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自動駕駛黎明到來:想像力的沸點,商業化的起點

今年的CES上, 自動駕駛不出意外的成為了話題中心。 雖然汽車這個大傢伙和人們往常印象中的消費電子產品不太一樣, 但自動駕駛的高熱已經點燃了消費者和產業鏈的熱情, 車聯網、雷達感測器、整車廠商等等的參與, 讓這幾年的CES變成了車展。

CES上展出了不少自動駕駛汽車, 如出行平臺Lyft聯合Aptiv推出了二十餘條自動駕駛路線, 豐田的自動駕駛研究院也會展示自己新一代的自動駕駛車輛。

不過我們最關心的自然還是中國自動駕駛廠商的表現, 畢竟今年的CES被稱為“China Electronics Show”。 不出意外的是, 今年CES上的中國自動駕駛幾乎都被百度Apollo承包了。

衝擊想像沸點, 用中國速度為全球自動駕駛加速

在CES開幕之前, 百度Apollo開放了位於矽谷的百度美國研發中心並邀請媒體試乘Apollo 的L3和L4兩種不同等級的自動駕駛汽車。

L3級別的為百度Apollo和力帆盼達、ZF一起打造的共用自動駕駛汽車。

這輛車可以完成自動取換車、低速巡航、識別紅綠燈、規避行人障礙物、自動泊車等操作。

搭載Apollo2.0的 L4自動駕駛汽車在加州開放道路開跑, 當天陰雨不斷, 但車輛並沒有受到干擾, 順利完成了自動變道、識別交通標識和信號燈以及識別未知車輛等功能。

行駛速度也達到了L4級別自動駕駛一般通用的55公里/h。 MIT Technology Review的記者在晚高峰時段試乘了一把Apollo的自動駕駛汽車, 形容道:除了安全員的手沒有放在方向盤上, 並感受不到跟由司機駕駛的車輛有什麼區別, 乘坐百度Apollo的自動駕駛汽車舒服得有點“無聊”。

隨後, 在美國時間1月8日, BAIDU WORLD @LAS VEGAS 2018發佈會上, 百度Apollo自動駕駛車隊來了次跨洋連線, 當數十輛不同類型的Apollo自動駕駛車輛在百度大廈樓下閱兵的場景出現在螢幕上時, 現場被尖叫和掌聲淹沒。

在今天正式開放的CES展區上, 百度Apollo也首次集中展示了各類產品:Apollo Pilot、Apollo小度車載系統、Apollo Computing Unit(ACU)、Apollo模擬技術平臺、疲勞駕駛檢測、Apollo Black Box(智慧汽車黑匣子) &Apollo Cyber Security(汽車資訊安全)、Intelligent Map等。 此前, NVIDIA在CES上宣佈將攜手百度和ZF基於全新的NVIDIA DRIVE™Xavier晶片、百度的Apollo Pilot、ZF的新款ProAI車載電腦, 打造一款面向中國市場的自動駕駛產品。

由此可見, Apollo的美國之行並不是單純為了“炫技”, 其公佈的量產計畫和背後的商業前景更值得關注。

在我們的概念中, 至少要和人類開的一樣好, 才能稱作自動駕駛。 但其實L1到L3這幾個級別更適用于物流車、網約車等商業場景, 或者作為普通車輛的駕駛協助工具。 從L3到L4, 技術前提是階梯式提高的。 從大眾心理上而言, 相比主打自動泊車、低速緩行的L3級自動駕駛, 高度自主化的L4級別標示著人們對自動駕駛這一概念的閾值:人類駕駛者只需在極端情況下做出決策, 剩下的全由車輛完成。

在CES上Apollo用中國速度衝破了這一閾值,讓人們理想中的自動駕駛落到現實。Apollo計畫開始落地,幫助人們越過了想像的沸點,走入現實。

2.0時代來臨,這是Apollo的一小步,也是自動駕駛商業化的一大步

總體來看,中國的自動駕駛研發和海外有著不小的差異。在海外,不管是豐田還是Waymo都傾向於逐個擊破各個技術難點,累積測試資料。雖然也有明顯的組團對抗趨勢,但廠商之間的聯合大多偏於商業層面,底層技術上仍有隔閡。兩者的差異在於,商業合作可以幫助彼此在經濟上獲益,卻很難在技術發展上相互借力。

但Apollo從1.0到1.5的版本更迭,都是在通過開放的生態和流動的資料,促進技術發展,向著2020年量產Deadline加速跑。

到了最近公佈的Apollo 2.0,我們可以從這個最新版本中看到一個新的趨勢:在實現技術落地後,Apollo正在逐步增強自身的商業優勢。

首先,當Apollo2.0開放了安全服務,強化了在感知、自定位等等方面的能力。同時宣佈在今年全面支持包括NVIDIA、Intel、NXP、Renesas在內的四大主流計算平臺。現如今擁有16.5萬行代碼的Apollo2.0已經完備雲端服務、軟體平臺、參考硬體平臺以及參考車輛平臺四大模組,並且在感測器、計算平臺上打開了更廣闊的選擇面。

