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她在魯迅生前謙稱是“學生”,魯迅死後她是罵魯迅最狠的人

她在魯迅生前謙稱是“學生”, 魯迅死後她是罵魯迅最狠的人

文/張秀陽

魯迅一生罵過很多人, 有些罵得還很難聽。 比如他罵某人“才子+流氓”, 比如他還罵某人是“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等等。 魯迅被視為“罵人專家”, 魯迅的文集被視為“罵人文選”, 不能說毫無道理。

魯迅自己也承認, 早在一九二七年寫的《“意表之外”》(見《而已集》)中就明言:“我的雜感常不免於罵”。 他“罵人”有八大技巧:正對要害, 一擊致命;不留情面, 常取類型;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旁敲側擊, 以退為進;預設埋伏, 小題大做;嬉笑怒駡, 冷嘲熱諷;品題貼切,

形象生動;揭穿假面, 現其原形。

“新月派”成員葉公超在《魯迅》一文中說:“他不但能怒, 能罵, 能嘲笑, 能感慨, 而且還能懺悔、自責, 當眾無隱諱地暴露自己。 ……罵他的人和被他罵的人實在沒有一個在任何方面是與他同等的。 ”這話倒是一語中的。

魯迅罵過人, 但他也同樣挨過罵。

魯迅曾經說過, 他一生所負的全是駡名。 罵他的人, 有當局, 有論敵, 還有來自同一陣營的“戰友”和他自己的親兄弟。 比如郭沫若、周作人、陳源、高長虹、馮乃超、阿英、成仿吾、梁實秋等等。

 在“罵魯”隊伍裡, 最奇怪的是兩個人:一個是郭沫若, 在魯迅生前一直罵魯迅, 而魯迅死後再也不罵, 反過來稱頌魯迅, 一直稱頌到自己死;一個是蘇雪林, 在魯迅生前一直稱頌魯迅, 而魯迅死後便開始罵魯迅, 一直罵到自己死。

郭沫若罵魯迅暫且不去說他, 現在說說美女作家蘇雪林一生罵魯的戰績。

蘇雪林(1897年3月26[1] 日 —1999年4月21日, 享年102歲), 原名蘇小梅, 乳名瑞奴、小妹, 學名小梅, 字雪林, 筆名瑞奴、瑞廬、小妹、綠漪、靈芬、老梅等。 後因升入北京高等女子師範, 將“小”字省去, 改為蘇梅。 由法回國後, 又以字為名, 即蘇雪林。 籍貫安徽太平縣嶺下村, 出生於浙江省里安縣縣丞衙門裡, 她一生從事教育, 先後在滬江大學、國立安徽大學、武漢大學任教。 後到臺灣師範大學、成功大學任教。 她筆耕不輟, 被喻為文壇的常青樹。

蘇雪林青年時期, 她與盧隱、石評梅、馮沅君被稱為“四大金剛”;上世紀二三十年代, 她與冰心、丁玲、馮沅君、淩淑華並稱為“中國五大女作家”。

1915年, 蘇雪林考入安慶省立初級女子師範。 1919年, 畢業後即留在母校附小教書。 就在這一年, 她與廬隱結伴同行, 離開安慶, 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國文系, 在系主任陳鐘凡先生的幫助下, 很快從旁聽生轉為正科生。

1921年秋, 蘇雪林前往法國留學, 先學西方文學, 後學繪畫藝術。

魯迅在1923年被好友許壽裳聘為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兼職教員, 所以他並不是蘇雪林真正意義上的老師。 但魯迅親弟弟周作人是蘇雪林的老師, 那時, 魯迅和周作人還沒有反目, 兄弟怡怡。 那時, 蘇雪林對魯迅是相當敬重的。

蘇雪林創作的第一部作品是《綠天》, 1928年3月由北新書局出版。 《綠天》一出版, 蘇雪林很快就送給了魯迅。 在扉頁上用黑色鋼筆寫了:“魯迅先生校正學生蘇雪林謹贈七、四、一九二八”。 版權頁的留印處還加蓋了“綠漪”朱紅印章, 現在魯迅博物館的“魯迅藏書”中收藏有這部書。 “魯迅藏書”中還有蘇雪林另外兩部專著:1927年由北新書局初版的《李義山戀愛事蹟考》,和1934年2月由商務印書館初版的《唐詩概論》。

那時的美女作家蘇雪林,在魯迅面前謙稱為“學生”。

1934年,蘇雪林曾在《國聞週報》上發表《<阿Q正傳>及魯迅創作的藝術》一文,對魯迅的《阿Q正傳》等小說創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她說:“魯迅是中國最早、最成功的鄉土文藝家,能與世界名著分庭抗禮”。還說:“誰都知道魯迅是新文學界的老資格,過去十年內曾執過文壇牛耳……”蘇雪林認為:“魯迅的小說創作並不多,《呐喊》和《彷徨》是他五四時代到於今的收穫。兩本,僅僅的兩本,但已經使他在將來的中國文學史上占到永久的地位了。”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去世後,蘇雪林對魯迅先生的態度卻忽然轉變。從此開始了半生的“鞭屍”行動。

