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太“悲催”了!廣發、恒豐、渤海銀行為什麼還沒上市

輕金融導讀:

廣發銀行、恒豐銀行與渤海銀行是全國12家股份行中唯一沒有上市的三家銀行, 筆者時常會感到困惑, 在城商行與農商行爭先進入上市的排隊大軍、主要股份行早已完成上市大業的背景下, 上述三家股份行為何能夠一直保持“世外”的心態而游離於俗界之外, 究竟是其志不在此, 還是有其它難以訴說的原因?

特別聲明:該文僅代表作者個人, 不代表所供職單位觀點

【正文】

廣發銀行、恒豐銀行與渤海銀行是全國12家股份行中唯一沒有上市的三家銀行。 筆者在進行同業研究的過程中,

時常會感到困惑, 在城商行與農商行爭先進入上市的排隊大軍、主要股份行早已完成上市大業的背景下, 上述三家股份行為何能夠一直保持“世外”的心態而游離於俗界之外, 究竟是其志不在此, 還是有其它難以訴說的原因?

不過, 無論如何上市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它意味著銀行可能有更多的管道補充資本拓展業務, 也意味著公司治理能力、品牌知名度、員工滿足感與榮譽感、社會關注度的提升。 對於筆者而言, 它更意味著資訊的披露將更加完備、研究基礎材料的進一步支撐。 因此, 報告嘗試在本文中進行粗淺的探討, 畢竟全國股份行中始終有三家未上市總感覺有一些缺憾和研究框架上的不完整。

一、目前9家全國股份行的上市情況

目前已上市的9家股份行, 除浙商銀行於2016年在港股上市外, 其餘8家股份行均在內地上市或內地與香港同時上市。 其中, 資產規模相對較小的三家銀行分別為平安銀行(2.9534萬億元)、華夏銀行(2.3562萬億元)和浙商銀行(1.3549萬億元)。 而筆者所研究的三家未上市股份行廣發銀行、恒豐銀行和渤海銀行在2016年底的資產規模分別為2.0476萬億元、1.2085萬億元和0.8561萬億元, 資產規模相對較小。

序號

銀行

上市地點

上市時間

總資產

1

招商銀行

A股+H股

2002與2006年

5.9423

2

民生銀行

A股+H股

2000與2009年

5.8959

3

中信銀行

A股+H股

2007與2007年

5.9311

4

光大銀行

A股+H股

2010與2013年

4.02

5

浦發銀行

A股

1999年

5.8573

6

華夏銀行

A股

2003年

2.3562

7

興業銀行

A股

2007年

6.0859

8

平安銀行

A股

2010年

2.9534

9

浙商銀行

H股

2016年

1.3549

二、廣發銀行:股權結構、公司治理、銀行業史上最大罰單是其內傷

廣發銀行的總資產規模(2016年底)為2.0476萬億元, 其前身是順應中國金融體制改革于1988年成立的廣東發展銀行, 2011年4月更名為廣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廣發銀行)。 翻開廣發銀行的過往歷史, 也可以用“輝煌”一詞來形容, 那是第一家開通按揭貸款的銀行、第一家發行信用並發行美元和港幣信用卡的銀行、首批開辦離岸業務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首家實施全國通存通兌的銀行等等。

不過輝煌的背後卻讓廣發銀行背上了沉重的不良資產負擔。 廣發行2005年前由於股權分散、總行控制力較弱、不良資產處於高位、省內虧損嚴重等問題, 省外每年20多億元的利潤用於抵消掉省內10多億元的虧損, 再加上被不良資產消耗,

使得廣發銀行的財務狀況愈發堪憂。 廣東省政府也需要支付巨額的資金用以剝離和核銷廣發銀行的不良資產, 鑒於此, 2006年廣東省政府開始對廣發銀行進行重組改制, 最終形成了花旗集團、中國人壽、國家電網、中信信託這前四大股東都各占股權20%的局面, 其餘6大股東股權的持有數量則比較分散。

2006年重組後, 花旗集團獲得廣發銀行的管理權, 但廣發銀行的行長(由花旗集團派出)與董事長(由廣發銀行重組前的董事長繼續擔任), 中外股東間的矛盾開始不斷加劇, 直至2009年6月中國銀行的北京分行行長董建岳任廣發銀行董事長才有所緩解, 但中國銀行系的加入與廣發銀行原核心人才的離職對廣發銀行本身造成了比較大的損耗。

2010年開始, 董建嶽著力推動的廣發銀行上市進程持續了近6年, 而直至2016年8月董建嶽遞交辭呈都未能實現, 從董建嶽的告別信中可以明顯感受到他的無奈, 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其股權結構的分散問題, 同時也沒有很好地利用其股東橫跨銀行、保險、信託與實業的優勢。 筆者相信, 對於一家銀行而言, 股權結構的處理是一個長期的工程, 這也是廣發銀行給後續的其它未上市銀行的一個警示。

時間

主要進程

2006年

美國花旗集團等6家機構組成投資者團隊, 以人民幣242.7億元(合31億美元)認購了廣發銀行85.6%股權, 其中花旗集團、中國人壽、中信信託、國網英大集團分別持股20%, 並列廣發銀行第一大股東。 按照協議, 花旗集團獲得廣發銀行的管理權, 並在當時派出了11人的管理團隊,花旗派出的辛邁豪擔任行長,董事長則由廣發銀行重組前的董事長李若虹擔任。據稱,李若虹執掌廣發銀行時較為強勢,致使花旗銀行在一些關鍵的改革上面“無所作為”,中外股東間的摩擦不斷。

