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陳喬恩酒駕道歉獲表揚,這部片子給了一記響亮耳光

吃瓜群眾最近有些忙不過來。

從去年各路明星八卦, 到開年的李小璐PGone風波, 王思聰疑似擋槍剛火一會, 還沒緩過勁兒, 教主陳喬恩又上了熱門。

昨天, 陳喬恩在臺北因酒駕被捕, 保釋出來的陳喬恩隨後發文道歉:對不起, 讓大家擔心了。

調侃笑過, 才發現有這樣的評論上了熱門:無條件支持陳喬恩。

很難相信, 酒駕這樣嚴重的事, 沒有給這些人一絲警醒。

看風評, 有的網友表示理解,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勇於承擔社會責任, 很誠懇。

有太多人評論, 酒駕雖然是錯誤的, 但很普遍。 是人都會犯錯, 喬恩已經道歉了, 你們不要再揪著不放了。

臺灣某大學交通系教授蔡中志表示, 70公斤體重的人喝了2瓶500cc的啤酒, 才有可能超過每公升0.15毫克, 而陳喬恩被測出0.67毫克,

以她的身材來估計, 至少要喝8瓶啤酒。

但陳喬恩說, 自己“只喝了一瓶啤酒”。

酒測值0.67、道歉反而還受到表揚, 都是極不正常的。

一個成年人明知故犯, 背後有千千萬萬個人替她刷評論道歉。 粉絲公關式的誠懇態度, 怎麼都讓人不是滋味。 網友們發出疑問:到底是誰酒駕, 一溜兒說對不起, 需要你們道歉嗎?對自己身體負責?求求你們對路人負責吧!

這不是陳喬恩第一次在開車問題上引發爭議, 去年2月份, 她就曾因在半夜行駛70公里, 卻只用45分鐘的事, 被懷疑超速駕駛。

酒駕, 就是人禍。 有些錯, 一次都不能犯。 這件事有多嚴重, 或許在沒出人命之前, 永遠不知道利害。

人生只有一次, 一醉毀掉一生。

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 這句說了無數遍的話, 還是抵不過僥倖心和自以為是。

每一次酒駕都是殺人未遂

“我犯了什麼錯, 我小孩才兩歲而已, 請你不要殺死我們倆個……”

這是泰國公益廣告《跟酒駕者求情是多餘的》裡的第一句臺詞。

兩歲小孩的媽媽, 抱著孩子, 聲淚俱下地控訴、拜託、請求……還是沒有逃過酒駕者的車輪傾軋。

沒有人想害死另一個人,但每一次酒駕,都是殺人未遂。

人沒有上帝視角,也不如死神般看見靈魂。所以被撞之人的那些話我們聽不見,求情是沒有用的,醉酒的人連自己都不認識。

控制不住肢體,人命就粘了身。

雙頰潮紅,雙眼迷離,步態搖曳,害他們丟掉性命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幹了什麼事。

酒駕是指車輛駕駛人員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於或等於20mg/100ml但小於80mg/100ml;醉駕則是大於或等於80mg/100ml。

全國危險駕駛罪案件中,99%的案件涉及酒駕。

全國危險駕駛罪案件中,99%的案件涉及酒駕/人民法院大資料管理與服務平臺2016

酒駕定義酒精指標相對低,涉及的人數也多,判處會相對輕。

雖然“醉駕入刑”實施五年來,全國約2.18億人次使用酒後代駕,酒駕醉駕事故發生幾率有下降,但效果並不明顯。

2011-2016年查處酒駕247萬件,全國因酒駕醉駕導致的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數下降不到20%。

酒不會犯錯,但人會。足夠輕視,帶來足夠量的遺憾。

記得2011年,高曉松因酒後駕駛被刑拘,最後被判拘役六個月,成為酒駕入刑後的第一個名人,庭審時,他也說“酒令智昏以我為戒。”

2012年10月,演員王志文在上海酒駕被查,雖免於牢獄之災,但影響依舊惡劣。

……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2013年全球共125萬例事故,而中國交通死亡人數占了20%。

道路安全全球現狀報告(2015)/世界衛生組織

人不是九尾狐,只有一條命,說沒,就沒了。不管是路人,還是自己。

酒駕事故比例在減少,但案件數目依然不在少數,這是為什麼?

