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紐交所上市八年退市,藥明康得一分為三上市A股,醫藥界阿裡巴巴

(藥明康得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CEO李革)

2000年公司成立, 藥明康得在2008年紐交所上市, 被譽為“華爾街首次為中國的頭腦買單”, 可2015年底又從紐交所下市。

退市後僅10多個月內, 藥明康得“一分為三”, 裂變出三家上市企業:2015年4月, 旗下合全藥業(832159)登陸新三板, 2017年6月, 藥明生物(02269)在香港主機板上市, 緊接著在一個月內, 藥明康得又申報上交所主機板上市。

這家號稱“醫藥界阿裡巴巴”的藥明康得, 套用阿基米德那句話:假如給我一個支點, 我就能撬動千億市值!

新藥產業“阿裡巴巴”創始人李革的二次創業

說及藥明康得, 先得從創始人李革的創業傳奇說起。

藥明康得CEO李革, 今年51歲, 祖籍溫州平陽, 只不過是在北京出生的, 父母俱是平陽人。 平陽籍企業家很多, 例如安邦集團吳小暉、聯通投資控股集團總裁吳家齊等, 當然也包括李革。

北大化學系畢業後, 李革到哥倫比亞大學繼續深造, 攻讀有機化學專業博士, 也許他曾一心想做學術, 即便是現在, 李革也喜歡自己名字尾碼一個“博士”稱號。 勤奮是許多中國留學生相同的特點, 李革也是如此, 美國學習三年, 與哥大導師Clark Still教授共同發明了“標記的組合化學技術”, 也發表了數篇論文。

“努力一定要有結果, 夢想一定要實現。 ”這是李革在上海藥明康得2017年會上說的。 機緣巧合之下, 畢業後, 李革加入了導師的創業的生物技術公司Pharmacopeia(藥典公司), 成了公司的合夥人和創始科學家之一, 開始第一次創業。 1995年, Pharmacopeia成功登陸納斯達克時, 李革年方28歲。

儘管李革後來放棄了在美第一次創業的成就, 可在參與創業背後的過程中, 讓他懂得了如何發現機遇, 並把它變成商業價值。

眾所周知, 創業的成功率都是很低的, 全球範圍內<1%。 不少人想拷貝江南春的分眾模式, 但都很難成功, 為什麼?因為這是一個很小的細分市場。 若把李革第二次創業公司藥明康得歸入藥企行業, 可不少人會問, 恒瑞醫藥是做抗腫瘤藥物, 同仁堂是中藥老字型大小,

科倫藥業是做大輸液的, 那藥明康得生產什麼藥品呢?

不少人都知道藥明康得是研發新藥的, 可具體怎麼弄就一知半解了;也有人說它只是一個平臺, 那這一平臺是如何運作, 很多人說不清楚。

巴菲特說, 選擇行業增長潛力, 如同長長的雪道看目標。

以醫藥行業來說, 製藥業相當激烈, 而新藥研發難度更大, 且週期長風險大, 一個項目從立項、研發、臨床試驗、再到認證及獲批上市, 少則數年, 多則幾十年。 故此, 進入醫藥業創業, 如果不事先考慮好和競爭對手的差異性, 並設計好可擴充性的商業模式, 要在那長長的創業雪道滑行可不容易。

1999年, 受邀回母校北大演講的李革, 在考察國內市場時發現, 中國的原研藥被進口藥企一統天下, 而集中在科研院所、高校的新藥研發, 商業轉化市場尚處於初級階段, 缺乏商業公司媒介。 於是, 李革決定回國創業, 做中國醫藥研發的服務外包。

藥明康得是2000年12月創立的, 最初在上海外高橋只有一間700平米的實驗室, 共4名員工, 除創始人李革外,另有三位合夥人。創業後不久,李革並不想讓公司貼上“藥廠”標籤,而是選擇與別人不同的道路。藥明康得不研發新藥,而是致力於CRO,就像馬雲阿裡巴巴方便中小企業一樣,為全球數千家企業提供新藥研發服務,做一站式研發平臺。

相比于專於註冊能力CRAO而言,CRO(合同研究組織)側重於專業從事藥品研發的外包服務。CRO是目前歐美、日本地區製藥研發產業鏈中的關鍵一環,大約承擔全球1/3新藥開發工作。

有人說,創辦藥明康得的李革,是中國CRO的拓荒者、“中國醫藥研發外包產業第一人”,此話不為過,可要說李革開了本土CRO行業之先,可能須斟酌一二。事實上,世界500強、全球最大CRO昆泰醫藥(Quintiles)早於1997年進入中國市場,無奈起初“水土不服”。

