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治療糖尿病,老中醫話中西醫論治“三多一少”的不同之處!

國醫大師周仲瑛治療糖尿病治驗方:

【組成】藿香10g, 佩蘭10g, 澤蘭10g, 黃連4g, 石角斛10g, 厚樸3g, 太子參10g, 法半夏10g, 紫蘇葉10g, 橘皮 6g, 炒穀芽10g, 炒麥芽10g, 炙雞內金10g, 炒六曲、砂仁(後下)3g。

【功用】糖尿病。

【適應證】脾虛胃弱, 濕熱中阻。

【周氏臨證心得】曾治劉某, 女, 64歲。 初診日期:1999年11月8日。 患者有糖尿病史多年, 今年1月感冒後至今不欲飲食, 口幹苦澀, 一遇飲食即有噁心感, 泛酸, 大便溏爛, 日2~3次, 舌質暗紅, 苔黃膩, 脈濡滑。 證屬脾虛胃弱, 濕熱中阻, 津氣兩傷治當清熱化濕, 健脾開胃, 益氣養陰。

二診(1999-11-15):藥後病情改善, 噁心厭食減輕, 稍能進食, 大便溏爛轉實, 日行1次, 但仍感口幹苦黏澀, 苔黃薄膩, 質暗紅, 脈細滑。 守法繼進。 上方加吳茱萸2g, 豆蔻(後下)3g。 再調理2周後, 康復如初。 患者雖宿有消渴病史, 但目前以不欲食、噁心泛酸為其主症, 苔黃膩, 脈清滑。 故辨為脾虛胃弱, 濕熱中阻, 兼津氣兩傷。 治以霍朴夏苓湯化載以清熱化濕,

健脾和胃, 兼以益氣養陰。

【解讀賞析】從臨床資料分析上, 可以看出糖尿病傳統多從陰虛燥熱立論, 所以稱為消渴, 關鍵是血糖過高而致滲

透性利尿。 長期高尿糖狀態, 無論基礎體質如何, 都會從“三多”(多食、多飲、多尿)變成“一少”(消瘦), 故陰虛燥熱是古代糖尿病的主要病機。

由於降糖西藥的出現, 特別是胰島素的出現, 使糖尿病自然病程發生了很大變化, 中醫證型自然也發生了變化。 現代糖尿病, 95%為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中又以肥胖為基礎的占大多數。 這類病人本來的體質多為痰濕、痰濁、痰熱、痰瘀, 當血糖升高, 出現“三多”症狀時, 西藥控制了血糖的一味升高, 從而阻斷了“三多”的過程, 也就不可能出現“一少”的變化, 病人的體質也就仍然保持著原來的類型。

這也就是為什麼現代糖尿病與古代消渴病證型不同的原因所在。

今天我們把糖尿病的演變過程可以分為鬱、熱、虛、損四個階段。 糖尿病的早期, 即鬱、熱階段, 治療同時要兼顧氣陰不足的虛證。 判斷糖尿病是否進入中期有兩個重要指標:①有汗;②舌底網路樣小血管擴張,

且顏色變暗。 糖尿病中期多虛實相兼, 寒熱並存, 既有臟腑、氣血功能不足的本虛, 更有痰、濁、瘀的標實, 治療當標本兼顧, 並根據虛實寒熱的多少施治。 糖尿病後期, 諸虛漸重, 脈損絡瘀益顯, 治療在補虛的基礎上必須強調活血化瘀通絡。 這種病各階段都有自己的特點, 但是瘀阻卻是時刻在發展的, 所以要強調全程兼顧活血化瘀通絡。 此外, 雖然氣陰兩虛之證很常見, 但往往單純益氣養陰效果不佳, 尤其是血糖較難控制而不穩定者, 細察其因, 在氣陰兩傷的背後往往能找到髒熱、髒毒。 髒熱或見肝胃鬱熱, 或見胃腸燥熱, 或見肺胃燥熱, 或見肝腎陰虛火旺。 熱耗氣, 熱傷陰, 因此, 治療的整體原則是有熱必清。

滬上名醫金明淵先生治此病, 經驗獨特, 其道:治病必當先洞悉疾病之病因病機, 方能掌握疾病各階段的變化規律而選用對應治則方藥。 消渴病因甚多, 主要因過食肥甘醇酒厚味, 致脾胃運化失職, 積熱內蘊, 化燥傷津;或因精神刺激, 氣機鬱結, 久而化火, 消爍肺胃陰津;或因勞欲過度, 損耗陰精, 導致陰虛火旺, 上蒸肺胃而發為消渴。

喻嘉言說:“消渴之患,常始于微而成於著,始於胃而極於肺腎……”始於胃者,因胃中水穀之氣與胸中天真之氣灌注環周,乃得清明在身。若有所勞倦,傷其大氣宗氣,則胸中之氣衰少,加之醇酒厚味,釀熱傷津,致使脾胃失和則胃中谷氣不盛,而胸中所傷之氣愈加難複,不能克行,於是谷氣留於胃中,水穀之氣不得上充而內鬱為熱,熱氣熏入胸中形成膈虛胃熱的局面。胃熱則消穀善饑;脾熱則不能散精,膈虛則難以開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是以飲食不為肌膚,加之熱盛耗陰傷營,故而消瘦;精微走注於下,故而尿甜;中消之病遂成。胃以其熱上輸於肺,則子受母累,燥熱內婚損傷肺陰。肺為水之上源,今肺為內熱熏灼,治節失權,沖液失攝;高源之水,又為內熱所逼,故素蘊水精合外飲之水,建領而下,以致口渴引飲,小便頻多,發為上消之證。腎為水之下源,上源既告質乏,必然求救於下,加之肺胃之熱下傳於腎,或以石藥複耗其真陰,或近女色再竭其精,陽強于外,陰不內守,致使腎陰虧虛而相火亢盛,則腎之攝納不周,約束無權,水穀精微從尿而出,故瘦如膏油,頻數量多,此為陰虛火旺之下消。由此觀之,本病初起於中焦(中消),次及于上焦(上消),後累及下焦(下消),日久天長,三焦俱病則三消合一矣。因肺腎同為水之二源,上源不足則難以施概於下,下源告竭則無力蒸騰於上,腎火上熏華蓋,肺熱下迫水府,互為因果,惡性循環。脾胃既病,五臟不得水穀之精微,則更難重複,所以成病雖緩,愈病則難。同時變證繁多,如白內障、雀盲、肺瘍、水腫、中風、耳聾、厥質證等。

