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發明火藥,杜邦發明炸藥,扒一扒杜邦的發家史

杜邦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化工產業群, 也是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

1789~1793年的法國大革命, 使許多追隨國王的貴族紛紛流亡國外。 1799年10月, 杜邦家族——父親皮埃爾、兒子維克托和厄留梯爾登陸美國。 失魂喪魄的貴族皮埃爾委託女婿在新澤西州買下一大片地, 希望重建輝煌事業。 由於不適合美國國情, 老皮埃爾的創業計畫一一失敗。 只有小厄留梯爾·杜邦創辦的火藥工廠獲得了成功。

厄留梯爾·杜邦(1771-1834年)

厄留梯爾·杜邦是杜邦公司的創始人和第一任總裁, 1771年出生, 幼時沉默寡言, 性格內向, 但人極聰明。 青年時, 厄留梯爾被父親送到大化學家拉瓦錫的法國皇家火藥廠學習, 他一下了迷上了拉瓦錫和火藥。 他滿腔熱情地學習化學和火藥製造的全過程。 當老皮埃爾遷居美國之後, 厄留梯爾就在德拉瓦州的白蘭地河畔建造了自己的火藥廠。

厄留梯爾懂得產品品質是成功的關鍵。

因此, 他親自嚴格控制品質。 不遠萬里從孟加拉運來的硝石, 要一次次除去雜物;從西西里島進口的硫磺, 也要反復除去其他元素, 杜邦公司不僅是為了眼前的生存, 而是要在幾百家美國火藥廠中力拔頭籌。 認真是厄留梯爾的天性。 法國人天生是宣傳能手, 厄留梯爾利用廣告, 打開了銷路。 老皮埃爾幫助美國從拿破崙手中買下路易斯安那州, 因立大功, 要求傑弗遜總統關照厄留梯爾的火藥廠, 使厄留梯爾接到了政府軍隊的訂單。 雛克托擅長社交, 也是一位成功的火藥推銷員, 火藥廠的生意一下子興旺起來。 厄留梯爾有幾條原則一直堅持:小處精打細算;平凡而堅持不懈, 勝於天才而缺乏毅力。
到1807年時, 杜邦公司的火藥產量、品質均居美國第一。

1812年美英戰爭爆發, 給杜邦火藥公司帶來了好生意。 在2年戰爭期間, 公司售給政府100萬磅火藥。 同時, 利用英法之間的戰爭狀態, 又積極向法國政府銷售火藥。

皮埃爾·杜邦(1870-1954年)(資料/大勞)

厄留梯爾和他哥哥維克托手足情深,

兄弟誼長, 早年曾發誓:休戚與共, 擔當起振興家族的重要任務。 維克托豪爽浪漫, 生意上幾次失敗, 均被厄留梯爾相助。 由於他們的團結, 他們的子女組成了世代相傳的杜邦家族集團, 他們內部通婚, 股份從不讓與外人。 杜邦集團的雇員大多為之終生效力。 杜邦集團最遲成立工會, 擁有龐大的私人員警隊和廠屬消防隊;自己建立了完善的醫療機構和律師事務所;它有自己的培訓學校, 德拉瓦大學70%的學生都是杜邦職工子女;杜邦王國控制著德拉瓦州的政治、經濟、金融, 運輸、教育, 文化和新聞等各個方面。 它的總產值占州產值的21%, 該州4家大銀行, 直屬杜邦的有2家, 被間接控制的有兩家。

1812年

1834年, 厄留梯爾去世。 他的3個兒子繼承父業, 他們3人被稱為合夥人, 平起子坐, 組成一個杜邦公司管委會, 不設董事長。 這種三足鼎立式的管理模式延續了60餘年。 三兄弟繼續節儉辦企, 開源節流, 省下資金用於研究發展, 公司不斷擴大, 生意興隆。 在1841年前後的經濟大蕭條中, 百業凋敗, 唯有杜邦昂首令人羡慕。1846~1848年美國、墨西哥戰爭爆發,杜邦火藥訂單大增,政府/軍方訂貨又救了杜邦。戰後,正逢美國開發西部,運河、鐵路、鐵礦、煤礦不斷開挖,工程建設需要大量火藥爆破,又助了公司一把。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由於急需火藥,雙方都拉攏杜邦,當時的亨利·杜邦(厄留梯爾的二子)冷靜地分析了局勢和戰爭,決定堅決支持北部聯邦政府,研製和生產北軍所需的各類火藥。杜邦公司在內戰期間不僅供應北軍以大量軍火,還研製出巨型火炮的發射藥,名聲大振。後來,美國政府專門在華盛頓命名了杜邦廣場。