1

936年11月12日,魯迅去世還不到一個月,蘇雪林拉開了她“半生‘反魯’的序幕”。

蘇雪林給蔡元培寫信阻止他擔任魯迅治喪委員會的成員,更為離譜的是,在全國沉痛悼念魯迅時,她卻幾乎瘋了一樣在報紙上發文稱:

“上月文壇巨匠魯迅先生死了,全國報章雜誌,這裡也在悼念魯迅,那裡也在悼念魯迅,拉拉雜雜,如火如荼,似乎比什麼綏遠戰訊、華北危急,還來得熱鬧而緊張。不但害得一般前進崇拜魯迅而其實未讀魯迅一行之書的青年,痛哭流涕,如喪考妣;便是我這樣落伍的中年,也給鬧得中心搖搖,不可終日……”

在長達四千言的《與蔡孑民先生論魯迅書》中,蘇雪林破口大駡魯迅是“褊狹陰險,多疑善妒”,“色厲內荏,無廉無恥”,“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二十四史儒林傳所無之奸惡小人”,在文壇“興風作浪”,“含血噴人”,其雜文“一無足取”,“禍國殃民”。並影射、攻擊魯迅勾結日本特務機關內山書店,“行動詭秘”等等。

蘇雪林還稱,“魯迅病態心理將于青年心靈發生不良之影響也,”“魯迅矛盾之人格不足為國人法也”,“左派利用魯迅為偶像,恣意宣傳,將為黨國之大患也”,“陰險,多疑,善妒”,“是一個刻毒殘酷的刀筆吏,陰險無比,人格卑污又無恥的小人”,“不近人情,睚眥必報”。她還攻擊魯迅的雜文“文筆尖酸刻薄,無以倫比”,“含血噴人,無所不用其極”。

蘇雪林寫了《與蔡孑民先生論魯迅書》的第二天,她又寫了《理水和出關》,對魯迅進行冷嘲熱諷。又過了四天,即11月18日,她寫了《與胡適之先生論當前文化動態書》(發表於1937年《奔濤》創刊號)。蘇雪林在該文的《自跋》中寫道:“以魯迅一生行事言之,二十四史儒林傳不會有他的位置,二十四史文苑、文學傳,像這類小人確也不容易尋出”。

面對蘇雪林近乎失去理智的瘋狂的謾駡和人身攻擊,社會上很多人都對她不滿,就連她最崇拜的恩師胡適也寫信批評她。

1936年12月14日,曾被魯迅罵為“焦大”的胡適回信責備蘇雪林:“我很同情於你的憤慨,但我以為不必攻擊其私人行為。魯迅狺狺攻擊我們,其實何損於我們一絲一毫?他已死了,我們盡可以撇開一切小節不談,專討論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麼,究竟經過幾度變遷,究竟他信仰的是什麼,否定的是些什麼,有些什麼是有價值的,有些什麼是無價值的。如此批評,一定可以發生效果。凡論一人,總須持平。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魯迅自有他的長處。如他的早年文學作品,如他的小說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從1936年秋末至1937年春,蘇雪林連續寫了多篇文章《說妒》、《富貴神仙》、《論偶像》、《論誣衊》、《論是非》、《過去文壇病態的檢討》、《對(武漢日報)副刊的建議》、《論魯迅的雜感文》等,無論從內容及語言上都十分激烈,對魯迅極盡口誅筆伐之能事。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蘇雪林在臺灣不停地撰文,繼續她的“‘反魯‘事業”,寫了《對戰鬥文藝的我見》、《琵琶鮑魚之成神者--魯迅》、《新文壇四十年》等。

1966年11月,正值魯迅逝世三十周年,臺灣《傳記文學》刊出她的一篇兩萬七千字的長文《魯迅傳論》(後收入《我論魯迅》一書),大罵魯迅。魯迅對貧困青年作家蕭軍、蕭紅、葉紫等的經濟援助,被蘇雪林罵為小恩小惠,籠絡人心。蘇雪林刻薄之極,無出其右的罵魯言論,正迎合了蔣介石當時的政治需要。

蘇雪林的這篇長文從魯迅的家世說起,其語輕蔑而簡約。她說到魯迅自二十九歲從日本“束裝返國”後,先在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做化學和生理學教員,後在紹興中學堂當教務長,之後又出走,想到一家書店當編譯員,結果被拒。蘇雪林由此判斷:“魯迅讀書老是讀一個時期便換學校,當教員也愛跳槽,想必是歡喜同學校當局摩擦,或與同事鬧脾氣,亦可見他與人相處之難。”

