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陶寺遺址給中國續“家譜” 中國歷史教材將被修改

陶寺遺址的發現將華夏文明史提前了300年, 等於給中國歷史續上‘家譜’, 中國的歷史教材將因此而修改。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對中新網記者說。

在國務院新聞中心舉行“山西·陶寺遺址發掘成果新聞發佈會”, 向民眾介紹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考古重大收穫, 證實陶寺遺址就是最早的“中國”。 該遺址的發現, 將華夏文明史從夏王朝又提前300年。

“在唐堯之時, 中華早期文明的國家觀念、王權觀念、私有觀念、禮制和曆法等已形成, 其中很多被後來的夏商周王國文明所繼承和發展。 有理由認為, 堯舜禹時期的華夏早期文明為後來的中華文明奠定了基礎, 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的主脈。 ”王巍介紹說。

陶寺遺址重大考古成果表明, 在距今4000多年前, 在晉南地區已經出現了王權和國家, 進入了初期文明社會。 陶寺文明的年代早于夏代,

從而成為實證5000年中華文明的重要支點, 對探索中國古代文明形成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從1978年往後的7年間, 陶寺遺址發掘墓葬一千餘座, 其中大貴族墓葬6座, 表明當時已出現王權, 此發現引起海內外學術界關注。 1999年開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合作, 在陶寺的考古工作圍繞“尋找城牆”為中心。 2002年之後陶寺遺址發掘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2012年之後又納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

近40年來的陶寺遺址考古發掘與研究, 初步揭示出陶寺遺址是中國史前功能區劃最完備的都城, 由王宮, 外郭城、下層貴族居住區, 倉儲區, 王族墓地(王陵), 觀象祭祀台、工官管理的手工業作坊區、庶民居住區構成,

興建與使用時代距今4300~4000年。

王族墓地隨葬的陶鼓、鼉鼓、石磬、銅鈴、漆柷等禮樂器表明史上最早的禮樂制度形成。 遺址和墓地出土的銅鈴、容器口沿、齒輪形器、環、蟾蜍等五件銅器構成中國史前時期最豐富的紅銅鑄造禮樂銅器群。

極可能集觀象授時與祭天為一體的觀象祭祀台, 被天文史學界認為世界考古發現最早的同類建築。 扁壺上朱書陶文雖然在釋讀為何字方面尚存在分歧, 但已被絕大多數學者認為是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漢字……

王巍說, 一系列的考古證據鏈表明, 陶寺遺址在年代、地理位置、陶寺遺址的內涵、規模和等級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 都與堯都相當契合。 在學術界, 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 陶寺遺址很有可能就是堯的都城。 雖未發現一錘定音的確證, 但不容否定的事實是, 堯都正在通過考古發掘和研究, 走出傳說時代, 逐漸向信史轉變。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表示, 堯舜禹時代是在中原地區華夏文明形成和早期“中國”誕生的關鍵時代,

而相關的文獻記載和古史傳說遠遠不足以說清這段歷史。 近40年來,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對陶寺遺址進行了長期不懈的考古發掘與研究, 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使民眾初步看到夏王朝建立之前, 華夏文明所達到的第一個高峰。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