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探尋經典丨張藝謀電影中的西部影像——《紅高粱》②

點擊題目下方鎮北堡西部影城寧夏旅遊, 一鍵關注我們喲~

張藝謀執導的許多電影中都存在著大量中國西部影像。 特別是他的《紅高粱》《秋菊打官司》和《英雄》,

已被公認為是中國西部電影的代表作。 《紅高粱》的故事背景是19世紀30年代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 其外景基地也主要是寧夏銀川的鎮北堡西部影城。

因此可以說該片開始拍攝時就具備了一部中國西部電影所具備的影像基礎。 仔細研讀該片, 我們從中可以發現大量中國西部的自然、歷史、文化, 特別是西部人物形象和在他們身上表現出來的生命意識與命運意識。

以經典影片《紅高粱》為例

二、 獨特的地域文化

在中國西部複雜多樣的自然環境中, 有著同樣複雜多樣的人群生活,

也容易產生同樣複雜多樣的歷史和文化。 相對於中國中東部, 中國西部有著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 這裡有秦、漢以來幾千年的歷史文化, 有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藏傳佛教中的紅白黃花等各個教派的宗教文化, 還有各個地方千百年來形成的地方風俗和藝術, 如皮影戲、曬佛、秦腔、信天遊等。

地域文化的具體表徵主要是各種集體文化活動和人文景觀。 那裡有神聖而又神秘的天葬, 雄奇壯觀的那達慕和震天動地的腰鼓表演。 那裡有從母系氏族社會的半坡文化, 到周秦漢唐的華夏中心文化, 再到現代延安的紅色文化。 那裡有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奇特神秘的兵馬俑, 古樸厚重的敦煌莫高窟, 神聖威嚴的布達拉宮和散佈於整個秦嶺山區的廟宇、祠堂、戲臺和古村落等人文景觀。 許多海內外電影導演把鏡頭對準中國西部, 就是看中了這裡獨特地域文化的審美內涵。 張藝謀也是如此。

《紅高粱》中反映西部地域文化的內容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婚嫁習俗、祭酒神習俗和民歌民樂。 《紅高粱》是根據莫言的小說改編的。 電影中反映的“顛轎”和“祭酒神”等情節全是已經不存在的習俗, 具體轎子怎麼顛, 高粱酒怎麼造, 現在的人都沒有見過。 我們也沒法考證當地的顛轎具體過程和祭酒神風俗的具體細節。 但藝術好就好在似與不似之間。也許從史學考證的角度來看,這些習俗文化不一定是西部民俗。但從心理習慣,審美感受和思想觀念來看,這些習俗文化又可以說是中國西部的。

19世紀80年代,像《紅高粱》這樣的一大批電影“將遠離現代文明的中國鄉民的婚姻、家庭的民俗故事經過浪漫的改造轉化為一種寄託了各種複雜欲望的民俗傳奇,創造出一種國際化的電影類型——新民俗電影。”因此,如果把《紅高粱》作為自足的藝術作品來看,獨特的中國西部地域文化是電影的主要內容之一,而婚嫁習俗、民歌和祭酒神習俗則是最具代表性的內容。

(一)“顛轎”情節反映的婚嫁習俗

《紅高粱》中的“顛轎”情節反映的是中國西部農村的婚嫁習俗文化。這個情節不僅讓外國觀眾感受到了異域婚俗的獨特,也讓中國觀眾特別是中國中東部地區城市裡的觀眾感到新奇。因為,這類婚嫁習俗越來越少見,如今只存在於一些偏遠鄉村,特別是西部農村。但在中國農村,送新娘出嫁除了轎夫和吹鼓手外,一般還應該有送親的人、抬嫁妝的人等,不會像電影中“顛轎”那場戲那樣只有幾個轎夫和吹鼓手。

但電影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反映了西北農村的婚嫁習俗文化。而且“顛轎”這場戲正是因為不去刻意追求真實,才被拍攝得流暢自如、色調粗獷、畫面豐滿、氣勢張揚。因為張藝謀關注的核心不是細節真實,而是形式和色彩。“滑稽誇張的‘顛轎’詞,詼諧風趣的嗩呐曲,加上極富視覺衝擊力的畫面,使得這一段落充滿歡快、幽默的喜劇氣氛。給予觀眾的多層面、全方位的喜劇審美享受。”在這個情節中,觀眾和電影中的人物一樣,整個身心都經歷了一番新鮮、獨特、而又痛快淋漓的審美享受。

(二)風格獨特的民歌民樂

《紅高粱》中有兩首風格獨特的歌謠:《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和《酒神曲》。《酒神曲》曲調高昂,充滿激情,有一種張揚氣勢,在影片中兩次被唱起。第一次是夥計們在“我奶奶”面前釀酒時唱的,歌聲表現出了十八裡坡高粱酒的獨特品性和工人們的勞動熱情。第二次唱起這支歌曲時,是工人們在祭奠他們的羅漢大哥的時候。此時的曲調雖然變得悲哀淒涼,但其中又透露出一種反抗、執著的情緒,表明工友們將要為羅漢報仇的決心。

