您就用這意境高遠的琴聲“訪”透了我。先生,晚輩真是高山仰止啊。

峪:你還在吹簫嗎?

威:“還在吹簫”是什麼意思?我肯定在吹。雖然年復一年,我被生計問題壓得喘不過氣,但吹簫是每日必做的功課。時間緊,心氣燥時,就舔舔凹口,哪怕不出聲也行啊。樂器也有靈性,你不愛它,它當然就疏遠你。

峪:是麼?我可是許久沒撫琴了。

威:先生豈能降低自己,同我這種俗人相提並論?先生即使終身不再撫琴,其仙風古韻也迴旋在天地之間、殿堂內外。想當年,孔聖人遊說列國,推行周禮,被一群野蠻人圍困于陳、蔡交境之處達三天三夜,水盡糧絕。夫子臨危不懼,在眾弟子前撫琴高歌,感天動地。我經常在想,這古琴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士大夫的沉浮史。

峪:可以這麼說。古琴是同中國的政治聯繫最緊密的樂器,因此歷史帝王會弄琴的不少。隔著千年歷史,我們無法親聆孔夫子撫琴而歌,但我們能從《論語》中“克已複禮為仁,一日克已複禮,天下歸仁焉”中辯認出其琴其歌應該是正氣浩蕩,凜然不可侵犯。與孔子同時代的晉國師師曠,為了專心練琴,不受四周環境的干擾,竟刺瞎了雙目。據說師曠之琴,直接預示著國運興衰及個人禍福,幾近巫術。特別神的是,他能通過撫琴上天入地,呼風喚雨,重演歷史。雖說古琴起源有許多種說法,但在我的心裡,師曠是最早的宗師。

威:師曠有琴譜傳下來麼?

峪:沒有。孔子倒有一首《文王操》,但也有偽託之嫌。不過我覺得這沒關係,因為許多古籍都描寫了師曠撫琴的場景,你可以從這些場景去想像,從白鶴翩翩起舞到天昏地暗的雷霆之怒,當琴弦終於崩斷,大王手中的玉杯也摔得粉碎。這種國勢陡轉,天人共怒的極端,是很難用樂器表達的。

威:您的意思是世間有兩種古琴,一種是能夠撫奏的,一種是想像裡的?

峪:對,一種是現實,象我剛才為你弄的《山中訪友》,有作者,有朝代,徵、羽、宮、商、角分明,平和而雅致,令人流連忘返;而另一種本來是書裡的神來之筆,後人讀了拍案稱絕之餘,就把書中千古流傳的故事搬進曲譜。人都有模仿的習性,今人模仿古人是很雅很過癮的事,於是這些故事化的曲子也能廣為流傳。

威:我還是覺得想像裡的好,例如“築”這種樂器,我最早知道是在《東周列國志》裡,荊軻為了酬報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攜徐夫人匕首及燕國地圖去詐降,行刺秦王,“至易水之上,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之,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之。”這就是說,那首蒼涼千古的《易水歌》是高漸離用“築”來伴奏的,後來高漸離繼承荊軻的遺願,在築裡灌鉛,並用兩年多的時間,逐步接近秦皇,投其所好。終於在遭受挖掉雙目的酷刑之後,持築對專制者發起攻擊。我一次次地根據這種故事想像築的形狀和聲音,真是心醉神迷。可直到去年,我才在考古雜誌上,讀到在西漢古墓長沙馬王堆裡發現失傳樂器築的報導,裡面寫道:“築身窄長,築頸呈三角形,可以看見,以前曾有五根弦,一根壓三角頂棱、兩根貼著左側的斜面,另兩根順著右側斜面。五根弦分在徵、羽、宮、商、角;西側的築弦被扼住後,又分別變成羽、變宮、宮、角、變徵五聲。”

峪:你說得不錯,其實任何一種曲譜及樂器都是屍體,你不動它,它也就一天天地腐爛了;如果你象音樂學院的學生一樣,一個音符一個音符地照搬,也沒意思,你在照搬屍體呢。一個好的琴者,應該象你剛才闡釋“築”那樣,把活人的精氣吹灌進去,使屍體動起來,使屍體在你跟前跳舞。有人弄一輩子也只能達到琴匠的水準,教學生混飯還可以,就別談什麼境界了。

