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畢生戎馬、矢志報國,一代名將臨死卻看不到北定幽燕

上文:

將門之後,勇抗西夏, 歷史上真實的楊文廣是個怎樣的人(上)

下文:此後的楊文廣亦如功高震主的面涅將軍狄青一樣, 鳥盡弓藏,

被掛了起來, 在朝廷裡閑得發慌。 他雖然沒功夫學狄(胡)青附庸風雅、吟賞煙霞, 但是也在此後久不臨邊, 以致髀肉複生了。

好在, 西夏不是個安生的主。 他們在對宋室獻上的幣帛吃幹抹淨後, 又忍不住齜出了獠牙, 逼得宋廷又要選將禦邊了。 宋英宗趙曙細細地拔拉了一遍朝中武將後說:“文廣, 名將後, 且有功。 ”意思很明顯, 朝廷有事了, 別人不行, 還是讓文廣出征吧。 這時的楊文廣早已經由小帥哥變成老伯伯了, 但是一聞金鼓之聲, 六十多歲的楊文廣便挺身而出, 重又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戰場。

楊文廣升任興州(今陝西略陽)防禦使、秦鳳路(轄區相當於今陝西西部、寧夏南部和甘肅中部及南部)副都總管, 成為一方主將。 有了這個老神在在的楊門虎將,

蠢蠢欲動的西夏人老實了許多。

一轉眼, 宋神宗趙頊即位。 這位勵精圖治的皇帝不滿前線的被動局面, 同意了陝西方面軍總司令(陝西經略使)韓琦的奏請, 決定派兵主動前出修建城堡, 禦敵於國門之外。 韓琦二話不說就將修城的重任交給了楊文廣, 派他到離秦州(今甘肅天水市)西北大約185裡的地方修築篳篥城。

此前宋軍也曾想修建城堡, 以便利用城堡抵禦西夏的騎戰優勢。 西夏人也不傻, 一發現宋軍築城, 就立刻出兵破壞。 在沒有混凝土的年代, 要想築起一座堅城, 所需時間較長, 足夠夏軍聞訊後趕去破壞了。 所以宋軍的築城不是半途而廢, 就是損兵折將。

不過楊文廣老將出馬, 一個頂兩。 對前線局勢瞭若指掌的楊文廣決定採用聲東擊西的策略, 迷惑敵人爭取禦敵和築城時間。 他首先揚言要到某地修建噴珠城, 等到夏軍聞訊前去破壞時, 楊文廣立即率部急奔篳篥, 全面部署好了防務, 靜待疲於奔命的夏軍。 發現上當的夏軍急忙調頭趕往篳篥。

然而, 他們卻無奈地發現, 以逸待勞的宋軍防守嚴密, 無懈可擊。 更兼聽聞宋軍的指揮官是令人畏懼的老楊, 擔心討不到便宜的夏軍只好退兵, 卻又有些不甘心, 就讓人下書, 稱要回去奏請國主帶數萬騎兵來驅逐宋軍。 對於夏軍虛張聲勢的威脅, 楊文廣直接派兵遣將將其打回了原形。 宋軍乘敵惰歸之際, 沖出陣營, 追殺夏軍。 結果夏兵大敗, 宋軍斬獲頗多。

有人問楊文廣為何要主動追擊敵人, 楊文廣豪邁地說:“先人有奪人之氣。 此必爭之地, 彼若知而據之, 則未可圖也。 ”俺就是要在這宋夏必爭之地好好敲打一下夏軍, 省得夏軍以後再來, 老子看著煩。 經此一擊, 夏軍果然不敢再來搗亂。

當年九月, 甘穀、篳篥等三個城堡陸續修成,

宋軍贏得了先機, 扳回了一局。 宋神宗不僅通令嘉獎楊文廣, 還將篳篥城賜名通渭堡(今甘肅隴西東北五十裡)。 此後, 楊文廣歷任涇州(今甘肅涇川)知州、鎮戎軍(今寧夏固原)知軍, 儼然宋夏前線的消防員, 哪裡著火哪裡救急, 一點兒也沒有人之將老的疲態, 而是越老越拉風, 活脫兒一個評書中的老正太版佘太君。

