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家譜

中華民族是一個特別看重家庭的民族。 在漢語中, 有許許多多的關於家庭的詞彙和成語。 史籍中關於家庭的記載和論述就不絕于書,

中國人很小就受到關於家庭和睦、關心家人的教育, 著名的如“桐葉封弟”、“孔融讓梨”的故事。 作為我國史學的一個分支, 家譜編纂受到歷朝歷代的重視, 最著名者如孔氏的族譜從孔子到現在, 歷經兩千五百多年, 已傳承七十多代, 成為全球獨特的文化現象。 然而這一古老的文類卻沒有一部專著進行探討。

關於家譜編纂的意義, 從古到今, 歷代學者進行了不少論述。 明末清初著名詩人、河朔詩派的開創者申涵光說:“譜者, 所以斂同氣, 使渙者以親, 又傳宗祖德澤, 作後人模範, 不止紀名號、序行第已也。 ……不能增高益深, 從而剝蝕之, 則名不可入譜牒矣。 ”(《家譜序》)著重強調了家譜的精神價值和褒貶作用, 要使宗族後代繼承先人的品格、氣節,

薪火相傳, 發揚光大, 而有損家族聲譽者則不可記入家譜。 他的父親申佳胤、他本人、其三弟申涵昐相繼投身申氏家譜編纂。 河北永年申氏“詩書三百年, 仕宦曆十世”, 共有十進士、十一舉人、十四貢生, 成為永年第一望族, 為地方的經濟、文化發 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表現出家族文化的巨大力量, 也體現了家譜編纂的重要。

改革開放以來, 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 盛世修史, 盛世修志, 成為上下一致的共識, 體現在民間的則是盛世修譜。 這一趨勢自南而北, 方興未艾。 為了做好家譜編纂工作, 1984年11月20日, 國家檔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聯合發出《關於協助編好〈中國家譜綜合目錄〉的通知》, 指出:“家譜是記載同祖同宗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蹟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

它與方志、正 史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 是我國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葉氏、餘氏宗族非常敏感, 率先垂範, 分別編成繼承傳統譜牒文化, 又有時代特點的 《世界葉氏總譜》、《中華餘氏總譜》, 為新時代家譜編纂進行了成功的探索, 引起了熱烈的反響, 作者對其進行了及時的總結。 所以, 我稱該書為一部應運而生的 史學專著, 並向讀者諸君推薦。

宗譜記載家族文化以及族約

“續修家譜不但可以讓子孫後代瞭解祖宗輩分, 還可以讓失散在外的族人通過家譜尋到根。 ”市家譜協會會長徐景榮介紹說, 一本家譜就是一個家族的歷史, 家族中長輩的生平以及祖訓都記錄在案, 家譜裡記載著大量風土人情、人物事蹟、歷史掌故、碑文墓葬、詩詞書法等, 這些都具有文史價值。

“宗譜世代相傳, 保存了大量真實的人文歷史資料, 其中有些已成為珍本甚至孤本, 具有無法替代的歷史價值。 ”王伯安介紹, 每個家族的家譜中,

都會介紹家族所能追溯到的最遠的老祖宗的來歷, 比如是何時從哪裡遷到某地定居, 還包括本族中曾經有過突出業績、官職的人的生平介紹。 而且大多數家譜都載有“家訓”、“族規”、“家法”之類內容, 其中固然不少具有封建色彩, 但如敬長老、孝父母、尊師長、崇儉樸等倫理規範, 尤其突出家族中志士仁人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獻精神等, 都是難能可貴的歷史資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