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百年前的“美國威脅論”

歐洲學者驚呼美國產品淹沒了歐洲

“美國威脅論”首先表現為對美國龐大經濟力量的擔憂。

1887年、1890年、1899年, 美國的鋼產量、鐵產量、煤產量相繼超過了英國, 一舉成為世界第一。 不僅如此, 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也在十九世紀的最後十年躍居世界首位。

隨著美國經濟的崛起, 美國的商品如火車頭、煤、絲織品、水果和棉花等大規模湧入歐洲。 1901年, 美國歷史學家布魯克斯·亞當斯曾作過一項統計, 1897—1901年, 美國的貿易順差高達5.1億美元, 而且還在不斷增長。 亞當斯當時預測, 隨著時間的推移, 美國將逐漸把歐洲競爭對手擠出各主要市場,

如果美國再加把勁, 它的商品還將憑藉歐洲國家無法競爭的低價充斥歐洲。

這種狀況讓許多歐洲人感到歐洲正在遭受美國的經濟入侵。 法國學者埃米爾·巴比埃在談到美國的出口潮時驚呼:“美國產品將淹沒老歐洲。 ”另一位法國經濟學家保羅·德·盧西埃則在1892年出版了一本名為《美國生活》的書,

盧西埃在書中生動地描述了美國產品大肆湧入歐洲的場景, 就連“法國士兵的背包裡裝的都是芝加哥生產的牛肉罐頭”, 毫無疑問“美國已從一個令人好奇的東西變成了一個令人恐懼的東西。 ”

歐洲人呼籲聯手對付“美國禍害”

1898年, 美國與老牌殖民者西班牙之間爆發了戰爭。 戰後, 西班牙被迫放棄了古巴, 並將菲律賓、波多黎各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其他島嶼以及太平洋上的關島割讓給美國。

美西戰爭在歐洲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美國威脅論”也達到了一個高峰。 在當時的歐洲政治家看來, 美國踏上古巴的土地, 就意味著它跨越了大西洋的一半, 而美國入侵菲律賓則意味著它可以在任何地方不請自來。

這種擔憂在當時的歐洲有非常直觀的體現。 1899年1月, 歐洲評論家奧克塔夫·諾埃爾發表了一篇題為《美國禍害》的文章。 文章指出美國不僅進入了一個武力侵略階段, 而且這種使歐洲人措手不及的進攻是早有預謀的。

他認為美國從“門羅主義”時期開始, 就對歐洲舊大陸懷有很深的敵意, 這種敵意通過美西戰爭終於爆發出來了。 美西戰爭標誌著美國朝著全球干涉主義邁出了新的一步。

諾埃爾進一步預測:“不久, 在地球的各個地方, 美國必將與歐洲發生衝突”, 並且“在歐洲和美國之間為了生存、為了經濟霸權而展開的爭鬥, 將前所未有的激烈和尖銳。 ”總的來說, 諾埃爾認為美國已經成為世界的一個“禍害”, 這一觀點也成為當時流行於歐洲的“美國威脅論”的主要內容。

為了對付“美國禍害”, 有些歐洲人甚至呼籲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 共同抵抗美國。 法國人皮埃爾·洛蒂在媒體上公開宣稱, 美西戰爭是對歐洲的挑戰, 是對歐洲意志和抵抗能力的檢驗,

“但願歐洲能明白這一點!能從中吸取教訓, 別把劍放在鞘裡!歐洲國家能聯手對付共同的敵人!”

美國強大的艦隊令歐洲膽寒

美西戰爭後, 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進一步增長。 希歐多爾·羅斯福入主白宮後, 為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更是不惜重金。 到1908年,美國已建成一支實力居世界第二的海軍艦隊,這支龐大的艦隊擁有29艘當時威力最大的新型戰列艦。

美國的軍費增長速度也同樣驚人,以至於法國記者儒勒·於萊在1904年驚呼:“作為一個軍隊人數不過5萬來人的國家,美國的軍事預算竟高達10.5億法郎!比法國的還要高。”

面對這種情形,歐洲人對美國的擔憂有增無減。記者于萊說法頗具代表性,他說:“當美國耗鉅資建成了一支龐大的海軍之後,美國人的實用精神是不會同意把他們的軍艦當作遊船的。”

這一時期,“美國危險”一詞常常出現在德國議會的爭論中。法國歷史學家亨利·豪瑟爾在回憶那段時期的法國政壇時,曾這樣寫道:“人們在報紙上、會議上、議會裡聽到的,除了美國危險外別無他物。”英國也有人擔心,如果不與美國進行合作,自己的國家也許會成為美國的殖民地。歐洲對美國的擔憂一直持續到了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然而在此期間,美國並未對歐洲發動進攻,也沒能在經濟上將歐洲擠垮。正相反,歐洲內部的矛盾卻日益激化,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是這場歐洲內部的戰爭而不是美國,將英法德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從霸權寶座上拉了下來。1917年4月,隨著美國加入協約國集團對德國宣戰,在歐洲流行多年的“美國威脅論”也逐漸銷聲匿跡了。

到1908年,美國已建成一支實力居世界第二的海軍艦隊,這支龐大的艦隊擁有29艘當時威力最大的新型戰列艦。

美國的軍費增長速度也同樣驚人,以至於法國記者儒勒·於萊在1904年驚呼:“作為一個軍隊人數不過5萬來人的國家,美國的軍事預算竟高達10.5億法郎!比法國的還要高。”

面對這種情形,歐洲人對美國的擔憂有增無減。記者于萊說法頗具代表性,他說:“當美國耗鉅資建成了一支龐大的海軍之後,美國人的實用精神是不會同意把他們的軍艦當作遊船的。”

這一時期,“美國危險”一詞常常出現在德國議會的爭論中。法國歷史學家亨利·豪瑟爾在回憶那段時期的法國政壇時,曾這樣寫道:“人們在報紙上、會議上、議會裡聽到的,除了美國危險外別無他物。”英國也有人擔心,如果不與美國進行合作,自己的國家也許會成為美國的殖民地。歐洲對美國的擔憂一直持續到了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然而在此期間,美國並未對歐洲發動進攻,也沒能在經濟上將歐洲擠垮。正相反,歐洲內部的矛盾卻日益激化,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是這場歐洲內部的戰爭而不是美國,將英法德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從霸權寶座上拉了下來。1917年4月,隨著美國加入協約國集團對德國宣戰,在歐洲流行多年的“美國威脅論”也逐漸銷聲匿跡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