開放技術完備後,Apollo開放平臺將提供更多解決方案和商業場景的支持。像發佈會上展示的Apollo與綜合運營商Access LA展開的試點合作服務、Apollo和金龍客車打造的無人駕駛微循環巴士,還和新加坡智慧出行公司AMI成立合資公司,在新加坡和東南亞推廣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參與當地的智慧交通建設。

看來Apollo在完成技術平臺化、產品化之後,希望立即用量產化和商業化幫助自動駕駛快速走入市場,走入人們的生活。

可以說從1.5版本進化到2.0版本只是Apollo的一小步,可對於自動駕駛產業而言,這卻是從實驗室到應用市場的一大步。

商業化起點來臨,自動駕駛在尋找力場中心

目前來看,中國自動駕駛發展和海外自動駕駛發展的差異已經十分明晰了。

以Apollo為代表的中國廠商先以開放的形式提升技術,再利用技術壓制的優勢與供應鏈交涉、尋找更多商業落地場景。海外廠商則是先用商業合同和技術專利製造起城牆,直接提高了這場遊戲的准入門檻,圈定名額後再進入市場競爭。

如此看來,Apollo2.0這次在CES上的亮相別有深意。不管兩種發展模式在以前走向如何,在自動駕駛技術達到一定程度時,商業上的全球割據是必然的。實驗室裡的技術可以百花齊放,可走到市場上就是商品和品牌,就算沒到白刃戰的地步,彼此之間競爭的意味已經非常明顯了。

自動駕駛對於汽車產業不僅僅是一個Update補丁,更多的是對整體產業的變遷。技術研發、人才培訓、基礎設施建設、軟硬體供應鏈……這其中存在的機會,才是自動駕駛競爭的核心。

正是基於這個洞察,百度在發佈Apollo開放平臺時,一個覆蓋全產業鏈的生態系統也浮出水面。Apollo生態系統非常龐雜,不僅有汽車產業、軟硬體廠商、創業企業等合作夥伴,還與政府、高校等開展政策推動、產業園區建設、科研、人才培養等多方的跨界合作。半年間,Apollo生態釋放出巨大的“引力”,到Apollo2.0發佈時,生態合作夥伴規模已經由最初的50家擴大至超過90家。

不僅如此,從Apollo1.5為合作夥伴打通雷射雷達獲取途徑、設立百億Apollo基金到Apollo2.0與Udacity合作開展免費無人駕駛課程、成立Apollo全球實驗室等,一個圍繞Apollo開放平臺搭建起來的軟體、硬體、資料集和工具、專項基金、開發者社區、測試場地等全方面的自動駕駛生態正在加速成型,而這也正在成為自動駕駛企業的孵化器。

如今Apollo站到了客場上,試圖把自己變成全球自動駕駛的力場中心。

這一次交鋒,絕不僅僅意味著百度、穀歌或任何一家企業獲益多少,而更是影響到企業所紮根著的土壤。

例如百度能率先取得商業化優勢,意味著上述自動駕駛產業鏈中的機會可能更多的向中國傾斜,為本土製造更多工作機會,也為中國的汽車產業贏得更多優勢,有關雄安新區的種種無人化設想可以更快速的建立起來。若豐田這類汽車品牌掌握商業化優勢,將會給他們在未來幾十年內帶來極大的品牌優勢,隨之而來還有大量工業建設、就業機會等等。這場角力基於技術,但早已超越了技術和企業自身。

開放生態讓中國領頭羊率先出線,未來還會有更開放和先進的Apollo3.0、4.0,但Apollo2.0應當是被載入自動駕駛史冊的一個版本。

如今是自動駕駛商業化的起點,但絕不是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終點。“登月”不是為了做一名觀光客,而是為了發掘未知領域的無盡寶藏。中國速度已經讓AI產業走的足夠快,下一步一定是帶著收穫,滿載而歸。

剩下的全由車輛完成。

在CES上Apollo用中國速度衝破了這一閾值,讓人們理想中的自動駕駛落到現實。Apollo計畫開始落地,幫助人們越過了想像的沸點,走入現實。

2.0時代來臨,這是Apollo的一小步,也是自動駕駛商業化的一大步

總體來看,中國的自動駕駛研發和海外有著不小的差異。在海外,不管是豐田還是Waymo都傾向於逐個擊破各個技術難點,累積測試資料。雖然也有明顯的組團對抗趨勢,但廠商之間的聯合大多偏於商業層面,底層技術上仍有隔閡。兩者的差異在於,商業合作可以幫助彼此在經濟上獲益,卻很難在技術發展上相互借力。

