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送宮花:為林黛玉正名

作者 王熒熒

在《紅樓夢》裡, “送宮花”一節, 常被解讀為, 寫黛玉小性兒, 刻薄周瑞家的。 而八七版電視劇《紅樓夢》, 由於對原著的不當改動,

更加深了這樣一種認識。 實質上, “送宮花”, 非但未揭黛玉之短, 反而是揚黛玉之長。 筆者將緊扣文本, 並聯繫時代背景, 重新解讀“送宮花”。 在為林黛玉正名的同時, 也對影視改編提出建議, 歡迎紅迷朋友參與探討。

解讀“送宮花”, 有一支匣子, 是繞不開的。 甚至可以說, 周瑞家的和八七版, 都“栽”在了匣子上面。

它就是那支錦匣, 裝著十二枝宮花, 由薛姨媽交與周瑞家的, 命她去送給姑娘奶奶們。

特“坑人”的匣子, 馬上要啟程啦!

但是在出發以前, 需弄清一個問題——對於送宮花的順序, 薛姨媽有沒有交待?

答案是“有”。 薛姨媽說:

你家的三位姑娘, 每人一對。 下剩的六枝, 送林姑娘兩枝, 那四枝給了鳳哥兒罷。

在這段話中, “下剩”和“罷”, 是關鍵字眼。

“下剩”, 說明請三位姑娘先挑選, 餘下的六枝再進行分配。 送了林姑娘兩枝後, 才有鳳姐的“那四枝”, “罷”字有收尾的意味。 按照送宮花的順序, 薛姨媽一路做減法, 把話講得明明白白。

薛姨媽不過送些頭花, 為何吩咐得如此詳細?這就涉及到一個“禮”字。 讀《紅樓夢》, 要有時代感, 對“禮”的理解, 便是個重點。

曹公寫“禮”, 不厭其煩, 從吃飯上, 可見一斑。 位次朝向、親疏遠近, 大小宴席, 筆筆細繪。 制定等級, 區分貴賤, “禮”于古人, 所以立身。 尤其是貴族家庭, “禮”就像一張大網, 約束主子和僕人。 賈母溺愛寶玉, 但是曾經明言, 若他不行禮數, “也是該打死的”。 宮花物小, 禮節事大。 十二枝宮花、五位收禮人, 誰先誰後, 這個順序, 薛姨媽當然要交代清楚。

薛姨媽的順序,

其實大有講究。 為什麼先送給賈家小姐呢?因為話是當著王夫人說的。 薛家人和林黛玉, 都屬於賈府客人。 禮物先送主人, 方是為客之道。 而如果當時賈母也在場, 恐怕就得讓林黛玉先挑, 因為她是賈母的心頭肉, “三個親孫女倒且靠後”了。 但不管是哪種情況, 鳳姐都應排在末尾。 在滿清習俗中, 小姐特別尊貴, 比媳婦地位高(參見鄧雲鄉《紅樓風俗譚》)。 請看看《紅樓夢》的描述, 當姑娘們大快朵頤時, 鳳姐是不是站著伺候?薛姨媽情商高啊!鳳姐最後得宮花, 數量上卻多兩枝, 起到了彌補作用。 再者鳳姐是親侄女, 自家人總是好說話。 不愧為皇商之婦, 薛姨媽考慮事情, 于情於理, 面面俱到。

然而, 人算不如天算。 天將降大任于周瑞家的,

她偏讓黛玉充當墊底的, 才引起了“送宮花”的公案。 這周瑞家的, 是何許人也?小姐先于媳婦, 差不多是鐵律, 她怎敢違反呢?周瑞家的, 是王夫人的陪房, “只管跟太太奶奶們出門的事”。 管出門的事, 要迎來送往, 最講究禮數。 在主業上, 作為老奴, 竟然犯“二”, 豈不怪哉!

周瑞家的, 改變送花順序, 到底是什麼原因?

