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愛上一段過去,從默片開始

上回說到, 在影片[寂靜中的驚奇]裡, 導演陶德·海因斯以博物館為宮殿, 承載了一段關於時間的回憶。

狡猾如他, 怎麼會只用一樣玩具與時間遊戲。

如果說博物館是陶德·海因斯的“記憶之宮”, 那麼影片黑白影像的部分, 則暗藏了一把帶我們回到過去的鑰匙。

▲朱利安·摩爾在片中飾演了一位虛構的默片時代的女星莉莉安·梅修, 十分光彩照人

這把“時光之鑰”, 就是默片。

默片誕生的故事

曾經有一位影迷問羅傑·伊伯特, 什麼是電影?

和電影打了一輩子交道的羅傑·伊伯特, 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簡單問題, 竟然一時無從下手。

他解釋到, “按照定義, 電影是膠片上記錄的一系列圖片連接而形成的影像”。

這讓我們聯想到清朝末年, 中國有一種民間藝術叫“拉洋片”, 也就是上海話裡說的“西洋鏡”。

儂阿是又看撒西洋鏡?說得是小孩子們愛圖新鮮, 愛熱鬧。

▲西洋鏡利用了光學原理, 在一個四周安有鏡頭的木箱裡裝備多張連續圖片, 表演者拉動箱子外的拉繩, 圖片就“動”了起來

這個西洋鏡, 就是一個簡易的電影放映機。

由於早期的放映設備無法解決音畫同步播放的問題, 因此在電影產生之初, 這些運動的影像都是沒有聲音的。

當時放映的電影, 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默片, 又叫無聲電影(silent film)。

根據吉尼斯世界紀錄記載, 現存至今最古老的電影, 是1888年由法國導演路易士·李·普林斯拍攝的[朗德海花園場景]。

▲[朗德海花園場景]片長只有2秒, 記錄了普林斯和家人午後休閒時光的一個瞬間,

可以說是一段來自19世紀末的“無聲家庭錄影”

默片的“沒有聲音”是相較於有聲電影聲跡和畫面合印在一條正片所說的, 而不是說觀看現場一片安靜。

事實上在默片放映過程中, 現場會有專門的樂師為影片進行伴奏, 有時也會有專門的解說員擔任旁白解釋劇情。

電影解說員, 在舊上海叫作“講畫師”, 在臺灣地區被稱為“辯士”, 在日本又稱“活弁”。

盛極一時的默片時代

1895年12月28日, 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放映了由他們拍攝的12部無聲電影短片。

▲盧米埃爾兄弟的無聲電影短片中, 有膾炙人口[火車進站]、[工廠大門]等, 每部片長大約在1分鐘左右

這次售票公開放映活動被載入歷史, 現代意義上的電影, 也從這一天正式誕生。

緊隨盧米埃爾兄弟的腳步, 電影大師喬治·梅裡愛, 開始讓這些沒有對白的影像, 變得有故事、有氛圍、有情緒。

大約是有過做魔術師的經歷, 梅裡愛不僅比盧米埃爾兄弟善於講故事的方式, 而且更瞭解觀眾的胃口。

▲1902年,梅裡愛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神化片[月球旅行記],這些標誌著電影由寫實走向藝術創作

也正是由梅裡愛的默片開始,電影逐漸成為位列文學、戲劇、繪畫、音樂、舞蹈、雕塑之後的“第七藝術”。

▲老頑童馬丁·斯科塞斯還在電影[雨果]中,表達了對這位電影大師的致意,那一年也是梅裡愛誕辰150周年

如果說法蘭西電影人帶給默片時代的是無盡的浪漫與想像,那麼英國影人則讓這無聲年代的電影院也充滿笑聲。

《新世紀週刊》曾經這樣形容默片時代最偉大的英國演員:

“肥褲子、破禮帽、小鬍子、大頭鞋,再加上一根從來都不捨得離手的拐杖,他用表情和動作將默片推向最高峰。”

