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亦真亦幻,表裡如一:記聊城館藏唐代絞胎缽

聊城歷史悠久, 具有非常深厚的歷史文化遺存, 並存有大量分散的可移動文物。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時, 清點採集聊城市文物局移交的文物中, 有一件唐代的絞胎缽, 造型飽滿, 花紋釉色呈現羽毛狀, 精美絕倫。

此件絞胎缽通高5.8釐米, 口徑10.8釐米, 底徑4.6釐米。 直口, 深弧腹, 平足。 口沿施一周白釉, 外壁及碗內皆施絞胎釉, 胎紋用深淺不同的兩種色泥, 多層次相間揉合、形成羽毛狀紋絡, 曲折變幻, 呈現出一種曼妙迷離的美。 這件絞胎的造型簡約大方、小中見大、富有張力;釉色層次豐富、明度對比鮮明、具有空間感;設色協調獨到, 獨具一格。

我國目前已知的絞胎工藝發源地是黃治窯, 位址在河南省大、小黃治村附近。 該窯為隋朝設立, 盛唐、中唐燒造達到頂峰, 唐末時停燒。 紋飾主要以羽毛紋為主, 該窯的做工燒制都很精細, 可以說是我國陶瓷的一個傑出代表。

絞胎瓷器的出現大約是在7世紀至8世紀初。 所謂絞, 就是絲綢上的“黑黃間色”, 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的這件絞胎缽的色彩效果的確如此。

“絞胎”就是利用不同色調的胎土料, 分別製成坯泥, 並把不同色調的坯泥擀成板塊, 相互疊合, 再進行特定的絞揉、切片、拼接、貼合、擠壓, 製作成型, 胎器上便呈現出色調相同, 盤旋蹙眉的紋理。

西方學者稱它為“大理石紋陶瓷器”;我國學者認為, 其造型紋飾仿造南方植物楠榴樹上“因病遂成妍”的木櫻瘤及其製品。 用黃褐、白色瓷土相間絞成的泥片造型燒成後便出現了“遍地皆花, 如織錦, 然多圓紋, 濃淡可挹”的絞胎陶器。 當然, 也有學者認為它模仿的是漆器中的犀毗工藝。 犀毗, 亦稱“犀皮”,

是古代一種暗色漆器。

唐宋時期絞胎產品的窯口集中在河南省, 主要有:寶豐清涼寺窯、郟縣黃道窯、修武當陽峪窯、博愛柏山窯等。 而山東省境內因有大運河的流經加之地理位置與河南搭界, 陶器製作相對也受到了影響。 比如上海博物館珍藏的幾件絞胎產品, 絞胎鼓釘缽、花口碗、斂口缽等均出自山東淄博博山。

絞胎的紋樣、工藝、材質等, 應該是受到了多方面的啟發。 唐代時期, 國力強盛, 呈現出一個包羅萬象的多元文化體系, 出現了轟動世界的著名唐三彩和絞胎, 應該說這是歷史的必然。 現代的普通百姓都知道唐三彩, 但對絞胎瓷器卻知之甚少, 源於難見其真容。 現在看來大都分唐三彩為殉葬品, 而絞胎器為貴族日用品,

因此更難傳世, 所以顯得格外珍貴。

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 蘇 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