曹公作文, 擅用“狡猾之筆”, 經常把人帶溝裡。

一些小夥伴辯護說, 最後才給黛玉送花, 周瑞家的出於無心, 她為了“順路”省腳力。 沒錯, 彼時迎春、探春和惜春三位小姐, 住在王夫人房後三間小抱廈內, 而王夫人和薛姨媽的居所很近。 從薛姨媽的梨香院中出來後, “周瑞家的故順路先往這裡來”, 到達送宮花的第一站小抱廈。 根據第三回的敘述,

林黛玉初次進賈府, 去王夫人住處拜見。 事畢王夫人領著她, 在回賈母房的途中, 經過了鳳姐的屋子。 而黛玉和寶玉兩人, 後來都跟著賈母住。 可見, 周瑞家的送花, 第二站送鳳姐, 終點站送黛玉, 的確是“順路”的。

曹公大書“順路”兩字, 千萬別上他的當啊!因為周瑞家的, 還需走“回頭路”——回到梨香院中, 向薛姨媽覆命。 之前這位周陪房, 為啥找到梨香院?為了“回王夫人話”。 王夫人讓她接待劉姥姥, 任務完成後還應當彙報。 無獨有偶, 第六十七回, 也寫了送禮。 薛蟠行商帶回禮物, 寶釵送給賈府眾人。 原文這樣寫道:

卻說鶯兒帶著老婆子們送東西回來, 回復了寶釵, 將眾人道謝的話並賞賜的銀錢都回完了, 那老婆子便出去了。

辦完了差事, 要回來覆命,是大家規矩。既然得走“回頭路”,對周瑞家的來說,先送黛玉或鳳姐,總路程是一樣的,何以順路省腳力?

脂硯齋早就提醒了,“作者又欲瞞過眾人”。曹公用一個“順路”,把多少人繞暈了,為周瑞家的開脫。曹公好“瞞人”,將假話明寫,把真話暗說。關鍵的“這才”兩個字,你是否注意到了呢?周瑞家的給鳳姐送了宮花後,文中接著寫道:

周瑞家的這才往賈母這邊來。

若周陪房行得正,此處應當用“便”字,然而用的是“這才”。細品其中的滋味,暗含責備的意思,這才是作者態度。

“順路”是假,怠慢是真,讓黛玉最後得宮花,周瑞家的是存心的。比較她前後的言行,可窺見其心理活動。

在送花第一站,迎、探、惜三小姐,分作兩次奉上。曹公用語,值得玩味。迎春和探春,正在下圍棋。周瑞家的,將花送上,“說明緣故”。惜春在和尼姑智慧兒玩,周瑞家的也是“說明原故”。“緣故”“原故”,意義相同,一個舉動,重複描寫。請揣摩一下吧。花送多人,最先挑者,得知情形,豈不高興?所以周瑞家的,講明送給幾人,一個都不能少,顯出自己殷勤。到鳳姐處,男、女主人,正在房中忙呢。周瑞家的,找到平兒,“說送花兒一事”。當周瑞家的要走時,平兒命她“回去道謝”,對應上文講的“覆命”。正往賈母那裡走著,周瑞家的遇見女兒,對她解釋光榮使命,“送這幾枝花兒與姑娘奶奶們”。至此,周瑞家的所說的差事,皆為給姑娘奶奶送花。

但是,及至黛玉那一站,周瑞家的話風突然一轉,熱剌剌地就闖進來笑道:

林姑娘,姨太太著我送花兒來與姑娘戴了。

聽到這話,第一感覺,是她跑來給黛玉一人送花的。

周瑞家的,你怎麼不“說明緣故”,也不提奶奶了?

因為,周瑞家的,心虛!

這時候,匣子的重要性,便突顯出來了。那支匣子,原本裝十二枝宮花,現在只剩下了兩枝,周瑞家的拿在手中,你說她心慌不心慌?怎麼辦?糊弄唄!於是,有了上面那句誤導人的話。第七十一回,對周瑞家的,曹公下針砭,說她“心性乖滑,專管各處獻勤討好”。周瑞家的送花的表現,可真對得起這句評語!點背不能怨社會,是匣子出賣了她。如果用小包裝,兩枝花裝一起,那麼周瑞家的,就蒙混過關了。但曹公偏給她一個大道具,這是要讓人出醜的用心啊!

周瑞家的接下來,將“點背”進行到底。

其時,黛玉和寶玉,解九連環玩。這一種益智遊戲,最考驗心力、眼神,黛玉正“犀利”著呢。聽見送花,寶玉先問:“什麼花兒?拿來給我。”一面早伸手接過來了。

開匣看時,原來是宮制堆紗新巧的假花兒。

這句描寫,極為重要。脂硯齋留下了批語:“此處方一細寫花形。”對匣子裡的宮花,給了一個大特寫——空落落的大房間,只縮著兩枝宮花,室友們哪兒去了?而且周瑞家的,剛剛說了那話。此情此景,換成是你,能不生疑?