2009年6月

廣發行執行董事、副行長兼首席整合官王新因涉嫌貪污被檢查機關逮捕。

2010年

董建岳任廣發銀行董事長,不久就對總行25個部門負責人進行了調整,其在中國銀行時的舊部紛紛加盟。而在其任董事長期間,廣發銀行之前積累起來的不少核心人才離職,如廣發銀行北京分行行長張慶修離職,赴渤海銀行總行擔任副行長,“花旗派”廣發銀行分管零售業務的原副行長蔡麗鳳,今年年初辭職,出任平安銀行副行長。

2010-2011年

廣發銀行高管紛紛表態推進“A+H”上市工作。2011年4月廣發銀行完成更名工作。據廣東證監局的進度表顯示,廣發銀行的備案時間為2011年5月31日。

2013年4月

停滯3年的上市計畫重啟,2013年4月,廣發銀行股東大會批准啟動新一輪IPO計畫後,把工作重點放在率先推動H股上市。

2013年12月

廣發銀行決定暫擱A股上市計畫,全力挺進H股,爭取2014年6-8月完成IPO上市。

2014年4月

已擱置A股上市的廣發銀行,擬於2014年下半年啟動赴港上市,籌資規模約20億美元(約120億元人民幣)。與該行2011年啟動的“A+H”擬募資350億元規模相比,此次單赴H股的籌資規模大幅縮水。

2014年9月

廣發銀行原董事長李若虹涉嫌受賄犯罪被立案偵查。

2016年2月29日

中國人壽發佈公告稱,已與美國花旗集團簽署廣發銀行股份轉讓協議,收購花旗集團及IBM Credit計畫出售的廣發銀行股份,共計23.686%,累計持有廣發銀行股份至43.686%,成為單一最大股東。

2016年8月31日

廣發銀行在官網發佈兩則公告,該行董事長董建岳已提出辭呈,行長利明獻辭去該行執行董事、董事會風險管理委員會委員及行長職務,兩項辭呈均獲董事會批准。隨後董建嶽給全體員工發了一封告別信,他寫道:“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中外方文化的差異以及更主要的我個人能力所限,有一些工作的成效尚未達到我預期的目標……特別是IPO,幾經努力,使出洪荒之力,也未達成。”並稱每每想到這些,都讓他感到深深的不安和愧疚。同時,廣發銀行董事會還選舉董事劉家德為副董事長,同意副行長張鳳鳴在聘任新的行長及其任職資格獲得核准前,代為行使行長職權。

2017年11月21日

銀監會向廣發銀行發出行政處罰決定書,依法查處了廣發銀行惠州分行違規擔保案件。

2017年12月8日

銀監會通報了對廣發僑興案的行政處罰結果,廣發銀行被罰7.22億元,創銀行業史上最大罰單。

2017年12月29日

銀監會表示,依法查處廣發銀行違規擔保案件出資機構,罰沒金額合計13.41億元。

在中國人壽成為廣發銀行第一大股東、原董事長董建岳辭職後,廣發銀行內部面臨著新的調整。而雪上加霜得是,廣發銀行在2017年11月以來的違規事件更是令其上市進程前景迷茫。廣發銀行收到了銀行業史上最大罰單,受到了整個金融行業的關注,這意味著可能在餘下的兩年裡,廣發銀行需要恢復的東西還比較多,上市對於其而言可能在短期內變得不那麼樂觀,命運多舛的廣發銀行讓人深感遺憾,坐擁諸多的歷史榮耀和2萬億元以上的總資產,而始終無法邁入上市的大門,著實令唏噓不已。

我們來看一下廣發銀行近些年的資產結構,顯然,廣發銀行的資產結構是比較符合監管要求的,相對健康合理,貸款占比目前穩定在46%以上,廣義同業資產占比降至10%附近(占比較2015年大幅下降近20個百分點),金融市場投資占比由2015年的10%提升至26%以上。

規模(億元)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總資產

9189.82

11681.50

14698.50

16480.56

18365.87

20475.92

貸款

5234.45

6002.61

7035.39

7769.52

8481.03

9553.55

金融市場投資

651.31

917.97

1334.65

1620.61

1971.75

5385.53

廣義同業資產

1590.27

2745.18

4062.91

4147.71

5493.44

2197.27

傳統同業資產

1574.62

2678.39

3139.18

2405.00

2712.47

686.56

應收款項類投資

15.65

66.78

923.74

1742.72

2780.98

1510.71

占比

總資產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貸款

56.96%

51.39%

47.86%

47.14%

46.18%

46.66%

金融市場投資

7.09%

7.86%

9.08%

9.83%

10.74%

26.30%

廣義同業資產

17.30%

23.50%

27.64%

25.17%

29.91%

10.73%

傳統同業資產

17.13%

22.93%

21.36%

14.59%

14.77%

3.35%

應收款項類投資

0.17%

0.57%

6.28%

10.57%

15.14%

7.38%

三、恒豐銀行:內部管理混亂、資產結構不健康

恒豐銀行的總資產(2016年底)為1.2085萬億元,其於2003年由煙臺住房儲蓄商業銀行改造完成,總部位於煙臺,2008年6月成功引進新加坡大華銀行為戰略投資者。