大約五年前,幾十位海內外古琴高手薈萃成都,臺灣、美國、歐洲的都有,我陪他們上了峨嵋山的金頂,正是隆冬,寒風怒號,天地渾然素白。當夜清月登空,雲濤滾滾如萬千銀魚雀躍,眾高手面對奇境,卻畏縮不前,我一時逞能,竟吩咐徒弟擺幾于捨身崖上,老夫盤膝而坐,撫琴高歌李白的“明月出天山”,動情之處,雲翻浪湧,天公陡降大雪,這是自然界的聽眾在嘩嘩地鼓掌呢!我邊撫邊唱邊用心聆聽那極為深遠的回聲,感覺自己一直就在捨身崖上坐著。我是一塊老石頭,一直在與山川對話。驀然,我猛一睜眼,看見了佛光,那佛光象動盪的水井,在雲海邊一圈一圈朝上翻,在兩個光環之間,我看見了盤膝合掌的佛,在佛的跟前,也擺著一張琴,我真忍不住誘惑想跳過去,撫一撫那張琴!

威:許多人就這樣跳下崖去,那佛就是您自己呀。

峪:我知道,但我也知道這琴聲這歌聲不是我能發出的,是大自然在借屍還魂,是融入大自然的祖先在借屍還魂。我們身體在變輕變薄,終於象一具空殼在雪裡化掉,我再唱“明月出天山”,我反復唱,我清醒地意識到,這是我一生中最輝煌的刹那,我在蒼海桑田中積蓄了幾十年,就為了這一刹那,永恆的聽眾,《高山流水》的神話終於被粉碎了,愈伯牙和鐘子期算什麼?

威:您對《高山流水》耿耿於懷?

峪:根本就沒有這支曲子,俞伯牙的境界,來源於樵夫鐘子期的兩句讚歎:“巍巍乎,其志在高山”;“浩浩乎,其志在流水。”這一靜一動,或靜與動的互相包含,涵蓋了東方的全部哲理。但是在這講得清楚的哲理之上,有講不清楚的更高妙的東西,象《道德經》裡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古琴裡的“玄之又玄”,就是聽眾的唯一,最後達到琴者和聽眾都是自己。但你又能從“自己”中觸摸到眾妙之門。眾,大也,多也,普天之下也。那麼鐘子期就是另一個俞伯牙,子期病死,伯牙毀琴相祭,並發誓終身不再撫琴的真正原因是,他再也弄不下去了,《高山流水》是一支心死之曲。古往今來,沒有一個高手能譜出心死之曲。

威:現在流傳的《高山流水》怎麼樣?

峪:據說是根據失傳的《高山流水》之意境重新譜寫的,大約是明代的作品。我想,漢、唐、宋也應該有他們那個時代的“高山流水”,如果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有此雅興,也可以弄。所以社會上流傳的《高山流水》的琴譜版本有五、六種之多,有將“高山”和“流水”分作兩支曲子的,也有合在一塊的,更可笑的還有古樂合奏曲,據說還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搞的,在劇院裡演出,挺賣座。俞伯牙果真有如此眾多的知音?這個社會呀,只要炒作得好,不倫不類的東西也賺錢。

威:您出的碟子也不少。前天我還在盜版碟市場上,看見了好幾種,封皮上有“蜀派古琴大師王峪”的字樣,照片很具飄然仙逝的味兒,我猜測可能是您在峨眉金頂讓人拍攝的。

峪:你的意思是我也炒作?當然,我是人,要穿衣吃飯,前幾年,我感覺精氣充沛,腿腳也靈便,就到處走走,以琴會友,我還上過電視。但這說明不了什麼。我這輩子只會弄琴,能賣藝糊口養家,當然再方便不過。不瞞你說,我還收過學徒,然而某個晚上,我突然從電視裡看見一個盛況空前的古箏大會,大約有上百個戴紅領巾的小孩,面臨泰山日出,搖頭晃腦地齊奏雅調,令人大開眼界。我卻吃驚得半晌吭不了聲。聖賢之樂竟成兒戲!而且在宏揚傳統文化的名義下進行。慚愧之餘,我將所有的學徒掃地出門,也搞得自己心氣不暢。唉,世風日下,藝人何為?