但Apollo從1.0到1.5的版本更迭,都是在通過開放的生態和流動的資料,促進技術發展,向著2020年量產Deadline加速跑。

到了最近公佈的Apollo 2.0,我們可以從這個最新版本中看到一個新的趨勢:在實現技術落地後,Apollo正在逐步增強自身的商業優勢。

首先,當Apollo2.0開放了安全服務,強化了在感知、自定位等等方面的能力。同時宣佈在今年全面支持包括NVIDIA、Intel、NXP、Renesas在內的四大主流計算平臺。現如今擁有16.5萬行代碼的Apollo2.0已經完備雲端服務、軟體平臺、參考硬體平臺以及參考車輛平臺四大模組,並且在感測器、計算平臺上打開了更廣闊的選擇面。

開放技術完備後,Apollo開放平臺將提供更多解決方案和商業場景的支持。像發佈會上展示的Apollo與綜合運營商Access LA展開的試點合作服務、Apollo和金龍客車打造的無人駕駛微循環巴士,還和新加坡智慧出行公司AMI成立合資公司,在新加坡和東南亞推廣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參與當地的智慧交通建設。

看來Apollo在完成技術平臺化、產品化之後,希望立即用量產化和商業化幫助自動駕駛快速走入市場,走入人們的生活。

可以說從1.5版本進化到2.0版本只是Apollo的一小步,可對於自動駕駛產業而言,這卻是從實驗室到應用市場的一大步。

商業化起點來臨,自動駕駛在尋找力場中心

目前來看,中國自動駕駛發展和海外自動駕駛發展的差異已經十分明晰了。

以Apollo為代表的中國廠商先以開放的形式提升技術,再利用技術壓制的優勢與供應鏈交涉、尋找更多商業落地場景。海外廠商則是先用商業合同和技術專利製造起城牆,直接提高了這場遊戲的准入門檻,圈定名額後再進入市場競爭。

如此看來,Apollo2.0這次在CES上的亮相別有深意。不管兩種發展模式在以前走向如何,在自動駕駛技術達到一定程度時,商業上的全球割據是必然的。實驗室裡的技術可以百花齊放,可走到市場上就是商品和品牌,就算沒到白刃戰的地步,彼此之間競爭的意味已經非常明顯了。

自動駕駛對於汽車產業不僅僅是一個Update補丁,更多的是對整體產業的變遷。技術研發、人才培訓、基礎設施建設、軟硬體供應鏈……這其中存在的機會,才是自動駕駛競爭的核心。

正是基於這個洞察,百度在發佈Apollo開放平臺時,一個覆蓋全產業鏈的生態系統也浮出水面。Apollo生態系統非常龐雜,不僅有汽車產業、軟硬體廠商、創業企業等合作夥伴,還與政府、高校等開展政策推動、產業園區建設、科研、人才培養等多方的跨界合作。半年間,Apollo生態釋放出巨大的“引力”,到Apollo2.0發佈時,生態合作夥伴規模已經由最初的50家擴大至超過90家。

不僅如此,從Apollo1.5為合作夥伴打通雷射雷達獲取途徑、設立百億Apollo基金到Apollo2.0與Udacity合作開展免費無人駕駛課程、成立Apollo全球實驗室等,一個圍繞Apollo開放平臺搭建起來的軟體、硬體、資料集和工具、專項基金、開發者社區、測試場地等全方面的自動駕駛生態正在加速成型,而這也正在成為自動駕駛企業的孵化器。

如今Apollo站到了客場上,試圖把自己變成全球自動駕駛的力場中心。

這一次交鋒,絕不僅僅意味著百度、穀歌或任何一家企業獲益多少,而更是影響到企業所紮根著的土壤。

例如百度能率先取得商業化優勢,意味著上述自動駕駛產業鏈中的機會可能更多的向中國傾斜,為本土製造更多工作機會,也為中國的汽車產業贏得更多優勢,有關雄安新區的種種無人化設想可以更快速的建立起來。若豐田這類汽車品牌掌握商業化優勢,將會給他們在未來幾十年內帶來極大的品牌優勢,隨之而來還有大量工業建設、就業機會等等。這場角力基於技術,但早已超越了技術和企業自身。

開放生態讓中國領頭羊率先出線,未來還會有更開放和先進的Apollo3.0、4.0,但Apollo2.0應當是被載入自動駕駛史冊的一個版本。

如今是自動駕駛商業化的起點,但絕不是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終點。“登月”不是為了做一名觀光客,而是為了發掘未知領域的無盡寶藏。中國速度已經讓AI產業走的足夠快,下一步一定是帶著收穫,滿載而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