楊文廣在宋夏前線又幹了兩年, 眼見得形勢一片大好。 宋廷決定將其由西北邊防調至河北邊防, 任定州路(治所在今河北定州)副都總管, 並升侍衛步軍都虞候。 楊文廣轉戰了大半個中國, 終於在古稀之年回到了當年父祖曾經戰鬥過的地方。

熙寧七年(1074年)三月, 沉寂了大約三十年的遼宋邊境再起爭端。 遼國認為宋朝困於西北邊患,久戰不勝,就乘機要脅,企圖逼迫宋朝割讓晉陽及瓦橋關以南十縣之地(今疑“晉陽”應為“高陽”,在今河北雄安以南,正是宋朝河北邊關所在地)。宋朝捨不得放棄這些邊關重鎮,只得再增歲幣換取和平。哪知,契丹人的胃口很大,消化了那些平白多出的歲幣後,又遣使來爭河東地界。

是可忍孰不可忍。雖已年邁氣衰的楊文廣不甘心朝廷一味乞和,就拖著病體獻上陣圖及重奪幽燕十六州的方略。彼時,烈士暮年的楊文廣在夫人慕容氏的扶持下,瀝血上陳,盡瘁王事,場面何其悲壯感人。這位慕容氏也是位有見識的女子,她就是評書中曾經大破天門陣的穆桂英的原型(穆姓正是慕容氏的一語音轉)。這位巾幗英雄的身上據說還有明末女英雄秦良玉的影子。

朝廷還沒有來得及回復,當年的十一月,楊文廣就因病去世了,享年75歲。這位畢生戎馬、矢志報國的一代名將再也見不到王師北定幽燕日了。在他死後,宋廷追贈其為同州觀察使。

可惜,君子之澤,三世而斬。楊文廣之後,楊家再無將才。

這或許是此後北宋與遼、夏間進入相對平靜期,抑或是文恬武嬉的太平歲月腐化了好戰的楊家男兒。和俗同光的楊家,直至北宋末年,才在演義小說《水滸傳》中冒出來個諢號“青面獸”的楊志,自詡楊家後代,可惜卻鬱鬱不得“志”,竟至要將祖傳寶刀賣掉。如此演繹,亦是施耐庵輩對宋朝重文輕武國策的辛辣諷刺罷了。

搜索微信號:historytalking 關注

想看輕鬆有趣的歷史?

想瞭解正史中的八卦事?

想知道歷史中的各種稀奇古怪?

遼國認為宋朝困於西北邊患,久戰不勝,就乘機要脅,企圖逼迫宋朝割讓晉陽及瓦橋關以南十縣之地(今疑“晉陽”應為“高陽”,在今河北雄安以南,正是宋朝河北邊關所在地)。宋朝捨不得放棄這些邊關重鎮,只得再增歲幣換取和平。哪知,契丹人的胃口很大,消化了那些平白多出的歲幣後,又遣使來爭河東地界。

是可忍孰不可忍。雖已年邁氣衰的楊文廣不甘心朝廷一味乞和,就拖著病體獻上陣圖及重奪幽燕十六州的方略。彼時,烈士暮年的楊文廣在夫人慕容氏的扶持下,瀝血上陳,盡瘁王事,場面何其悲壯感人。這位慕容氏也是位有見識的女子,她就是評書中曾經大破天門陣的穆桂英的原型(穆姓正是慕容氏的一語音轉)。這位巾幗英雄的身上據說還有明末女英雄秦良玉的影子。

朝廷還沒有來得及回復,當年的十一月,楊文廣就因病去世了,享年75歲。這位畢生戎馬、矢志報國的一代名將再也見不到王師北定幽燕日了。在他死後,宋廷追贈其為同州觀察使。

可惜,君子之澤,三世而斬。楊文廣之後,楊家再無將才。

這或許是此後北宋與遼、夏間進入相對平靜期,抑或是文恬武嬉的太平歲月腐化了好戰的楊家男兒。和俗同光的楊家,直至北宋末年,才在演義小說《水滸傳》中冒出來個諢號“青面獸”的楊志,自詡楊家後代,可惜卻鬱鬱不得“志”,竟至要將祖傳寶刀賣掉。如此演繹,亦是施耐庵輩對宋朝重文輕武國策的辛辣諷刺罷了。

搜索微信號:historytalking 關注

想看輕鬆有趣的歷史?

想瞭解正史中的八卦事?

想知道歷史中的各種稀奇古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