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王世襄加十倍價錢求陳夢家轉讓,被拒:”加一百倍也不行

王世襄先生一生博雅, 著作等身。 他身邊的親人、友人、愛人、學生, 也都不落凡格, 他們之間的交往和交情令人稱道、稱羨。 無言的傢俱,

作為這種交際的載體, 也顯得分外有情有義。 以下幾件傢俱, 就分別道出了王世襄的風雅往事和迥然凡塵的情懷。

與陳夢家爭傢俱

1985年, 王世襄《明式傢俱珍賞》一書在香港出版, 次年又出英文版。 書的扉頁由王世襄親自設計, 圖案是明初剔紅風格的一團浮雕牡丹。 圖案下附十一個字:“謹以此冊紀念陳夢家先生。 ”

《珍賞》中共收錄有三十八幅陳夢家夫婦舊藏的精美明式傢俱。

1934年, 16歲開始寫詩、已名滿天下的新月派詩人陳夢家, 考到燕京大學研究院, 師從古文字學家容庚和唐蘭, 研究古文字學。 同年, 他與燕大宗教學院院長趙紫宸的女兒趙蘿蕤成婚, 婚禮就在校長司徒雷登的辦公室舉行。 事有湊巧, 這一年, 比他小3歲的王世襄,

也考入燕大醫預系(兩年後轉國文系), 與陳夢家成了校友, 自此開始兩人終其一生的友誼。

圖1 清早期 鐵力木羅鍋棖加矮老四出頭官帽椅

王世襄廉價收入囊中, 陳夢家說:“簡直是白揀。 ”

圖2 明 黃花梨五足圓香幾

王世襄要加十倍價錢求陳夢家轉讓。

陳夢家說:”加一百倍也不行。 “

上世紀50年代初, 王世襄與陳夢家都開始熱衷明式傢俱的收藏。 兩人收藏家具的故事, 就充滿了趣事和情懷。 王世襄《懷念夢家》一文中這樣寫道:

我們既相識多年, 現在又有了同好, 故無拘無束, 不講形式, 有時開玩笑, 有時發生爭論,

爭到面紅耳赤。 ……我以廉價買到一對鐵力木官帽椅(圖1), 夢家說:“你簡直是白撿, 應該送給我!”端起一把來要拿走。 我說:“白撿也不能送給你。 ”又搶了回來。 夢家買到一具明黃花梨五足圓香幾(圖2), 我愛極了。 我說:“你多少錢買的, 加十倍讓給我。 ”抱起來想奪門而出。 夢家說:“加一百倍也不行!”被他迎門攔住。

有時我有意說他的傢俱買壞了, 上當受騙, 惹逗他著急。 一件黃花梨透空後背架格(圖3)是他得意之物, 我偏說是“捯飭貨”, 後背經人補配。 一件黃花梨馬紋透雕靠背椅(圖4)他更是認為天下雕工第一。 我指出是用大杌及鏡架拼湊而成的, 還硬說在未裝上靠背之前就曾見過這具杌凳, 言之鑿鑿, 真使他著了急。 ……實際上我們誰也不曾真想奪人所好,

搶對方的傢俱, 但還要煞有介事地表演一番, 實因其中有說不出的樂趣。

圖3 黃花梨透空後背架格

陳夢家的“得意之物”

圖4 黃花梨馬紋透雕靠背椅

陳夢家認為是雕工天下第一。

可惜的是,後來陳夢家在正當壯年之際遭遇政治事件而自縊,時年才五十五歲。王世襄悲痛地說,這是中國無法彌補的損失,也是全世界無法彌補的重大損失,並說如果天假以年,陳夢家早已寫成明代傢俱的皇皇巨著,“這個題目輪不到我去寫,就是想寫也不敢寫了”。

北樓先生的楠木畫案

王世襄的母親金章是知名畫家,擅魚藻花鳥。王世襄的舅舅金城,號北樓,人稱北樓先生,更是一代名家,清末民初的中國畫壇領袖。

北樓先生師法宋元,功力深厚,筆墨謹嚴,創立中國畫學研究會和湖社畫會,任會長,門下名家輩出。湖社更人稱中國近代繪畫史的搖籃,是近代畫家和大師的薈萃之地。著名畫家葉恭綽、溥儒、徐燕孫、胡佩衡、秦仲文、馬晉、王雪濤、吳鏡汀等,均是湖社成員。

