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飛機票漲價了,心情鬱悶就買港股的航空股吧!

作者:格隆匯·磁鐵法拉第

✦ 最新熱點:

日前, 發改委、民航局發佈《關於進一步推進民航國內航空旅客運輸價格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

《通知》指出, 5家以上(含5家)航空運輸企業參與運營的國內航線, 國內旅客運價實行市場調節價; 每家航空運輸企業每航季上調實行市場調節價的經濟艙旅客無折扣公佈運價的航線條數, 原則上不得超過本企業上航季運營實行市場調節價航線總數的15%;每條航線每航季無折扣公佈運價上調幅度累計不得超過10%。

✦ 2017年下半年大事回顧:

九月政策:2017年9月民航局發佈《關於把控運行總量調整航班結構, 提升航班正點率的若干政策措施》被業內人士認為是中國航空業的供給側改革的開端。 市場預期民航運力供給過剩的狀況將得到快速改善, 並預期供給收縮將導致航空公司產生提價動機強烈。

從2017年11月三大航空公司發佈最新營運資料可知,

冬春航季"淡季不淡", 營運資料的超預期發展, 表明需求旺盛的證明。 國內三大航空股的自踏入2017年12月以來表現堅挺, 無視油價的上漲帶來的負面影響。

2017年11月, 三大航整體收入客公里同比增長14.1%, 其中國內和國際分別同比增長13.9%和14.0%。 旺盛的需求與航空業的供給側改革措施(2017年9月民航局的"若干"政策)帶動了三大航客座率上升, 整體、國內、國際客座率同比分別增加 2.1%、2.5%、0.9%。 "淡季不淡"狀況從11月三大航經營資料得到證實, 供給收縮和需求旺盛使得2018年的航空業更值得憧憬, 我們認為, 航空業仍處於週期景氣之中。

2018年航空業最大看點:國內航空價格改革步伐加快+國際航線逐漸進入收穫期。

▌一 、國內航空價格改革步伐加快

價格改革超預期:發改委、民航局最新發佈的發佈《關於進一步推進民航國內航空旅客運輸價格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中, 對比過往內容, 其中關於提價幅度每航季不超10%的原則保持不變外, 其它內容皆為新增的。 最超市場預期的一條為:5家以上(含5家)航空運輸企業參與運營的國內航線, 國內旅客運價實行市場調節價, 相當於最有價值的一線城市及其相關航線正式宣佈解鎖, 覆蓋京滬廣等熱門商務航線,相對比此前主要涉及支線的改革完全不是一個等量級的,這次實行市場調節價的國內航線比2016年時更增加了306條。21大協調機場間對飛航線共103條,占比33.7%,前十大機場間對飛航線共26條,占比8.5%,北上廣深對飛航線全部放開,改革力度大超預期。

航空票價改沿歷史回顧:

航空票價改革歷史上較為重要路標是2004 年和2014 年。2004年民航局規定各航線基準價為每客公里 0.75 元,票價上浮幅度最高不得超過基準價的25%,並公佈首批放開的 94 條航線。2014年民航局設定以航距為變數的基準票價定價公式,每家航空公司每航季上調國內航線旅客運輸基準票價不得超過10條航線,每條航線每航季基準票價上調幅度不得超過10%,放開航線擴大至365 條。截止到2017年6月,民航局公佈的目前實行市場調節價的航線總共已達到724 條。

根據2015 年民航局相關政策檔指出,其目標是2020年前實現航線價格市場化定價,也意味著到2020年在國內航空市場由市場供需決定價格的定價機制基本完善。

12月27日民航局在北京召開2018年工作會議,會議提出了2018年民航工作的主要預期指標:運輸總周轉量1208億噸公里同比增11.6%、旅客運輸量6.12億人次同比增11.4%、貨郵運輸量756萬噸同比6.2%、全年航班平均正常率不低於75%,"全力提升航班正常水準"成為工作重點,堅持供給側改革下,實現價格改革進程的思路漸明。有研究機構指出,航空需求無憂,高鐵分流影響有限,且影響呈下降趨勢。民航局9月新政實施後,供給收縮持續,供需關係持續改善,2018年提升票價確定性高。

放開價格管制後對各大航空公司未來的業績影響幾何?我們預期,價格提升空間完全釋放將在6年內。最利好主要熱門航線占比最大的三大航:南航、國航及東航。

通過對 2014-2017 年4年間放開的、實行市場化定價的航線票價漲幅進行統計(以2014年民航局規定的基準票價為起點)可知,從航線票價放開後,客公里收益平均漲幅為99%。其中一線城市相關的航線以及四五線航線漲幅較高。四五線城市相關航線票價漲幅 119%,一線城市相關(一二線互飛與一三線互飛)票價漲幅為91%至104%;二三線互飛票價漲幅 86%,二線城市間互飛航線票價漲幅為 73%,三線城市間互飛航線票價漲幅為 77%。