黛玉只就寶玉手中看了一看,便問道:“還是單送我一人的,還是別的姑娘們都有呢?”

這的確是個問題。

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這兩枝是姑娘的了。”

周瑞家的,哄小孩呢?別人都有了,剩下的是我的了,敢情還是種榮幸?周瑞家的這句話,你說氣人不氣人?黛玉問的是“姑娘們”,她答的是“各位”。用這種含混說法,還是因為她心虛,不敢提鳳姐,不正面回答問題,避重就輕、文過飾非,繼續欺瞞林黛玉。

黛玉再看了一看,冷笑道:“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

好一個林妹妹,當面拆穿謊言。但說得不夠痛快,應該再加上一句:“你少糊弄我!”

周瑞家的聽了,“一聲兒不言語。”她還有什麼說的?她敢“說明緣故”嗎?講出給鳳姐送花,相當於自己打嘴。

“心性乖滑”的周瑞家的,被林黛玉敲打了一下。然而在平時,黛玉不會和她計較。不過兩枝假花,黛玉會稀罕嗎?皇上的鶺鴒串、北靜王的雨具,黛玉都不想要。黛玉憐惜的,是真花,是落紅,是生命,而不是假的裝飾品。如果換一個場景,即使黛玉察覺了,也可能不會挑明,自己冷笑一兩聲,命丫鬟收下作罷。

讓周瑞家的出醜,乃是曹公的安排,他讓一個人旁觀,從而將矛盾激化。

這個人就是寶玉。

有寶玉在,林妹妹啊,各種小狀況,是層出不窮。情竇初開,尚未表白,少男少女,敏感著呢。聽說寶姐姐家的花來了,你看寶玉激動的那樣兒。又是問,又是拿,你又不戴花兒,這麼積極幹嘛!愛屋及烏,你愛人及花嗎?之前寫迎、探、惜等,面對送來的宮花,都表現得淡淡的,命下人接過收了。而寶玉是親手接,還寶貝似的捧著。這麼隆重,迎接來的,卻是剩花。匣子就舉在黛玉眼前,周瑞家的明顯在糊弄。心上人家的僕人,當著心上人的面,竟這樣欺侮自己。在這種情景下,如果再不回擊,而是逆來順受,就真被打臉了!

林黛玉自尊自愛,做事情有理有據。曹公寫了兩次,“黛玉只就寶玉手中看了一看”,“黛玉再看了一看”。一而再地,她看什麼?她看匣子裡的宮花,看不對頭的地方,看周瑞家的作假。“心性乖滑”PK“心較比幹多一竅”,前者註定露餡兒出醜。

被林黛玉當面教訓,周瑞家的真是活該。如果她老老實實地,按薛姨媽囑咐的送,並向林黛玉說清楚,那麼即使不最先挑,林黛玉也會理解的。而周瑞家的卻耍花槍,不僅擅改了送花順序,使林黛玉只得到剩花,還向林黛玉虛晃一招,講那些滑頭惱人的話。越是真性情的人,越受不了被欺哄。更何況寶哥哥在場,林妹妹是見招拆招,周瑞家的敗下陣來。

為林黛玉點贊!

這“送宮花”,是真好看。曹公好像舉著指揮棒,讓兩個有“心”的人較量。周瑞家的愈是“乖滑”,愈襯托得黛玉聰敏。一曲一直,一隱一顯,正是在衝突之中,人物的性格特點,更加鮮明地呈現。

曹公游龍走鳳,寫得細膩、連貫。而八七版電視劇,卻把這段拍“壞”了。

我們來重刷八七版。

周瑞家的進來說送花,匣子始終在她的手上。寶玉從匣中取出兩枝,將一枝花遞給了黛玉。黛玉手裡拿著花,眼睛一直盯著看,忽然神一般地問,是送她一人的,還是別人都有,引發PK的對手戲。臨了,黛玉氣憤地把花扔回匣子裡。

先說一處硬傷。擲花入匣,如此無禮的舉動,別說林黛玉了,即便是鳳辣子,也不可能做出。只有潑婦夏金桂,才會這麼沒教養。而“軟”一點的傷,相信你已發現。對,那支匣子,被忽略了。黛玉看的,只是宮花。再想想她的發問,就覺得有點奇怪——又沒人來打小報告,對前面送花的情況,黛玉怎麼都猜到了?難道她有特異功能?如若不然,那黛玉便是無理取鬧了,可惜女神被拍成女神經。

曹公的精心設計,大道具和小筆觸,都被忽視、破壞了。而有些朋友,談論“送宮花”,所依據的,正是八七版,令人遺憾啊!