威:我能理解先生。

峪:上次金頂撫琴見佛是我人生中的極致,從那以後,我就再也沒有物我相忘的好時光了。如果說運作,也是別人的事,因為當時的琴聲和自然之聲都被錄了下來,製成了光碟,在世界各地流傳。整整三個小時呀,要是平常,人都凍僵了,而我卻覺得一股滾燙的體液從丹田持續不斷地湧出來,我的手指異常靈活,最後,雪在我的身上堆積起來,眉毛還凝著兩根冰柱,然而當我在尾聲引吭長嘯時,雪蔔地一下抖散開去……我徒弟撲過來,給我裹上棉大衣,擁我入房烤火,人們都向我這個八十二歲的壽星敬酒。

威:我記得你病過一次。

峪:對,病過一次,痊癒後骨節僵硬,就很少弄琴了。但我還是保持焚香、淨手、憑幾默思的習慣。這是一種姿態,面對琴,你不一定要撫它。你聽聽,外面多熱鬧,通宵不停地打樁,又一幢高樓大廈要建起來了,比左邊窗外的這幢還要氣勢宏偉。才短短的兩年時間,我這房外的僻靜小街就已蕩然無存,那掩蔽著小街的一棵棵大樹還是解放初期栽的,不過一天功夫,全砍翻運走。我已失去了習慣已久的弄琴的環境,象你說的,樂器也有靈性呀。

威:斗膽問一句,先生今天撫琴是因為我嗎?

峪:其實在我沉思默想的時候,心裡已經在撫琴了,客人來訪,我就應著心音動手,保持一種連續性的冥想。

威:與聽眾無關?

峪:何為聽眾?從前,敝舍周圍,綠蔭連綿,夜半推窗,隨緣一曲,滿街都能聽見。那時如果你在街上路過,會以為自己走在漢、唐或宋朝的某條街上。而現在,我根本就不敢開窗,你看,有窗的地方都裝成牆了。三面牆,掛了六張琴,一張為晚唐琴,一張為宋,其它都是明以下。我在家中與它們為伴,能從唐琴幽黑的紋理中,聽出隱約的奔馬之聲,還能想像接納百川的絲綢之路,長安郊外,各類踏青人長袖飄飄的姿態;而宋琴焦黃,嚴謹的書卷氣卻隱伏著連綿不絕的流離失所。這些年代久遠的樂器,聽眾為誰???

威:先生可否給我講講蜀派古琴的淵源?

峪:這有很多種說法,我無意饒舌,挑起派內紛爭,況且先師早有遺訓。古琴也同文壇和政壇一樣,有在野和在朝之分,有學院和民間之別,進入學院也就等於在朝,教學生、拿教授級別的俸祿,整理、討論、甄別古譜,撰頌新篇,並編纂樂史。有時也為達官貴人演奏,成為國家級的權威;而在野也就等於民間,通過自發組織的琴會較技,自視清高,自得其樂,到後來自生自滅如我。

威:我從來不讀現代人編撰的歷史書,因為改動太大了,最終你不知道歷史是隨心所欲呢,還是有嚴格的尺度。比如唐韜(左弓上山下文)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大作家沈從文只有寥寥幾行,大約還是漢奸文學的代表,張愛玲等人根本沒寫。而李季和賀敬之都占了大量篇幅,似乎只有革命立場堅定才是好作家。因此,先生您莫悲觀,您想想從古至今,產生了那麼多好的古琴曲,又有幾支是在朝的教授弄出來的?

(民間訪談錄 ___蜀派古琴大師王峪)接上頁博訊www.peacehall.com

峪:謝謝你給我鼓勁,但我已八十七歲,朽木不可雕也。這樣吧,我們結為忘年之交,我送你一盤碟子,這第一曲《廣陵散》還過得去。

威:這《廣陵散》也是偽託之作麼?

峪:對。因為嵇康在被劊子手砍頭之前,撫琴一曲,然後憤然摔琴而歎曰:“《廣陵散》茲此絕矣!”遂引頸就刑,連曲作者本人都說“絕矣”,後來流傳的《廣陵散》當然是假借嵇康之名。不過,這支曲子同《高山流水》不一樣,它似乎深得嵇康和魏晉竹林七賢之神髓,悲愴而激烈。它的另一個名字叫《聶政刺韓王曲》,聶政你知道,春秋的大刺客,為報父仇,隱姓埋名多年,終於行刺成功,與殘暴的韓王同歸於盡。在斃命之際,聶政怕株連親人和同夥,竟自毀其面,令他人無法辨認。而其姐卻在弟弟曝屍街頭的時候挺身而出,披麻戴孝收殮遺骨,可謂大義凜然――《廣陵散》敘述了這個故事,並且通過被冤殺的文人嵇康之口――他多想做一個刺客啊。

