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荒誕中國為什麼沒有偉大的作家?|讀劉震雲《吃瓜時代的兒女們》

最近讀完劉震雲的《吃瓜時代的兒女們》非常精彩, 甚至讀到放不下, 中國作家的一大特色就是接地氣, 這本小說荒誕的情節,

對現實的諷刺, 加上作者流暢幽默的文筆, 讀時簡直爽到停不下來。

讀著爽的書值得警惕, 可能是口味的迎合

直到讀完之後, 放下書, 感覺似曾相識, 這不就是余華《第七天》的升級版嗎?只是各方面都比《第七天》強。

反思一下, 讀起來爽值得警惕, 不得不佩服劉震雲“聰明”, 他太懂老百姓的嗨點所在了, 完全按著讀者的G點來寫, 讓我們高潮迭起, 就連書名都這麼時髦, 用了流行的吃瓜一詞, 但也正是這種口味的迎合和題材的刻意的“聰明”導致這本書的文學價值大打折扣。

再來說說題材的刻意。

劉震雲和余華一樣都試圖去刻畫這個時代, 可以說今天中國的荒誕, 遠比小說想像力豐富和精彩, 於是作家們忍不住去書寫這個時代。

但是, 作家們成名太久了, 他們並非這個時代的主要參與者, 結果就是他們的作品變成新聞素材的小說化加工, 余華的尤其明顯, 劉震雲這本書裡的“表哥”我們多麼熟悉。

我個人覺得, 好的文學作品, 是無意契合時代的特點, 是折射, 而不是刻意去書寫這個時代,

故事是自然生長, 而不是為了表達主題而刻意去構造的故事。

我覺得余華的《兄弟》就是一部書寫時代荒誕非常好的作品, 余華說自己寫《兄弟》時, 沒打算寫這麼長, 故事自然生長, 後來一發不可收拾, 寫出了厚厚兩卷。

如此荒誕的中國為什麼沒出偉大的作家?

讀完這本書, 還給我另外一個困惑已久的問題找到了一點啟發, 就是如此荒誕的中國為什麼沒用出偉大的作家?

很多人第一反應是, 審查制度。

當然這也是限制創作和書寫的原因, 但是, 我覺得不是主要原因, 說遠點, 蘇聯當年的審查制度多嚴, 但依然出了索爾仁尼琴這樣偉大的作家。

而且中國還有兩塊自由的飛地, 香港和臺灣可以出版不宜在大陸出版的作品, 比如閻連科的多部作品, 都是在港臺出版的, 但是, 依然沒有誕生真正偉大的作品。

其實, 中國傳統知識份子有“死諫”的傳統, 就是不畏強權, 坐牢或犧牲反而是種“成全”, 很多文人因為被權力迫害或坐過牢或自覺光榮或名聲大震。

所以, 打到知識份子的從來不是強權和迫害,

而是收買和糖衣炮彈。

權力與市場的雙重收買

我個人更傾向於主要原因是激勵機制的問題。

一方面, 今天中國的作家很多被收編進體制內(如作協), 享受級別和待遇。 另一方面, 市場上作家作為文化偶像被消費, 尤其是知識付費的今天, 知識份子紛紛忙著圈粉絲, 去得到開專欄, 搞知識付費服務。

最終, 知識份子被權力和市場雙重收買。

思想家彼得·沃森在寫《20世紀思想史》也曾困惑, 為什麼20世紀偉大的思想, 基本沒有誕生在西方以外的地方?

在書中作者無意說了一句, 20世界的偉大思想很多誕生與校園, 遠離市場。

但是, 中國的作家都在積極擁抱市場、媒體, 深怕被時代拋棄。

傻子才去當作家, 聰明人都在當官或賺錢

儘管如此,作家的生存境況仍然艱難,暢銷書作家吳軍調查過,真正能靠寫書過上體面生活的作家極少極少,大部分都有自己的主業。

社會上也是,要是一個年輕人想當作家,多半被身邊的人,包括至親反對,如說要做詩人,要麼被嘲笑要麼被懷疑是神經病。

最近看《妖貓傳》,裡面說大唐到處都是詩人,是因為當時的激勵機制是,寫好詩可以做官(儘管我不認可這點),其次是詩人地位高,電影裡楊貴妃說“李白,大唐有你才真的了不起!”