若按照歷史航線票價放開後的客公里收益平均漲幅99%的基礎上對我國前10大熱門航線進行估計,我們認為提價帶來的是直接的利潤,簡單地說,提價多少,新增利潤就是多少。價格改革(按前十大航線市場佔有率計算)對三大航潛在增厚稅前利潤分別為:南航 70.12億元,國航 87.51億元,東航 70.86 億元。

根據民航局規定,航企每個航季選取市場化定價的航線提價幅度不能超過10%,即一年不超

過 20%(一年兩個航季:冬春與夏秋),我們假設航空公司經過 6年的提價達到我們設定目標,預計年均增厚稅前利潤:南航 11.69 億元、國航14.58 億元、東航 11.81 億元。這些數值對應2016年各自稅前利潤的增幅為:南航23.2% 、國航21.4%、東航26.3%。而對應增加其最新一期(2017-9-30)淨資產的比例則為:南航+2.31%、國航+1.70%、東航+2.17%。

三大航占比(主協調機場與前十大熱門航線)最高,受益最大。

▌二 、國際航線的佈局與週期

國際航線由於在近兩年大量投入的運力正在消化末期,票價降幅已經開始縮窄,2017 年前 8 月國際航線(不含亞洲地區)票價指數均值同比下降3.6%,相比 2016 年同期12.3%的降幅大幅縮窄至8.7%。由於供需結構持續改善,預計2018年國際航線票價降幅將繼續收窄,或在部分區域率先實現票價增幅由負轉正,中美、中歐主要航線明年票價同比轉正確定性較強。

2017年,三大航新增了不少國際航線:中國國航新增了北京-蘇黎世、北京-阿斯坦納、北京-法蘭克福、北京-雅加達、深圳-洛杉磯、北京-布里斯班等6條航線,其經營的國際航線由2013年的427條增至778條;南方航空則新增了廣州-墨西哥、廣州-凱恩斯航線,2017年南航還與美國航空達成戰略合作,美航認購南航擬增發的H股股份,南航將攜同美航推10條航線,深入合作探索股本經營。東方航空也與法國航空母公司法航-荷航集團簽署市場合作協定,進一步升級全面商務合作夥伴關係。

經過多年的持續的運力投入與佈局,中美、中歐航線國際航權分配基本完畢,格局基本成型,國際線將由佈局期逐漸進入收穫期。

2018年航空業投資首選港股市場(H股),留意兩大核心標的:中國國航(753.HK)和中國南方航空(1055.HK)!

核心理由:通過橫向比較,我們發現美國三大航PB均值超過3.5倍,我國A股市場三大航PB平均 2.2 倍,而H股的PB就更低了,平均僅為1.48倍,在業績增長與行業維持景氣的過程中,H股三大航空整體估值非常低估,存在修復空間。

三大航(H股)收入規模2017E,2017E淨利潤,最新估值與AH溢價對比圖: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的最新資料顯示,在全球最大航空公司(按可用座位公里數ASK排名)的2017年榜單上,美國三大航空公司仍佔據前三位置,阿聯酋航空列第四。中國南方航空已上升到第六,東方航空列第十,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則排名第十二名。

推薦理由:

中國國航:

(1)航線資源優質、提價能力最強;

(2)混改助力提升估值;

(3)毛利率領先,航線資源最優,執行價格優先策略效果明顯;

(4)海外航線佈局最為完善,國際線占比為三大航之首,國際航線復蘇的最大受益者;

(5) 17/18 年冬春航季公司在北京、深圳和成都樞紐機場時刻資源占比分別為 40.6%、32.3% 和 33.4%,居航空公司之首,核心航線、黃金航線的王者;

(6)國航航線結構特點:商務線多,商務客多。此類消費剛需較大,漲價具備高傳導性。

(7)國泰航空的第二大股東,國泰航空業績好轉趨勢漸明,將為國航貢獻利潤。

南方航空:

(1)與國航H股對比,估值更低,AH溢價更高(H股折價比例大);

(2)主協調機場時刻佔有率最高,客座率為三大航中最高者,提價帶來邊際改善彈性大;

(3)機隊規模亞洲第一,運力ASK全球第六,中國第一,率先受益于國內線需求轉旺;