在蘇雪林眼中,魯迅還是一個喜歡別人對他吹捧的人。她說:“人家奉獻給他的頭銜不可勝數:‘東方的尼采’、‘中國的羅曼·羅蘭’、‘中國的蕭伯納’、‘中國的高爾基’,喊得洋洋乎其盈耳,魯迅聽了並非不笑,不過不是聽人頌揚他敵人的恥笑,而是點頭得意含著嘉許的微笑。我以為世上癖好阿諛的人,魯迅可算第一”。

1967年,蘇雪林將自己“反魯”的大部分文章結集出版《我論魯迅》(愛眉出版社)。該書出版時,蘇雪林稱“半生的‘反魯’事業,……以後我不高興再理會了”。

是什麼原因促使蘇雪林對魯迅突然由欽敬走向反對、乃至敵對的態度呢?

有人說魯迅曾經冷落過她.1928年,在她和魯迅共同出席的李小峰舉辦的宴會上,主人把蘇雪林介紹給魯迅時,魯迅只是點點頭,既沒有握手,也沒有寒暄,令她非常尷尬。那麼,為什麼當時她沒有表示任何地不滿,魯迅在世時不罵呢?估計她是怕魯的那支筆,等到魯死後再罵魯,反正死過的人也無法回罵了。

有人說,蘇雪林是為胡適出口惡氣。魯迅曾公開筆伐過胡適,而胡適又是蘇雪林最為崇敬的老師,她為了維護老師,就公開筆伐批評魯迅了。但我實在想不通為老師幫腔能半生不疲?

還有一種八卦說法是她因愛生恨。

蘇雪林在《論魯迅的雜感文》中說:“有些善罵家,罵一開了端,可以幾年罵不完。罵得人家不敢回嘴了,甚至被罵的人死了,他還要罵,大約要罵到自己也死了,這一樁‘罵人公案’才能完結。”

現在看來,蘇雪林攻擊魯迅的這些話,正好可以反過來扣在她自己頭上。

“魯迅藏書”中還有蘇雪林另外兩部專著:1927年由北新書局初版的《李義山戀愛事蹟考》,和1934年2月由商務印書館初版的《唐詩概論》。

那時的美女作家蘇雪林,在魯迅面前謙稱為“學生”。

1934年,蘇雪林曾在《國聞週報》上發表《<阿Q正傳>及魯迅創作的藝術》一文,對魯迅的《阿Q正傳》等小說創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她說:“魯迅是中國最早、最成功的鄉土文藝家,能與世界名著分庭抗禮”。還說:“誰都知道魯迅是新文學界的老資格,過去十年內曾執過文壇牛耳……”蘇雪林認為:“魯迅的小說創作並不多,《呐喊》和《彷徨》是他五四時代到於今的收穫。兩本,僅僅的兩本,但已經使他在將來的中國文學史上占到永久的地位了。”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去世後,蘇雪林對魯迅先生的態度卻忽然轉變。從此開始了半生的“鞭屍”行動。

1

936年11月12日,魯迅去世還不到一個月,蘇雪林拉開了她“半生‘反魯’的序幕”。

蘇雪林給蔡元培寫信阻止他擔任魯迅治喪委員會的成員,更為離譜的是,在全國沉痛悼念魯迅時,她卻幾乎瘋了一樣在報紙上發文稱:

“上月文壇巨匠魯迅先生死了,全國報章雜誌,這裡也在悼念魯迅,那裡也在悼念魯迅,拉拉雜雜,如火如荼,似乎比什麼綏遠戰訊、華北危急,還來得熱鬧而緊張。不但害得一般前進崇拜魯迅而其實未讀魯迅一行之書的青年,痛哭流涕,如喪考妣;便是我這樣落伍的中年,也給鬧得中心搖搖,不可終日……”

在長達四千言的《與蔡孑民先生論魯迅書》中,蘇雪林破口大駡魯迅是“褊狹陰險,多疑善妒”,“色厲內荏,無廉無恥”,“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二十四史儒林傳所無之奸惡小人”,在文壇“興風作浪”,“含血噴人”,其雜文“一無足取”,“禍國殃民”。並影射、攻擊魯迅勾結日本特務機關內山書店,“行動詭秘”等等。

蘇雪林還稱,“魯迅病態心理將于青年心靈發生不良之影響也,”“魯迅矛盾之人格不足為國人法也”,“左派利用魯迅為偶像,恣意宣傳,將為黨國之大患也”,“陰險,多疑,善妒”,“是一個刻毒殘酷的刀筆吏,陰險無比,人格卑污又無恥的小人”,“不近人情,睚眥必報”。她還攻擊魯迅的雜文“文筆尖酸刻薄,無以倫比”,“含血噴人,無所不用其極”。