這個人就是查理·卓別林。

▲這位集編、導、演才華於一身的默片時代喜劇大師,因為早年多數時間美國發展,被不少觀眾誤認為是美國演員

▲1914年,卓別林的大銀幕處女作[謀生之路]上映,他誇張的表演,以及片中諷刺與風趣兼具的小故事深得觀眾喜愛

從1904年好萊塢第一部無聲電影[美國救火員的生活]誕生到1914年,短短10年,看電影就成為當時最受普羅大眾歡迎的娛樂活動。

默片也在這一時期迎來火山爆發一般的高產。

根據一份歷史資料顯示,僅在1910年一年,紐約愛迪生公司等幾大製片公司,影片月產量都要高達400部。

這一時期美國主要市鎮的觀影人數維持在每週3600萬人次,這個資料有多龐大呢?

在當時全美人口總數也不過9200萬,這意味著有每週看電影的觀眾,占總人口的1/3還多。

▲1918年,影片[一個國家的誕生]創造了電影誕生以來的最高票房記錄,上映3個月累計票房1800萬美元

按照當時2美元一張電影票的單價,[一個國家的誕生]觀影人次為900萬,這在當時已然是天文數字量級。

影響世界的中國默片

我國的第一部默片誕生於1905年,是由京劇泰斗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

▲“頭通鼓,戰飯造;二通鼓,緊戰袍”,時年58歲的譚鑫培在銀幕上做派沉穩莊重

據說[定軍山]最初在大觀樓影戲園放映,一時間萬人空巷,戲迷們爭睹伶界大王在銀幕上的風采。

中國傳統戲曲中的經典故事橋段,為默片時代的電影創作者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靈感。

這些來自東方,或書寫家國天下的歷史鴻篇,或講述兄弟大義的江湖奇談,亦或是表現兒女情長的繾綣小品,都讓西方觀眾無比著迷。

▲1913年,由黎民偉、嚴珊珊主演的[莊子試妻],成為第一部走出國門的中國電影

在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國電影院,這部情節一波三折的東方默片,逗得觀眾哈哈大笑。

1921年,中國影片製造股份有限公司拍攝的第一部京劇武生默片[四傑村]在美國上映,一時間收穫無數好評。

這個講述武則天時期,駱賓王兄弟洗清誣陷冤屈的故事,也讓西方觀眾第一次領略到中國“武俠電影”的魅力所在。

1927年,民新電影公司出品的[西廂記]登陸歐美影院。

女主角林楚楚弱柳扶風的東方美人氣質,為西方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審美體驗。

《泰晤士報》對林楚楚不吝讚美之詞,直言她是“來自中國的瑪麗·璧克馥”。

▲輕搖羅扇的林楚楚(上圖)確與瑪麗·璧克馥(下圖)眉宇間有些神似

默片雖然沒有對白,但也正得益於此,東西方觀眾在觀看同一部電影時,不會被語言不通帶來的隔閡所困擾。

這和[寂靜中的驚奇]裡,兩位聽不到聲音的主角,狀況非常相似。

因為聽不到,才更努力地用眼睛看清世界,更敏感地用心感受故事中的一分一秒。

或許在默片時代,才有真正意義上的“環球同此悲歡”。

默片已逝,情懷猶在

時間對這個東西方觀眾無障礙交流的默片時代格外慳吝,留給它的只有短短30年。

▲1927年,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上映;3年後,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上映

不知道算不算巧合,但來自東西方的兩位歌手,終結了屬於默片的整個時代。

更為遺憾的是,默片時代留給我們可供懷緬的憑證,也少之又少。

僅1912到1930年間,美國就有共計11000餘部默片上映,這些影片中,膠片能夠存留至今的,不足30%。

這30%裡,還有一半影像資料因版本過低極為不清晰。

▲在已經散佚的默片膠片中,包括1917年蒂達·巴拉主演的[埃及豔後]