(4)均衡佈局國內航線網路,中國航空公司營收排名第一;

(5)國際運力投入最大,美航入股與合作將使得南航在中美航線業務上取得突破。

▌三、結尾部分

隨著國內國際航權在過去數年爭奪及分配完畢,競爭的格局基本已經成型,航空業供給側改革進一步使得行業趨向高度的穩定性,致使此週期行業呈現出"公共性"的特徵,具備估值提高至可參照的公共性行業平均估值的可能性大增,加上中美兩地估值差異較大也助力推動國內航空股估值上升,行業整體估值將呈現上升趨勢。加上2018年除了價格改革帶來的業績增量,國際線也有望進入局部轉正的收穫期,從而推動業績增長加快。上述兩者的共振,易形成航空業久違的"大衛斯按兩下"。

中美三大航航空公司估值比較表:

後續博弈因素:若後續准點改善令供給側改革放鬆,釋放出的運力不利於機票價格的提升,此為減分項;高企的油價及進一步上漲的油價,對航空公司產生的負面影響幾乎已達彈性臨界點,此為減分項;春節過後的真空期引發股價回檔修復,2018年夏秋航空旺季將令航空板塊迎來主升浪。

覆蓋京滬廣等熱門商務航線,相對比此前主要涉及支線的改革完全不是一個等量級的,這次實行市場調節價的國內航線比2016年時更增加了306條。21大協調機場間對飛航線共103條,占比33.7%,前十大機場間對飛航線共26條,占比8.5%,北上廣深對飛航線全部放開,改革力度大超預期。

航空票價改沿歷史回顧:

航空票價改革歷史上較為重要路標是2004 年和2014 年。2004年民航局規定各航線基準價為每客公里 0.75 元,票價上浮幅度最高不得超過基準價的25%,並公佈首批放開的 94 條航線。2014年民航局設定以航距為變數的基準票價定價公式,每家航空公司每航季上調國內航線旅客運輸基準票價不得超過10條航線,每條航線每航季基準票價上調幅度不得超過10%,放開航線擴大至365 條。截止到2017年6月,民航局公佈的目前實行市場調節價的航線總共已達到724 條。

根據2015 年民航局相關政策檔指出,其目標是2020年前實現航線價格市場化定價,也意味著到2020年在國內航空市場由市場供需決定價格的定價機制基本完善。

12月27日民航局在北京召開2018年工作會議,會議提出了2018年民航工作的主要預期指標:運輸總周轉量1208億噸公里同比增11.6%、旅客運輸量6.12億人次同比增11.4%、貨郵運輸量756萬噸同比6.2%、全年航班平均正常率不低於75%,"全力提升航班正常水準"成為工作重點,堅持供給側改革下,實現價格改革進程的思路漸明。有研究機構指出,航空需求無憂,高鐵分流影響有限,且影響呈下降趨勢。民航局9月新政實施後,供給收縮持續,供需關係持續改善,2018年提升票價確定性高。

放開價格管制後對各大航空公司未來的業績影響幾何?我們預期,價格提升空間完全釋放將在6年內。最利好主要熱門航線占比最大的三大航:南航、國航及東航。

通過對 2014-2017 年4年間放開的、實行市場化定價的航線票價漲幅進行統計(以2014年民航局規定的基準票價為起點)可知,從航線票價放開後,客公里收益平均漲幅為99%。其中一線城市相關的航線以及四五線航線漲幅較高。四五線城市相關航線票價漲幅 119%,一線城市相關(一二線互飛與一三線互飛)票價漲幅為91%至104%;二三線互飛票價漲幅 86%,二線城市間互飛航線票價漲幅為 73%,三線城市間互飛航線票價漲幅為 77%。

若按照歷史航線票價放開後的客公里收益平均漲幅99%的基礎上對我國前10大熱門航線進行估計,我們認為提價帶來的是直接的利潤,簡單地說,提價多少,新增利潤就是多少。價格改革(按前十大航線市場佔有率計算)對三大航潛在增厚稅前利潤分別為:南航 70.12億元,國航 87.51億元,東航 70.86 億元。

根據民航局規定,航企每個航季選取市場化定價的航線提價幅度不能超過10%,即一年不超

過 20%(一年兩個航季:冬春與夏秋),我們假設航空公司經過 6年的提價達到我們設定目標,預計年均增厚稅前利潤:南航 11.69 億元、國航14.58 億元、東航 11.81 億元。這些數值對應2016年各自稅前利潤的增幅為:南航23.2% 、國航21.4%、東航26.3%。而對應增加其最新一期(2017-9-30)淨資產的比例則為:南航+2.31%、國航+1.70%、東航+2.17%。