在治療上,金氏曰:消渴就正氣而言,始於胸中大氣衰少;就邪氣而論,發於胃中燥熱熾盛。而熱盛不但傷陰耗液,又可灼伐元氣,即所謂“壯火食氣”,故滋陰益氣扶正是治本

之法,應貫穿於本病治療之始終。同時消渴病雖有三消之分,言之雖易,用之則難,因無明顯區別及界限,故不必拘泥於三消,只要辨證不亂方寸,立法不越規矩,便可以執簡馭繁,胸有成竹矣。喜用《醫學心悟》之二冬湯合六味地黃丸化裁。方中知母、黃連清熱滋陰,花粉、沙參、生地黃滋陰潤燥,白芍、五味子、山藥、山茱萸、益智仁斂陰益腎,黃連、知母、生地黃據現代藥理作用又有明顯降低血糖作用。諸藥合奏養陰清熱,潤燥降糖之功,藥少而味精,故臨床應用,頗有效驗。

斯治斯法,可與周仲瑛老此方並覽。

本文案例出自盧祥之著述的《國醫大師周仲瑛》。本書內容簡約,樸實,詳細記錄了歷代中醫藥專家臨床經驗和感悟,小扁鵲非常敬佩這些願意公開自己秘密醫術的名老中醫教授,相信大家也會非常喜歡。謝謝!

喻嘉言說:“消渴之患,常始于微而成於著,始於胃而極於肺腎……”始於胃者,因胃中水穀之氣與胸中天真之氣灌注環周,乃得清明在身。若有所勞倦,傷其大氣宗氣,則胸中之氣衰少,加之醇酒厚味,釀熱傷津,致使脾胃失和則胃中谷氣不盛,而胸中所傷之氣愈加難複,不能克行,於是谷氣留於胃中,水穀之氣不得上充而內鬱為熱,熱氣熏入胸中形成膈虛胃熱的局面。胃熱則消穀善饑;脾熱則不能散精,膈虛則難以開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是以飲食不為肌膚,加之熱盛耗陰傷營,故而消瘦;精微走注於下,故而尿甜;中消之病遂成。胃以其熱上輸於肺,則子受母累,燥熱內婚損傷肺陰。肺為水之上源,今肺為內熱熏灼,治節失權,沖液失攝;高源之水,又為內熱所逼,故素蘊水精合外飲之水,建領而下,以致口渴引飲,小便頻多,發為上消之證。腎為水之下源,上源既告質乏,必然求救於下,加之肺胃之熱下傳於腎,或以石藥複耗其真陰,或近女色再竭其精,陽強于外,陰不內守,致使腎陰虧虛而相火亢盛,則腎之攝納不周,約束無權,水穀精微從尿而出,故瘦如膏油,頻數量多,此為陰虛火旺之下消。由此觀之,本病初起於中焦(中消),次及于上焦(上消),後累及下焦(下消),日久天長,三焦俱病則三消合一矣。因肺腎同為水之二源,上源不足則難以施概於下,下源告竭則無力蒸騰於上,腎火上熏華蓋,肺熱下迫水府,互為因果,惡性循環。脾胃既病,五臟不得水穀之精微,則更難重複,所以成病雖緩,愈病則難。同時變證繁多,如白內障、雀盲、肺瘍、水腫、中風、耳聾、厥質證等。

在治療上,金氏曰:消渴就正氣而言,始於胸中大氣衰少;就邪氣而論,發於胃中燥熱熾盛。而熱盛不但傷陰耗液,又可灼伐元氣,即所謂“壯火食氣”,故滋陰益氣扶正是治本

之法,應貫穿於本病治療之始終。同時消渴病雖有三消之分,言之雖易,用之則難,因無明顯區別及界限,故不必拘泥於三消,只要辨證不亂方寸,立法不越規矩,便可以執簡馭繁,胸有成竹矣。喜用《醫學心悟》之二冬湯合六味地黃丸化裁。方中知母、黃連清熱滋陰,花粉、沙參、生地黃滋陰潤燥,白芍、五味子、山藥、山茱萸、益智仁斂陰益腎,黃連、知母、生地黃據現代藥理作用又有明顯降低血糖作用。諸藥合奏養陰清熱,潤燥降糖之功,藥少而味精,故臨床應用,頗有效驗。

斯治斯法,可與周仲瑛老此方並覽。

本文案例出自盧祥之著述的《國醫大師周仲瑛》。本書內容簡約,樸實,詳細記錄了歷代中醫藥專家臨床經驗和感悟,小扁鵲非常敬佩這些願意公開自己秘密醫術的名老中醫教授,相信大家也會非常喜歡。謝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