電影裡,“我爺爺”兩次唱起《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這首歌謠。第一次是在與“我奶奶”野合之後,歌聲中帶有一絲男人征服女人後所包含的一種狂放的喜悅。“我爺爺”那粗獷沙啞的歌聲,不僅表達出了自己愛的誠摯和歡快,也象徵著西北人那種原始豪放的愛。這歌聲表明一個西北漢子在把所有的愛意用一種獨特的方式送給自己所愛的女人。

第二次是在“我奶奶”被打死後“我爺爺”面無表情的唱起這首歌謠,仿佛是在送“我奶奶”魂歸西天。此時的歌聲中帶有一種蒼涼感,表達出了“我爺爺”內心的絕望與悲痛。電影中的配樂也風格獨特,都具有西北音樂那種高亢、悲涼、豪放的風格。例如在電影開始的迎親情節中,“土生土長的樂器如同那漫捲的西北風、深厚的黃土和粗狂豪放的西北漢子,昂揚著狂野的基調。”

這種音樂能讓觀眾感受到一種透徹骨髓的震撼。這些西北的民歌和音樂始終貫穿在影片中,成了電影不可缺少的內容並推動了情節的發展,也是一般中國西部電影常用的聽覺造型元素。

(三)十八裡坡的釀酒文化

對酒的崇拜也是《紅高粱》反映的地域文化之一。釀酒是電影中十八裡坡人的經濟生活,也是他們的文化生活。高粱酒是十八裡坡人的文化和精神的象徵。這裡的高粱酒被命名叫“十八裡紅”。作為十八裡坡酒坊的掌櫃,“我奶奶”小名叫“九兒”(酒兒)。十八裡紅的品性在被重複唱過兩次的《祭酒歌》中得到了很好的表達。“我爺爺”正是在一醉方休的酒的精神中,把自己對九兒的愛情一吐為快。

紅高粱酒的力量,就是十八裡坡人的肆無忌憚的力量;紅高粱酒的品性,就是十八裡坡人的自由灑脫的性格。因此,一位研究者說:“《紅高粱》通過民俗奇觀張揚個性,無論是酒祭或顛轎,都表現了精神的解放和行為的無拘無束,從精神層面上看,是積極向上的,是傲視一切而絕非搖尾乞憐。”高粱酒滲透到十八裡坡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十八裡坡人釀酒、飲酒、祭酒,用酒提神,用酒驅疫,用酒治病。

十八裡紅的品性是十八裡坡人的性格,也是中國西北人的性格。高粱酒象徵著流淌在西北人身上的血液,展現了西北人熱情奔放的性格。因此,十八裡坡的釀酒文化即是電影的敘事的內容,也是電影美學風格的具體表現。

(四)電影中的其他民俗文化

《紅高粱》中屬於地域文化內容的還有建築物和十八裡坡人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物等。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最有象徵意義的一些東西,被編導看似隨意地穿插其中,如嗩呐、花轎、土坯房、剪紙、年畫、門神、酒簍子、粗瓷碗、肥棉褲、肚兜、石頭小橋、太陽和羊腸小路等。它們都被賦予了生命、生殖、情緒和夢想等一些表意內容。

九兒穿在身上中間寬上下窄的紅襖紅褲,夥計們閃耀著古銅色彩的和在震天的嗩呐聲裡把陽光切割成無數碎片的撲楞楞抖動的高粱等,這一切都凸顯了電影的西部地域特徵,也很好地起到了表情達意的作用。總之,《紅高粱》中有很多地域文化方面的內容。這些地域文化內容“不僅使中國觀眾在心靈深處重溫了本民族久遠歷史文化的深層記憶,也為西方觀眾在異域文化視野的期待上提供了一種他者的參照”。

因此,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來看,這些地域文化內容都是這部影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內容之一。

但藝術好就好在似與不似之間。也許從史學考證的角度來看,這些習俗文化不一定是西部民俗。但從心理習慣,審美感受和思想觀念來看,這些習俗文化又可以說是中國西部的。

19世紀80年代,像《紅高粱》這樣的一大批電影“將遠離現代文明的中國鄉民的婚姻、家庭的民俗故事經過浪漫的改造轉化為一種寄託了各種複雜欲望的民俗傳奇,創造出一種國際化的電影類型——新民俗電影。”因此,如果把《紅高粱》作為自足的藝術作品來看,獨特的中國西部地域文化是電影的主要內容之一,而婚嫁習俗、民歌和祭酒神習俗則是最具代表性的內容。

(一)“顛轎”情節反映的婚嫁習俗

《紅高粱》中的“顛轎”情節反映的是中國西部農村的婚嫁習俗文化。這個情節不僅讓外國觀眾感受到了異域婚俗的獨特,也讓中國觀眾特別是中國中東部地區城市裡的觀眾感到新奇。因為,這類婚嫁習俗越來越少見,如今只存在於一些偏遠鄉村,特別是西部農村。但在中國農村,送新娘出嫁除了轎夫和吹鼓手外,一般還應該有送親的人、抬嫁妝的人等,不會像電影中“顛轎”那場戲那樣只有幾個轎夫和吹鼓手。

