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如果當時好好說話,這出女兒離家慘死的悲劇還會發生嗎

掌櫃的說

第75屆金球獎頒獎了。

拿下劇情類最佳電影、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編劇的《三塊看板》算是本屆的大贏家, 和奧斯卡的距離也越來越近了。

很有意味的是, 這部電影, 講述的是女兒和媽媽大吵一架, 離家路上被強姦致死後, 憤怒的母親用“三塊看板”施壓當地員警, 為女兒之死尋找真相的故事。

和今天的頭條推文搭配在一起看, 簡直是上下集連續劇了。

1、

《黑鏡》第四季之二《天使方舟》的最後一幕, 是15歲的薩拉氣憤地拿著行李離開家, 攔下了路過的一輛大油罐車。 #詳細內容見頭條推文#

單身女孩+猥瑣的油罐車司機

——看多了美國影視劇的同學們都開始細思極恐。

這樣的場景意味著什麼?離家的未成年少女面對的會是怎樣叵測的命運……導演給的開放式結局不可謂不觸目驚心了。

那些批評黑鏡把題材聚焦於母女關係這種婆媽倫理劇變得很low的觀眾可能不會想到——今天開獎的金球獎大贏家《三塊看板》,

差不多就是《天使方舟》的續集了。

講的是15歲的女孩Angela和母親Mildred(法蘭西斯·麥克道曼 飾 )大吵一架後, 負氣離家, 走上偏僻的公路, 被歹徒奸殺的故事。

母女倆人吵架的畫風是這樣的——

女兒找母親借車, 母親不幹, 女兒氣得脫口而出一句“bitch”!

母親怒了, 嘲諷閨女如果你好好問好我還可以考慮, 但不要叫我“bitch”。

然後雙方開始翻舊賬, 怒火高漲的母親甩臉, 你為啥不乾脆走路去得了(原本她是打算給女兒錢坐計程車的)。

女兒說好好好, 然後甩下這句話走人了——“我會走, 你知道嗎, 但願我在路上被強姦了!”

憤怒中的母親說, 是嗎?那我祝你心想事成!

……

然後就心想事成了。

Angela死了, 屍體被燒毀, 沒有DNA, 沒有目擊證人, 連嫌疑犯都沒有……7個月過去了, 小鎮的員警毫無頭緒, 看上去一點作為都沒有。

憤怒、絕望的母親一心想抓到兇手, 無奈之下租下了那條半荒廢公路上的“三塊看板”, 發出憤怒的質問

RAPED WHILE DYING 被強姦致死

AND STILL NO ARRESTS? 為什麼無人拘捕?

HOW COME , CHIEF Willoughby ? 為什麼, Willoughby 警長? 

直接點名了小鎮警局局長 Willoughby

伍迪·哈里森演的Willoughby警長也是個倒楣鬼, 他當警長的風評並不差, 熱心忙於一線, 同事們都挺愛戴他。

有美貌嬌妻, 也有一對天使一樣的小寶貝。

就這樣被當作警方不作為的靶子立在了公路上打臉,簡直是壓力山大。

他去找苦主交涉、求情。

甚至把自己最難堪的事情都說了:我得了癌症,沒幾個月好活了。

Mildred說,我知道啊,小鎮上很多人都知道啊,但我也沒辦法,如果等你死了,他們更不會負責了,對吧?

2、

電影並不是典型的犯罪偵查片。

案件只是一個引子,扯出人們的憤怒,扯出一連串事端。

事實上,全片你也看不到小鎮警察局的員警們有什麼時侯是在正正緊緊地辦案的,更多的,是三塊看板立起來之後引發的蝴蝶效應。

負責審理的暴力刑警Dixon(山姆·洛克威爾 飾 憑這個角色拿下了金球獎最佳男配角)脾氣粗暴,最擅長的手段是打人。

看板立起來後,他的反應是千方百計地想讓Mildred撤掉看板,找廣告商小夥子談話威脅;鼓動熱心民眾到警局投訴看板;甚至巧立名目抓了Mildred打工的禮品店的女老闆,讓Mildred拿不到工資,沒錢交看板第二個月的租金。

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也接踵而來。

Mildred兒子的教父專程來為警長說情,說自己做了民意調查,大家都覺得這牌立得不恰當;

兒子在學校裡也開始遭遇欺淩,開始對母親的做法表示疑議。

渣男前夫甚至專程帶著19歲的前女友來質問她。

“我是一個不稱職的爸爸,你是一個很棒的母親。那為什麼她死前一個星期來問我,她能不能搬去我那兒住。因為她受不了你們兩個互罵婊子。”

是的,女兒之死,母親何嘗沒有責任。

如果當初能好好說話,怎麼會有如今的局面?