恒豐銀行2017年屢上新聞頭條,為其上市進程朦上不小的陰影。事實上,早在2014年時,恒豐銀行就透露過上市計畫,並決定2015年正式啟動,甚至在當時提出了員工持股計畫,但由於受制於各種因素影響,上市雖有計劃但卻因遲遲難以推動。細細梳理恒豐銀行的慢慢十五年歷程,著實令人驚奇,2003-2013年幾乎是行長空白期,2009年,欒永泰作為恒豐銀行第一副行長全面主持恒豐銀行工作,而蔡國華自2013年12月擔任恒豐銀行董事長之後,恒豐銀行便開始進入另一個令人驚奇的軌道。所謂驚奇,是指在蔡國華擔任董事長期間,恒豐銀行歷任行長幾乎處於被架空的地位,人力、財務、風險管理、後勤、審計、稽查等全部歸董事長管,行長無任何權力。這就是恒豐銀行在過去四年所面臨的窘境。

時間

存在的問題及上市的主要動向

2003年

恒豐銀行由煙臺住房儲蓄商業銀行改造完成

2008年6月

引進新加坡大華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

2009年

恒豐銀行第一副行長欒永泰全面主持工作

2013年12月

蔡國華擔任恒豐銀行黨委書記和董事長,同時聘請欒永泰擔任行長(此前十年,恒豐銀行一直沒有行長)

2014年

欒永泰以身體不適為由提出辭去行長職務。

2014年

恒豐銀行進行上市的準備,並決定 於2015年正式啟動。

2015年8月

恒豐銀行董事會通過議案,聘任林治洪擔任行長。林治洪原為中國民生銀行黨委委員、香港分行行長,分管全行公司業務、投行業務以及科技和資訊工作。

2016年5月

恒豐銀行計畫推進員工股權激勵計畫時,被爆出在2015年初,通過香港東亞銀行帳戶私分公款,其中蔡國華、欒永泰、副行長畢繼繁分別得到3850萬元、2100萬元和1800萬元,其餘高管分得數額不一。

2016年5月19日

恒豐銀行公告稱,“正與監管部門積極溝通中,鑒於相關工作尚需時日,暫緩實施員工股權激勵計畫”。

2016年9月

山東省政府網發佈《關於轉發省金融辦山東省金融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的通知》表明,將推動地方金融機構轉型發展,爭取在2020年末,使恒豐銀行業務規模進入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第二梯隊,並實現上市。

2016年12月9日

恒豐銀行發佈公告稱,免去林治洪行長職務,其在公告中使用的措辭相當強勢和堅決,並且沒有給出原因,即“免去職務、當日生效”。當日,林治洪被恒豐銀行多位保安圍困在辦公室內至少12個小時,失去人身自由。其秘書高靜則被警方以“涉嫌盜竊”為由強行帶到派出所接受調查。

2017年2月

恒豐銀行對外公佈上市推進時間表,計畫2018年12月底之前,完成H股上市,2019年12月底之前,完成A股增發。

2017年3月2日

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國務院新聞辦發佈會上回應恒豐銀行亂象的問題時表示,該行正在進行股份制改革,通過股改,理順關係。在條件具備的時候推進資本市場公開上市。

2017年4月10日

銀監會公佈處罰資訊:恒豐銀行因“變更持有股份總額5%以上的股東未按規定報銀監會審批”、“未在規定時間內披露年報資訊”、“未在規定時間內披露更換行長資訊”等18項原因被處以800萬元罰款。

2017年9月

恒豐銀行的兩大p2p平臺出現問題:普天金安出現提現困難和中智魔方出現跑路。

2017年11月28日

新華社報導,恒豐銀行董事長蔡國華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接受調查。根據銀監會資料,曾擔任中行日照分行、濟南分行副行長、山東省分行副行長的王錫峰將出任行長。

我們再來看一下恒豐銀行2011年以業的資產結構情況,可以看出,恒豐銀行的資產結構更像城商行,其廣義同業資產的占比明顯高於同業資產,在其總資產於2015年突破1萬億大關時,應收款項類投資也從2011年的400多億元迅速升至2015年的4370多億元,占總資產的比重在40%以上,並且廣義同業資產占比在2012-2014年連續三年處於50%以上,可見恒豐銀行的資產結構是相對不健康的。筆者推測,通道類業務在其業務結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言,通道業務對於一家銀行而言意味著其業務關聯比較複雜,所謂的信託計畫、資管計畫等等都伴隨著理不清的控制與反控制結構,回想萬科的收購事件便可想而知。不過可喜得是,其廣義同業資產已經開始明顯壓縮,健康性正逐步提升,但仍有較大改善空間。