威:先生,您也是個刺客,您在這支曲子裡向現代社會行刺。世代相傳的漢人血脈被腰斬,被接上;再次被腰斬,再次被接上。我覺得在一次次空前的掘墓鞭屍的文化浩劫之後,好的東西都流落到民間,從《高山流水》、《蘇武牧羊》到《廣陵散》,都是民間的精氣凝聚而成,所以《紅樓夢》裡也講:“悲涼之霧,遍及華林”。而歷朝歷代的暴君所幹的,正是肅清民間邪說,以正朝岡。天下清明,百姓都不敢講話,民間的好東西就被燒、被封,被故意“失傳”。久而久之,人們就習慣了遺忘,習慣了用朝廷規定的語氣說話,奏樂。再久而久之,這個民族就沒有歷史,沒有音樂,更沒有文化。先生,您要保重,盡可能把紮根於您心中的好東西保存得完整一些。祝您長壽。

沒追求。仔細想來,的確是這麼回事, 看那些偷腥、趕場的主, 一個個眼圈烏黑, 腎都虛成那樣了, 哪來的這麼大的雄心壯志, 還不是因為生活空虛!

說來不得不佩服古代的知識份子! 科舉那陣子, 高考玩了, 一輩子什麼都有了, 只剩玩, 所以對於打發空虛, 中國文化最有心得,西方根本沒得比。 中國玩主們“琴棋書畫”,西方人就只有高爾夫、橋牌。就連自以為最有品位的法國人, 也只知道在夏日傍晚的陽光下繞著巴黎蹬自行車。 我的導師每天下了班不回家, 泡在BAR裡等人說話, 我真的好可憐他, 真擔心哪一天, 他就失蹤了, 一個人跑去非洲研究螞蟻。 這不是我瞎操心,學校真的有過失蹤的教授。其實這主要是西方文化,特別是英國文化,太認真,什麼東西上來就搞得清清楚楚,太徹底了,什麼都搞成了專業、科學, 所以永遠只有印刷科學,不會有書法藝術。西方的音樂和繪畫也都是如此, 細節、精確得不得了,一個譜子所有的人彈, 彈得都要一樣。這樣搞對是對, 但門檻太高, 專業還行,用來玩世就太累了。 反觀非洲等原始地方的原始音樂, 全都是沒有譜子的即興演出, 只要彈的人高興, 聽的人高興就得了。 中國古樂也多似於此。 我一直在想《樂》經的失傳是不是因為樂人故意的拋棄, 是件好事不是壞事。 中國古傳的“五音”樂譜也許上面記的不是音調, 而是另有高深的講究。 這也只是我一個門外漢的妄臆, 大家當不得真,還請真的高手出來指正。

圖中為都江偃春天開水彈琴的王大爺,是個很快樂的人, 八十多歲了和我們年青人在一起還喜哈打笑的, 但看照片中, 一琴在手, 那種認真、莊嚴、無奈就出來。 王大爺是古琴中的江湖派, 代表民間, 和官方是對頭。所謂“窮人火大”,王大爺的風格是急風暴雨、喧囂嘈雜、技巧多變的那種。而官方、朝廷的風格就是講求規律,限制變化,一切都只能從“四書五經三個表”中推演出來。王大爺的最愛是《廣陵散》,《廣陵散》乃嵇康死前所創,其憤恨可想而知。王大爺雖無官無職, 一匹夫而已,看來還是有(政治)追求的。 這幾年有人發了財, 更多人日子不好過, 社會上厲氣重, 王大爺的古琴風格也不免有了不同。今天聽王大爺彈《流水》肯定和86年錄的不同。 可惜, 王大爺現在是越來越少摸琴了,我等就是杠著師傅的面子也難得聽一回琴音。

網上有篇廖亦武寫王大爺及其古琴的文章, 很生動,也很反動, 現抄錄於下。我其實很支持文中王大爺對古琴的觀點:音樂也是國器。始皇帝威加海內, 要萬山臣服, 人要低頭,音符也得低頭, 可偏偏拿刀的人降了, 拿樂器的人卻還敢扔石頭。前一千多些年,王莽篡位,先從音樂下手, 以前我覺得是他迂腐, 現在看來還真是個有心人。 是啊, 如果真有什麼萬能的先進理論, 不妨先用來彈首小曲試試。有一次, 碰著一個傳道的好心人, 我也是這麼問他:“你說基督踢足球會踢得有多好。。。”。

