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白朴生平簡介

白樸(1226年—約1306年), 字太素, 號蘭谷, 原名恒, 字仁甫, 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一帶), 後遷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 元代著名戲曲作家。 與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稱為“元曲四大家。 ”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 他的父親白華為金宣宗三年(1215年)進士, 官至樞密院判;仲父白賁為金章宗泰和間進士, 曾做過縣令, 叔父早卒, 卻有詩名。 白家與元好問父子為世交, 過從甚密。 兩家子弟, 常以詩文相往來, 交往甚好。

白朴出身於這樣的家庭, 本應優遊閒適, 讀書問學, 以便將來博取功名。 然而, 他的幼年卻偏偏遭逢兵荒馬亂, 他只得同家人在驚恐惶惑中苦熬光陰。

他出生後不久, 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軍的重重包圍之下, 位居中樞的白華, 整日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 從而無暇顧及妻兒家室。 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年), 蒙古軍樹炮攻城, 哀宗決計棄城北走歸德, 白華只得留家人于汴京, 隻身隨哀宗渡河而上。 次年三月, 汴京城破, 蒙古軍縱兵大掠, 城內士庶殘遭殺戮, 財富遭到空前洗劫。 戰爭中, 白樸母子相失, 幸好當時元好問也在城中, 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來, 在亂兵和饑荒中救了他的性命。 四月底, 元好問攜帶白朴姐弟渡河北上, 流寓聊城, 後寄居於冠氏(今山東冠縣)縣令趙天錫幕府。 元好問雖也是亡國奔命之臣, 生活至為艱辛, 但他視白朴姊弟猶如親生,
關懷備至。 白樸為瘟疫所襲, 生命垂危, 元好問晝夜將他抱在懷中, 竟於得疫後第六日出汗而愈。 白朴聰明穎悟, 所以從小喜好讀書, 元好問對他悉心培養, 教他讀書問學之經, 處世為人之理, 使他幼年時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朴的父親白華于金朝滅亡後投降了南宋, 做了均州提魯(八品官)。 不久, 白華遂北投元朝。 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 白朴12歲時, 白華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來到真定, 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將領史天澤門下。 同年秋, 元好問由冠氏返太原, 路經真定, 遂將白朴姊弟送歸白華, 使失散數年的父子得以團聚。 父子相見, 白華感到極大的快慰, 他有一首《滿庭芳·示列子新》詞, 表述當時的心情:“光祿他台, 將軍樓閣, 十年一夢中間。
短衣匹馬, 重見鎮州山。 內翰當年醉墨, 紗籠支高闊依然。 今何日, 燈前兒女, 飄蕩喜生還”。 他也十分感激元好問代為撫育兒女之恩, 曾有詩謝之曰:“顧我真成喪家犬, 賴君曾護落窠兒。 ”

更多歷史, 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