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00後都已經有了“前任”,長大後也會愛上“芳華”

文|單曉語 編輯|朴芳

賀歲檔成就了兩部最耀眼的影片, 一部是《芳華》, 另一部是《前任3》。

究其根本原因, 都關乎一個“情”字。 一部打動了以“銀髮族”為代表的中老年觀眾, 另一部則打動了以“前任族”為代表的年輕癡男怨女。 都說“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失去的才最值得珍惜”, 這話在《前任3》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截至1月11日17時, 《前任3:再見前任》上映14天, 累計票房達到15.8億, 在即將突破排名第7的《港囧》後有望躋身國產影片票房前5, 國產愛情片票房前2。

在這部愛情大作中, 如果現任沒有前任好, 該怎麼辦?是追回前任, 再續前緣?還是遵循“佛系戀愛觀”的, 一切隨緣?《前任3》卻說, “珍惜眼前人”才是最好的方法, 不要讓這次的現任又成為以後緬懷的前任。

貓眼資料顯示, 兩部影片的總觀影人次達8000萬, 而其中受眾年齡具有明顯差異, 90後和00後更愛看《前任3》, 而成熟的中老年觀眾最愛《芳華》。

熱捧《前任3》的觀眾或許觸碰不到《芳華》背後的悲憫和沉重, 而愛《芳華》的觀眾或許早告別了為情愛落淚的心性。 今天在電影院裡為前任哭泣的00後女孩, 若干年後, 或許就變成了被另一部“芳華”而感動的人。

生活有太多的意外和驚喜, 《芳華》和《前任3》這兩部國產電影也帶給觀眾和業內人士太多的意外和值得研究的空間,

尤其是在《前任3》跑出了一條黑馬曲線的背景下。

現實都市生活裡的愛情不仙兒,

也不童話

《前任3》的導演田羽生曾表示, 都市愛情片最重要的就是尋找到和觀眾的共鳴, 太童話了或者太仙兒的東西大家是不會接受的。

瑪麗蘇式的童話愛情屬於少數人的幻想, 描繪現實成人關係的愛情才屬於生活。 根據貓眼提供的資料, 看《前任3》的觀眾中只有18%觀影偏好是愛情片。

也許, 打動人的並不單是電影的類型或是其中講述的故事, 觀眾自我投射的情感和回憶才是關鍵。

以2017年的電影市場為例, 幾部表現亮眼的影片都有一個制勝的法寶, 那就是不僅做到了牢牢抓住觀眾的共鳴點, 更在各自題材細分領域最大程度地引發群體情感共鳴。 《戰狼2》用愛國情懷撬動觀眾的心, 《摔跤吧!爸爸》、《尋夢環遊記》則直擊觀眾的“親情”軟肋。 同樣的, 《前任3》充滿著接地氣兒又擰巴瑣碎的現實愛情場景。 《芳華》的電影故事與普通觀眾經歷接近, 讓觀眾看的“有感覺”起了關鍵作用。

在影片內容推動下, 有行業人士點評, 上座率和場均人次是檢驗一部影片火爆程度的兩項關鍵資料, 《前任3》上映十日上座率達到驚人的35.3%, 成為一年以來上座率最高的影片, 上映十日場均人次同樣高企, 達到47人/場;《芳華》上映十日上座率達到24.8%, 場均人次達31人/場。

貓眼資料顯示,截至1月11日《前任3》4456萬觀影人次中, 20歲以下觀眾占比高達21.4%

他們要麼是被畢業帶走了愛人,要麼是被工作搶走了情人,或者是被學業湮沒了才發芽的愛情。沒錢缺愛,兩者都求而不得。《前任3》當中緊貼地氣兒的愛情場景、看似雞湯卻帶有一定生活哲理的臺詞的頻繁出現,讓《前任3》具備了話題的共鳴,也讓其情感契合點正好擊中新生代男女的心。因此,每一個看過這部影片且有過前任的觀眾,幾乎都成為 ‘自來水’,一步步自然發酵,持續升溫。

多數觀眾表示,相比“前任”系列第一部的“青春荒誕”與第二部的“童話式浪漫”,第三部的故事更接地氣,讓人看得更有感覺:“男女主角孟雲和林佳分手後漸行漸遠,直至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沒有happy ending,反而更像是生活中的真實寫照。”

一、二線觀眾更重內涵,

“走腎走心”對味小鎮青年

前一段時間知乎上曾有這樣一個大熱的問題,“現在的男性為什麼普遍不再對女性展開追求了?”有些人說,這與“佛系”的流行密切相關。佛系戀愛強調的就是“人生就像一場戲,你我有緣才相聚。”

個人認為,這鍋不該“佛系”背。真正的佛系戀愛,應該是“盡人事,聽天命”的一種戀愛形式。是在注重當下,不計回報,全心全意的投入,盡了該盡的人事後才“聽天命”。

《前任3》用一場兩個小時的分手、兩對極度作死的情侶告訴觀眾,這個問題真正的答案是大家抱著偽佛系愛情觀,卻越來越計較得失、吝嗇付出,只想得到結果而不願參與過程。明明是愛無能,卻打著“佛系戀愛”的幌子。電影在揭露了偽佛系愛情觀的同時,還推波助瀾了一把,成全了“前任始終對你念念不忘”的幻想。