懲罰相對較“溫柔”

有人認為,這與酒駕的懲罰措施太輕有關。雖然罰款扣分雙管齊下,嚴重的還要刑事拘留,但比起一些國家,還是太“溫柔”了。

在澳大利亞,酒駕者的資訊會被登在當地的報紙上,包括姓名、年齡、本人照片、車牌號、被查處的地點和血液中酒精含量。酒駕就意味著從此在當地“出名”。

一些東歐國家選擇用牌照區別的方式提示他人,警方會給酒駕的車主發放以字母“O”開頭的牌照,跟其他車輛區別開來,便於公眾監督。

日本的《道路交通法》中,除了規定酒駕者本人要接受嚴厲處罰,還會對提供酒水的人、同乘的人實施處罰。

酒駕量刑最嚴苛的地區,酒駕一次甚至會被槍斃。

對比來看,中國對於酒駕的懲罰,確實算輕了。

陝西渭南交警大隊民警對過往車輛進行酒駕醉駕毒駕等檢查/視覺中國

甚至有人覺得,所有的處罰,都能拿錢、或者靠關係擺平。

去年2月份,廈門交警設卡攔查酒駕時查獲一名37歲的酒駕女司機。測量過血液酒精含量後,女司機倍處以記12分、罰款1000元並且暫扣駕駛證半年的處罰。

這位司機卻反問交警:“這12分我能花錢買嗎?”

抱著這種心理的人不在少數,有些地方還出現了專門收購駕駛證分數的人。

除此之外,酒駕被抓的概率也較低。

由於警力限制,警方不可能做到24小時全城設卡檢查酒駕,只能在某個特定時間,某幾個車流較多的路口設卡。

目前,酒駕檢查只能抽查,導致許多酒駕的人懷有僥倖心理,認為自己不可能被抓到,於是鋌而走險去鑽漏洞。

朋友圈裡,甚至經常出現各種“躲交警指南”、“查酒駕提醒”的資訊。

對這些人來說,酒駕不可怕,可怕的是被交警抓住。

印度21歲男子派對後醉駕回家,撞入環島車被燒成廢鐵/視覺中國

酒駕其實是一種賭博,司機在賭,能不能安全到達,會不會被抓到。

更可怕的是,根據犯罪心理學的分析,當一個人第一次違法沒有被抓住,第二次、第三次就會更肆無忌憚。

在酒駕行為上,這種僥倖心理會無限擴大,他們會認為,就算自己被查到了,那也是因為運氣不好,而不是自己做錯了。

傳統的酒桌文化作祟

中國人喜熱鬧,平時少不了應酬聚會,也就免不了要喝酒。

好客之風,在酒席上發揮得淋漓盡致。敬酒時,總想讓對方多喝點,客人喝得越多就越高興。

酒量好還行,怕的是,只能喝二兩的酒量,恰巧碰上使勁勸酒的人。

剛剛敬過酒,又找個由頭再來一番。

"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不喝,就是不給面兒;喝完了,不回敬,是不會做人,喝少了會被擠兌,“不行啊,你看誰誰誰多能喝”,基本不會考慮你的酒量。

於是一杯下肚,又接了一杯。

廣西那良鎮,眾人在舉辦的百家宴上互相敬酒。/CFP

酒桌上,也許不是你自願想喝,但總有人在強迫你,身不由己。

去年4月,杭州蕭山的老陳受邀參加婚宴,回家路上,他醉酒駕駛著電動三輪車發生意外,搶救無效死亡。

老陳家屬把宴請人、與老陳同桌喝酒的人一併告上了法庭。

理由是,雖然老陳對自己的酒量應該有充分瞭解,但喝過了頭,同伴就有義務提醒和規勸,必要時還應該採取措施阻止他繼續喝酒。

最終,被告承擔了相應責任。

北京地鐵一號線果園站前道路上的交警口號宣傳牌/視覺中國

歷史上嗜酒的名人不少,酣飲之後的揮斥方遒甚至流傳千古。但在今天,喝完酒後留下的,卻有一個個悲劇。

喝了酒,乖乖找代駕倒也罷了,偏偏喝醉酒的人,都愛說自己沒醉。

都說“酒醉心明”,有的人即使喝高了,心裡卻門兒清,生怕別人笑話自己醉了,會下不來台,於是竭力證明自己的酒量。

你說不定也見過喝完酒,卻覺得自己喝得少、很清醒的朋友,堅稱自己開車不在話下。

酒不僅能壯慫人膽,還能壯愛裝B的心。

醉駕的人,也許僥倖沒有引起車禍等嚴重後果,但只要一次失誤,就足以毀掉兩個家庭。

危險駕駛甚至成為身份的象徵。有的“老總”就喜歡炫耀自己喝酒開車的光榮事蹟,暗示自己“後臺硬”,不怕被查。

“有錢有關係就行。”這種心理讓許多人有恃無恐。

每一次的鋌而走險,都是在挑戰生命的長度。但勇敢,不是通過別人為他擔心來證明的。

真正有腦子的人,能夠讓他的朋友、親人感到安全。

多想想家人

澳大利亞一則視頻裡,曾問過一個揪心的問題:去年,我們州的車禍死亡人數是249人,你能接受的人數是多少?