中國古典小說,多用白描手法,少作心理描繪,“送宮花”即一例。人物的言談舉止,曹公以細線勾勒,雖然于心理活動,並未著點滴筆墨,但是外在的表現,皆有內心的依據。“送宮花”的文字,是活蹦亂跳的。一股心理潛流,貫穿事件始終。有了深層滋養,才能繪聲繪色。關於林、週二人,到底孰是孰非,聽其言、觀其行,更要感知其“心”,方可準確把握。

讀“送宮花”一節,冤枉林黛玉事小,放過周陪房事大。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周瑞家的,敢於欺瞞林黛玉,是有她的打算的。而這些打算,關係大人物,牽連大事件。曹公“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敘事盤根錯節、相互關聯。周瑞家的有意怠慢,如果看不到這一點,那麼,對於她身後的勢力,及由她牽動的伏線,就有可能失於體察,以致錯過核心內涵。欺瞞林黛玉,周瑞家的用意為何?這個大題目,筆者將另撰文論述。結合“送宮花”一文看,相信能獲更深理解。

開頭說了,這篇文章,除了進行文本分析,還想解決實際問題。“送宮花”一段,該怎樣拍攝?

就按原著來。

匣子一定要交到寶玉手中。周瑞家的說一句話,黛玉就看一眼匣子。說兩句,看兩眼,對匣子裡的花,要給兩個特寫,拍出黛玉所見。事實勝於雄辯,畫面配合語言,周瑞家的耍滑,就會一目了然。黛玉的心情、感受,觀眾也能體會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在一部分情節上,影視表現力更強,能將情景還原,撥開“假語”迷霧,顯露“真事”面貌。假若八七版嚴格按照原文拍攝,或許“送宮花”的公案早有了眉目。然而正如前文所述,不當改變人物舉動,製造了更多的困惑。

就林黛玉而言,此類不當改動,至少還有一處。第二十二回,賈母請戲給寶釵過生日,湘雲說黛玉長得像戲子,引得眾人都細看笑起來。黛玉不高興,惹惱了湘雲。原文是這樣寫的:

湘雲道:“明兒一早就走,在這裡作什麼?看人家的鼻子眼睛,什麼意思!”

可見,黛玉只是面有慍色。而八七版的動作大,竟讓黛玉起身走了。慶生宴會,女眷圍坐。黛玉憤然離席,輕佻、粗魯至此,非把貴婦、小姐雷倒,讓下人們把牙笑掉。黛玉身為大家閨秀,不可能是這種做派。與前文講的“擲花入匣”一樣,此處又令黛玉“穿越”到現代。罔顧時代背景,讓人物“現代化”,不但不符合真實的情況,還使形象塑造出現偏差。

八七版已成經典,筆者也非常喜歡。因愛之深,故責之切。辨析得失,總結經驗。拍攝《紅樓夢》,要尊重原著。由於時長等限制,可以適當地簡省,但不要輕易更改。《紅樓夢》的人物和情節,不少至今仍存在爭議。按照原著來拍攝,既防止“節外生枝”,也可能“撥雲見日”。影視藝術的直觀性強,像所說的“送宮花”那樣,通過聲、影的同時展現,破解文字疑案,取得意外收穫,並非僅是願望。

小戲骨的《紅樓夢》,關注度尚未減退。胡玫導演的電影,又在緊密地籌備。《紅樓夢》,是華人的藝術夢,將會不斷被演繹。圍繞“送宮花”,本文從文本,說到影視劇,在兩個層面上,為林黛玉正名,希望抛磚引玉,更多的紅迷們,參加到討論中,也貢獻出智慧。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經典。我們的時代,將創造怎樣的經典?

讓我們一起期待——

天上掉下個林妹妹!