2002年,藥明康得就實現2500萬元的營收,此後數年業績連連翻番。此後,藥明康得先後獲得美國富達投資等知名創投的投資,2007年,李革創辦的藥明康得成功登陸紐交所時,整好40歲。目前,藥明康得已從最早的藥物研發外包業務,發展為全方位藥物研發服務技術平臺公司,業務涵蓋小分子新藥、生物藥、細胞及基因療法、基因檢測等。

(藥明康得董事、高級運營副總裁及全球人力資源負責人趙甯)

在《胡潤百富榜2017》上,美籍華人李革、趙甯夫婦以280億元財富,榮登中醫藥類富豪榜第5位,排名其前的分別是恒瑞孫飄揚家族、康美馬興田家族、揚子江藥業徐鏡人家族、以及步長製藥的趙步長、趙濤父子。

李革的太太趙甯,也是個超級學霸,與丈夫有著相同的求學經歷。兩人皆畢業於北京大學,後又同去哥倫比亞大學,還一樣取得哥大的有機化學博士學位。只不過,李革當年在美第一次創業時,趙寧是在美國百時美施貴寶等跨國藥企工作。藥明康得成立後,趙寧才回國,助力夫君創業。

目前,趙寧已全面接管、負責公司全球人力資源工作多年,藥明康得之所以被業界公認為中國生物醫藥界的“黃埔軍校”,與她的努力分不開的。要知道,藥明康得集團16000名員工中,科研人員就有13000人,而且其中六七成是研究生和博士,不少還是海歸。人才既是公司持續發展的創新源泉,更是最寶貴的財富。

藥明康得在美退市,不好混還是另有他圖?

家族上市公司退市,有主動的,也有被動,有各式各樣的因素。比如去年7月,鞋企百麗國際在香港聯交所正式退市,10年在股市上繞了一圈又打回“原形”,轉型失敗是一大原因,當然也是“被動”退市。另外,也有部分家族企業是因傳承失敗,“樹到猢猻散”,無奈才選擇退市。

有著百年歷史、全球供應鏈帝國香港利豐集團,也曾一度把已上市的利豐作退市處理,可這是一種“主動性”退市,其意圖很清楚:即解決上一代傳承過程中遺留的家族內部衝突和股權分散的問題,讓企業決策權得以高度集中。

扛著中國CRO第一大旗的在美上市中概股,藥明康得為何要上演一番“歸去來兮”呢?

首先,西邊不亮東邊亮,隨著分眾傳媒借殼上市(七喜控股)後,中概股出現了一波返鄉潮。當然,促使登陸海外資本市場的中概股把目光瞄準國內原因頗多,有政策大環境因素,也有美國市場監管嚴於國內、上市後屢遭質疑及市場做空等因素;(比如分眾傳媒遭渾水做空)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從融資平臺上看,中國A股的整體估值水準要遠高於國外。

2015年12月,藥明康得完成私有化,從紐交所退市。當時,該公司聲稱:“取消上市的主要原因是,作為私人持有實體,藥明康得管理層可擁有更大彈性專注于改善長遠財務表現而毋須承受公開股本市場著重短線的期間與期間財務表現而帶來的壓力。”如上這句話什麼意思呢?露白一點說,就是美股太不好混了,對俺的價值不但低估還不認可。

話雖那麼說,有市場分析人士指出,藥明康得管理層自比高科技企業,可美國資本市場卻給出不同的定位,因為其幾年的一系列的投資及新業務拓展,例如在基因組學和細胞療法上的投資,有的已超出傳統CRO公司的業務範疇。簡單地說,對他們“不務正業”有投資風險上的擔心。

退市後,上了港股,又拿了一塊“新三板”, 藥明康得 “一拆三”上市佈局其實已完成了二步,剩下的一步就是登陸上交所主機板了,一旦IPO獲批上市,恐怕李革家族的身價還得迅速飆升(用“躥升”準確點!),或可應了篇首那一句:假如再給我一個支點,我可撬動千億市值!