以上種種,也對味小鎮青年的觀影取向。《前任3》的觀影受眾中,二線城市的占比高達41.78%,三四線城市分別為17.61%和27.23%,而一線城市最低,僅13.38%。在年齡方面,21-30歲是主力觀眾群。《芳華》的受眾城市結構恰相反,影片的口傳播從一二線逐漸下沉,獲得破10億的不俗成績。

以前,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票房佔據全國票房的大頭。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二三線城市的觀影人口暴漲,受眾城市結構發生了巨大轉變。現今,國內百分之七十的票房都是由二三線城市貢獻的。在這種背景下,內容審美的話語權也開始逐漸轉移到二三線城市手中。區別於一線城市更注重追求藝術和文化內涵,二三線城市更喜歡接地氣兒和“走心走腎”,能讓自己看嗨看哭的電影在他們心中才是好電影。

95後、00後“小鎮青年”成為《前任3》票房爆發的主要助推力量。截至上週末,《前任3》3626萬觀影人次中,20歲以下觀眾占比高達21.4%,三四線城市觀眾占比達到40.8%,另一方面,《前任3》次週末的觀影主力是觀影頻次較低的觀眾,上升10%達到42%,他們是被影片口碑吸引才去看的《前任3》。由此可見,《前任3》吸引到了眾多“嶄新”的三四線城市觀眾進入影院,真正意義上帶動了票房增量。

《前任3》用一部電影的時間、兩種對待愛情的態度和兩種對待前任的方式,總結了現今時代戀愛中存在的各種通病和理念差異。

負責“走腎”的配角隊,看似水火不容,卻通過各種“了斷局”頻繁的睡“回籠覺”,借著“分手的殼撒著思念的嬌”。而負責“走心”的主角隊,看似彼此深愛,卻誰也不願先低頭服軟,直到最後一場幾乎要了命的“儀式感”告別,才徹底放開了彼此。平庸且俗套的內容,通過現實的描摹和演員的展現,卻平庸的十分接地氣兒,俗套的讓人“紮心”。

00後開始“喪”了起來

是因為有了“前任”?

90、00後年輕群體最大的一個標籤就是“人設自由”,喜歡灑脫不羈,無拘無束。所以他們拒絕儀式感,卻又心口不一,默默將其作為生活的一種形式。

出門要打扮靚麗,畢業前一定要旅行,健身一定要隆重地買雙跑鞋,失戀了要麼換個髮型“從頭開始”,要麼扔掉兩人的東西或者旅一場遊,與過去告別。

在電影的最後,孟雲穿上了至尊寶的衣服,戴上緊箍咒,站在街道口一遍一遍地呼喊“林佳,我愛你”。而對芒果過敏的林佳,則忍著痛癢,大口大口吃著芒果,直到昏倒。無非也是一場隆重的告別。

這場告別說到底和《芳華》一樣,是對一段時光的告別,是對過去的特殊紀念。這或許說明了為何這兩部影片的主體觀眾都是21-30歲的年輕觀眾。這樣的年歲正是告別次數最多的時期。告別了父母獨立,告別了學校工作,告別了青春長大,甚至還會告別某個深愛的人,結束一段戀情。

在貓眼資料統計中,20歲以下觀眾占總觀眾比例超過21.4%,成為《前任3》的重要觀影群體。而95後、00後對《前任3》、《芳華》可以實現表達他們自身難以描述的內心的效果,也體現在他們對影片打分的一致看好上。68萬貓眼評分觀眾給《前任3》打了9.2分;53萬評分觀眾給《芳華》打了9.1分。

原來00後已經有前任了,怪不得90後開始“喪”了起來,講究“佛系”,喊著要“出家”。

《前任3》與《芳華》在一定程度上想要傳達的東西是相似的,不是要我們去努力追回過去,而是想告訴我們要珍惜眼前人,珍惜自己的芳華。不要剛為“前任”哭過,又要為了流逝的“芳華”再留一次眼淚。

以下為貓眼研究院報告全文:

場均人次達31人/場。

貓眼資料顯示,截至1月11日《前任3》4456萬觀影人次中, 20歲以下觀眾占比高達21.4%

他們要麼是被畢業帶走了愛人,要麼是被工作搶走了情人,或者是被學業湮沒了才發芽的愛情。沒錢缺愛,兩者都求而不得。《前任3》當中緊貼地氣兒的愛情場景、看似雞湯卻帶有一定生活哲理的臺詞的頻繁出現,讓《前任3》具備了話題的共鳴,也讓其情感契合點正好擊中新生代男女的心。因此,每一個看過這部影片且有過前任的觀眾,幾乎都成為 ‘自來水’,一步步自然發酵,持續升溫。

多數觀眾表示,相比“前任”系列第一部的“青春荒誕”與第二部的“童話式浪漫”,第三部的故事更接地氣,讓人看得更有感覺:“男女主角孟雲和林佳分手後漸行漸遠,直至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沒有happy ending,反而更像是生活中的真實寫照。”