但電影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反映了西北農村的婚嫁習俗文化。而且“顛轎”這場戲正是因為不去刻意追求真實,才被拍攝得流暢自如、色調粗獷、畫面豐滿、氣勢張揚。因為張藝謀關注的核心不是細節真實,而是形式和色彩。“滑稽誇張的‘顛轎’詞,詼諧風趣的嗩呐曲,加上極富視覺衝擊力的畫面,使得這一段落充滿歡快、幽默的喜劇氣氛。給予觀眾的多層面、全方位的喜劇審美享受。”在這個情節中,觀眾和電影中的人物一樣,整個身心都經歷了一番新鮮、獨特、而又痛快淋漓的審美享受。

(二)風格獨特的民歌民樂

《紅高粱》中有兩首風格獨特的歌謠:《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和《酒神曲》。《酒神曲》曲調高昂,充滿激情,有一種張揚氣勢,在影片中兩次被唱起。第一次是夥計們在“我奶奶”面前釀酒時唱的,歌聲表現出了十八裡坡高粱酒的獨特品性和工人們的勞動熱情。第二次唱起這支歌曲時,是工人們在祭奠他們的羅漢大哥的時候。此時的曲調雖然變得悲哀淒涼,但其中又透露出一種反抗、執著的情緒,表明工友們將要為羅漢報仇的決心。

電影裡,“我爺爺”兩次唱起《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這首歌謠。第一次是在與“我奶奶”野合之後,歌聲中帶有一絲男人征服女人後所包含的一種狂放的喜悅。“我爺爺”那粗獷沙啞的歌聲,不僅表達出了自己愛的誠摯和歡快,也象徵著西北人那種原始豪放的愛。這歌聲表明一個西北漢子在把所有的愛意用一種獨特的方式送給自己所愛的女人。

第二次是在“我奶奶”被打死後“我爺爺”面無表情的唱起這首歌謠,仿佛是在送“我奶奶”魂歸西天。此時的歌聲中帶有一種蒼涼感,表達出了“我爺爺”內心的絕望與悲痛。電影中的配樂也風格獨特,都具有西北音樂那種高亢、悲涼、豪放的風格。例如在電影開始的迎親情節中,“土生土長的樂器如同那漫捲的西北風、深厚的黃土和粗狂豪放的西北漢子,昂揚著狂野的基調。”

這種音樂能讓觀眾感受到一種透徹骨髓的震撼。這些西北的民歌和音樂始終貫穿在影片中,成了電影不可缺少的內容並推動了情節的發展,也是一般中國西部電影常用的聽覺造型元素。

(三)十八裡坡的釀酒文化

對酒的崇拜也是《紅高粱》反映的地域文化之一。釀酒是電影中十八裡坡人的經濟生活,也是他們的文化生活。高粱酒是十八裡坡人的文化和精神的象徵。這裡的高粱酒被命名叫“十八裡紅”。作為十八裡坡酒坊的掌櫃,“我奶奶”小名叫“九兒”(酒兒)。十八裡紅的品性在被重複唱過兩次的《祭酒歌》中得到了很好的表達。“我爺爺”正是在一醉方休的酒的精神中,把自己對九兒的愛情一吐為快。

紅高粱酒的力量,就是十八裡坡人的肆無忌憚的力量;紅高粱酒的品性,就是十八裡坡人的自由灑脫的性格。因此,一位研究者說:“《紅高粱》通過民俗奇觀張揚個性,無論是酒祭或顛轎,都表現了精神的解放和行為的無拘無束,從精神層面上看,是積極向上的,是傲視一切而絕非搖尾乞憐。”高粱酒滲透到十八裡坡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十八裡坡人釀酒、飲酒、祭酒,用酒提神,用酒驅疫,用酒治病。

十八裡紅的品性是十八裡坡人的性格,也是中國西北人的性格。高粱酒象徵著流淌在西北人身上的血液,展現了西北人熱情奔放的性格。因此,十八裡坡的釀酒文化即是電影的敘事的內容,也是電影美學風格的具體表現。

(四)電影中的其他民俗文化

《紅高粱》中屬於地域文化內容的還有建築物和十八裡坡人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物等。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最有象徵意義的一些東西,被編導看似隨意地穿插其中,如嗩呐、花轎、土坯房、剪紙、年畫、門神、酒簍子、粗瓷碗、肥棉褲、肚兜、石頭小橋、太陽和羊腸小路等。它們都被賦予了生命、生殖、情緒和夢想等一些表意內容。

九兒穿在身上中間寬上下窄的紅襖紅褲,夥計們閃耀著古銅色彩的和在震天的嗩呐聲裡把陽光切割成無數碎片的撲楞楞抖動的高粱等,這一切都凸顯了電影的西部地域特徵,也很好地起到了表情達意的作用。總之,《紅高粱》中有很多地域文化方面的內容。這些地域文化內容“不僅使中國觀眾在心靈深處重溫了本民族久遠歷史文化的深層記憶,也為西方觀眾在異域文化視野的期待上提供了一種他者的參照”。

因此,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來看,這些地域文化內容都是這部影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內容之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