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茶水先生讀《詩經》197:小弁——孟子說作者的父母犯大錯誤了

小弁

弁彼鸒斯,

歸飛提提。

民莫不穀,

我獨於罹。

何辜於天?

我罪伊何?

心之憂矣,

雲如之何?

踧踧周道,

鞫為茂草。

我心憂傷,

惄焉如搗。

假寐永歎,

維憂用老。

心之憂矣,

疢如疾首。

維桑與梓,

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

靡依匪母。

不屬於毛?

不罹於裡?

天之生我,

我辰安在?

菀彼柳斯,

鳴蜩嘒嘒,

有漼者淵,

萑葦淠淠。

譬彼舟流,

不知所屆。

心之憂矣,

不遑假寐。

鹿斯之奔,

維足伎伎。

雉之朝雊,

尚求其雌。

譬彼壞木,

疾用無枝。

心之憂矣,

甯莫之知?

相彼投兔,

尚或先之。

行有死人,

尚或墐之。

君子秉心,

維其忍之。

心之憂矣,

涕既隕之。

君子信讒,

如或酬之。

君子不惠,

不舒究之。

伐木掎矣,

析薪扡矣。

舍彼有罪,

予之佗矣。

莫高匪山,

莫浚匪泉。

君子無易由言,

耳屬於垣。

無逝我梁,

無發我笱。

我躬不閱,

遑恤我後。

譯文:

那快樂的卑居鳥,

成群地飛回鳥窩。

人家沒個不幸福,

只有我獨自遭禍。

何處得罪了上天?

我究竟有何罪過?

我心裡如此憂傷,

竟不知為之奈何。

那本是條平坦的國道,

卻已長滿茂盛的野草。

我心中充滿巨大憂傷,

痛苦不安如萬杵齊搗。

和衣躺下只有長歎息,

萬分的憂傷使人衰老。

我心裡是如此的憂愁,

這痛苦令人痛心疾首。

望見了神社周圍的桑梓,

一定會產生恭敬的心理。

沒人對父親不心存尊仰,

沒人對母親不深懷依依。

而今我既不附著於皮毛,

更不能指望依附于皮裡。

上天既生了我這樣的人,

何時才是我生存的時機?

在那繁茂的柳叢中,

蟬聲在不停地叫鳴。

在深不可測的水邊,

那蘆葦茂密又繁盛。

我像那水中的小船,

不知道終止的行程。

憂傷纏繞著我的心靈,

連躺一會也不得閒空。

野鹿奔跑著尋找鹿群,

它的四腳輕快地翻騰。

野雞在清晨叫個不停,

是為了向母野雞求情。

我像長了瘤子的病樹,

疾病的折磨枝葉凋零。

內心的憂愁如此強烈,

竟然沒有一個人知情。

看那被捕獲的野兔,

還有機會解脫獸網。

那路上躺倒的野屍,

也還有人把它埋葬。

那君子卻存心不良,

竟殘忍地讓我受傷。

心裡憂愁如此強烈,

忍不住我眼淚流淌。

這君子喜聽信小人的讒言,

像有人給他敬酒那樣舒坦。

這君子真是愚蠢到了極點,

聽到讒言從不慢慢地查看。

砍樹時要用繩子拉住樹梢,

劈柴時要看准木柴的紋道。

他放棄了造謠生事的罪人,

加罪於我而不做思考。

沒有什麼山不高大險峻,

沒有什麼泉不水深清清。

君子所以不能輕易講話,

因為牆外有人附耳探聽。

誰也不要到我的魚梁,

也不要將我的魚笱亂動。

想來我自身尚不被容納,

何必考慮以後的事情。

茶水先生解讀:

誰會在看到歸巢的鳥兒的時候心生酸楚?誰會在面對一條回家的坦途時卻寸步難行?誰會睹物思人卻不被親人所接納?誰會孤舟飄零不知何處是盡頭?

《小弁》的前四章把人帶入這樣的悲涼心緒之中, 讓人在疑惑中揣測著到底發生了什麼, 是什麼原因讓詩歌中的主人公不被家人所接受, 是什麼原因讓他無法踏上歸途?

孟子曾經談到過這首詩, 記載於《孟子·告子下》, 他說:“《小弁》之怨, 親親也。 親親, 仁也。 ”“《小弁》, 親之過大者也。 親之過大而不怨, 是愈疏也。 ”

孟子的意思是說:《小弁》的怨恨, 正是熱愛親人的緣故。 熱愛親人是合乎仁義的。 《小弁》這首詩, 是因為父親的過錯大。 父母過錯大, 卻不抱怨, 是更疏遠父母的表現。

詩中確實是有著這樣的抱怨的:“譬彼壞木, 疾用無枝。 心之憂矣, 甯莫之知?”“君子秉心, 維其忍之。 心之憂矣, 涕既隕之。 ”“君子信讒, 如或酬之。 君子不惠, 不舒究之。 ”

因為親人輕信了謠言所以將主人公放逐, 這種怨恨在孟子看來是可以原諒的,是符合人之常情的,甚至是符合仁義道德的。孟子還接著說道:“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而舜以德報怨行孝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孟子將《小弁》與舜相提並論,可見當時人們對於這首詩的理解無疑是兒子遭父親錯誤放逐。

西周時期類似的故事既包括周幽王放逐太子宜臼,還包括尹吉甫聽信後妻讒言趕走兒子伯奇。伯奇被放逐後清晨履霜做了一首著名的琴曲《履霜操》,琴聲哀婉感動了偶然聽到的周宣王,問明瞭原委才讓尹吉甫回心轉意,那流傳下來的文字也同樣感人至深:

朝履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信讒言。孤恩別離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歿不同兮恩有偏,誰能流顧兮知我冤。

難怪很多人會將《小弁》解讀為伯奇放逐所寫的詩篇呢。

這種怨恨在孟子看來是可以原諒的,是符合人之常情的,甚至是符合仁義道德的。孟子還接著說道:“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而舜以德報怨行孝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孟子將《小弁》與舜相提並論,可見當時人們對於這首詩的理解無疑是兒子遭父親錯誤放逐。

西周時期類似的故事既包括周幽王放逐太子宜臼,還包括尹吉甫聽信後妻讒言趕走兒子伯奇。伯奇被放逐後清晨履霜做了一首著名的琴曲《履霜操》,琴聲哀婉感動了偶然聽到的周宣王,問明瞭原委才讓尹吉甫回心轉意,那流傳下來的文字也同樣感人至深:

朝履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信讒言。孤恩別離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歿不同兮恩有偏,誰能流顧兮知我冤。

難怪很多人會將《小弁》解讀為伯奇放逐所寫的詩篇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