“應該,70個吧?”

接著工作人員讓70人從路邊走過,這些人慢慢走向男子,帶頭的是男子的妻子和女兒。

採訪者說:“70人,大約是這樣的。”

“那是我的家人。”

這時,採訪者再問男子,你覺得多少人合適。

男子回答:“0”。

每個人都會被牽掛,每個人都不想失去親人。

酒駕的人有親人,那些在路上好好地走著,從沒預見過自己要遭受飛來橫禍的行人,何嘗不是別人的親人。

同理心,就是將心比心。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立場,察覺他人的真正需要。

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但酒後不開車,起碼讓意外的幾率變得更低一點。

畢竟,再好喝的酒,也抵不上一家人的長長久久。

沒有人想害死另一個人,但每一次酒駕,都是殺人未遂。

人沒有上帝視角,也不如死神般看見靈魂。所以被撞之人的那些話我們聽不見,求情是沒有用的,醉酒的人連自己都不認識。

控制不住肢體,人命就粘了身。

雙頰潮紅,雙眼迷離,步態搖曳,害他們丟掉性命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幹了什麼事。

酒駕是指車輛駕駛人員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於或等於20mg/100ml但小於80mg/100ml;醉駕則是大於或等於80mg/100ml。

全國危險駕駛罪案件中,99%的案件涉及酒駕。

全國危險駕駛罪案件中,99%的案件涉及酒駕/人民法院大資料管理與服務平臺2016

酒駕定義酒精指標相對低,涉及的人數也多,判處會相對輕。

雖然“醉駕入刑”實施五年來,全國約2.18億人次使用酒後代駕,酒駕醉駕事故發生幾率有下降,但效果並不明顯。

2011-2016年查處酒駕247萬件,全國因酒駕醉駕導致的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數下降不到20%。

酒不會犯錯,但人會。足夠輕視,帶來足夠量的遺憾。

記得2011年,高曉松因酒後駕駛被刑拘,最後被判拘役六個月,成為酒駕入刑後的第一個名人,庭審時,他也說“酒令智昏以我為戒。”

2012年10月,演員王志文在上海酒駕被查,雖免於牢獄之災,但影響依舊惡劣。

……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2013年全球共125萬例事故,而中國交通死亡人數占了20%。

道路安全全球現狀報告(2015)/世界衛生組織

人不是九尾狐,只有一條命,說沒,就沒了。不管是路人,還是自己。

酒駕事故比例在減少,但案件數目依然不在少數,這是為什麼?

懲罰相對較“溫柔”

有人認為,這與酒駕的懲罰措施太輕有關。雖然罰款扣分雙管齊下,嚴重的還要刑事拘留,但比起一些國家,還是太“溫柔”了。

在澳大利亞,酒駕者的資訊會被登在當地的報紙上,包括姓名、年齡、本人照片、車牌號、被查處的地點和血液中酒精含量。酒駕就意味著從此在當地“出名”。

一些東歐國家選擇用牌照區別的方式提示他人,警方會給酒駕的車主發放以字母“O”開頭的牌照,跟其他車輛區別開來,便於公眾監督。

日本的《道路交通法》中,除了規定酒駕者本人要接受嚴厲處罰,還會對提供酒水的人、同乘的人實施處罰。

酒駕量刑最嚴苛的地區,酒駕一次甚至會被槍斃。

對比來看,中國對於酒駕的懲罰,確實算輕了。

陝西渭南交警大隊民警對過往車輛進行酒駕醉駕毒駕等檢查/視覺中國

甚至有人覺得,所有的處罰,都能拿錢、或者靠關係擺平。

去年2月份,廈門交警設卡攔查酒駕時查獲一名37歲的酒駕女司機。測量過血液酒精含量後,女司機倍處以記12分、罰款1000元並且暫扣駕駛證半年的處罰。

這位司機卻反問交警:“這12分我能花錢買嗎?”