一、二線觀眾更重內涵,

“走腎走心”對味小鎮青年

前一段時間知乎上曾有這樣一個大熱的問題,“現在的男性為什麼普遍不再對女性展開追求了?”有些人說,這與“佛系”的流行密切相關。佛系戀愛強調的就是“人生就像一場戲,你我有緣才相聚。”

個人認為,這鍋不該“佛系”背。真正的佛系戀愛,應該是“盡人事,聽天命”的一種戀愛形式。是在注重當下,不計回報,全心全意的投入,盡了該盡的人事後才“聽天命”。

《前任3》用一場兩個小時的分手、兩對極度作死的情侶告訴觀眾,這個問題真正的答案是大家抱著偽佛系愛情觀,卻越來越計較得失、吝嗇付出,只想得到結果而不願參與過程。明明是愛無能,卻打著“佛系戀愛”的幌子。電影在揭露了偽佛系愛情觀的同時,還推波助瀾了一把,成全了“前任始終對你念念不忘”的幻想。

以上種種,也對味小鎮青年的觀影取向。《前任3》的觀影受眾中,二線城市的占比高達41.78%,三四線城市分別為17.61%和27.23%,而一線城市最低,僅13.38%。在年齡方面,21-30歲是主力觀眾群。《芳華》的受眾城市結構恰相反,影片的口傳播從一二線逐漸下沉,獲得破10億的不俗成績。

以前,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票房佔據全國票房的大頭。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二三線城市的觀影人口暴漲,受眾城市結構發生了巨大轉變。現今,國內百分之七十的票房都是由二三線城市貢獻的。在這種背景下,內容審美的話語權也開始逐漸轉移到二三線城市手中。區別於一線城市更注重追求藝術和文化內涵,二三線城市更喜歡接地氣兒和“走心走腎”,能讓自己看嗨看哭的電影在他們心中才是好電影。

95後、00後“小鎮青年”成為《前任3》票房爆發的主要助推力量。截至上週末,《前任3》3626萬觀影人次中,20歲以下觀眾占比高達21.4%,三四線城市觀眾占比達到40.8%,另一方面,《前任3》次週末的觀影主力是觀影頻次較低的觀眾,上升10%達到42%,他們是被影片口碑吸引才去看的《前任3》。由此可見,《前任3》吸引到了眾多“嶄新”的三四線城市觀眾進入影院,真正意義上帶動了票房增量。

《前任3》用一部電影的時間、兩種對待愛情的態度和兩種對待前任的方式,總結了現今時代戀愛中存在的各種通病和理念差異。

負責“走腎”的配角隊,看似水火不容,卻通過各種“了斷局”頻繁的睡“回籠覺”,借著“分手的殼撒著思念的嬌”。而負責“走心”的主角隊,看似彼此深愛,卻誰也不願先低頭服軟,直到最後一場幾乎要了命的“儀式感”告別,才徹底放開了彼此。平庸且俗套的內容,通過現實的描摹和演員的展現,卻平庸的十分接地氣兒,俗套的讓人“紮心”。

00後開始“喪”了起來

是因為有了“前任”?

90、00後年輕群體最大的一個標籤就是“人設自由”,喜歡灑脫不羈,無拘無束。所以他們拒絕儀式感,卻又心口不一,默默將其作為生活的一種形式。

出門要打扮靚麗,畢業前一定要旅行,健身一定要隆重地買雙跑鞋,失戀了要麼換個髮型“從頭開始”,要麼扔掉兩人的東西或者旅一場遊,與過去告別。

在電影的最後,孟雲穿上了至尊寶的衣服,戴上緊箍咒,站在街道口一遍一遍地呼喊“林佳,我愛你”。而對芒果過敏的林佳,則忍著痛癢,大口大口吃著芒果,直到昏倒。無非也是一場隆重的告別。

這場告別說到底和《芳華》一樣,是對一段時光的告別,是對過去的特殊紀念。這或許說明了為何這兩部影片的主體觀眾都是21-30歲的年輕觀眾。這樣的年歲正是告別次數最多的時期。告別了父母獨立,告別了學校工作,告別了青春長大,甚至還會告別某個深愛的人,結束一段戀情。

在貓眼資料統計中,20歲以下觀眾占總觀眾比例超過21.4%,成為《前任3》的重要觀影群體。而95後、00後對《前任3》、《芳華》可以實現表達他們自身難以描述的內心的效果,也體現在他們對影片打分的一致看好上。68萬貓眼評分觀眾給《前任3》打了9.2分;53萬評分觀眾給《芳華》打了9.1分。

原來00後已經有前任了,怪不得90後開始“喪”了起來,講究“佛系”,喊著要“出家”。

《前任3》與《芳華》在一定程度上想要傳達的東西是相似的,不是要我們去努力追回過去,而是想告訴我們要珍惜眼前人,珍惜自己的芳華。不要剛為“前任”哭過,又要為了流逝的“芳華”再留一次眼淚。

以下為貓眼研究院報告全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