規模(億元)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總資產

4372.89

6179.5

7721.76

8485.55

10681.56

12085.19

貸款

1421.06

1676.5

2007.34

2329.58

3083.69

4169.04

金融市場投資

469.16

682.91

893.41

662.04

1192.16

1637.1

廣義同業資產

1898.3

3097.81

3933.82

4312.29

5145.26

4654.69

傳統同業資產

1489.6

1527.97

898.05

772.48

774.59

843.49

應收款項類投資

408.7

1569.84

3035.77

3539.81

4370.67

3811.2

占比

總資產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貸款

32.50%

27.13%

26.00%

27.45%

28.87%

34.50%

金融市場投資

10.73%

11.05%

11.57%

7.80%

11.16%

13.55%

廣義同業資產

43.41%

50.13%

50.94%

50.82%

48.17%

38.52%

傳統同業資產

34.06%

24.73%

11.63%

9.10%

7.25%

6.98%

應收款項類投資

9.35%

25.40%

39.31%

41.72%

40.92%

31.54%

綜上,筆者認為,影響恒豐銀行上市進程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其公司治理問題,即前文所述的內鬥造成的損耗;二是資產結構不合理,長期通過通道類業務等方式進行規模擴張。不過,可喜得是,蔡國華的問題告一段落,而其上市進程也得到恒豐銀行本身、銀監會、山東省市兩級政府的一致推動,如不存在其它問題的情況下,其上市前景是值得期待的。同時,其資產結構也日趨合理,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從其廣義同業資產占比在2016年已降至40%以下,便可見一斑。

此外,2017年2月,恒豐銀行還成立了由董事長任組長的上市工作領導小組以及上市辦公室,負責上市前期各項基礎準備工作的統籌協調及組織推動。恒豐銀行表示,截至目前經初步審計,其已基本符合上市要求中關於營業紀錄、管理層和擁有權及控制權連續性、最低公眾持股量、會計原則、獨立性、內控、股東分佈等各項要求。

四、渤海銀行:信託計畫是其最大的障礙

目前渤海銀行是12家股份行中唯一資產規模處於1萬億元以下的銀行,但渤海銀行的成立可謂是國家層面的一次戰略考量,是天津綜合改革試點的重要嘗試,2005年9月6日,在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時任英國首相布雷爾兩位國家領導人的見證下,渤海銀行全體股東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簽署協議(引入戰略投資者渣打銀行)。儘管如此,但受益於起始的“不小心”,渤海銀行在上市的征程上行走了多年,其最大的障礙就是成立之初留下的問題,即信託計畫持股。

2005年渤海銀行成立時,通過設立信託計畫引入近200名信託股東(合計持股10%),但是按照證監會的相關規定,擬IPO企業如果有契約型私募基金、資產管理計畫和信託計畫這三類股東之一,即需要先清理完這三類股東才能上市,因此信託計畫是彼時渤海銀行上市路上的最大障礙。2011年渤海銀行開始進行第二次增資擴股,但天津信託有限責任公司認繳的5.95億元增資款不符合監管機構規定的增資條件,渤海銀行,再次陷入“信託計畫迷局”,並將清理信託股東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而這個問題一拖就拖到2017年。

2016年,渤海銀行第三大股東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將持有的13.67%股份轉至中海投資(為中國遠洋旗下所有)渤海銀行的股東格局開始發生變化,此時渤海銀行的股東構成如下:

渤海銀行股東構成

天津泰達投資控股

渣打銀行(香港)

中海投資

國家開發投資

中國寶武鋼鐵集團

天津信託

天津商匯投資(控股)

合計

持股比例

25%

19.99%

13.67%

11.67%

11.67%

10%

8%

100%

除以上因素外,渤海銀行管理層的更替也是一個因素:

時間

上市的主要動向

2005年

渤海銀行成立初,引入近200名信託股東的信託計畫不符合證監會的要求。當時,由天津信託發起設立“渤海銀行股權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畫”,募資5億元入股。信託計畫使得有近200自然人通過此信託計畫間接成為渤海銀行的股東。

2009年2月

原北京銀監局局長劉寶鳳任職渤海銀行董事長(曾擔任天津銀監局副局長、人行天津分行副行長)。

2009年5月

渤海銀行董事長劉寶鳳透露,計畫在2012年或2013年上市,在此之後開始大量鋪設網點。

2010年

渤海銀行完成第一輪配股融資,註冊資本由50億元變更為85億元。

2011年

渤海銀行進行第二次增資擴股,信託迷局再次加劇。天津信託因為國家有關部門文件規定,不能參與渤海銀行第二次增資擴股。2011年3月1日,渤海銀行致函天津信託稱:“現根據國家有關部門檔,貴公司不參與我行本次增資擴股工作,請貴公司據此做好此次增資繳款的善後工作。”此後6年間,信託持股成為渤海銀行最頭疼的問題。受困於信託股權問題,渤海銀行在其提出的一體化解決信託持股問題和增資擴股事宜的原則性方案中明確表示,“在戰略投資者先期收購信託受益權,信託持股問題得以解決的前提下,啟動第三次增資”。

2015年2月

原交通銀行天津分行行長付鋼接替趙世剛擔任渤海銀行行長。

2015年6月

銀監會非銀部主任李伏安空降渤海銀行,被提名為董事長候選人,原董事長劉寶鳳提前“早退”。

2017年6月

渤海銀行董事長李伏安透露,目前渤海銀行正在籌備上市事宜,如果有可能2018年上半年完成上市。

2017年11月

銀監會發佈公告稱,同意“泛海系”旗下泛海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受讓天津信託通過信託計畫所持有的渤海銀行約8.06億股股份。並且,銀監會原則同意渤海銀行非公開發行約5.95億股的方案,同意泛海實業認購渤海銀行約5.64億股股份。經過上述“受讓+定增”,泛海實業合計持有渤海銀行約13.71億股股份,占渤海銀行股份比例的9.486%。

現在渤海銀行的“信託計畫”問題終於得以解決,意味著其上市進程在近期將有可能加快,截至2016年末,渤海銀行總資產達8561.20億元,是12家股份制銀行中唯一未過萬億元的銀行。而其較高的資產品質問題也需值得警示,2016年其不良貸款率達1.69%,比2015年上升0.34個百分點。