那麼,藥明康得A股上市之路最大的一頭“攔路虎”是什麼?特殊的股權結構。

多次引進新的投資後,股權一直被動稀釋,藥明康得股權非常分散,一度沒有實際控制人,比如2015年未退市之前,最高的持有者施羅德投資管理集團,股權比例也不超過10%,創始人李革及其團隊本身持有的股份也是很少的。

股權方面,藥明康得私有化後不單分散,股權結構還非常複雜。目前,外資股東居多,共有42名股東,另外,還有眾多資本大佬參股,比如有由阿裡巴巴馬雲、聚眾傳媒虞鋒共同發起的“雲峰基金”,還有泰康集團,以及紅杉資本旗下基金等。

創始人李革夫婦及合夥人劉曉鐘、張朝暉四個人,之所以成為公司的實控人,是由於他們共同擁有藥明康得34.4812%的表決權。(目前,藥明康得無控股股東,公司創始人李革、趙甯、劉曉鐘、張朝暉,號稱藥明康得“四劍客”,已簽署一致行動協議,為公司實際控制人。另外,李革還與其他部分股東簽署一致行動協定或投票委託書。)

(藥明康得招股說明書上的股權結構圖)

據去年3月招股書披露,截至2017年3月底,藥明康得共有30家境內控股子企業、27家境外控股子企業、3家分公司,還有6家參股子企業;難怪有人稱之為中國醫藥業的資本市場“玩家”。

中概股回歸,是好是壞還存在一些爭議,市場也有質疑,比如境內外市場價差問題,又比如“炒殼”等;尤其是那些利用VIE架構海外上市企業,國外市場對其風險監管趨於嚴格;對於這類特殊股權結構的企業,國內如何提升監管水準,也是一大挑戰。

許多家族企業將上市作為發家致富的捷徑、通往成功之路的跳板,特別是“分拆上市”,這方面的期望值更高。想像一下,一個盤子裡堆滿一個個金燦燦的大餅,多爽呀!

非常有意思的是,美國很多優秀的家族企業“大佬”,並沒有熱衷此事。比如微軟、沃爾瑪、迪士尼、亞馬遜,還有多元化發展最厲害的企業之一的美國通用,也沒有把子版圖或者孫板塊分拆上市,而我們的香港股市,還有國內A股,為何喜好這一口呢?此中緣由,其實不用多說吧!

一波說•“藥二代”傳承”之(16)

除創始人李革外,另有三位合夥人。創業後不久,李革並不想讓公司貼上“藥廠”標籤,而是選擇與別人不同的道路。藥明康得不研發新藥,而是致力於CRO,就像馬雲阿裡巴巴方便中小企業一樣,為全球數千家企業提供新藥研發服務,做一站式研發平臺。

相比于專於註冊能力CRAO而言,CRO(合同研究組織)側重於專業從事藥品研發的外包服務。CRO是目前歐美、日本地區製藥研發產業鏈中的關鍵一環,大約承擔全球1/3新藥開發工作。

有人說,創辦藥明康得的李革,是中國CRO的拓荒者、“中國醫藥研發外包產業第一人”,此話不為過,可要說李革開了本土CRO行業之先,可能須斟酌一二。事實上,世界500強、全球最大CRO昆泰醫藥(Quintiles)早於1997年進入中國市場,無奈起初“水土不服”。

2002年,藥明康得就實現2500萬元的營收,此後數年業績連連翻番。此後,藥明康得先後獲得美國富達投資等知名創投的投資,2007年,李革創辦的藥明康得成功登陸紐交所時,整好40歲。目前,藥明康得已從最早的藥物研發外包業務,發展為全方位藥物研發服務技術平臺公司,業務涵蓋小分子新藥、生物藥、細胞及基因療法、基因檢測等。

(藥明康得董事、高級運營副總裁及全球人力資源負責人趙甯)

在《胡潤百富榜2017》上,美籍華人李革、趙甯夫婦以280億元財富,榮登中醫藥類富豪榜第5位,排名其前的分別是恒瑞孫飄揚家族、康美馬興田家族、揚子江藥業徐鏡人家族、以及步長製藥的趙步長、趙濤父子。

李革的太太趙甯,也是個超級學霸,與丈夫有著相同的求學經歷。兩人皆畢業於北京大學,後又同去哥倫比亞大學,還一樣取得哥大的有機化學博士學位。只不過,李革當年在美第一次創業時,趙寧是在美國百時美施貴寶等跨國藥企工作。藥明康得成立後,趙寧才回國,助力夫君創業。

目前,趙寧已全面接管、負責公司全球人力資源工作多年,藥明康得之所以被業界公認為中國生物醫藥界的“黃埔軍校”,與她的努力分不開的。要知道,藥明康得集團16000名員工中,科研人員就有13000人,而且其中六七成是研究生和博士,不少還是海歸。人才既是公司持續發展的創新源泉,更是最寶貴的財富。

藥明康得在美退市,不好混還是另有他圖?

