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76歲北京老太修復2600年天衣無縫,古人手工織布1釐米排列240根線

躺在“手術臺”上的是一件北朝小花紋綺襖, 它是文物部門在青海得來的一件出土文物。 衣物外表被大量血跡污染, 而惡劣的埋藏環境又使整體褪色、糟朽,

再加上長期疊壓, 衣物局部發生粘連……

工作人員在正式修復前, 需要詳細記錄文物現狀, 以繪製病害圖的方式, 留存文物資訊, 同時為後期修復工作方案提供依據。

做這些工作, 幾乎沒有可用的高科技手段, 僅憑修復師一雙素手來實現。 圖中展現的, 僅僅只是修復中常用的一些工具和材料。

首先要先進行“揭展”, 出土紡織品常有固結成“坨”現象, 需要將空氣加濕到90%, 再用自製的小竹片、鑷子, 把布料層層揭開, 這個工作通常要持續幾天幾夜。

圖2、3、4展示的是回潮、清洗和針線修復的場景。 圖5中, 工作人員正用染色處理後的毛線, 按照文物紋樣經緯線的排列順序, 進行編織復原。

如何鑒定紡織品文物的材質呢?修復師要從文物中提取若干纖維,

透過顯微鏡仔細觀察纖維特性。

縫線的選擇, 要與原物材質一致, 必要時還要進行人工老化處理, 使新舊纖維的硬度匹配。 光是對配線進行染色和處理, 就要耗費兩周時間。

即使是酷熱難耐的桑拿天,修復室也要門窗緊閉,密不透風,師傅們全副武裝——帽子、口罩、白大褂從上到下包裹得嚴嚴實實,一旁的加濕器還在不斷噴著水霧。

原本汙損不堪的面料,在修復師的一雙妙手下,漸露真容。精美的舞者、孔雀紋樣,再現了北朝紡織工藝的高超水準。

76歲的紡織文物修復家王亞蓉從事這項工作已有50年。現代化設備織出的高檔布料,經線密度大約是每釐米100多根,而她在對一件東周絲織品進行研究、複織的過程中發現,2600多年前的古人竟用手工織機做到了1釐米排列240根經線。

上圖為1958年北京明定陵孝靖皇后王氏棺內出土的、紅素羅繡平金龍百子花卉衣。王亞蓉對原物進行了保護修復,並製作了圖下的複製品。

即使是酷熱難耐的桑拿天,修復室也要門窗緊閉,密不透風,師傅們全副武裝——帽子、口罩、白大褂從上到下包裹得嚴嚴實實,一旁的加濕器還在不斷噴著水霧。

原本汙損不堪的面料,在修復師的一雙妙手下,漸露真容。精美的舞者、孔雀紋樣,再現了北朝紡織工藝的高超水準。

76歲的紡織文物修復家王亞蓉從事這項工作已有50年。現代化設備織出的高檔布料,經線密度大約是每釐米100多根,而她在對一件東周絲織品進行研究、複織的過程中發現,2600多年前的古人竟用手工織機做到了1釐米排列240根經線。

上圖為1958年北京明定陵孝靖皇后王氏棺內出土的、紅素羅繡平金龍百子花卉衣。王亞蓉對原物進行了保護修復,並製作了圖下的複製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