我們再來看看渤海銀行的資產結構情況,顯然,從資產結構來看,健康性正逐步提升,貸款占比已由2013年的28.9%升至2016年底的40%以上,而廣義同業資產占比也已降至34%以下,預計2017年這種趨勢仍將延續,這意味著,渤海銀行的資產結構情況已愈發符合監管的要求,這為其上市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規模(億元)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總資產

3124.88

4721.02

5682.11

6671.48

7642.35

8561.20

貸款

1106.32

1388.57

1642.02

2003.05

2669.59

3428.43

金融市場投資

226.32

306.49

307.68

488.87

876.83

1069.33

廣義同業資產

1376.94

2452.86

2972.63

3230.14

3194.67

2905.39

傳統同業資產

1014.96

1665.59

1376.76

937.73

262.38

82.73

應收款項類投資

361.98

787.27

1595.87

2292.42

2932.29

2822.66

占比

總資產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貸款

35.40%

29.41%

28.90%

30.02%

34.93%

40.05%

金融市場投資

7.24%

6.49%

5.41%

7.33%

11.47%

12.49%

廣義同業資產

44.06%

51.96%

52.32%

48.42%

41.80%

33.94%

傳統同業資產

32.48%

35.28%

24.23%

14.06%

3.43%

0.97%

應收款項類投資

11.58%

16.68%

28.09%

34.36%

38.37%

32.97%

五、小結

在進行同業研究時,全國股份制銀行是不可忽視的,而其中的3家未上市銀行由於在資訊披露上的不足,總會給研究帶來不小的困擾。曾經的輝煌與股份制改革讓這些銀行備受市場恩寵,而由於股份制改革所遺留的問題卻讓這些銀行在上市進程中備感折磨,它既有歷史遺留的問題,也有公司內部治理能力的不足。雖然三家銀行分別引入了花旗集團、渣打銀行和大華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但中外文化的差異所帶來的摩擦被明顯低估,而諸如恒豐銀行先天帶有區域性銀行的不足更是鬧出限制人身自由的新聞。

筆者認為,從規模上來看,它們沒有上市是難以理解的,而從歷史賦予其地位來看,它們沒有上市自身又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過,讓人感到欣慰得是,目前三家銀行總算是在往好的方向在,如恒豐銀行與渤海銀行的資產結構正逐漸趨於健康,一些障礙也已解決,上市進程得到政府及監管層的全面推動,而深陷罰款風波的廣發銀行則繼續被束縛,上市的長征路還要繼續走。

並在當時派出了11人的管理團隊,花旗派出的辛邁豪擔任行長,董事長則由廣發銀行重組前的董事長李若虹擔任。據稱,李若虹執掌廣發銀行時較為強勢,致使花旗銀行在一些關鍵的改革上面“無所作為”,中外股東間的摩擦不斷。

2009年6月

廣發行執行董事、副行長兼首席整合官王新因涉嫌貪污被檢查機關逮捕。

2010年

董建岳任廣發銀行董事長,不久就對總行25個部門負責人進行了調整,其在中國銀行時的舊部紛紛加盟。而在其任董事長期間,廣發銀行之前積累起來的不少核心人才離職,如廣發銀行北京分行行長張慶修離職,赴渤海銀行總行擔任副行長,“花旗派”廣發銀行分管零售業務的原副行長蔡麗鳳,今年年初辭職,出任平安銀行副行長。

2010-2011年

廣發銀行高管紛紛表態推進“A+H”上市工作。2011年4月廣發銀行完成更名工作。據廣東證監局的進度表顯示,廣發銀行的備案時間為2011年5月31日。

2013年4月

停滯3年的上市計畫重啟,2013年4月,廣發銀行股東大會批准啟動新一輪IPO計畫後,把工作重點放在率先推動H股上市。

2013年12月

廣發銀行決定暫擱A股上市計畫,全力挺進H股,爭取2014年6-8月完成IPO上市。

2014年4月

已擱置A股上市的廣發銀行,擬於2014年下半年啟動赴港上市,籌資規模約20億美元(約120億元人民幣)。與該行2011年啟動的“A+H”擬募資350億元規模相比,此次單赴H股的籌資規模大幅縮水。

2014年9月

廣發銀行原董事長李若虹涉嫌受賄犯罪被立案偵查。

2016年2月29日

中國人壽發佈公告稱,已與美國花旗集團簽署廣發銀行股份轉讓協議,收購花旗集團及IBM Credit計畫出售的廣發銀行股份,共計23.686%,累計持有廣發銀行股份至43.686%,成為單一最大股東。

2016年8月31日

廣發銀行在官網發佈兩則公告,該行董事長董建岳已提出辭呈,行長利明獻辭去該行執行董事、董事會風險管理委員會委員及行長職務,兩項辭呈均獲董事會批准。隨後董建嶽給全體員工發了一封告別信,他寫道:“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中外方文化的差異以及更主要的我個人能力所限,有一些工作的成效尚未達到我預期的目標……特別是IPO,幾經努力,使出洪荒之力,也未達成。”並稱每每想到這些,都讓他感到深深的不安和愧疚。同時,廣發銀行董事會還選舉董事劉家德為副董事長,同意副行長張鳳鳴在聘任新的行長及其任職資格獲得核准前,代為行使行長職權。