我們的今天社會,詩人幾乎已經淪為笑話。

因為經濟無保障,地位不高,所以真正的聰明人不會傻到去當作家,而作家中的聰明人,都在比拼使用各種技巧迎合讀者口味,而不是卻提升作品的藝術性。

彼得·沃森說,藝術的敵人是大眾文化。

但是我們作家卻在拼命的追求大眾文化,贏取吃瓜群眾的芳心。

那這個時代的真正聰明的人都在幹啥?

當官,在中國權利高於一切,所以公務員才這麼火,才出現“3000本碩畢業生爭當清潔工掃大街,有編制就行”的荒誕一幕。

市場的力量更大,羅永浩在給馬斯克的傳記《矽谷鋼鐵俠》寫的書評中提到, “我們這一代最聰明的人竟然都在這裡思考著怎樣讓人們去大量的點擊廣告,真衰。”

木心在《文學回憶錄》裡講到南美文學時,感慨同樣荒誕的大陸南美天才輩出,那些天才很多有都或受過歐洲文化薰陶,或有著高學歷水準和龐大的知識儲備。他說:

他們學識淵博,修養深厚,既熟悉拉丁美洲文化歷史、傳說,又研究歐洲文學傳統,認真研究過艾略特、喬伊絲,對阿拉伯文學也感興趣,聽來平平,我看大有深意,這樣的經歷、教養,中國作家有幾個?

再看看中國,因為寫作門檻低,反而成為平民作家集中地,所以作品才這麼接地氣。

我想這是我們今天時代如此荒誕,但是出不了偉大作家的部分原因吧。

聰明人都在當官或賺錢

儘管如此,作家的生存境況仍然艱難,暢銷書作家吳軍調查過,真正能靠寫書過上體面生活的作家極少極少,大部分都有自己的主業。

社會上也是,要是一個年輕人想當作家,多半被身邊的人,包括至親反對,如說要做詩人,要麼被嘲笑要麼被懷疑是神經病。

最近看《妖貓傳》,裡面說大唐到處都是詩人,是因為當時的激勵機制是,寫好詩可以做官(儘管我不認可這點),其次是詩人地位高,電影裡楊貴妃說“李白,大唐有你才真的了不起!”

我們的今天社會,詩人幾乎已經淪為笑話。

因為經濟無保障,地位不高,所以真正的聰明人不會傻到去當作家,而作家中的聰明人,都在比拼使用各種技巧迎合讀者口味,而不是卻提升作品的藝術性。

彼得·沃森說,藝術的敵人是大眾文化。

但是我們作家卻在拼命的追求大眾文化,贏取吃瓜群眾的芳心。

那這個時代的真正聰明的人都在幹啥?

當官,在中國權利高於一切,所以公務員才這麼火,才出現“3000本碩畢業生爭當清潔工掃大街,有編制就行”的荒誕一幕。

市場的力量更大,羅永浩在給馬斯克的傳記《矽谷鋼鐵俠》寫的書評中提到, “我們這一代最聰明的人竟然都在這裡思考著怎樣讓人們去大量的點擊廣告,真衰。”

木心在《文學回憶錄》裡講到南美文學時,感慨同樣荒誕的大陸南美天才輩出,那些天才很多有都或受過歐洲文化薰陶,或有著高學歷水準和龐大的知識儲備。他說:

他們學識淵博,修養深厚,既熟悉拉丁美洲文化歷史、傳說,又研究歐洲文學傳統,認真研究過艾略特、喬伊絲,對阿拉伯文學也感興趣,聽來平平,我看大有深意,這樣的經歷、教養,中國作家有幾個?

再看看中國,因為寫作門檻低,反而成為平民作家集中地,所以作品才這麼接地氣。

我想這是我們今天時代如此荒誕,但是出不了偉大作家的部分原因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