另有一篇講中華第一琴“春雷”的文章也一併呈上。

【文摘】神品春雷

by 風聲水起

按照樣式,古琴可以分成

伏羲式:如唐琴“九宵環佩”

神農式:如唐琴“大聖遺音”、“一池波”、“玉壺冰”、“正吟”

風勢式:如唐琴“春雷”

伶官式:如宋琴“混沌材”

仲尼式:如宋琴“鶴唳清宵”、“灑塵”、“海月清暉” 、“清梵”、“瀟湘夜雨”、“鐵鶴舞” 、“石泉” 、“片秋”、元琴““清籟” 、“戛玉”、明琴、“懸崖飛瀑” 、“遏雲” 、清琴“清夜鐘”

號鐘式:如明琴“秋嶺鳴鶴”

潞王式:如明琴“中和”

正合式:如明琴“仲令”

師襄式:如明琴“雲鶴”

還有

連珠式:如“飛瀑連珠”

變體連珠式:如明琴“天風環佩”

靈機式:

師曠式:如“太古遺音”

亞額式:

這些都是現存的琴。可以找到樣式圖片的,現存的琴名氣最大的,當屬唐琴神品“春雷”

神品春雷

“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獨稱雄。”傳世古琴,以唐琴為最珍貴之神器。唐琴之中,以雷公琴為最。蜀中九雷中,以雷威成就最大。而雷威一生所斫之琴中,又以“春雷”為最。所以,在古琴神品中,“春雷”實是最最珍貴的無價之寶。

北宋末年,宋徽宗趙佶在其宣和內設“萬琴堂”,廣羅天下古琴神品於其中。雷威的“春雷”琴,是其中的第一品。

金滅北宋後,金人將奪自宋宮的珍寶,裝了2050車,運往燕京。“春雷”琴也隨之來到了北京,成為了金帝宮中的第一琴,被收藏于承華殿中。金章宗死後,以此琴陪葬。

在地下埋了十八年後,“春雷”又複出於世,成為了元宮中的珍寶。後來,“春雷”琴被賞賜給了元朝承相大琴家耶律楚材。耶律楚材曾將其贈予老師萬松老人。以後,“春雷”琴又複歸耶律楚材之子耶律鑄。以後其琴又歸趙德潤所有。

明朝時,“春雷”傳入明宮之中。到了清朝,“春雷”琴流傳到裕親王府中。以後,該琴又流出府外,後來為滿州大琴家佛詩夢所得。後來,佛詩夢又將“春雷”琴傳予其入室弟子北京大琴家汪孟舒。現“春雷”琴仍為汪氏家傳珍寶。

民間訪談錄 ___蜀派古琴大師王峪

採訪緣起:1994年我從隱居地重歸故里時,世道大變。因感念妻離子散,物是人非,所以灰心喪氣,終日挾一洞簫在成都磨子橋的幾家酒吧賣藝糊口。這期間,湊巧與王峪大師有數面之緣,各以琴簫會友,遂成忘年之交。

1995年10月3日和1996年1月31日,我懷著個人目的,兩次造訪未果。王峪大師家中無電話,只能用傳書帶信這種極古老的方式聯繫。終於1997年1月3日上午敲定,下午3點相見。

王峪大師已87歲了,家住成都羊市街與東城根街交叉口旁的一條陋巷內,路人皆知其名。他的經歷見《巴蜀地方誌.音樂名人傳略》877至880頁;他的琴音已由臺灣天籟出版公司製成光碟,在海外廣為流傳。成都和北京等地音樂商店也在出售。

(以下,威:老威;峪:王峪)

威:聽罷先生這曲《山中訪友》,我有點坐不住了。我還沒開口採訪,您就用這意境高遠的琴聲“訪”透了我。先生,晚輩真是高山仰止啊。

峪:你還在吹簫嗎?

威:“還在吹簫”是什麼意思?我肯定在吹。雖然年復一年,我被生計問題壓得喘不過氣,但吹簫是每日必做的功課。時間緊,心氣燥時,就舔舔凹口,哪怕不出聲也行啊。樂器也有靈性,你不愛它,它當然就疏遠你。

峪:是麼?我可是許久沒撫琴了。

威:先生豈能降低自己,同我這種俗人相提並論?先生即使終身不再撫琴,其仙風古韻也迴旋在天地之間、殿堂內外。想當年,孔聖人遊說列國,推行周禮,被一群野蠻人圍困于陳、蔡交境之處達三天三夜,水盡糧絕。夫子臨危不懼,在眾弟子前撫琴高歌,感天動地。我經常在想,這古琴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士大夫的沉浮史。

