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限購鬆綁之啟示:中國房地產正式開始“黑色裂變”

經典的電視劇<大秦帝國之黑色裂變>, 講述的是秦國變革之際, 商鞅變法的出現讓帝國在“黑色裂變”之後走上強盛, 最後統一六國。

而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的局面目前像昔日大秦一樣的“群雄割據”, 不同的城市已經開始“裂變”。

任大炮1月4號說:2018年樓市調控有可能放鬆。

蘭州市政府1月5號說:任總說得沒錯, 你看, 我已經放開限購了。

蘭州的限購放鬆只是一個信號, 接下來將有更多的二三線城市加入進來, “一城一策”恐怕都難以概括, “一城多策”將會是主流。

而大家更為關心的一線城市當然會是這一輪調整的局外者,

它們的限購不可能放鬆。 樓市格局的冰火兩重天, 正是其“裂變”的徵兆。

而能進一步證明這種“裂變”正在發生的, 大概還有這幾個現實因素。

一、政治因素

1月5號晚上對蘭州來說, 是個重要的日子。 因為1月6號的上午, 蘭州的政府班子紮堆開了地方“兩會”。

我猜測, 會上大家有可能會討論這些:

老李啊, 今年稅收咋樣啊?財政收入能達標麼?這一大堆庫存沒去, 實在沒轍了啊?明年咱們用啥法子保證中央給咱定的KPI指標啊??

從2017年4月開始, 蘭州市開始實施區域限購政策。 此後, 蘭州主城區房價快速上漲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 樓市呈現“價穩量降”的局面。

可造成的結果就是財政收入縮減, 某些區域庫存量加大。

在沒那麼發達的蘭州, 很顯然, GDP不能只靠達康書記和牛肉拉麵來守護, 重中之重還是要靠房地產。

所以這次取消限購, 明面上是打著“因區施策、精准調控”的口號, 實際上就是在不違背國家指令的前提下, 進行靈活地調整。

而且我們更要注意一點, 政策中最關鍵的是——放鬆限購,

但加強限售。

這一點也暴露了一些城市有點被逼急了的心態:入了我的地界, 想要再套現走人沒那麼容易!

而在2017年, 很多城市都加入了“限售俱樂部”, 不動產正式在這些城市裡升級成“凍產”。

就像是中國一步步通過各方面的政策來鎖死熱錢出逃向國外,

中國的每個地方政府都有同樣迫切的需求。

中國太大了, 連蘭州這個不大的城市, 都要像一個小國家一樣去用心運營, 所以政治因素, 就是導致中國房地產“裂變”的第一個因素。

二、人才因素

二線城市們其實早就坐不住了, 不斷釋放“變相鬆綁政策”的信號。

最近南京政府動作不斷, 為了廣攬英才, 不斷調整人才落戶政策, 成了“變相鬆綁政策”的典範。

這些城市各種送錢、送福利、送戶口, 姿態各異。

為什麼一方面大肆限購?另一方面又巴不得全國人民都來本地買房?

這不是和鏈家裁員裁過了頭, 又在朋友圈舔著臉召喚被自己遺棄的員工“回家”一樣諷刺麼?

沒錯, 某些方面來說, 這兩者就是一樣的, 都是因為一個原因——

體量過於龐大, 又要保持高速, 不小心扯掉了蛋, 想要回頭去撿, 才知道調頭, 是真費勁。

2016年限購可以說是重拳出擊, 即穩定了這個市場, 又打擊了炒房客, 很好地消除了大眾關於房子的焦慮, 真正開始把這個產品引向正規。

但月有陰晴圓缺, 最直接的就是影響了地方財政收入。

“限購”可以打擊不規矩的炒房,可能穩定房價。但是房地產商會因為限購而捂盤惜售導致降低供給。應對這個的手段當然是政府徵收房產稅增加保有成本,補貼財政。但眼下,房產稅的徵收看似還遙遙無期。