抱著這種心理的人不在少數,有些地方還出現了專門收購駕駛證分數的人。

除此之外,酒駕被抓的概率也較低。

由於警力限制,警方不可能做到24小時全城設卡檢查酒駕,只能在某個特定時間,某幾個車流較多的路口設卡。

目前,酒駕檢查只能抽查,導致許多酒駕的人懷有僥倖心理,認為自己不可能被抓到,於是鋌而走險去鑽漏洞。

朋友圈裡,甚至經常出現各種“躲交警指南”、“查酒駕提醒”的資訊。

對這些人來說,酒駕不可怕,可怕的是被交警抓住。

印度21歲男子派對後醉駕回家,撞入環島車被燒成廢鐵/視覺中國

酒駕其實是一種賭博,司機在賭,能不能安全到達,會不會被抓到。

更可怕的是,根據犯罪心理學的分析,當一個人第一次違法沒有被抓住,第二次、第三次就會更肆無忌憚。

在酒駕行為上,這種僥倖心理會無限擴大,他們會認為,就算自己被查到了,那也是因為運氣不好,而不是自己做錯了。

傳統的酒桌文化作祟

中國人喜熱鬧,平時少不了應酬聚會,也就免不了要喝酒。

好客之風,在酒席上發揮得淋漓盡致。敬酒時,總想讓對方多喝點,客人喝得越多就越高興。

酒量好還行,怕的是,只能喝二兩的酒量,恰巧碰上使勁勸酒的人。

剛剛敬過酒,又找個由頭再來一番。

"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不喝,就是不給面兒;喝完了,不回敬,是不會做人,喝少了會被擠兌,“不行啊,你看誰誰誰多能喝”,基本不會考慮你的酒量。

於是一杯下肚,又接了一杯。

廣西那良鎮,眾人在舉辦的百家宴上互相敬酒。/CFP

酒桌上,也許不是你自願想喝,但總有人在強迫你,身不由己。

去年4月,杭州蕭山的老陳受邀參加婚宴,回家路上,他醉酒駕駛著電動三輪車發生意外,搶救無效死亡。

老陳家屬把宴請人、與老陳同桌喝酒的人一併告上了法庭。

理由是,雖然老陳對自己的酒量應該有充分瞭解,但喝過了頭,同伴就有義務提醒和規勸,必要時還應該採取措施阻止他繼續喝酒。

最終,被告承擔了相應責任。

北京地鐵一號線果園站前道路上的交警口號宣傳牌/視覺中國

歷史上嗜酒的名人不少,酣飲之後的揮斥方遒甚至流傳千古。但在今天,喝完酒後留下的,卻有一個個悲劇。

喝了酒,乖乖找代駕倒也罷了,偏偏喝醉酒的人,都愛說自己沒醉。

都說“酒醉心明”,有的人即使喝高了,心裡卻門兒清,生怕別人笑話自己醉了,會下不來台,於是竭力證明自己的酒量。

你說不定也見過喝完酒,卻覺得自己喝得少、很清醒的朋友,堅稱自己開車不在話下。

酒不僅能壯慫人膽,還能壯愛裝B的心。

醉駕的人,也許僥倖沒有引起車禍等嚴重後果,但只要一次失誤,就足以毀掉兩個家庭。

危險駕駛甚至成為身份的象徵。有的“老總”就喜歡炫耀自己喝酒開車的光榮事蹟,暗示自己“後臺硬”,不怕被查。

“有錢有關係就行。”這種心理讓許多人有恃無恐。

每一次的鋌而走險,都是在挑戰生命的長度。但勇敢,不是通過別人為他擔心來證明的。

真正有腦子的人,能夠讓他的朋友、親人感到安全。

多想想家人

澳大利亞一則視頻裡,曾問過一個揪心的問題:去年,我們州的車禍死亡人數是249人,你能接受的人數是多少?

“應該,70個吧?”

接著工作人員讓70人從路邊走過,這些人慢慢走向男子,帶頭的是男子的妻子和女兒。

採訪者說:“70人,大約是這樣的。”

“那是我的家人。”

這時,採訪者再問男子,你覺得多少人合適。

男子回答:“0”。

每個人都會被牽掛,每個人都不想失去親人。

酒駕的人有親人,那些在路上好好地走著,從沒預見過自己要遭受飛來橫禍的行人,何嘗不是別人的親人。

同理心,就是將心比心。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立場,察覺他人的真正需要。

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但酒後不開車,起碼讓意外的幾率變得更低一點。

畢竟,再好喝的酒,也抵不上一家人的長長久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