中國藝術研究院微信訂閱號群落推薦

文藝研究

《文藝研究》雜誌創辦於1979年5月,由文化部主管、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是大型綜合性文藝理論月刊。《文藝研究》以“引領學術潮流,把握學術走向,加強學術交流,擴大學術影響”為辦刊總方針,強調現實性與學術性、前沿性與基礎性、學理與批評的有機統一,提倡中國視野、中國問題、中國氣派,廣泛容納文學、藝術各領域不同觀點、不同方法的優秀研究成果。

媒介之變

從移動互聯網世界的劇烈媒介迭變,觀察未來世界的面孔。

要回來覆命,是大家規矩。既然得走“回頭路”,對周瑞家的來說,先送黛玉或鳳姐,總路程是一樣的,何以順路省腳力?

脂硯齋早就提醒了,“作者又欲瞞過眾人”。曹公用一個“順路”,把多少人繞暈了,為周瑞家的開脫。曹公好“瞞人”,將假話明寫,把真話暗說。關鍵的“這才”兩個字,你是否注意到了呢?周瑞家的給鳳姐送了宮花後,文中接著寫道:

周瑞家的這才往賈母這邊來。

若周陪房行得正,此處應當用“便”字,然而用的是“這才”。細品其中的滋味,暗含責備的意思,這才是作者態度。

“順路”是假,怠慢是真,讓黛玉最後得宮花,周瑞家的是存心的。比較她前後的言行,可窺見其心理活動。

在送花第一站,迎、探、惜三小姐,分作兩次奉上。曹公用語,值得玩味。迎春和探春,正在下圍棋。周瑞家的,將花送上,“說明緣故”。惜春在和尼姑智慧兒玩,周瑞家的也是“說明原故”。“緣故”“原故”,意義相同,一個舉動,重複描寫。請揣摩一下吧。花送多人,最先挑者,得知情形,豈不高興?所以周瑞家的,講明送給幾人,一個都不能少,顯出自己殷勤。到鳳姐處,男、女主人,正在房中忙呢。周瑞家的,找到平兒,“說送花兒一事”。當周瑞家的要走時,平兒命她“回去道謝”,對應上文講的“覆命”。正往賈母那裡走著,周瑞家的遇見女兒,對她解釋光榮使命,“送這幾枝花兒與姑娘奶奶們”。至此,周瑞家的所說的差事,皆為給姑娘奶奶送花。

但是,及至黛玉那一站,周瑞家的話風突然一轉,熱剌剌地就闖進來笑道:

林姑娘,姨太太著我送花兒來與姑娘戴了。

聽到這話,第一感覺,是她跑來給黛玉一人送花的。

周瑞家的,你怎麼不“說明緣故”,也不提奶奶了?

因為,周瑞家的,心虛!

這時候,匣子的重要性,便突顯出來了。那支匣子,原本裝十二枝宮花,現在只剩下了兩枝,周瑞家的拿在手中,你說她心慌不心慌?怎麼辦?糊弄唄!於是,有了上面那句誤導人的話。第七十一回,對周瑞家的,曹公下針砭,說她“心性乖滑,專管各處獻勤討好”。周瑞家的送花的表現,可真對得起這句評語!點背不能怨社會,是匣子出賣了她。如果用小包裝,兩枝花裝一起,那麼周瑞家的,就蒙混過關了。但曹公偏給她一個大道具,這是要讓人出醜的用心啊!

周瑞家的接下來,將“點背”進行到底。

其時,黛玉和寶玉,解九連環玩。這一種益智遊戲,最考驗心力、眼神,黛玉正“犀利”著呢。聽見送花,寶玉先問:“什麼花兒?拿來給我。”一面早伸手接過來了。

開匣看時,原來是宮制堆紗新巧的假花兒。

這句描寫,極為重要。脂硯齋留下了批語:“此處方一細寫花形。”對匣子裡的宮花,給了一個大特寫——空落落的大房間,只縮著兩枝宮花,室友們哪兒去了?而且周瑞家的,剛剛說了那話。此情此景,換成是你,能不生疑?

黛玉只就寶玉手中看了一看,便問道:“還是單送我一人的,還是別的姑娘們都有呢?”