美國南北戰爭紀念地

戰後,火藥市場蕭條,杜邦利用時機加緊兼併,並以龍頭老大身份組建“美國火藥同業協會”,成為美國最早的產業托拉斯。杜邦公司通過價格戰術,聯手作戰,擠垮兼併了許多中小企業,最後又對大企業下口。到1880年,已控制了美國黑色火藥85%的產量。到1898年美國、西班牙戰爭時,它已控制了黑色火藥產量的100%。美國政府發動戰爭前,甚至派出特派員徵求杜邦財團的意見。於是有了一句杜邦家的名言:“戰爭,無論國內的還是國外的,我們隨時恭候,因為它創造了火藥的市場。”

1863年,瑞典化學家阿·諾貝爾發明了黃色炸藥,引發了一場火藥革命。歐洲火藥廠商和用戶迅速回應,黃色炸藥的爆炸力是黑火藥的4~9倍,優勢極其明顯,遲早要取代黑火藥。而此刻美國黑火藥市場全被杜邦壟斷,亨利·杜邦思想保守,死不肯投資開發新炸藥。幸虧一位年輕人拉蒙·杜邦思想敏銳,看到黃色炸藥的遠大前程,不僅派人到歐洲學技術,而且兼併了生產黃色炸藥的加利福尼亞火藥廠。拉蒙自己潛心研究諾貝爾炸藥多年,與另一火藥商蘭德公司共同出資興建的裡帕諾化學工業公司(新澤西州)成為美國最大、品質最好的黃炸藥生產廠,其產品品質甚至超過了德國的諾貝爾公司。杜邦集團從黑火藥到黃炸藥的產品升級換代,得益於家族化。家族中的年輕人往往對新事物很敏銳,又有利益在集團,因此成為推動改革的先鋒。這段時間,軍事訂貨較少,但地下鐵道,黃金、白銀礦山,鐵路,煤礦都成為黃炸藥的大用戶,杜邦集團財源滾滾。不幸,黃炸藥專家拉蒙在一次炸藥爆炸事故中身亡。1889年,亨利也病故,杜邦家族中的年輕人終於接班了。

美國南北戰爭中的格蘭特將軍

新的領導人是歐仁·杜邦。他對公司進行了許多重大改革:廢除過去的夥伴制,採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股份有限公司,分散管理權,組建執行委員會,集體領導。杜邦是美國最早的委員會管理的大公司,集體決策代替了以往的個人決策;輪換管理人員,讓各崗位上的各層管理人員五相輪換,擴大接觸面和交流空間,大大提高了管理人員的素質和能力。這兩條都成為美國現代企業管理的基本原則。調整產品,調整管理,是一個公司迎接競爭,擴大自己的主要方法。1902年,歐仁·杜邦突然去世(杜邦家近親結婚,長壽者少),集團群龍無首,處於內訌邊緣。

由於各位杜邦意見不一,主張把企業整體拍賣的意見終於占了上風。幸虧有三位家族的年輕後生:皮埃爾、科爾曼和艾爾弗雷德聯手融資將公司盤下,既保障了家族各成員的利益,又避免了肥水外流。然而危機一過,三兄弟意見不合,集團又開始分裂。