2017年11月21日

銀監會向廣發銀行發出行政處罰決定書,依法查處了廣發銀行惠州分行違規擔保案件。

2017年12月8日

銀監會通報了對廣發僑興案的行政處罰結果,廣發銀行被罰7.22億元,創銀行業史上最大罰單。

2017年12月29日

銀監會表示,依法查處廣發銀行違規擔保案件出資機構,罰沒金額合計13.41億元。

在中國人壽成為廣發銀行第一大股東、原董事長董建岳辭職後,廣發銀行內部面臨著新的調整。而雪上加霜得是,廣發銀行在2017年11月以來的違規事件更是令其上市進程前景迷茫。廣發銀行收到了銀行業史上最大罰單,受到了整個金融行業的關注,這意味著可能在餘下的兩年裡,廣發銀行需要恢復的東西還比較多,上市對於其而言可能在短期內變得不那麼樂觀,命運多舛的廣發銀行讓人深感遺憾,坐擁諸多的歷史榮耀和2萬億元以上的總資產,而始終無法邁入上市的大門,著實令唏噓不已。

我們來看一下廣發銀行近些年的資產結構,顯然,廣發銀行的資產結構是比較符合監管要求的,相對健康合理,貸款占比目前穩定在46%以上,廣義同業資產占比降至10%附近(占比較2015年大幅下降近20個百分點),金融市場投資占比由2015年的10%提升至26%以上。

規模(億元)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總資產

9189.82

11681.50

14698.50

16480.56

18365.87

20475.92

貸款

5234.45

6002.61

7035.39

7769.52

8481.03

9553.55

金融市場投資

651.31

917.97

1334.65

1620.61

1971.75

5385.53

廣義同業資產

1590.27

2745.18

4062.91

4147.71

5493.44

2197.27

傳統同業資產

1574.62

2678.39

3139.18

2405.00

2712.47

686.56

應收款項類投資

15.65

66.78

923.74

1742.72

2780.98

1510.71

占比

總資產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貸款

56.96%

51.39%

47.86%

47.14%

46.18%

46.66%

金融市場投資

7.09%

7.86%

9.08%

9.83%

10.74%

26.30%

廣義同業資產

17.30%

23.50%

27.64%

25.17%

29.91%

10.73%

傳統同業資產

17.13%

22.93%

21.36%

14.59%

14.77%

3.35%

應收款項類投資

0.17%

0.57%

6.28%

10.57%

15.14%

7.38%

三、恒豐銀行:內部管理混亂、資產結構不健康

恒豐銀行的總資產(2016年底)為1.2085萬億元,其於2003年由煙臺住房儲蓄商業銀行改造完成,總部位於煙臺,2008年6月成功引進新加坡大華銀行為戰略投資者。

恒豐銀行2017年屢上新聞頭條,為其上市進程朦上不小的陰影。事實上,早在2014年時,恒豐銀行就透露過上市計畫,並決定2015年正式啟動,甚至在當時提出了員工持股計畫,但由於受制於各種因素影響,上市雖有計劃但卻因遲遲難以推動。細細梳理恒豐銀行的慢慢十五年歷程,著實令人驚奇,2003-2013年幾乎是行長空白期,2009年,欒永泰作為恒豐銀行第一副行長全面主持恒豐銀行工作,而蔡國華自2013年12月擔任恒豐銀行董事長之後,恒豐銀行便開始進入另一個令人驚奇的軌道。所謂驚奇,是指在蔡國華擔任董事長期間,恒豐銀行歷任行長幾乎處於被架空的地位,人力、財務、風險管理、後勤、審計、稽查等全部歸董事長管,行長無任何權力。這就是恒豐銀行在過去四年所面臨的窘境。

時間

存在的問題及上市的主要動向

2003年

恒豐銀行由煙臺住房儲蓄商業銀行改造完成

2008年6月

引進新加坡大華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

2009年

恒豐銀行第一副行長欒永泰全面主持工作

2013年12月

蔡國華擔任恒豐銀行黨委書記和董事長,同時聘請欒永泰擔任行長(此前十年,恒豐銀行一直沒有行長)

2014年

欒永泰以身體不適為由提出辭去行長職務。

2014年

恒豐銀行進行上市的準備,並決定 於2015年正式啟動。

2015年8月

恒豐銀行董事會通過議案,聘任林治洪擔任行長。林治洪原為中國民生銀行黨委委員、香港分行行長,分管全行公司業務、投行業務以及科技和資訊工作。

2016年5月

恒豐銀行計畫推進員工股權激勵計畫時,被爆出在2015年初,通過香港東亞銀行帳戶私分公款,其中蔡國華、欒永泰、副行長畢繼繁分別得到3850萬元、2100萬元和1800萬元,其餘高管分得數額不一。

2016年5月19日

恒豐銀行公告稱,“正與監管部門積極溝通中,鑒於相關工作尚需時日,暫緩實施員工股權激勵計畫”。

2016年9月

山東省政府網發佈《關於轉發省金融辦山東省金融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的通知》表明,將推動地方金融機構轉型發展,爭取在2020年末,使恒豐銀行業務規模進入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第二梯隊,並實現上市。

2016年12月9日

恒豐銀行發佈公告稱,免去林治洪行長職務,其在公告中使用的措辭相當強勢和堅決,並且沒有給出原因,即“免去職務、當日生效”。當日,林治洪被恒豐銀行多位保安圍困在辦公室內至少12個小時,失去人身自由。其秘書高靜則被警方以“涉嫌盜竊”為由強行帶到派出所接受調查。

