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新三板公司夢醒時分:超800家摘牌過半無融資 省成本成離場原因

2017年, 真正的從狂熱狀態冷靜下來, 走到量變到質變的轉折口。

一方面, 資本早已回歸理性, 資金和流動性都向優質企業傾斜。 另一方面, 存量消耗和掛牌門檻隱性提高, 新增掛牌企業數量減少, 嚴監管形勢下, 不斷有企業主動或被動退出新三板, 摘牌企業數量不斷增加。

挖貝網發現, 在摘牌潮下, 掛牌企業主動離開原因不再是簡單的以“戰略發展需要”帶過, 部分企業在摘牌時表示, 摘牌是為了節省公司成本。

首現負增長 一年709家摘牌

2013年底, 國務院發文決定新三板向全國擴容, 打開新三板快速擴張的“閥門”。

到2014年底, 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從年初的356家擴充到1572家。 2015年, 新三板引爆市場熱情, 到年底掛牌企業總數突破至5129家。 2016年, 掛牌熱潮延續, 掛牌企業突破萬家, 達10163家。

2017年新三板市場遇冷, 加之存量消耗、掛牌門檻隱性提高等各方面原因, 自2017年3月份突破11000家後再無大的增長, 並在7月份和10月份首現負增長, 新增家數-30家、-15家, 到年底掛牌企業數量11630家, 全年僅增加1176家。

2014年-2017年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增長情況(挖貝網wabei.cn製圖)

與掛牌減緩相反的是, 新三板企業摘牌潮愈演愈烈, 從2008年至今, 摘牌企業數量超過800家。

挖貝新三板研究院統計資料顯示, 2018年-2013年間, 新三板正式向全國擴容之前, 摘牌總數僅7家, 2014年增加至16家, 2015年為12家。 2016年, 隨著掛牌企業數量暴增基數增大及市場從狂熱狀態回歸冷靜, 當年摘牌數量增至56家。

2017年, 新三板嚴監管和市場遇冷等多種因素作用下, 企業摘牌大潮掀起, 全年709家企業正式從新三板摘牌, 其中主動申請摘牌的企業數量超過600家, 另有部分未發佈半年報、年報的企業及整改不合規的私募機構被強制摘牌。

2008年-2017年新三板摘牌企業數量變遷(挖貝網wabei.cn製圖)

事實上, 2017年要摘牌的企業遠不止709家, 部分企業在2017年即已提交摘牌申請, 出於流程需要, 這部分企業到2018年才能正式摘牌。 1月2日-5日, 4個工作日內, 25家企業正式從新三板摘牌。 另據挖貝網不完全統計,

4個工作日37家掛牌公司發佈相關公告表示要從新三板離開。

目前來看, 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總體呈現負增長狀態, 截止2018年1月6日, 新三板掛牌企業總數11623家, 較2017年底減少7家。 目前待掛牌總家數163家, 申報中總家數252家。

夢醒時分

2017年, 不管是優質企業還是非優質企業, 可以說都迎來了殘酷的“夢醒時分”。 大批在新三板火爆期掛牌的企業離開。

無融資、無成交可以說是大部分摘牌企業的共性。

首先, 在融資方面, 資本早已回歸理性, 新三板“光環效應”有限。 2015年“在新三板喊一聲要融資, 投資者蜂擁而至”的時代早已過去, 後期即便有新三板為公司的規範性做背書, 質地一般的企業要融資仍然困難。 多名投資機構人士在公開場合一再重申,

企業要融資首先要做好自身, 且多找機會接觸投資機構, 並建議投資者在投資時一定要注意防範風險, 做好風控。 “在其它地方怎麼投, 在新三板就怎麼投。 ”

企業的資金需求無法滿足, 自然選擇離開。 據挖貝網瞭解, 目前摘牌的企業中, 約430家企業掛牌期間沒融過資。

其次, 成交方面。 2017年新三板市場整體遇冷, 股價、市值跌跌不休, 大量企業股價、市值“腰斬”。 做市指數跌破1000點後再無回升, 目前停留在986.28點。 從摘牌企業成交情況來看, 不管是2015年火爆期的新三板還是2017年冷清的新三板, 大多數摘牌企業在當年都無成交。

而從這些摘牌企業的掛牌時間來看, 企業在新三板停留的時間越來越短, “醒悟”得越來越早, 數十家企業摘牌時登陸新三板不足一年。 據挖貝網粗略統計,摘牌企業中2014年掛牌的有79家,另有308家在2015年掛牌,380家在2016年掛牌,有30家在2017年掛牌。

部分企業為省成本離開

從摘牌企業業績來看,新三板優質公司正在流失。

挖貝網此前曾對2017年1月1日-12月27日摘牌的688家新三板企業業績情況進行統計,結果顯示,688家2016年營收規模均值為3.06億元,淨利潤均值為2836.03萬元,淨利潤同比平均增長率為36.02%。而11600多家新三板掛牌企業的營業收入平均規模為1.59億元,淨利潤平均974萬元,平均增速22.89%。