每一個人的憤怒,激發另一個人更大的憤怒,然後互相作用,層層疊加,造成了整部電影裡,每個人都在痛苦,都在咆哮的局面。

所有人都很憤怒。

每句話都自帶fuck,生活的壓力轉成赤裸裸的戾氣,面對他人時,習慣性地帶著狹隘的、預設性的成見和偏執,然後有了一連串一言不合就彼此暴力的傷害。

電影的前半部分,偏執而堅毅的母親,懟天懟地懟員警,看上去充滿了黑色幽默。

支持她的人,那種脫口而出的對員警的鄙視和唾棄,也是各種尖刻和快意。

3、

是警長,用自己的自殺,破了這個原本劍拔弩張的無解之局。

他死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同情局長的遭遇,Mildred面臨的輿論壓力更大。

但這肯定不是局長想要的局面。

死之前,他給每個人都寫了信。

替沒錢的Mildred支付了第二個月的看板租金。

告訴Dixon,成為一個好員警的關鍵,不是暴力,是愛,因為愛才能讓他擺脫憤怒的控制,讓他平靜地去思考,去解決問題。

而Dixon讀著遺書的此時此刻,更加絕望的Mildred正在憤怒的支配下,在街對面舉起了啤酒瓶做成的燃燒彈,準備向警察局發起最後的進攻……

……

劇透大概可以到此為止,在這場火燒警局的關鍵戲之後,這個故事開始在黑色裡,加入了很多人性溫暖的添加劑。

一場大火帶來的恐懼,燒出了每個人內心深處,那麼一點點柔軟的地方。

從這個無意路過、被全鎮所有人都歧視著的侏儒仗義伸出援手撲滅Dixon身上的火,並主動為Mildred作證,兩人一整晚都在一起,是恰巧路過現場的那一刻起,電影開始有了點峰迴路轉的感覺。

借著彼此給出的一點點善意,被復仇點燃了偏執之火的Mildred開始看到被憤怒支配的恐懼。

面對前夫的小情人無意中說出的“憤怒只會激發更大的憤怒”的金句,她緩緩地放下了手中原本想砸向前夫的酒瓶子。

對前夫說:對她好點。

4、

電影到最後,也沒有交代害死女兒的兇手到底是誰。

但好在每個人都在怨氣沖天的漩渦中找到了各自的救贖。

彼此諒解,彼此放下,然後繼續向前,去求證一點點有希望的真相。

這是這部劇劇本最出彩的地方。

看上去是一個立意非常集中的命題作文,勸告人們不要被怒火控制,莫要因為控制不住的戾氣,無意中造成大悲劇,傷害了自己最在乎的人。但整個劇本裡,每一個人的動機轉變都是生活裡特別真實的一面。

比如最初的最初,如果前夫沒有家暴,沒有出軌,妻子怎麼會常年不笑,帶著一對兒女生活,艱辛寫在臉上,戾氣吐於口中。

子女上行下效。

日常互懟,日常傷害,最終導致了那場不可挽回的傷害。

如果可以,請在每一次怒火控制我們的時候,深吸幾口氣,讓平靜幫我們找回思考的能力。

學著好好說話。

雞湯雖老,但應該足夠有益。

也有一對天使一樣的小寶貝。

就這樣被當作警方不作為的靶子立在了公路上打臉,簡直是壓力山大。

他去找苦主交涉、求情。

甚至把自己最難堪的事情都說了:我得了癌症,沒幾個月好活了。

Mildred說,我知道啊,小鎮上很多人都知道啊,但我也沒辦法,如果等你死了,他們更不會負責了,對吧?