這的確是個問題。

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這兩枝是姑娘的了。”

周瑞家的,哄小孩呢?別人都有了,剩下的是我的了,敢情還是種榮幸?周瑞家的這句話,你說氣人不氣人?黛玉問的是“姑娘們”,她答的是“各位”。用這種含混說法,還是因為她心虛,不敢提鳳姐,不正面回答問題,避重就輕、文過飾非,繼續欺瞞林黛玉。

黛玉再看了一看,冷笑道:“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

好一個林妹妹,當面拆穿謊言。但說得不夠痛快,應該再加上一句:“你少糊弄我!”

周瑞家的聽了,“一聲兒不言語。”她還有什麼說的?她敢“說明緣故”嗎?講出給鳳姐送花,相當於自己打嘴。

“心性乖滑”的周瑞家的,被林黛玉敲打了一下。然而在平時,黛玉不會和她計較。不過兩枝假花,黛玉會稀罕嗎?皇上的鶺鴒串、北靜王的雨具,黛玉都不想要。黛玉憐惜的,是真花,是落紅,是生命,而不是假的裝飾品。如果換一個場景,即使黛玉察覺了,也可能不會挑明,自己冷笑一兩聲,命丫鬟收下作罷。

讓周瑞家的出醜,乃是曹公的安排,他讓一個人旁觀,從而將矛盾激化。

這個人就是寶玉。

有寶玉在,林妹妹啊,各種小狀況,是層出不窮。情竇初開,尚未表白,少男少女,敏感著呢。聽說寶姐姐家的花來了,你看寶玉激動的那樣兒。又是問,又是拿,你又不戴花兒,這麼積極幹嘛!愛屋及烏,你愛人及花嗎?之前寫迎、探、惜等,面對送來的宮花,都表現得淡淡的,命下人接過收了。而寶玉是親手接,還寶貝似的捧著。這麼隆重,迎接來的,卻是剩花。匣子就舉在黛玉眼前,周瑞家的明顯在糊弄。心上人家的僕人,當著心上人的面,竟這樣欺侮自己。在這種情景下,如果再不回擊,而是逆來順受,就真被打臉了!

林黛玉自尊自愛,做事情有理有據。曹公寫了兩次,“黛玉只就寶玉手中看了一看”,“黛玉再看了一看”。一而再地,她看什麼?她看匣子裡的宮花,看不對頭的地方,看周瑞家的作假。“心性乖滑”PK“心較比幹多一竅”,前者註定露餡兒出醜。

被林黛玉當面教訓,周瑞家的真是活該。如果她老老實實地,按薛姨媽囑咐的送,並向林黛玉說清楚,那麼即使不最先挑,林黛玉也會理解的。而周瑞家的卻耍花槍,不僅擅改了送花順序,使林黛玉只得到剩花,還向林黛玉虛晃一招,講那些滑頭惱人的話。越是真性情的人,越受不了被欺哄。更何況寶哥哥在場,林妹妹是見招拆招,周瑞家的敗下陣來。

為林黛玉點贊!

這“送宮花”,是真好看。曹公好像舉著指揮棒,讓兩個有“心”的人較量。周瑞家的愈是“乖滑”,愈襯托得黛玉聰敏。一曲一直,一隱一顯,正是在衝突之中,人物的性格特點,更加鮮明地呈現。

曹公游龍走鳳,寫得細膩、連貫。而八七版電視劇,卻把這段拍“壞”了。

我們來重刷八七版。

周瑞家的進來說送花,匣子始終在她的手上。寶玉從匣中取出兩枝,將一枝花遞給了黛玉。黛玉手裡拿著花,眼睛一直盯著看,忽然神一般地問,是送她一人的,還是別人都有,引發PK的對手戲。臨了,黛玉氣憤地把花扔回匣子裡。

先說一處硬傷。擲花入匣,如此無禮的舉動,別說林黛玉了,即便是鳳辣子,也不可能做出。只有潑婦夏金桂,才會這麼沒教養。而“軟”一點的傷,相信你已發現。對,那支匣子,被忽略了。黛玉看的,只是宮花。再想想她的發問,就覺得有點奇怪——又沒人來打小報告,對前面送花的情況,黛玉怎麼都猜到了?難道她有特異功能?如若不然,那黛玉便是無理取鬧了,可惜女神被拍成女神經。

曹公的精心設計,大道具和小筆觸,都被忽視、破壞了。而有些朋友,談論“送宮花”,所依據的,正是八七版,令人遺憾啊!