家族上市公司退市,有主動的,也有被動,有各式各樣的因素。比如去年7月,鞋企百麗國際在香港聯交所正式退市,10年在股市上繞了一圈又打回“原形”,轉型失敗是一大原因,當然也是“被動”退市。另外,也有部分家族企業是因傳承失敗,“樹到猢猻散”,無奈才選擇退市。

有著百年歷史、全球供應鏈帝國香港利豐集團,也曾一度把已上市的利豐作退市處理,可這是一種“主動性”退市,其意圖很清楚:即解決上一代傳承過程中遺留的家族內部衝突和股權分散的問題,讓企業決策權得以高度集中。

扛著中國CRO第一大旗的在美上市中概股,藥明康得為何要上演一番“歸去來兮”呢?

首先,西邊不亮東邊亮,隨著分眾傳媒借殼上市(七喜控股)後,中概股出現了一波返鄉潮。當然,促使登陸海外資本市場的中概股把目光瞄準國內原因頗多,有政策大環境因素,也有美國市場監管嚴於國內、上市後屢遭質疑及市場做空等因素;(比如分眾傳媒遭渾水做空)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從融資平臺上看,中國A股的整體估值水準要遠高於國外。

2015年12月,藥明康得完成私有化,從紐交所退市。當時,該公司聲稱:“取消上市的主要原因是,作為私人持有實體,藥明康得管理層可擁有更大彈性專注于改善長遠財務表現而毋須承受公開股本市場著重短線的期間與期間財務表現而帶來的壓力。”如上這句話什麼意思呢?露白一點說,就是美股太不好混了,對俺的價值不但低估還不認可。

話雖那麼說,有市場分析人士指出,藥明康得管理層自比高科技企業,可美國資本市場卻給出不同的定位,因為其幾年的一系列的投資及新業務拓展,例如在基因組學和細胞療法上的投資,有的已超出傳統CRO公司的業務範疇。簡單地說,對他們“不務正業”有投資風險上的擔心。

退市後,上了港股,又拿了一塊“新三板”, 藥明康得 “一拆三”上市佈局其實已完成了二步,剩下的一步就是登陸上交所主機板了,一旦IPO獲批上市,恐怕李革家族的身價還得迅速飆升(用“躥升”準確點!),或可應了篇首那一句:假如再給我一個支點,我可撬動千億市值!

那麼,藥明康得A股上市之路最大的一頭“攔路虎”是什麼?特殊的股權結構。

多次引進新的投資後,股權一直被動稀釋,藥明康得股權非常分散,一度沒有實際控制人,比如2015年未退市之前,最高的持有者施羅德投資管理集團,股權比例也不超過10%,創始人李革及其團隊本身持有的股份也是很少的。

股權方面,藥明康得私有化後不單分散,股權結構還非常複雜。目前,外資股東居多,共有42名股東,另外,還有眾多資本大佬參股,比如有由阿裡巴巴馬雲、聚眾傳媒虞鋒共同發起的“雲峰基金”,還有泰康集團,以及紅杉資本旗下基金等。

創始人李革夫婦及合夥人劉曉鐘、張朝暉四個人,之所以成為公司的實控人,是由於他們共同擁有藥明康得34.4812%的表決權。(目前,藥明康得無控股股東,公司創始人李革、趙甯、劉曉鐘、張朝暉,號稱藥明康得“四劍客”,已簽署一致行動協議,為公司實際控制人。另外,李革還與其他部分股東簽署一致行動協定或投票委託書。)

(藥明康得招股說明書上的股權結構圖)

據去年3月招股書披露,截至2017年3月底,藥明康得共有30家境內控股子企業、27家境外控股子企業、3家分公司,還有6家參股子企業;難怪有人稱之為中國醫藥業的資本市場“玩家”。

中概股回歸,是好是壞還存在一些爭議,市場也有質疑,比如境內外市場價差問題,又比如“炒殼”等;尤其是那些利用VIE架構海外上市企業,國外市場對其風險監管趨於嚴格;對於這類特殊股權結構的企業,國內如何提升監管水準,也是一大挑戰。

許多家族企業將上市作為發家致富的捷徑、通往成功之路的跳板,特別是“分拆上市”,這方面的期望值更高。想像一下,一個盤子裡堆滿一個個金燦燦的大餅,多爽呀!

非常有意思的是,美國很多優秀的家族企業“大佬”,並沒有熱衷此事。比如微軟、沃爾瑪、迪士尼、亞馬遜,還有多元化發展最厲害的企業之一的美國通用,也沒有把子版圖或者孫板塊分拆上市,而我們的香港股市,還有國內A股,為何喜好這一口呢?此中緣由,其實不用多說吧!

一波說•“藥二代”傳承”之(16)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