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天籟夢想》聽見內心的聲音 感受天籟的光明

這部電影上映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毫無聲息, 對於文藝片, 票房也不太友好, 但還是要強烈推薦一下, 不為別的, 只因這是一部非常真誠的作品。

這是一部描述藏區盲童夢想的電影, 其實就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 就有不少描述藏區題材的作品, 比如《金珠瑪米》、《岡仁波齊》、《七十七天》等等, 其中後兩部電影在如今這個市場環境下所獲得的票房, 可以說是創造了不大不小的商業奇跡。 而《天籟夢想》的風格, 雖不像《岡仁波齊》講述了莊重的朝聖, 但更像是《七十七天》那樣, 一人一車橫穿羌塘無人區, 但本片的特殊性在於, 電影的主角, 是一群盲人藏區孩子。

《天籟夢想》根據真實故事改編, 講述一群盲童為了給同伴治療眼睛, 為了實現唱歌的夢想, 偷偷從盲人學校跑出來, 飛到深圳參加電視綜藝節目, 經過很多意想不到的坎坷, 最後圓夢, 用歌聲感動了大家的故事,

其中的小夥伴也接受手術治療, 重見了光明。

這樣的故事, 算是勵志電影嗎?算, 嚴格意義上來說, 電影的故事涉及到平民上綜藝、夢想實現的元素, 說是俗套也不為過, 但特殊的地方, 本片的主角們可都是一群盲人啊, 就連飾演幾位盲童的演員, 也是真正的盲人。

盲人題材、藏區地域, 決定了這部電影小眾, 也決定了真誠。

電影讓人想起了當年婁燁的《推拿》, 《推拿》的躁動與《天籟夢想》的平和, 二者完全不是一個類型, 而兩部電影的共同點在於, 作為講述盲人的電影, 電影並沒有夾雜任何多餘情緒在裡面, 沒有提倡關注弱勢群體, 沒有突出社會底層博得同情, 更沒有廉價的反襯社會不公。 電影只是在講述一群特殊群體的故事, 而且都是從盲人的角度來深入盲人的世界, 是一部“可以聽見的電影”。

《推拿》用模糊失焦、閃爍的背景光來描述盲人的世界, 而《天籟夢想》則是以第三人稱溫暖的鏡頭, 鏡子影像甚至漆黑一片的主視角還原盲人的生活。 刻意放大的背景聲是該片的特殊之處,

哈雷摩托的發動機的聲音, 風鈴擺動、腳步聲, 汽車發動等等, 當然還有穿插電影的主題烘托——那美妙的歌手, 讓觀眾更多的從聽覺上去感受盲人的世界。

《天籟夢想》的故事非常簡單, 但正因為電影的風格化很重, 且表達方面意象化很重, 還是精神層面的屬性。

整部電影溫和平淡, 長鏡頭居多, 緩慢的鏡頭語言娓娓道來, 這是一部平靜的不能再平靜的電影, 就像一面湖水, 時不時的激起波瀾撥動觀眾的心弦。 在電影中角色與社會的不斷衝撞中, 來自天籟的盲童與哈雷摩托車手的相遇, 容納於其中的就是典型的社會文化層面的衝突, 觀眾可以看到中國社會巨變下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部分, 從而激發思考和獲得啟示。

沒有任何說教的意味, 就是真實的記錄, 故事發生在藏區, 也沒有高舉高打的傳播佛學, 電影外在甚至沒有任何佛教的影子。 電影的劇情發展和情節走向是深入人內心的, 用鏡頭語言去甄別角色的狀態, 感受內心的波動。 因此欣賞這部電影要擁有一顆極為平靜的內心, 簡言之,《天籟夢想》是一部擁有極高精神屬性的作品,其內核正是佛教所追求的那種平靜修為。

回到開篇,《天籟夢想》是一部純粹的藝術片,絕對不適合休閒娛樂,在這個商業化的電影世界裡,《天籟夢想》算的是非主流,但電影拍出來就有相應的受眾,相信這部特殊的盲人題材作品會讓一些觀眾照見心靈。

簡言之,《天籟夢想》是一部擁有極高精神屬性的作品,其內核正是佛教所追求的那種平靜修為。

回到開篇,《天籟夢想》是一部純粹的藝術片,絕對不適合休閒娛樂,在這個商業化的電影世界裡,《天籟夢想》算的是非主流,但電影拍出來就有相應的受眾,相信這部特殊的盲人題材作品會讓一些觀眾照見心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