峪:可以這麼說。古琴是同中國的政治聯繫最緊密的樂器,因此歷史帝王會弄琴的不少。隔著千年歷史,我們無法親聆孔夫子撫琴而歌,但我們能從《論語》中“克已複禮為仁,一日克已複禮,天下歸仁焉”中辯認出其琴其歌應該是正氣浩蕩,凜然不可侵犯。與孔子同時代的晉國師師曠,為了專心練琴,不受四周環境的干擾,竟刺瞎了雙目。據說師曠之琴,直接預示著國運興衰及個人禍福,幾近巫術。特別神的是,他能通過撫琴上天入地,呼風喚雨,重演歷史。雖說古琴起源有許多種說法,但在我的心裡,師曠是最早的宗師。

威:師曠有琴譜傳下來麼?

峪:沒有。孔子倒有一首《文王操》,但也有偽託之嫌。不過我覺得這沒關係,因為許多古籍都描寫了師曠撫琴的場景,你可以從這些場景去想像,從白鶴翩翩起舞到天昏地暗的雷霆之怒,當琴弦終於崩斷,大王手中的玉杯也摔得粉碎。這種國勢陡轉,天人共怒的極端,是很難用樂器表達的。

威:您的意思是世間有兩種古琴,一種是能夠撫奏的,一種是想像裡的?

峪:對,一種是現實,象我剛才為你弄的《山中訪友》,有作者,有朝代,徵、羽、宮、商、角分明,平和而雅致,令人流連忘返;而另一種本來是書裡的神來之筆,後人讀了拍案稱絕之餘,就把書中千古流傳的故事搬進曲譜。人都有模仿的習性,今人模仿古人是很雅很過癮的事,於是這些故事化的曲子也能廣為流傳。

威:我還是覺得想像裡的好,例如“築”這種樂器,我最早知道是在《東周列國志》裡,荊軻為了酬報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攜徐夫人匕首及燕國地圖去詐降,行刺秦王,“至易水之上,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之,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之。”這就是說,那首蒼涼千古的《易水歌》是高漸離用“築”來伴奏的,後來高漸離繼承荊軻的遺願,在築裡灌鉛,並用兩年多的時間,逐步接近秦皇,投其所好。終於在遭受挖掉雙目的酷刑之後,持築對專制者發起攻擊。我一次次地根據這種故事想像築的形狀和聲音,真是心醉神迷。可直到去年,我才在考古雜誌上,讀到在西漢古墓長沙馬王堆裡發現失傳樂器築的報導,裡面寫道:“築身窄長,築頸呈三角形,可以看見,以前曾有五根弦,一根壓三角頂棱、兩根貼著左側的斜面,另兩根順著右側斜面。五根弦分在徵、羽、宮、商、角;西側的築弦被扼住後,又分別變成羽、變宮、宮、角、變徵五聲。”

峪:你說得不錯,其實任何一種曲譜及樂器都是屍體,你不動它,它也就一天天地腐爛了;如果你象音樂學院的學生一樣,一個音符一個音符地照搬,也沒意思,你在照搬屍體呢。一個好的琴者,應該象你剛才闡釋“築”那樣,把活人的精氣吹灌進去,使屍體動起來,使屍體在你跟前跳舞。有人弄一輩子也只能達到琴匠的水準,教學生混飯還可以,就別談什麼境界了。

大約五年前,幾十位海內外古琴高手薈萃成都,臺灣、美國、歐洲的都有,我陪他們上了峨嵋山的金頂,正是隆冬,寒風怒號,天地渾然素白。當夜清月登空,雲濤滾滾如萬千銀魚雀躍,眾高手面對奇境,卻畏縮不前,我一時逞能,竟吩咐徒弟擺幾于捨身崖上,老夫盤膝而坐,撫琴高歌李白的“明月出天山”,動情之處,雲翻浪湧,天公陡降大雪,這是自然界的聽眾在嘩嘩地鼓掌呢!我邊撫邊唱邊用心聆聽那極為深遠的回聲,感覺自己一直就在捨身崖上坐著。我是一塊老石頭,一直在與山川對話。驀然,我猛一睜眼,看見了佛光,那佛光象動盪的水井,在雲海邊一圈一圈朝上翻,在兩個光環之間,我看見了盤膝合掌的佛,在佛的跟前,也擺著一張琴,我真忍不住誘惑想跳過去,撫一撫那張琴!