所以地方政府唯一的辦法就是——發動“人才戰爭”,用政策、福利吸引他們落戶買房,再加上人才們帶來的機遇和市場,為地方財政打上最後一劑嗎啡針。

每個城市也都發現了,在未來,最值錢的不是房子,而是人。只有不斷有年輕人來自己的地盤就業,城市才有活力和潛力。

杭州大概是最能體味這種感覺的,一個幾萬人而已的阿裡巴巴落戶杭州,馬雲幾乎以一己之力,把這個二線城市提升到了准一線的城市能級。

阿裡對杭州的影響是直接反應在帳面上的

這就是人才、高新科技、概念為一個城市帶來的紅利。

而且,就算沒有像阿裡巴巴那樣的精英企業,普通的人才也是很有價值的。

這一整條消費鏈下來,每個人就能數百萬的財政收入。

而現在每年的大學畢業生數量都在攀升,近千萬的潛在剛需客,雖然一線城市對他們不削一顧,可卻都是地方城市夢寐以求爭取的對象。

說實話,我從未想過在大學生越來越多、越來越廉價的今天,會以這種方式被全中國的城市去尊重,從而變得“值錢”,這一點倒頗為諷刺。

不過話說回來,這也算一種好事,不再會像前幾年我們畢業那會,剛走出大學的年輕人會遇到“北上廣留不住身體,二三線留不住靈魂”的尷尬境地。

而這場全國範圍內的“人才戰爭”註定曠日持久,各個城市百家爭鳴般的福利政策,會讓年輕人們用腳投票,像選“花魁”一樣,各自選定最感興趣的那個城市。

人才因素,就是導致中國房地產“裂變”的第二個因素。

三、時空因素

那些期盼著一線城市限購也會鬆動的人,可能要失望了,北上廣除了剛需,幾乎不可能再有機會了。我們可以上海為例子。

國務院剛剛批復了《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規劃明確,上海的城市性質確定為:

長江三角洲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將建設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你會發現,這個宏觀定義沒有一個標點符號和房地產有關。

而且,看看2035的用地規劃佈局圖。

這綠油油的一片,估計讓不少開發商感到絕望。

在人口方面,203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左右。但早在2015年,上海總人口就已經超過了2400萬。

這樣的資料已經很明確地證明了其態度,總體來看,2018的上海一定會延續2017的調控政策,限購既不會松,限售也不會停,人才政策的門檻一定會越來越高。

上海不需要太多新房了,也不需要太多人來爆炸式地消費這些新房。在這種情況下,上海的房地產市場未來就是存量房+資產運營的模式。

這種模式早在發達國家得到了印證——

美國紐約、日本東京等城市並不要求房產開發商們操作整個過程,它在整個房地產開發投資經營鏈條中往往只扮演管理者、參與者、經營者或職業經理人中的一個角色。

而市場也是金融和房產深度結合的成熟模式,以房地產基金(REITs)為主的金融產業鏈非常發達。

對於他們來說,房子真的就是全民理財工具。這裡請注意,是“理財”工具,而不是落後的“風險投資”工具。

全國大多數人都可以通過不同方式參與房地產的投資,全民參與投資,既降低了房地產金融風險,也使行業利潤被民眾攤平,基本不可能出現如任由房地產開發商斂聚暴利的現象。

中國的目標當然是在未來經濟趕超美國,但第一步要做的是學習它的這種模式。

一線城市領先者中國其他城市大約30年,這催生了各維度的差距,包括基礎建設、人群觀念、創新溫床、消費訴求,都不在一條戰線上。

而首先推廣實驗的,就是中國最發達,和美國模式最為接近的一線城市。

所以,時空因素就成了中國各地房地產市場發生“裂變”的最後一個因素。

四、裂變的產生對市場有什麼影響?

最終,裂變後的房地產市場會分為兩種:

1、實際房地產市場:以一線城市為代表,求大於供,成交量受政策嚴控短期內依舊穩定,是剛需客上車的好時機。

2、潛在房地產市場:熱門二三四線城市為代表,供大於求,在短期內的刺激下,成交量會迎來強勢反彈。

但這些都是短期內可能的趨勢,中期來看,整個2018年,因為信貸政策依然緊張,不存在全面爆發的可能性。

眼光再長遠一點呢,幾年後這兩個市場又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可就真沒人知道了。

但唯一清楚的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同時所有人都隨時會錯失機會,最後很有可能就像當初走到商鞅變法關鍵時刻的大秦帝國一樣——

一場山河日變的大爭之世,

一段亂世英雄人才輩出之時,

隨即掀起長達二十多年腥風血雨的商鞅變法,

而其最終,將融入在滾滾的歷史洪流之中。

在即將到來的地產變革中,我們都無法置身其外,前途唯有投身洪流,而已。

【蜂鳥星球】——最年輕、最有創意的地產公眾號,和200萬地產經紀人一起,實現世人眼中的地產。

“限購”可以打擊不規矩的炒房,可能穩定房價。但是房地產商會因為限購而捂盤惜售導致降低供給。應對這個的手段當然是政府徵收房產稅增加保有成本,補貼財政。但眼下,房產稅的徵收看似還遙遙無期。

