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據說是北方地區最受歡迎的戲曲,如今已經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

評劇, 是流傳於北方地區的一個戲曲劇種, 也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

評劇是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

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 後進入唐山, 稱"唐山落子"。 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 出現了一批女演員。 20世紀30年代以後, 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 出現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 1950年以後, 以《小女婿》、《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碼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 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 現在評劇仍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

評劇的藝術特點是:以唱工見長, 吐字清楚, 唱詞淺顯易懂, 演唱明白如訴, 表演生活氣息濃厚, 有親切的民間味道。 它的形式活潑、自由, 最善於表現當代人民生活, 因此城市和鄉村都有大量觀眾。

評劇唱腔是板腔體, 有慢板, 二六板, 垛板和散板等多種板式。 解放後, 評劇音樂, 唱腔, 表演的革新取得顯著成就, 特別是改變了男角唱腔過於貧乏的弊病, 男聲唱腔有了新的創造。 其表演藝術雖吸收了梆子、京劇的身段、程式, 一度出現京劇化的傾向, 但仍保持著民間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郁的特點。

早期評劇只有男、女角色之分, 後逐漸發展成為生、旦、醜三小戲, 受梆子和京劇影響, 增添行當, 有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之分, 最終發展成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小生、老生、花臉、小花臉等行當齊全的大劇種, 但仍保留了民間小戲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厚的特點。

評劇原分為東路和西路兩派。 今天盛行的是東路, 流行於華北和東三省, 在南方也有廣大觀眾。 西路評劇又叫"北京蹦蹦", 是在東路評劇梆子、老調的影響下形成的。 它的腔調高亢, 板頭豐富, 別具風格。 民國初年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 很受觀眾歡迎, 以後瀕於絕跡, 1958年經中國評劇院發掘整理, 重現於舞臺。

如今,國家創辦了中國評劇藝術節,主辦地設在評劇的發源地河北省唐山市。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西山雨文化

如今,國家創辦了中國評劇藝術節,主辦地設在評劇的發源地河北省唐山市。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西山雨文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