威:許多人就這樣跳下崖去,那佛就是您自己呀。

峪:我知道,但我也知道這琴聲這歌聲不是我能發出的,是大自然在借屍還魂,是融入大自然的祖先在借屍還魂。我們身體在變輕變薄,終於象一具空殼在雪裡化掉,我再唱“明月出天山”,我反復唱,我清醒地意識到,這是我一生中最輝煌的刹那,我在蒼海桑田中積蓄了幾十年,就為了這一刹那,永恆的聽眾,《高山流水》的神話終於被粉碎了,愈伯牙和鐘子期算什麼?

威:您對《高山流水》耿耿於懷?

峪:根本就沒有這支曲子,俞伯牙的境界,來源於樵夫鐘子期的兩句讚歎:“巍巍乎,其志在高山”;“浩浩乎,其志在流水。”這一靜一動,或靜與動的互相包含,涵蓋了東方的全部哲理。但是在這講得清楚的哲理之上,有講不清楚的更高妙的東西,象《道德經》裡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古琴裡的“玄之又玄”,就是聽眾的唯一,最後達到琴者和聽眾都是自己。但你又能從“自己”中觸摸到眾妙之門。眾,大也,多也,普天之下也。那麼鐘子期就是另一個俞伯牙,子期病死,伯牙毀琴相祭,並發誓終身不再撫琴的真正原因是,他再也弄不下去了,《高山流水》是一支心死之曲。古往今來,沒有一個高手能譜出心死之曲。

威:現在流傳的《高山流水》怎麼樣?

峪:據說是根據失傳的《高山流水》之意境重新譜寫的,大約是明代的作品。我想,漢、唐、宋也應該有他們那個時代的“高山流水”,如果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有此雅興,也可以弄。所以社會上流傳的《高山流水》的琴譜版本有五、六種之多,有將“高山”和“流水”分作兩支曲子的,也有合在一塊的,更可笑的還有古樂合奏曲,據說還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搞的,在劇院裡演出,挺賣座。俞伯牙果真有如此眾多的知音?這個社會呀,只要炒作得好,不倫不類的東西也賺錢。

威:您出的碟子也不少。前天我還在盜版碟市場上,看見了好幾種,封皮上有“蜀派古琴大師王峪”的字樣,照片很具飄然仙逝的味兒,我猜測可能是您在峨眉金頂讓人拍攝的。

峪:你的意思是我也炒作?當然,我是人,要穿衣吃飯,前幾年,我感覺精氣充沛,腿腳也靈便,就到處走走,以琴會友,我還上過電視。但這說明不了什麼。我這輩子只會弄琴,能賣藝糊口養家,當然再方便不過。不瞞你說,我還收過學徒,然而某個晚上,我突然從電視裡看見一個盛況空前的古箏大會,大約有上百個戴紅領巾的小孩,面臨泰山日出,搖頭晃腦地齊奏雅調,令人大開眼界。我卻吃驚得半晌吭不了聲。聖賢之樂竟成兒戲!而且在宏揚傳統文化的名義下進行。慚愧之餘,我將所有的學徒掃地出門,也搞得自己心氣不暢。唉,世風日下,藝人何為?

威:我能理解先生。

峪:上次金頂撫琴見佛是我人生中的極致,從那以後,我就再也沒有物我相忘的好時光了。如果說運作,也是別人的事,因為當時的琴聲和自然之聲都被錄了下來,製成了光碟,在世界各地流傳。整整三個小時呀,要是平常,人都凍僵了,而我卻覺得一股滾燙的體液從丹田持續不斷地湧出來,我的手指異常靈活,最後,雪在我的身上堆積起來,眉毛還凝著兩根冰柱,然而當我在尾聲引吭長嘯時,雪蔔地一下抖散開去……我徒弟撲過來,給我裹上棉大衣,擁我入房烤火,人們都向我這個八十二歲的壽星敬酒。

威:我記得你病過一次。

峪:對,病過一次,痊癒後骨節僵硬,就很少弄琴了。但我還是保持焚香、淨手、憑幾默思的習慣。這是一種姿態,面對琴,你不一定要撫它。你聽聽,外面多熱鬧,通宵不停地打樁,又一幢高樓大廈要建起來了,比左邊窗外的這幢還要氣勢宏偉。才短短的兩年時間,我這房外的僻靜小街就已蕩然無存,那掩蔽著小街的一棵棵大樹還是解放初期栽的,不過一天功夫,全砍翻運走。我已失去了習慣已久的弄琴的環境,象你說的,樂器也有靈性呀。

威:斗膽問一句,先生今天撫琴是因為我嗎?