圖5 王世襄舅舅,大畫家北樓先生設計製作的楠木畫案

北樓先生自製過一套精巧楠木畫案(圖5)。畫案由面板、小箱、大箱各二件組裝而成(圖5-1),拆卸後面板和小箱子又可以裝到大箱裡面,一人肩挑而行。畫案外形既像傳統的中國架幾案,又似現代的西方寫字臺,色澤統一自然,榫卯結構嚴謹,榫頭全部隱而不露,整體非常精緻美觀,是北樓先生為作畫而精心繪圖設計,並請工人製作的。

圖5-1 畫案由面板、小箱、大箱各二件組裝而成

“文革”中,這件畫案被抄,歸還的時候,北樓先生位於錢糧胡同的故居尚被擠佔,無地可容,只好轉賣給了商販。王世襄知道後,就把它買了回來,在他自己也同樣擁擠不堪的小住處中為這件畫案勻出了一處容身之地。

王世襄在《記北樓先生自製楠木畫案》一文中回憶說:“兒時在墨茶閣,翹足立案旁,注視舅父揮毫,情景猶歷歷如昨。”而談及這件畫案的精巧構造和美觀的設計,王世襄深情地寫道:“此案之制,曾經吾舅精心設計。思考周詳,形制巧妙,乃為其早年南北往返頻繁而特製者。僅此一端,已允當攝影著錄,籍見匠心。不僅其為一代名家之遺物也。”

推心置腹的小交杌

但是,我們現在所共知的,王世襄傢俱擺放在上博中的總共有八十件,還差一件。

圖6 黃花梨小交杌

王世襄與楊乃濟之間友情的象徵。

這一件,就是黃花梨小交杌(圖6),記載了王世襄與梁思成高足、古建築專家楊乃濟之間的一段深情厚誼。

1983年,為編寫《明代傢俱珍賞》,王世襄曾將交阢借回拍照,收錄到書中時在注錄上標明為“楊乃濟藏”。1993年,楊乃濟聽說了王世襄的傢俱全部入藏上博的事,便帶著小交阢上門來,對王世襄說:“你的傢俱都已沒有了,不感到有些失落感嗎?這一件還是還給你吧。”

1998年,王世襄力邀正在北京出差的上博專家王運天到自己家裡一趟,託付他把這件交杌帶回上博。在介紹了楊乃濟歸還交杌的緣由後,王世襄對王運天說:“殊不知,沒有就沒有,現在又來一件舊物,反倒不自然。我在我出版的圖錄中唯此一件不在上博,這件我就捐給上海博物館吧,成全了上博,也成全了圖錄中的傢俱不再散失。勞你帶去,話不多說,你趕路吧!”

為袁荃猷制琴案

王世襄收藏的第一件黃花梨傢俱是一件黃花梨琴案(圖7)——王世襄專門為袁荃猷學琴而購置。

1945年,王世襄從重慶營造學社返回北京,恰逢文物鑒賞家楊嘯谷先生舉家從京返蜀,傢俱全部就地處理。王世襄於是看中了其中一件明式黃花梨平頭案。因為當時袁荃猷師從古琴大師管平湖習琴,正缺少一張合適的琴案。

王世襄與袁荃猷在上海博物館留影

王世襄回憶說:“(管平湖)先生曾言,琴幾之制,當以可供兩人對彈之桌案為佳。兩端大邊內面板各開長方孔,藉容琴首及下垂之軫穗。其優點在琴首不在琴幾之外,可防止觸琴落地。更大之優點在學琴。師生對坐,兩琴並置,傳授者左右手指法,弟子歷歷在目,邊學邊彈,易見成效,一曲脫譜,即可合彈。”因此之故,王世襄心中一直存有製作琴案的念頭,機緣巧合之下得到這張合適的平頭案,就帶了回去,在管平湖先生的指導下改制成這張琴案。

