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這是李白為數不多的律詩,卻也代表了其最高水準

作為唐代最著名的詩人, 李白的詩作向來膾炙人口。 他的詩作, 很少受節律的限制, 多為恣意揮灑的作品。 這樣的作品也最適合展現出他的想像力, 他那充沛的是個情感。

但是他的這一首律詩, 卻也成為了千古流芳的唐詩作品

鳳凰臺上鳳凰遊, 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鷺洲。 (二水 一作:一水)

總為浮雲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

這首詩題目是《登金陵鳳凰台》, 寫於李白鳳凰台登高之時。 這是李白為數不多的一首七律, 卻也代表了李白的最高水準。

開篇一句寫“鳳凰臺上鳳凰遊, 鳳去台空江自流”, 意思是鳳凰臺上曾有鳳凰翔遊, 而今鳳凰去了, 台空了, 只有長江水兀自不停地東流。 這兩句淺顯易懂, 易於理解, 不過情感表達卻很不輕快, 詩人悵然若失的感覺很到位:抬眼望去, 但見長江無語, 不管世道如何變化, 兀自不停地東流。

而後一聯“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寫的是詩人的懷古之歎。 本文寫的是金陵, 乃是六朝古都, 孫權所建“吳”, 東晉司馬氏所建“晉”都曾以此為國都, 歷史上極盡榮華富貴。 然而在今日呢, 一切荒蕪, 名門望族也都煙消雲散, 空留下一座座古墳荒丘。

頸聯“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鷺洲”寫詩人的現實感受。 前兩聯詩人觸景生情、憑弔歷史, 而後目光又回到了金陵臺上, 將目光投向自然。 只見遠處的三山, 有半截高聳在青天之外;一道江水, 被白鷺洲從中阻隔, 一分為二。

作為寫景的重要代表作品, 這兩句描繪逼真, 狀物工細, 但境界闊大。 因為只此一眼, 詩人就從金陵, 直接望到了長安。

所以尾聯, 詩人寫出了“總為浮雲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的詩句。 總因浮雲遮住了太陽, 見不到長安, 使人憂愁。 這兩句明寫浮雲阻隔了自己在長安施展才華,

實際上卻寫皇帝身邊的奸佞小人蒙蔽聖聰, 使得自己沒有辦法施展才華, 也寫出了詩人眷念朝廷、關心朝政的深意。

這首詩與崔顥《黃鶴樓》之間有著很有趣的故事, 很多人認為這是李白所作的欲與崔顥一比上下的作品。 不過兩詩高下,讀者各有見解,多認為工力悉敵。比如清《唐宋詩醇》中說:“崔詩直舉胸情,氣體高渾;白詩寓目山河,別有懷抱,其言皆從心而發,即景而成,意象偶同,勝境各擅。”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不過兩詩高下,讀者各有見解,多認為工力悉敵。比如清《唐宋詩醇》中說:“崔詩直舉胸情,氣體高渾;白詩寓目山河,別有懷抱,其言皆從心而發,即景而成,意象偶同,勝境各擅。”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