2、

電影並不是典型的犯罪偵查片。

案件只是一個引子,扯出人們的憤怒,扯出一連串事端。

事實上,全片你也看不到小鎮警察局的員警們有什麼時侯是在正正緊緊地辦案的,更多的,是三塊看板立起來之後引發的蝴蝶效應。

負責審理的暴力刑警Dixon(山姆·洛克威爾 飾 憑這個角色拿下了金球獎最佳男配角)脾氣粗暴,最擅長的手段是打人。

看板立起來後,他的反應是千方百計地想讓Mildred撤掉看板,找廣告商小夥子談話威脅;鼓動熱心民眾到警局投訴看板;甚至巧立名目抓了Mildred打工的禮品店的女老闆,讓Mildred拿不到工資,沒錢交看板第二個月的租金。

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也接踵而來。

Mildred兒子的教父專程來為警長說情,說自己做了民意調查,大家都覺得這牌立得不恰當;

兒子在學校裡也開始遭遇欺淩,開始對母親的做法表示疑議。

渣男前夫甚至專程帶著19歲的前女友來質問她。

“我是一個不稱職的爸爸,你是一個很棒的母親。那為什麼她死前一個星期來問我,她能不能搬去我那兒住。因為她受不了你們兩個互罵婊子。”

是的,女兒之死,母親何嘗沒有責任。

如果當初能好好說話,怎麼會有如今的局面?

每一個人的憤怒,激發另一個人更大的憤怒,然後互相作用,層層疊加,造成了整部電影裡,每個人都在痛苦,都在咆哮的局面。

所有人都很憤怒。

每句話都自帶fuck,生活的壓力轉成赤裸裸的戾氣,面對他人時,習慣性地帶著狹隘的、預設性的成見和偏執,然後有了一連串一言不合就彼此暴力的傷害。

電影的前半部分,偏執而堅毅的母親,懟天懟地懟員警,看上去充滿了黑色幽默。

支持她的人,那種脫口而出的對員警的鄙視和唾棄,也是各種尖刻和快意。

3、

是警長,用自己的自殺,破了這個原本劍拔弩張的無解之局。

他死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同情局長的遭遇,Mildred面臨的輿論壓力更大。

但這肯定不是局長想要的局面。

死之前,他給每個人都寫了信。

替沒錢的Mildred支付了第二個月的看板租金。

告訴Dixon,成為一個好員警的關鍵,不是暴力,是愛,因為愛才能讓他擺脫憤怒的控制,讓他平靜地去思考,去解決問題。

而Dixon讀著遺書的此時此刻,更加絕望的Mildred正在憤怒的支配下,在街對面舉起了啤酒瓶做成的燃燒彈,準備向警察局發起最後的進攻……

……

劇透大概可以到此為止,在這場火燒警局的關鍵戲之後,這個故事開始在黑色裡,加入了很多人性溫暖的添加劑。

一場大火帶來的恐懼,燒出了每個人內心深處,那麼一點點柔軟的地方。

從這個無意路過、被全鎮所有人都歧視著的侏儒仗義伸出援手撲滅Dixon身上的火,並主動為Mildred作證,兩人一整晚都在一起,是恰巧路過現場的那一刻起,電影開始有了點峰迴路轉的感覺。

借著彼此給出的一點點善意,被復仇點燃了偏執之火的Mildred開始看到被憤怒支配的恐懼。

面對前夫的小情人無意中說出的“憤怒只會激發更大的憤怒”的金句,她緩緩地放下了手中原本想砸向前夫的酒瓶子。

對前夫說:對她好點。

4、

電影到最後,也沒有交代害死女兒的兇手到底是誰。

但好在每個人都在怨氣沖天的漩渦中找到了各自的救贖。

彼此諒解,彼此放下,然後繼續向前,去求證一點點有希望的真相。

這是這部劇劇本最出彩的地方。

看上去是一個立意非常集中的命題作文,勸告人們不要被怒火控制,莫要因為控制不住的戾氣,無意中造成大悲劇,傷害了自己最在乎的人。但整個劇本裡,每一個人的動機轉變都是生活裡特別真實的一面。

比如最初的最初,如果前夫沒有家暴,沒有出軌,妻子怎麼會常年不笑,帶著一對兒女生活,艱辛寫在臉上,戾氣吐於口中。

子女上行下效。

日常互懟,日常傷害,最終導致了那場不可挽回的傷害。

如果可以,請在每一次怒火控制我們的時候,深吸幾口氣,讓平靜幫我們找回思考的能力。

學著好好說話。

雞湯雖老,但應該足夠有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