圖7 王世襄為袁荃猷學琴而改制的黃花梨琴案正面

後來,這張琴案與許多大師都結下不解之緣。王世襄在《自珍集》中寫道:

1947年10月,在京琴人來芳嘉園,不曰琴會,而曰小集。據簽名簿有管平湖、楊葆元、汪孟舒、溥雪齋、關仲航、張伯駒、潘素、張厚璜、沈幼、鄭瑉中、王迪、白祥華等二十餘人,可謂長幼鹹集。或就案操縵,或傍案傾聽,不覺移晷。嗣後南北琴家吳景略、查阜西、詹澄秋、淩其陣、楊新倫、吳文光諸先生,均曾來訪,並用此案彈奏。傳世名琴曾陳案上者,僅唐斫即有汪孟舒先生之“春雷”、“枯木龍吟”,程子榮先生之“飛泉”,拙藏“大聖遺音”及曆下詹式所藏等不下五六床,宋元名琴更多不勝數。案若有知,亦當有奇遇之感。

這張琴案,最終成為王世襄夫婦及諸位大師之高古意趣的最生動、最有力的體現。

圖7-1 黃花梨琴案側面

以上聊為盤點一下王世襄最具情懷的幾件傢俱。事實上,王世襄的傢俱本無法做盤點,因為其每一件傢俱,可說都是有文化、有故事、有情感,都是先生高致人格的一種表現。例如他與田家青合作的黃花梨大案,贈送上博的四張紫檀大椅,經吳學榮介紹購得的明萬曆描金紫漆大箱等,也都有著精彩的故事。

圖4 黃花梨馬紋透雕靠背椅

陳夢家認為是雕工天下第一。

可惜的是,後來陳夢家在正當壯年之際遭遇政治事件而自縊,時年才五十五歲。王世襄悲痛地說,這是中國無法彌補的損失,也是全世界無法彌補的重大損失,並說如果天假以年,陳夢家早已寫成明代傢俱的皇皇巨著,“這個題目輪不到我去寫,就是想寫也不敢寫了”。

北樓先生的楠木畫案

王世襄的母親金章是知名畫家,擅魚藻花鳥。王世襄的舅舅金城,號北樓,人稱北樓先生,更是一代名家,清末民初的中國畫壇領袖。

北樓先生師法宋元,功力深厚,筆墨謹嚴,創立中國畫學研究會和湖社畫會,任會長,門下名家輩出。湖社更人稱中國近代繪畫史的搖籃,是近代畫家和大師的薈萃之地。著名畫家葉恭綽、溥儒、徐燕孫、胡佩衡、秦仲文、馬晉、王雪濤、吳鏡汀等,均是湖社成員。

圖5 王世襄舅舅,大畫家北樓先生設計製作的楠木畫案

北樓先生自製過一套精巧楠木畫案(圖5)。畫案由面板、小箱、大箱各二件組裝而成(圖5-1),拆卸後面板和小箱子又可以裝到大箱裡面,一人肩挑而行。畫案外形既像傳統的中國架幾案,又似現代的西方寫字臺,色澤統一自然,榫卯結構嚴謹,榫頭全部隱而不露,整體非常精緻美觀,是北樓先生為作畫而精心繪圖設計,並請工人製作的。

圖5-1 畫案由面板、小箱、大箱各二件組裝而成

“文革”中,這件畫案被抄,歸還的時候,北樓先生位於錢糧胡同的故居尚被擠佔,無地可容,只好轉賣給了商販。王世襄知道後,就把它買了回來,在他自己也同樣擁擠不堪的小住處中為這件畫案勻出了一處容身之地。

王世襄在《記北樓先生自製楠木畫案》一文中回憶說:“兒時在墨茶閣,翹足立案旁,注視舅父揮毫,情景猶歷歷如昨。”而談及這件畫案的精巧構造和美觀的設計,王世襄深情地寫道:“此案之制,曾經吾舅精心設計。思考周詳,形制巧妙,乃為其早年南北往返頻繁而特製者。僅此一端,已允當攝影著錄,籍見匠心。不僅其為一代名家之遺物也。”