▲1926年首次被改編的默片版[了不起的蓋茨比],至今也僅剩部分片段殘存

膠片易燃難於保存固然是很難克服的客觀原因。

但也有學者指出,隨著有聲電影的到來,製片廠不再對這些默片資料精心管理,大量膠片被隨意堆放,任由其損毀。

就像那些曾在默片時代紅極一時的演員,霎時間進入有聲時代,等待他們的卻只有自生自滅。

不是所有默片紅星,都能像[雨中曲]裡的吉恩·凱利一樣,唱著singing in the rain,就輕巧地跨進有聲時代。

▲默片女皇葛洛麗亞·斯旺森,到了有聲時代,終究也成為了[日落大道]裡過氣的瘋婦

又譬如[一個明星的誕生]中的詹姆斯·梅森,既然無法適應一個新時代,只能讓自己永遠止步於過去,和時代同歸於盡。

▲許多年後,一部名叫[藝術家]的電影,試圖給被時代逼得滯足不前的昨日明星,編寫一個童話般美好的結局

但時代本身不是藝術家,哪來那麼多宅心仁厚。

之於如今的我們,默片時代就像蓋茨比對面,那束瑩瑩閃爍的綠光,一年一年,從我們眼前漸漸遠去。

萬幸的是,有如陶德·海因斯這樣的導演,對這逝去的時代同樣報以執著而熱烈的眷戀。

還願意給予這堆廢棄的故紙,以深情的一吻。

你也一樣在懷念默片時代嗎?

不要說話,你的眼睛已經告訴我答案了。

▲1902年,梅裡愛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神化片[月球旅行記],這些標誌著電影由寫實走向藝術創作

也正是由梅裡愛的默片開始,電影逐漸成為位列文學、戲劇、繪畫、音樂、舞蹈、雕塑之後的“第七藝術”。

▲老頑童馬丁·斯科塞斯還在電影[雨果]中,表達了對這位電影大師的致意,那一年也是梅裡愛誕辰150周年

如果說法蘭西電影人帶給默片時代的是無盡的浪漫與想像,那麼英國影人則讓這無聲年代的電影院也充滿笑聲。

《新世紀週刊》曾經這樣形容默片時代最偉大的英國演員:

“肥褲子、破禮帽、小鬍子、大頭鞋,再加上一根從來都不捨得離手的拐杖,他用表情和動作將默片推向最高峰。”

這個人就是查理·卓別林。

▲這位集編、導、演才華於一身的默片時代喜劇大師,因為早年多數時間美國發展,被不少觀眾誤認為是美國演員

▲1914年,卓別林的大銀幕處女作[謀生之路]上映,他誇張的表演,以及片中諷刺與風趣兼具的小故事深得觀眾喜愛

從1904年好萊塢第一部無聲電影[美國救火員的生活]誕生到1914年,短短10年,看電影就成為當時最受普羅大眾歡迎的娛樂活動。

默片也在這一時期迎來火山爆發一般的高產。

根據一份歷史資料顯示,僅在1910年一年,紐約愛迪生公司等幾大製片公司,影片月產量都要高達400部。

這一時期美國主要市鎮的觀影人數維持在每週3600萬人次,這個資料有多龐大呢?

在當時全美人口總數也不過9200萬,這意味著有每週看電影的觀眾,占總人口的1/3還多。

▲1918年,影片[一個國家的誕生]創造了電影誕生以來的最高票房記錄,上映3個月累計票房1800萬美元

按照當時2美元一張電影票的單價,[一個國家的誕生]觀影人次為900萬,這在當時已然是天文數字量級。

影響世界的中國默片

我國的第一部默片誕生於1905年,是由京劇泰斗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

▲“頭通鼓,戰飯造;二通鼓,緊戰袍”,時年58歲的譚鑫培在銀幕上做派沉穩莊重

據說[定軍山]最初在大觀樓影戲園放映,一時間萬人空巷,戲迷們爭睹伶界大王在銀幕上的風采。

中國傳統戲曲中的經典故事橋段,為默片時代的電影創作者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靈感。