蘇雪林寫了《與蔡孑民先生論魯迅書》的第二天,她又寫了《理水和出關》,對魯迅進行冷嘲熱諷。又過了四天,即11月18日,她寫了《與胡適之先生論當前文化動態書》(發表於1937年《奔濤》創刊號)。蘇雪林在該文的《自跋》中寫道:“以魯迅一生行事言之,二十四史儒林傳不會有他的位置,二十四史文苑、文學傳,像這類小人確也不容易尋出”。

面對蘇雪林近乎失去理智的瘋狂的謾駡和人身攻擊,社會上很多人都對她不滿,就連她最崇拜的恩師胡適也寫信批評她。

1936年12月14日,曾被魯迅罵為“焦大”的胡適回信責備蘇雪林:“我很同情於你的憤慨,但我以為不必攻擊其私人行為。魯迅狺狺攻擊我們,其實何損於我們一絲一毫?他已死了,我們盡可以撇開一切小節不談,專討論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麼,究竟經過幾度變遷,究竟他信仰的是什麼,否定的是些什麼,有些什麼是有價值的,有些什麼是無價值的。如此批評,一定可以發生效果。凡論一人,總須持平。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魯迅自有他的長處。如他的早年文學作品,如他的小說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從1936年秋末至1937年春,蘇雪林連續寫了多篇文章《說妒》、《富貴神仙》、《論偶像》、《論誣衊》、《論是非》、《過去文壇病態的檢討》、《對(武漢日報)副刊的建議》、《論魯迅的雜感文》等,無論從內容及語言上都十分激烈,對魯迅極盡口誅筆伐之能事。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蘇雪林在臺灣不停地撰文,繼續她的“‘反魯‘事業”,寫了《對戰鬥文藝的我見》、《琵琶鮑魚之成神者--魯迅》、《新文壇四十年》等。

1966年11月,正值魯迅逝世三十周年,臺灣《傳記文學》刊出她的一篇兩萬七千字的長文《魯迅傳論》(後收入《我論魯迅》一書),大罵魯迅。魯迅對貧困青年作家蕭軍、蕭紅、葉紫等的經濟援助,被蘇雪林罵為小恩小惠,籠絡人心。蘇雪林刻薄之極,無出其右的罵魯言論,正迎合了蔣介石當時的政治需要。

蘇雪林的這篇長文從魯迅的家世說起,其語輕蔑而簡約。她說到魯迅自二十九歲從日本“束裝返國”後,先在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做化學和生理學教員,後在紹興中學堂當教務長,之後又出走,想到一家書店當編譯員,結果被拒。蘇雪林由此判斷:“魯迅讀書老是讀一個時期便換學校,當教員也愛跳槽,想必是歡喜同學校當局摩擦,或與同事鬧脾氣,亦可見他與人相處之難。”

在蘇雪林眼中,魯迅還是一個喜歡別人對他吹捧的人。她說:“人家奉獻給他的頭銜不可勝數:‘東方的尼采’、‘中國的羅曼·羅蘭’、‘中國的蕭伯納’、‘中國的高爾基’,喊得洋洋乎其盈耳,魯迅聽了並非不笑,不過不是聽人頌揚他敵人的恥笑,而是點頭得意含著嘉許的微笑。我以為世上癖好阿諛的人,魯迅可算第一”。

1967年,蘇雪林將自己“反魯”的大部分文章結集出版《我論魯迅》(愛眉出版社)。該書出版時,蘇雪林稱“半生的‘反魯’事業,……以後我不高興再理會了”。

是什麼原因促使蘇雪林對魯迅突然由欽敬走向反對、乃至敵對的態度呢?

有人說魯迅曾經冷落過她.1928年,在她和魯迅共同出席的李小峰舉辦的宴會上,主人把蘇雪林介紹給魯迅時,魯迅只是點點頭,既沒有握手,也沒有寒暄,令她非常尷尬。那麼,為什麼當時她沒有表示任何地不滿,魯迅在世時不罵呢?估計她是怕魯的那支筆,等到魯死後再罵魯,反正死過的人也無法回罵了。

有人說,蘇雪林是為胡適出口惡氣。魯迅曾公開筆伐過胡適,而胡適又是蘇雪林最為崇敬的老師,她為了維護老師,就公開筆伐批評魯迅了。但我實在想不通為老師幫腔能半生不疲?

還有一種八卦說法是她因愛生恨。

蘇雪林在《論魯迅的雜感文》中說:“有些善罵家,罵一開了端,可以幾年罵不完。罵得人家不敢回嘴了,甚至被罵的人死了,他還要罵,大約要罵到自己也死了,這一樁‘罵人公案’才能完結。”

現在看來,蘇雪林攻擊魯迅的這些話,正好可以反過來扣在她自己頭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