2017年2月

恒豐銀行對外公佈上市推進時間表,計畫2018年12月底之前,完成H股上市,2019年12月底之前,完成A股增發。

2017年3月2日

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國務院新聞辦發佈會上回應恒豐銀行亂象的問題時表示,該行正在進行股份制改革,通過股改,理順關係。在條件具備的時候推進資本市場公開上市。

2017年4月10日

銀監會公佈處罰資訊:恒豐銀行因“變更持有股份總額5%以上的股東未按規定報銀監會審批”、“未在規定時間內披露年報資訊”、“未在規定時間內披露更換行長資訊”等18項原因被處以800萬元罰款。

2017年9月

恒豐銀行的兩大p2p平臺出現問題:普天金安出現提現困難和中智魔方出現跑路。

2017年11月28日

新華社報導,恒豐銀行董事長蔡國華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接受調查。根據銀監會資料,曾擔任中行日照分行、濟南分行副行長、山東省分行副行長的王錫峰將出任行長。

我們再來看一下恒豐銀行2011年以業的資產結構情況,可以看出,恒豐銀行的資產結構更像城商行,其廣義同業資產的占比明顯高於同業資產,在其總資產於2015年突破1萬億大關時,應收款項類投資也從2011年的400多億元迅速升至2015年的4370多億元,占總資產的比重在40%以上,並且廣義同業資產占比在2012-2014年連續三年處於50%以上,可見恒豐銀行的資產結構是相對不健康的。筆者推測,通道類業務在其業務結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言,通道業務對於一家銀行而言意味著其業務關聯比較複雜,所謂的信託計畫、資管計畫等等都伴隨著理不清的控制與反控制結構,回想萬科的收購事件便可想而知。不過可喜得是,其廣義同業資產已經開始明顯壓縮,健康性正逐步提升,但仍有較大改善空間。

規模(億元)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總資產

4372.89

6179.5

7721.76

8485.55

10681.56

12085.19

貸款

1421.06

1676.5

2007.34

2329.58

3083.69

4169.04

金融市場投資

469.16

682.91

893.41

662.04

1192.16

1637.1

廣義同業資產

1898.3

3097.81

3933.82

4312.29

5145.26

4654.69

傳統同業資產

1489.6

1527.97

898.05

772.48

774.59

843.49

應收款項類投資

408.7

1569.84

3035.77

3539.81

4370.67

3811.2

占比

總資產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貸款

32.50%

27.13%

26.00%

27.45%

28.87%

34.50%

金融市場投資

10.73%

11.05%

11.57%

7.80%

11.16%

13.55%

廣義同業資產

43.41%

50.13%

50.94%

50.82%

48.17%

38.52%

傳統同業資產

34.06%

24.73%

11.63%

9.10%

7.25%

6.98%

應收款項類投資

9.35%

25.40%

39.31%

41.72%

40.92%

31.54%

綜上,筆者認為,影響恒豐銀行上市進程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其公司治理問題,即前文所述的內鬥造成的損耗;二是資產結構不合理,長期通過通道類業務等方式進行規模擴張。不過,可喜得是,蔡國華的問題告一段落,而其上市進程也得到恒豐銀行本身、銀監會、山東省市兩級政府的一致推動,如不存在其它問題的情況下,其上市前景是值得期待的。同時,其資產結構也日趨合理,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從其廣義同業資產占比在2016年已降至40%以下,便可見一斑。

此外,2017年2月,恒豐銀行還成立了由董事長任組長的上市工作領導小組以及上市辦公室,負責上市前期各項基礎準備工作的統籌協調及組織推動。恒豐銀行表示,截至目前經初步審計,其已基本符合上市要求中關於營業紀錄、管理層和擁有權及控制權連續性、最低公眾持股量、會計原則、獨立性、內控、股東分佈等各項要求。

四、渤海銀行:信託計畫是其最大的障礙

目前渤海銀行是12家股份行中唯一資產規模處於1萬億元以下的銀行,但渤海銀行的成立可謂是國家層面的一次戰略考量,是天津綜合改革試點的重要嘗試,2005年9月6日,在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時任英國首相布雷爾兩位國家領導人的見證下,渤海銀行全體股東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簽署協議(引入戰略投資者渣打銀行)。儘管如此,但受益於起始的“不小心”,渤海銀行在上市的征程上行走了多年,其最大的障礙就是成立之初留下的問題,即信託計畫持股。

2005年渤海銀行成立時,通過設立信託計畫引入近200名信託股東(合計持股10%),但是按照證監會的相關規定,擬IPO企業如果有契約型私募基金、資產管理計畫和信託計畫這三類股東之一,即需要先清理完這三類股東才能上市,因此信託計畫是彼時渤海銀行上市路上的最大障礙。2011年渤海銀行開始進行第二次增資擴股,但天津信託有限責任公司認繳的5.95億元增資款不符合監管機構規定的增資條件,渤海銀行,再次陷入“信託計畫迷局”,並將清理信託股東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而這個問題一拖就拖到2017年。

2016年,渤海銀行第三大股東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將持有的13.67%股份轉至中海投資(為中國遠洋旗下所有)渤海銀行的股東格局開始發生變化,此時渤海銀行的股東構成如下:

渤海銀行股東構成

天津泰達投資控股

渣打銀行(香港)

中海投資

國家開發投資

中國寶武鋼鐵集團

天津信託

天津商匯投資(控股)

合計

持股比例

25%

19.99%

13.67%

11.67%

11.67%

10%

8%

100%

除以上因素外,渤海銀行管理層的更替也是一個因素:

時間

上市的主要動向

2005年

渤海銀行成立初,引入近200名信託股東的信託計畫不符合證監會的要求。當時,由天津信託發起設立“渤海銀行股權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畫”,募資5億元入股。信託計畫使得有近200自然人通過此信託計畫間接成為渤海銀行的股東。

2009年2月

原北京銀監局局長劉寶鳳任職渤海銀行董事長(曾擔任天津銀監局副局長、人行天津分行副行長)。

2009年5月

渤海銀行董事長劉寶鳳透露,計畫在2012年或2013年上市,在此之後開始大量鋪設網點。

2010年

渤海銀行完成第一輪配股融資,註冊資本由50億元變更為85億元。

2011年

渤海銀行進行第二次增資擴股,信託迷局再次加劇。天津信託因為國家有關部門文件規定,不能參與渤海銀行第二次增資擴股。2011年3月1日,渤海銀行致函天津信託稱:“現根據國家有關部門檔,貴公司不參與我行本次增資擴股工作,請貴公司據此做好此次增資繳款的善後工作。”此後6年間,信託持股成為渤海銀行最頭疼的問題。受困於信託股權問題,渤海銀行在其提出的一體化解決信託持股問題和增資擴股事宜的原則性方案中明確表示,“在戰略投資者先期收購信託受益權,信託持股問題得以解決的前提下,啟動第三次增資”。

2015年2月

原交通銀行天津分行行長付鋼接替趙世剛擔任渤海銀行行長。

2015年6月

銀監會非銀部主任李伏安空降渤海銀行,被提名為董事長候選人,原董事長劉寶鳳提前“早退”。

2017年6月

渤海銀行董事長李伏安透露,目前渤海銀行正在籌備上市事宜,如果有可能2018年上半年完成上市。

2017年11月

銀監會發佈公告稱,同意“泛海系”旗下泛海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受讓天津信託通過信託計畫所持有的渤海銀行約8.06億股股份。並且,銀監會原則同意渤海銀行非公開發行約5.95億股的方案,同意泛海實業認購渤海銀行約5.64億股股份。經過上述“受讓+定增”,泛海實業合計持有渤海銀行約13.71億股股份,占渤海銀行股份比例的9.486%。

現在渤海銀行的“信託計畫”問題終於得以解決,意味著其上市進程在近期將有可能加快,截至2016年末,渤海銀行總資產達8561.20億元,是12家股份制銀行中唯一未過萬億元的銀行。而其較高的資產品質問題也需值得警示,2016年其不良貸款率達1.69%,比2015年上升0.34個百分點。

我們再來看看渤海銀行的資產結構情況,顯然,從資產結構來看,健康性正逐步提升,貸款占比已由2013年的28.9%升至2016年底的40%以上,而廣義同業資產占比也已降至34%以下,預計2017年這種趨勢仍將延續,這意味著,渤海銀行的資產結構情況已愈發符合監管的要求,這為其上市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規模(億元)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總資產

3124.88

4721.02

5682.11

6671.48

7642.35

8561.20

貸款

1106.32

1388.57

1642.02

2003.05

2669.59

3428.43

金融市場投資

226.32

306.49

307.68

488.87

876.83

1069.33

廣義同業資產

1376.94

2452.86

2972.63

3230.14

3194.67

2905.39

傳統同業資產

1014.96

1665.59

1376.76

937.73

262.38

82.73

應收款項類投資

361.98

787.27

1595.87

2292.42

2932.29

2822.66

占比

總資產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貸款

35.40%

29.41%

28.90%

30.02%

34.93%

40.05%

金融市場投資

7.24%

6.49%

5.41%

7.33%

11.47%

12.49%

廣義同業資產

44.06%

51.96%

52.32%

48.42%

41.80%

33.94%

傳統同業資產

32.48%

35.28%

24.23%

14.06%

3.43%

0.97%

應收款項類投資

11.58%

16.68%

28.09%

34.36%

38.37%

32.97%

五、小結

在進行同業研究時,全國股份制銀行是不可忽視的,而其中的3家未上市銀行由於在資訊披露上的不足,總會給研究帶來不小的困擾。曾經的輝煌與股份制改革讓這些銀行備受市場恩寵,而由於股份制改革所遺留的問題卻讓這些銀行在上市進程中備感折磨,它既有歷史遺留的問題,也有公司內部治理能力的不足。雖然三家銀行分別引入了花旗集團、渣打銀行和大華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但中外文化的差異所帶來的摩擦被明顯低估,而諸如恒豐銀行先天帶有區域性銀行的不足更是鬧出限制人身自由的新聞。

筆者認為,從規模上來看,它們沒有上市是難以理解的,而從歷史賦予其地位來看,它們沒有上市自身又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過,讓人感到欣慰得是,目前三家銀行總算是在往好的方向在,如恒豐銀行與渤海銀行的資產結構正逐漸趨於健康,一些障礙也已解決,上市進程得到政府及監管層的全面推動,而深陷罰款風波的廣發銀行則繼續被束縛,上市的長征路還要繼續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