推心置腹的小交杌

但是,我們現在所共知的,王世襄傢俱擺放在上博中的總共有八十件,還差一件。

圖6 黃花梨小交杌

王世襄與楊乃濟之間友情的象徵。

這一件,就是黃花梨小交杌(圖6),記載了王世襄與梁思成高足、古建築專家楊乃濟之間的一段深情厚誼。

1983年,為編寫《明代傢俱珍賞》,王世襄曾將交阢借回拍照,收錄到書中時在注錄上標明為“楊乃濟藏”。1993年,楊乃濟聽說了王世襄的傢俱全部入藏上博的事,便帶著小交阢上門來,對王世襄說:“你的傢俱都已沒有了,不感到有些失落感嗎?這一件還是還給你吧。”

1998年,王世襄力邀正在北京出差的上博專家王運天到自己家裡一趟,託付他把這件交杌帶回上博。在介紹了楊乃濟歸還交杌的緣由後,王世襄對王運天說:“殊不知,沒有就沒有,現在又來一件舊物,反倒不自然。我在我出版的圖錄中唯此一件不在上博,這件我就捐給上海博物館吧,成全了上博,也成全了圖錄中的傢俱不再散失。勞你帶去,話不多說,你趕路吧!”

為袁荃猷制琴案

王世襄收藏的第一件黃花梨傢俱是一件黃花梨琴案(圖7)——王世襄專門為袁荃猷學琴而購置。

1945年,王世襄從重慶營造學社返回北京,恰逢文物鑒賞家楊嘯谷先生舉家從京返蜀,傢俱全部就地處理。王世襄於是看中了其中一件明式黃花梨平頭案。因為當時袁荃猷師從古琴大師管平湖習琴,正缺少一張合適的琴案。

王世襄與袁荃猷在上海博物館留影

王世襄回憶說:“(管平湖)先生曾言,琴幾之制,當以可供兩人對彈之桌案為佳。兩端大邊內面板各開長方孔,藉容琴首及下垂之軫穗。其優點在琴首不在琴幾之外,可防止觸琴落地。更大之優點在學琴。師生對坐,兩琴並置,傳授者左右手指法,弟子歷歷在目,邊學邊彈,易見成效,一曲脫譜,即可合彈。”因此之故,王世襄心中一直存有製作琴案的念頭,機緣巧合之下得到這張合適的平頭案,就帶了回去,在管平湖先生的指導下改制成這張琴案。

圖7 王世襄為袁荃猷學琴而改制的黃花梨琴案正面

後來,這張琴案與許多大師都結下不解之緣。王世襄在《自珍集》中寫道:

1947年10月,在京琴人來芳嘉園,不曰琴會,而曰小集。據簽名簿有管平湖、楊葆元、汪孟舒、溥雪齋、關仲航、張伯駒、潘素、張厚璜、沈幼、鄭瑉中、王迪、白祥華等二十餘人,可謂長幼鹹集。或就案操縵,或傍案傾聽,不覺移晷。嗣後南北琴家吳景略、查阜西、詹澄秋、淩其陣、楊新倫、吳文光諸先生,均曾來訪,並用此案彈奏。傳世名琴曾陳案上者,僅唐斫即有汪孟舒先生之“春雷”、“枯木龍吟”,程子榮先生之“飛泉”,拙藏“大聖遺音”及曆下詹式所藏等不下五六床,宋元名琴更多不勝數。案若有知,亦當有奇遇之感。

這張琴案,最終成為王世襄夫婦及諸位大師之高古意趣的最生動、最有力的體現。

圖7-1 黃花梨琴案側面

以上聊為盤點一下王世襄最具情懷的幾件傢俱。事實上,王世襄的傢俱本無法做盤點,因為其每一件傢俱,可說都是有文化、有故事、有情感,都是先生高致人格的一種表現。例如他與田家青合作的黃花梨大案,贈送上博的四張紫檀大椅,經吳學榮介紹購得的明萬曆描金紫漆大箱等,也都有著精彩的故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