這些來自東方,或書寫家國天下的歷史鴻篇,或講述兄弟大義的江湖奇談,亦或是表現兒女情長的繾綣小品,都讓西方觀眾無比著迷。

▲1913年,由黎民偉、嚴珊珊主演的[莊子試妻],成為第一部走出國門的中國電影

在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國電影院,這部情節一波三折的東方默片,逗得觀眾哈哈大笑。

1921年,中國影片製造股份有限公司拍攝的第一部京劇武生默片[四傑村]在美國上映,一時間收穫無數好評。

這個講述武則天時期,駱賓王兄弟洗清誣陷冤屈的故事,也讓西方觀眾第一次領略到中國“武俠電影”的魅力所在。

1927年,民新電影公司出品的[西廂記]登陸歐美影院。

女主角林楚楚弱柳扶風的東方美人氣質,為西方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審美體驗。

《泰晤士報》對林楚楚不吝讚美之詞,直言她是“來自中國的瑪麗·璧克馥”。

▲輕搖羅扇的林楚楚(上圖)確與瑪麗·璧克馥(下圖)眉宇間有些神似

默片雖然沒有對白,但也正得益於此,東西方觀眾在觀看同一部電影時,不會被語言不通帶來的隔閡所困擾。

這和[寂靜中的驚奇]裡,兩位聽不到聲音的主角,狀況非常相似。

因為聽不到,才更努力地用眼睛看清世界,更敏感地用心感受故事中的一分一秒。

或許在默片時代,才有真正意義上的“環球同此悲歡”。

默片已逝,情懷猶在

時間對這個東西方觀眾無障礙交流的默片時代格外慳吝,留給它的只有短短30年。

▲1927年,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上映;3年後,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上映

不知道算不算巧合,但來自東西方的兩位歌手,終結了屬於默片的整個時代。

更為遺憾的是,默片時代留給我們可供懷緬的憑證,也少之又少。

僅1912到1930年間,美國就有共計11000餘部默片上映,這些影片中,膠片能夠存留至今的,不足30%。

這30%裡,還有一半影像資料因版本過低極為不清晰。

▲在已經散佚的默片膠片中,包括1917年蒂達·巴拉主演的[埃及豔後]

▲1926年首次被改編的默片版[了不起的蓋茨比],至今也僅剩部分片段殘存

膠片易燃難於保存固然是很難克服的客觀原因。

但也有學者指出,隨著有聲電影的到來,製片廠不再對這些默片資料精心管理,大量膠片被隨意堆放,任由其損毀。

就像那些曾在默片時代紅極一時的演員,霎時間進入有聲時代,等待他們的卻只有自生自滅。

不是所有默片紅星,都能像[雨中曲]裡的吉恩·凱利一樣,唱著singing in the rain,就輕巧地跨進有聲時代。

▲默片女皇葛洛麗亞·斯旺森,到了有聲時代,終究也成為了[日落大道]裡過氣的瘋婦

又譬如[一個明星的誕生]中的詹姆斯·梅森,既然無法適應一個新時代,只能讓自己永遠止步於過去,和時代同歸於盡。

▲許多年後,一部名叫[藝術家]的電影,試圖給被時代逼得滯足不前的昨日明星,編寫一個童話般美好的結局

但時代本身不是藝術家,哪來那麼多宅心仁厚。

之於如今的我們,默片時代就像蓋茨比對面,那束瑩瑩閃爍的綠光,一年一年,從我們眼前漸漸遠去。

萬幸的是,有如陶德·海因斯這樣的導演,對這逝去的時代同樣報以執著而熱烈的眷戀。

還願意給予這堆廢棄的故紙,以深情的一吻。

你也一樣在懷念默片時代嗎?

不要說話,你的眼睛已經告訴我答案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