三大航占比(主協調機場與前十大熱門航線)最高,受益最大。

▌二 、國際航線的佈局與週期

國際航線由於在近兩年大量投入的運力正在消化末期,票價降幅已經開始縮窄,2017 年前 8 月國際航線(不含亞洲地區)票價指數均值同比下降3.6%,相比 2016 年同期12.3%的降幅大幅縮窄至8.7%。由於供需結構持續改善,預計2018年國際航線票價降幅將繼續收窄,或在部分區域率先實現票價增幅由負轉正,中美、中歐主要航線明年票價同比轉正確定性較強。

2017年,三大航新增了不少國際航線:中國國航新增了北京-蘇黎世、北京-阿斯坦納、北京-法蘭克福、北京-雅加達、深圳-洛杉磯、北京-布里斯班等6條航線,其經營的國際航線由2013年的427條增至778條;南方航空則新增了廣州-墨西哥、廣州-凱恩斯航線,2017年南航還與美國航空達成戰略合作,美航認購南航擬增發的H股股份,南航將攜同美航推10條航線,深入合作探索股本經營。東方航空也與法國航空母公司法航-荷航集團簽署市場合作協定,進一步升級全面商務合作夥伴關係。

經過多年的持續的運力投入與佈局,中美、中歐航線國際航權分配基本完畢,格局基本成型,國際線將由佈局期逐漸進入收穫期。

2018年航空業投資首選港股市場(H股),留意兩大核心標的:中國國航(753.HK)和中國南方航空(1055.HK)!

核心理由:通過橫向比較,我們發現美國三大航PB均值超過3.5倍,我國A股市場三大航PB平均 2.2 倍,而H股的PB就更低了,平均僅為1.48倍,在業績增長與行業維持景氣的過程中,H股三大航空整體估值非常低估,存在修復空間。

三大航(H股)收入規模2017E,2017E淨利潤,最新估值與AH溢價對比圖: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的最新資料顯示,在全球最大航空公司(按可用座位公里數ASK排名)的2017年榜單上,美國三大航空公司仍佔據前三位置,阿聯酋航空列第四。中國南方航空已上升到第六,東方航空列第十,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則排名第十二名。

推薦理由:

中國國航:

(1)航線資源優質、提價能力最強;

(2)混改助力提升估值;

(3)毛利率領先,航線資源最優,執行價格優先策略效果明顯;

(4)海外航線佈局最為完善,國際線占比為三大航之首,國際航線復蘇的最大受益者;

(5) 17/18 年冬春航季公司在北京、深圳和成都樞紐機場時刻資源占比分別為 40.6%、32.3% 和 33.4%,居航空公司之首,核心航線、黃金航線的王者;

(6)國航航線結構特點:商務線多,商務客多。此類消費剛需較大,漲價具備高傳導性。

(7)國泰航空的第二大股東,國泰航空業績好轉趨勢漸明,將為國航貢獻利潤。

南方航空:

(1)與國航H股對比,估值更低,AH溢價更高(H股折價比例大);

(2)主協調機場時刻佔有率最高,客座率為三大航中最高者,提價帶來邊際改善彈性大;

(3)機隊規模亞洲第一,運力ASK全球第六,中國第一,率先受益于國內線需求轉旺;

(4)均衡佈局國內航線網路,中國航空公司營收排名第一;

(5)國際運力投入最大,美航入股與合作將使得南航在中美航線業務上取得突破。

▌三、結尾部分

隨著國內國際航權在過去數年爭奪及分配完畢,競爭的格局基本已經成型,航空業供給側改革進一步使得行業趨向高度的穩定性,致使此週期行業呈現出"公共性"的特徵,具備估值提高至可參照的公共性行業平均估值的可能性大增,加上中美兩地估值差異較大也助力推動國內航空股估值上升,行業整體估值將呈現上升趨勢。加上2018年除了價格改革帶來的業績增量,國際線也有望進入局部轉正的收穫期,從而推動業績增長加快。上述兩者的共振,易形成航空業久違的"大衛斯按兩下"。

中美三大航航空公司估值比較表:

後續博弈因素:若後續准點改善令供給側改革放鬆,釋放出的運力不利於機票價格的提升,此為減分項;高企的油價及進一步上漲的油價,對航空公司產生的負面影響幾乎已達彈性臨界點,此為減分項;春節過後的真空期引發股價回檔修復,2018年夏秋航空旺季將令航空板塊迎來主升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