中國古典小說,多用白描手法,少作心理描繪,“送宮花”即一例。人物的言談舉止,曹公以細線勾勒,雖然于心理活動,並未著點滴筆墨,但是外在的表現,皆有內心的依據。“送宮花”的文字,是活蹦亂跳的。一股心理潛流,貫穿事件始終。有了深層滋養,才能繪聲繪色。關於林、週二人,到底孰是孰非,聽其言、觀其行,更要感知其“心”,方可準確把握。

讀“送宮花”一節,冤枉林黛玉事小,放過周陪房事大。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周瑞家的,敢於欺瞞林黛玉,是有她的打算的。而這些打算,關係大人物,牽連大事件。曹公“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敘事盤根錯節、相互關聯。周瑞家的有意怠慢,如果看不到這一點,那麼,對於她身後的勢力,及由她牽動的伏線,就有可能失於體察,以致錯過核心內涵。欺瞞林黛玉,周瑞家的用意為何?這個大題目,筆者將另撰文論述。結合“送宮花”一文看,相信能獲更深理解。

開頭說了,這篇文章,除了進行文本分析,還想解決實際問題。“送宮花”一段,該怎樣拍攝?

就按原著來。

匣子一定要交到寶玉手中。周瑞家的說一句話,黛玉就看一眼匣子。說兩句,看兩眼,對匣子裡的花,要給兩個特寫,拍出黛玉所見。事實勝於雄辯,畫面配合語言,周瑞家的耍滑,就會一目了然。黛玉的心情、感受,觀眾也能體會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在一部分情節上,影視表現力更強,能將情景還原,撥開“假語”迷霧,顯露“真事”面貌。假若八七版嚴格按照原文拍攝,或許“送宮花”的公案早有了眉目。然而正如前文所述,不當改變人物舉動,製造了更多的困惑。

就林黛玉而言,此類不當改動,至少還有一處。第二十二回,賈母請戲給寶釵過生日,湘雲說黛玉長得像戲子,引得眾人都細看笑起來。黛玉不高興,惹惱了湘雲。原文是這樣寫的:

湘雲道:“明兒一早就走,在這裡作什麼?看人家的鼻子眼睛,什麼意思!”

可見,黛玉只是面有慍色。而八七版的動作大,竟讓黛玉起身走了。慶生宴會,女眷圍坐。黛玉憤然離席,輕佻、粗魯至此,非把貴婦、小姐雷倒,讓下人們把牙笑掉。黛玉身為大家閨秀,不可能是這種做派。與前文講的“擲花入匣”一樣,此處又令黛玉“穿越”到現代。罔顧時代背景,讓人物“現代化”,不但不符合真實的情況,還使形象塑造出現偏差。

八七版已成經典,筆者也非常喜歡。因愛之深,故責之切。辨析得失,總結經驗。拍攝《紅樓夢》,要尊重原著。由於時長等限制,可以適當地簡省,但不要輕易更改。《紅樓夢》的人物和情節,不少至今仍存在爭議。按照原著來拍攝,既防止“節外生枝”,也可能“撥雲見日”。影視藝術的直觀性強,像所說的“送宮花”那樣,通過聲、影的同時展現,破解文字疑案,取得意外收穫,並非僅是願望。

小戲骨的《紅樓夢》,關注度尚未減退。胡玫導演的電影,又在緊密地籌備。《紅樓夢》,是華人的藝術夢,將會不斷被演繹。圍繞“送宮花”,本文從文本,說到影視劇,在兩個層面上,為林黛玉正名,希望抛磚引玉,更多的紅迷們,參加到討論中,也貢獻出智慧。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經典。我們的時代,將創造怎樣的經典?

讓我們一起期待——

天上掉下個林妹妹!

中國藝術研究院微信訂閱號群落推薦

文藝研究

《文藝研究》雜誌創辦於1979年5月,由文化部主管、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是大型綜合性文藝理論月刊。《文藝研究》以“引領學術潮流,把握學術走向,加強學術交流,擴大學術影響”為辦刊總方針,強調現實性與學術性、前沿性與基礎性、學理與批評的有機統一,提倡中國視野、中國問題、中國氣派,廣泛容納文學、藝術各領域不同觀點、不同方法的優秀研究成果。

媒介之變

從移動互聯網世界的劇烈媒介迭變,觀察未來世界的面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