峪:其實在我沉思默想的時候,心裡已經在撫琴了,客人來訪,我就應著心音動手,保持一種連續性的冥想。

威:與聽眾無關?

峪:何為聽眾?從前,敝舍周圍,綠蔭連綿,夜半推窗,隨緣一曲,滿街都能聽見。那時如果你在街上路過,會以為自己走在漢、唐或宋朝的某條街上。而現在,我根本就不敢開窗,你看,有窗的地方都裝成牆了。三面牆,掛了六張琴,一張為晚唐琴,一張為宋,其它都是明以下。我在家中與它們為伴,能從唐琴幽黑的紋理中,聽出隱約的奔馬之聲,還能想像接納百川的絲綢之路,長安郊外,各類踏青人長袖飄飄的姿態;而宋琴焦黃,嚴謹的書卷氣卻隱伏著連綿不絕的流離失所。這些年代久遠的樂器,聽眾為誰???

威:先生可否給我講講蜀派古琴的淵源?

峪:這有很多種說法,我無意饒舌,挑起派內紛爭,況且先師早有遺訓。古琴也同文壇和政壇一樣,有在野和在朝之分,有學院和民間之別,進入學院也就等於在朝,教學生、拿教授級別的俸祿,整理、討論、甄別古譜,撰頌新篇,並編纂樂史。有時也為達官貴人演奏,成為國家級的權威;而在野也就等於民間,通過自發組織的琴會較技,自視清高,自得其樂,到後來自生自滅如我。

威:我從來不讀現代人編撰的歷史書,因為改動太大了,最終你不知道歷史是隨心所欲呢,還是有嚴格的尺度。比如唐韜(左弓上山下文)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大作家沈從文只有寥寥幾行,大約還是漢奸文學的代表,張愛玲等人根本沒寫。而李季和賀敬之都占了大量篇幅,似乎只有革命立場堅定才是好作家。因此,先生您莫悲觀,您想想從古至今,產生了那麼多好的古琴曲,又有幾支是在朝的教授弄出來的?

(民間訪談錄 ___蜀派古琴大師王峪)接上頁博訊www.peacehall.com

峪:謝謝你給我鼓勁,但我已八十七歲,朽木不可雕也。這樣吧,我們結為忘年之交,我送你一盤碟子,這第一曲《廣陵散》還過得去。

威:這《廣陵散》也是偽託之作麼?

峪:對。因為嵇康在被劊子手砍頭之前,撫琴一曲,然後憤然摔琴而歎曰:“《廣陵散》茲此絕矣!”遂引頸就刑,連曲作者本人都說“絕矣”,後來流傳的《廣陵散》當然是假借嵇康之名。不過,這支曲子同《高山流水》不一樣,它似乎深得嵇康和魏晉竹林七賢之神髓,悲愴而激烈。它的另一個名字叫《聶政刺韓王曲》,聶政你知道,春秋的大刺客,為報父仇,隱姓埋名多年,終於行刺成功,與殘暴的韓王同歸於盡。在斃命之際,聶政怕株連親人和同夥,竟自毀其面,令他人無法辨認。而其姐卻在弟弟曝屍街頭的時候挺身而出,披麻戴孝收殮遺骨,可謂大義凜然――《廣陵散》敘述了這個故事,並且通過被冤殺的文人嵇康之口――他多想做一個刺客啊。

威:先生,您也是個刺客,您在這支曲子裡向現代社會行刺。世代相傳的漢人血脈被腰斬,被接上;再次被腰斬,再次被接上。我覺得在一次次空前的掘墓鞭屍的文化浩劫之後,好的東西都流落到民間,從《高山流水》、《蘇武牧羊》到《廣陵散》,都是民間的精氣凝聚而成,所以《紅樓夢》裡也講:“悲涼之霧,遍及華林”。而歷朝歷代的暴君所幹的,正是肅清民間邪說,以正朝岡。天下清明,百姓都不敢講話,民間的好東西就被燒、被封,被故意“失傳”。久而久之,人們就習慣了遺忘,習慣了用朝廷規定的語氣說話,奏樂。再久而久之,這個民族就沒有歷史,沒有音樂,更沒有文化。先生,您要保重,盡可能把紮根於您心中的好東西保存得完整一些。祝您長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