所以地方政府唯一的辦法就是——發動“人才戰爭”,用政策、福利吸引他們落戶買房,再加上人才們帶來的機遇和市場,為地方財政打上最後一劑嗎啡針。

每個城市也都發現了,在未來,最值錢的不是房子,而是人。只有不斷有年輕人來自己的地盤就業,城市才有活力和潛力。

杭州大概是最能體味這種感覺的,一個幾萬人而已的阿裡巴巴落戶杭州,馬雲幾乎以一己之力,把這個二線城市提升到了准一線的城市能級。

阿裡對杭州的影響是直接反應在帳面上的

這就是人才、高新科技、概念為一個城市帶來的紅利。

而且,就算沒有像阿裡巴巴那樣的精英企業,普通的人才也是很有價值的。

這一整條消費鏈下來,每個人就能數百萬的財政收入。

而現在每年的大學畢業生數量都在攀升,近千萬的潛在剛需客,雖然一線城市對他們不削一顧,可卻都是地方城市夢寐以求爭取的對象。

說實話,我從未想過在大學生越來越多、越來越廉價的今天,會以這種方式被全中國的城市去尊重,從而變得“值錢”,這一點倒頗為諷刺。

不過話說回來,這也算一種好事,不再會像前幾年我們畢業那會,剛走出大學的年輕人會遇到“北上廣留不住身體,二三線留不住靈魂”的尷尬境地。

而這場全國範圍內的“人才戰爭”註定曠日持久,各個城市百家爭鳴般的福利政策,會讓年輕人們用腳投票,像選“花魁”一樣,各自選定最感興趣的那個城市。

人才因素,就是導致中國房地產“裂變”的第二個因素。

三、時空因素

那些期盼著一線城市限購也會鬆動的人,可能要失望了,北上廣除了剛需,幾乎不可能再有機會了。我們可以上海為例子。

國務院剛剛批復了《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規劃明確,上海的城市性質確定為:

長江三角洲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將建設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你會發現,這個宏觀定義沒有一個標點符號和房地產有關。

而且,看看2035的用地規劃佈局圖。

這綠油油的一片,估計讓不少開發商感到絕望。

在人口方面,203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左右。但早在2015年,上海總人口就已經超過了2400萬。

這樣的資料已經很明確地證明了其態度,總體來看,2018的上海一定會延續2017的調控政策,限購既不會松,限售也不會停,人才政策的門檻一定會越來越高。

上海不需要太多新房了,也不需要太多人來爆炸式地消費這些新房。在這種情況下,上海的房地產市場未來就是存量房+資產運營的模式。

這種模式早在發達國家得到了印證——

美國紐約、日本東京等城市並不要求房產開發商們操作整個過程,它在整個房地產開發投資經營鏈條中往往只扮演管理者、參與者、經營者或職業經理人中的一個角色。

而市場也是金融和房產深度結合的成熟模式,以房地產基金(REITs)為主的金融產業鏈非常發達。

對於他們來說,房子真的就是全民理財工具。這裡請注意,是“理財”工具,而不是落後的“風險投資”工具。

全國大多數人都可以通過不同方式參與房地產的投資,全民參與投資,既降低了房地產金融風險,也使行業利潤被民眾攤平,基本不可能出現如任由房地產開發商斂聚暴利的現象。

中國的目標當然是在未來經濟趕超美國,但第一步要做的是學習它的這種模式。

一線城市領先者中國其他城市大約30年,這催生了各維度的差距,包括基礎建設、人群觀念、創新溫床、消費訴求,都不在一條戰線上。

而首先推廣實驗的,就是中國最發達,和美國模式最為接近的一線城市。

所以,時空因素就成了中國各地房地產市場發生“裂變”的最後一個因素。

四、裂變的產生對市場有什麼影響?

最終,裂變後的房地產市場會分為兩種:

1、實際房地產市場:以一線城市為代表,求大於供,成交量受政策嚴控短期內依舊穩定,是剛需客上車的好時機。

2、潛在房地產市場:熱門二三四線城市為代表,供大於求,在短期內的刺激下,成交量會迎來強勢反彈。

但這些都是短期內可能的趨勢,中期來看,整個2018年,因為信貸政策依然緊張,不存在全面爆發的可能性。

眼光再長遠一點呢,幾年後這兩個市場又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可就真沒人知道了。

但唯一清楚的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同時所有人都隨時會錯失機會,最後很有可能就像當初走到商鞅變法關鍵時刻的大秦帝國一樣——

一場山河日變的大爭之世,

一段亂世英雄人才輩出之時,

隨即掀起長達二十多年腥風血雨的商鞅變法,

而其最終,將融入在滾滾的歷史洪流之中。

在即將到來的地產變革中,我們都無法置身其外,前途唯有投身洪流,而已。

【蜂鳥星球】——最年輕、最有創意的地產公眾號,和200萬地產經紀人一起,實現世人眼中的地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