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秦二世胡亥繼承帝位發誓統一中國,始皇已滅了六國,他要統一誰呢

西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 靠不光彩手段登上皇位的秦王朝二世 皇帝忽然心血來潮, 他叫來得力親信趙高, 二人一起合謀, 決定幹兩件大事 給那些心懷觀望的大臣們看看, 讓他們知道, 他是始皇帝的兒子——虎父無 犬子!

這君臣二人要幹的兩件大事, 一件是大殺諸公子(二世皇帝的親兄弟) 立威於內, 另一件是派兵統一天下以揚名於外。

這第一件事對於見慣了封建王朝血雨腥風的百姓們來說可謂司空見慣, 可第二件“統一天下”云云, 卻很讓後世一些人如墜五里霧中。

秦二世的老爸始皇帝不是早就於西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掃滅了六 國,

統一了天下了嗎?任何一本歷史書都是這樣寫著的啊。 難道我們被帶入 了一個誤區?

一點沒錯。

秦王朝的天下確確實實是到了二世皇帝胡亥手裡, 於西元前209年才徹底 統一的。 最後一個被秦王朝掃滅的國家是哪一個呢?

那個比“齊、楚、燕、韓、趙、魏”六個龐然大國還長命十二年的國家 是戰國時名不見經傳的衛國。

衛國別看後來名不見經傳, 但在受封之初可也算得上是個大國。

它的開國國君姓姬, 是赫赫有名的周武王的弟弟康叔。

武王死後, 成王姬誦即位, 因其年幼, 由其叔父周公旦攝政。

周公當時已被分封到魯地, 但為了輔佐幼主, 姬旦讓自己的兒子伯禽就 國, 而自己仍留在鎬京。

由於周公的名聲越來越大, 引起了他的同父兄管叔(文王第三子)、弟 蔡叔(文王第五子)的嫉妒。 這兩個人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四處散佈 謠言, 說姬旦企圖篡奪王位, 謠言所至, 連成王、姜太公、召公等人都將信 將疑。 見時機似已成熟, 管、蔡拉攏被分封于殷的商紂王之子武庚,

聯絡淮 夷, 一舉起兵反叛。

在這種情況下, 周公一面向太公望、召公奭解釋自己的良苦用心, 一面組織力量, 出師東征, 討平叛亂。

在平定叛亂的戰役中, 康叔始終站在四哥周公的一邊, 立下了汗馬功勞。

戰爭結束以後, 論功行賞, 周公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分封給 康叔,

成為當時的大國, 定都朝歌(今河南淇縣)。

西元前660年, 康叔的後裔中出了一位衛懿公, 此公生性喜歡養鶴, 愛鶴 勝過愛人, 把最受寵愛的鶴全都封成“將軍”, 而不顧人民的生死, 結果被 狄(又作“翟”)族所滅。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 當狄族軍隊一擁而至時, “動物保護主義者”衛懿公突然想到了手下的人, 他請這些人出力殺賊, 而 這些被他平常看得連鶴都不如的人也來了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半認真半嘲 弄地對他說:“我們又沒有爵位、官銜, 大王您不是把那些鶴都封為將軍了 嗎?何不找它們為您出力呢?! ”

結果, 懿公被殺, 衛國被滅。 倘若這時沒有人拉衛國一把, 那麼, 也不 會有那麼多的中國人陷入一個“誤區”了。

拉衛國一把的人是赫赫有名的齊桓公。 齊桓公, 姓薑, 名小白, 乃是 “春秋五霸”之一。 孔夫子在《論語》中說他“九合諸侯, 不以兵車”, 頗 有推許之意。

齊桓公的確算得上是個人物, 他親率大軍, 在謀臣管仲等人的輔佐之 下, 揮師北上, 幫助衛國複了國。 衛國國君感激他, 送他一程, 不知不覺走 出了衛國國境, 深入齊國國境三十裡。 根據春秋時代諸侯國君送別國國君足 不出境的老規矩, 姜小白立即把腳下的那塊國土割給了衛國。

此時的衛國系衛文公辟疆當政, 他築都楚丘(今河南渭縣), 重建衛 國。 《詩經》專有一段記其事。

其後四百餘年無話可表。

轉眼到了西元前254年(秦昭王五十三年), 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 經過 馬陵之戰的挫折之後, 力圖重振雄風,於是揮師滅掉了衛國。

衛國第二次被滅。

此時,“春秋五霸”已是明日黃花,各國也鮮有什麼道義可言,衛國似乎該就此壽終正寢了。

孰料“天不滅曹”,一向只肯弱肉強食的秦昭王贏則突然動了惻隱之 心,也玩了一把“仗義”,幫助衛國複了國。是為第三個衛國。

此次的衛國國都由楚丘遷到野王(今河南沁陽)。

秦昭王為什麼會如此仗義呢?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中有這樣一句話:“(昭王)五十三年,天下 來賓,魏後,秦使摻(造字)伐魏。”——各國都來朝拜,獨獨魏國後至, 這不能不使秦大為光火,按照“敵人的敵人是我們的朋友”這一邏輯,贏則 當了一把善人,幫助衛國第三次複國。

西元前221年,掃滅六國之後的秦王贏政志得意滿,以躊路滿志的口吻在 咸陽宮中曉諭群臣:“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 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

那些不勝誠惶誠恐的馬屁群臣們,借機給秦王大灌迷湯,稱頌道:“昔者 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 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也。” 忙著改“王”號為“皇帝”,改“制令”為“詔”,請贏政專門享有 “朕”這個人稱代詞的秦國君臣們,根本忽略了那個被昭王“興滅繼絕”的衛 國。

力圖重振雄風,於是揮師滅掉了衛國。

衛國第二次被滅。

此時,“春秋五霸”已是明日黃花,各國也鮮有什麼道義可言,衛國似乎該就此壽終正寢了。

孰料“天不滅曹”,一向只肯弱肉強食的秦昭王贏則突然動了惻隱之 心,也玩了一把“仗義”,幫助衛國複了國。是為第三個衛國。

此次的衛國國都由楚丘遷到野王(今河南沁陽)。

秦昭王為什麼會如此仗義呢?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中有這樣一句話:“(昭王)五十三年,天下 來賓,魏後,秦使摻(造字)伐魏。”——各國都來朝拜,獨獨魏國後至, 這不能不使秦大為光火,按照“敵人的敵人是我們的朋友”這一邏輯,贏則 當了一把善人,幫助衛國第三次複國。

西元前221年,掃滅六國之後的秦王贏政志得意滿,以躊路滿志的口吻在 咸陽宮中曉諭群臣:“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 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

那些不勝誠惶誠恐的馬屁群臣們,借機給秦王大灌迷湯,稱頌道:“昔者 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 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也。” 忙著改“王”號為“皇帝”,改“制令”為“詔”,請贏政專門享有 “朕”這個人稱代詞的秦國君臣們,根本忽略了那個被昭王“興滅繼絕”的衛 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