從2015年、2016年、2017年上半年財務資料來看,當期公佈財報的摘牌企業中大部分都處於盈利狀態,數十家虧損。

對於摘牌具體原因,大部分企業諱莫如深,僅表示是為了公司戰略發展需要。

從部分“有跡可循”的摘牌企業去向可以看到,上市、並購是部分企業離開新三板的主因。2017年,A股市場IPO開閘放水,新三板企業轉板熱潮高漲,約有580家新三板企業啟動IPO,部分企業為了上市摘牌。另一方面,隨著掛牌企業估值的回落,上市公司加快在新三板投資佈局,並購頻頻。挖貝新三板研究院資料顯示,2017年1月1日至今,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掛牌企業超過180起(含未成功),部分企業為了方便並購主動摘牌。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摘牌常態化和制度的完善,一些企業在摘牌時主動表示是為了節省成本而離開。

如,都美股份(836988),其在申請摘牌時表示,自掛牌以來,未發生過股票轉讓、發行股份募集資金等行為,為節約公司成本、配合公司經營發展需要,決定主動申請摘牌。據挖貝網瞭解,其掛牌時間為2016年5月17日,2016年營業收入為2.16億元,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429.47萬元。

需要注意的是,摘牌潮湧下,安爾發(430569)、捷世智通(430330)、同方軟銀(831829)、美家幫(836509)、日懋園林(830980)等超過10家新三板企業在提出擬摘牌後又因為各種原因反悔。如日懋園林,其在2017年9月29日表示為了配合公司境內資本市場上市的長期戰略發展規劃申請摘牌,並在11月初獲全國股轉公司受理,但在11月底其宣佈撤回摘牌申請,12月又稱上市計畫調整終止上市審查,2018年1月8日日懋園林在新三板恢復轉讓。對此,市場上有聲音認為,此舉可能是由於IPO審核趨嚴,為了“避風頭”。

不過,不管是摘牌還是留下,見仁見智,最終都需要企業掌舵者自己把控。而從新三板近幾年發展不難看出,在資本回歸理性後,企業對於掛牌新三板顯然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據挖貝網粗略統計,摘牌企業中2014年掛牌的有79家,另有308家在2015年掛牌,380家在2016年掛牌,有30家在2017年掛牌。

部分企業為省成本離開

從摘牌企業業績來看,新三板優質公司正在流失。

挖貝網此前曾對2017年1月1日-12月27日摘牌的688家新三板企業業績情況進行統計,結果顯示,688家2016年營收規模均值為3.06億元,淨利潤均值為2836.03萬元,淨利潤同比平均增長率為36.02%。而11600多家新三板掛牌企業的營業收入平均規模為1.59億元,淨利潤平均974萬元,平均增速22.89%。

從2015年、2016年、2017年上半年財務資料來看,當期公佈財報的摘牌企業中大部分都處於盈利狀態,數十家虧損。

對於摘牌具體原因,大部分企業諱莫如深,僅表示是為了公司戰略發展需要。

從部分“有跡可循”的摘牌企業去向可以看到,上市、並購是部分企業離開新三板的主因。2017年,A股市場IPO開閘放水,新三板企業轉板熱潮高漲,約有580家新三板企業啟動IPO,部分企業為了上市摘牌。另一方面,隨著掛牌企業估值的回落,上市公司加快在新三板投資佈局,並購頻頻。挖貝新三板研究院資料顯示,2017年1月1日至今,上市公司並購新三板掛牌企業超過180起(含未成功),部分企業為了方便並購主動摘牌。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摘牌常態化和制度的完善,一些企業在摘牌時主動表示是為了節省成本而離開。

如,都美股份(836988),其在申請摘牌時表示,自掛牌以來,未發生過股票轉讓、發行股份募集資金等行為,為節約公司成本、配合公司經營發展需要,決定主動申請摘牌。據挖貝網瞭解,其掛牌時間為2016年5月17日,2016年營業收入為2.16億元,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429.47萬元。

需要注意的是,摘牌潮湧下,安爾發(430569)、捷世智通(430330)、同方軟銀(831829)、美家幫(836509)、日懋園林(830980)等超過10家新三板企業在提出擬摘牌後又因為各種原因反悔。如日懋園林,其在2017年9月29日表示為了配合公司境內資本市場上市的長期戰略發展規劃申請摘牌,並在11月初獲全國股轉公司受理,但在11月底其宣佈撤回摘牌申請,12月又稱上市計畫調整終止上市審查,2018年1月8日日懋園林在新三板恢復轉讓。對此,市場上有聲音認為,此舉可能是由於IPO審核趨嚴,為了“避風頭”。

不過,不管是摘牌還是留下,見仁見智,最終都需要企業掌舵者自己把控。而從新三板近幾年發展不難看出,在資本回歸理性後,企業對於掛牌新三板顯然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