時值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次戰爭的激烈和破壞,超過任何一次戰爭,對炸藥的訂單鋪天蓋地湧向杜邦公司。開戰僅5個月,協約國就向杜邦訂了2163萬磅炸藥。皮埃爾·杜邦爭取到英國政府貸款,一下子擴建了5個炸藥分廠;連基建帶生產雇用了3萬多職工,杜邦系統總計雇員達10萬名;利益驚人,技術也上了新臺階。杜邦對戰爭的渴望,促使它和摩根財團(它是杜邦最密切的融資夥伴)等幾十家大企業大銀行發起組織“國家安全同盟”,大力敦促美國政府參戰。1917年美國投入大戰,此刻,杜邦公司的產量已經達到1914年的54倍。大戰結束時,協約國射出的炮彈中,有40%使用了杜邦公司的炸藥和發射火藥。有人戲稱:“如果沒有杜邦公司,協約國簡直打不起來。”杜邦。從大戰中獲利2.57億美元,4年戰爭相當於126年和平的利潤。

1915年,杜邦買下了製造油漆、塑膠的阿林頓公司;1916年,收購生產橡膠塗層織品的費爾費德橡膠公司。由於戰爭,切斷丁德國染料和化工品的供應,美國發生染料荒,美國婦女鮮豔漂亮的衣服洗上兩次就面目全非。士兵軍服顏色理解是不倫不類。杜邦家族從中嗅到了利潤的腥味,前後投資4000萬美元,興建化工及染料工廠。杜邦公司改革工藝,把德國以苯為原料的煤化工改成以硝基為原料(火炸藥原料)的油漆化工,實現了有序平穩的過渡。大戰中,美國政府痛感依賴外國原料的困境,戰後,為了保護羽翼未豐的美國染料化學工業,對德國產品徵收高關稅,沒收了德國在美企業和技術專利4000項,其中化工染料部分都被杜邦弄去。杜邦公司利用德國戰敗,市民一貧如洗的困境高薪挖走了4名拜爾化學公司最好的化學家。

化學工業是一種投資巨大的行業。杜邦一向不吝投入,其利潤的60%投入了化工染料業。1920年,設在白蘭地河畔的火藥工廠——最早的厄留梯爾廠關閉,杜邦完成了從單一火藥到化學工業的艱難轉產。 此時,杜邦成了美國的染料文王,品種達500餘種,品質已不次於德國。杜邦的行為為美國在二戰後掠奪吸收敵國戰略產業樹立了樣板。德國的液體燃料火箭,噴氣發動機技術、制導技術後來都被美國稿去,變成了自己的支柱產業。

唯有杜邦昂首令人羡慕。1846~1848年美國、墨西哥戰爭爆發,杜邦火藥訂單大增,政府/軍方訂貨又救了杜邦。戰後,正逢美國開發西部,運河、鐵路、鐵礦、煤礦不斷開挖,工程建設需要大量火藥爆破,又助了公司一把。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由於急需火藥,雙方都拉攏杜邦,當時的亨利·杜邦(厄留梯爾的二子)冷靜地分析了局勢和戰爭,決定堅決支持北部聯邦政府,研製和生產北軍所需的各類火藥。杜邦公司在內戰期間不僅供應北軍以大量軍火,還研製出巨型火炮的發射藥,名聲大振。後來,美國政府專門在華盛頓命名了杜邦廣場。

美國南北戰爭紀念地

戰後,火藥市場蕭條,杜邦利用時機加緊兼併,並以龍頭老大身份組建“美國火藥同業協會”,成為美國最早的產業托拉斯。杜邦公司通過價格戰術,聯手作戰,擠垮兼併了許多中小企業,最後又對大企業下口。到1880年,已控制了美國黑色火藥85%的產量。到1898年美國、西班牙戰爭時,它已控制了黑色火藥產量的100%。美國政府發動戰爭前,甚至派出特派員徵求杜邦財團的意見。於是有了一句杜邦家的名言:“戰爭,無論國內的還是國外的,我們隨時恭候,因為它創造了火藥的市場。”

1863年,瑞典化學家阿·諾貝爾發明了黃色炸藥,引發了一場火藥革命。歐洲火藥廠商和用戶迅速回應,黃色炸藥的爆炸力是黑火藥的4~9倍,優勢極其明顯,遲早要取代黑火藥。而此刻美國黑火藥市場全被杜邦壟斷,亨利·杜邦思想保守,死不肯投資開發新炸藥。幸虧一位年輕人拉蒙·杜邦思想敏銳,看到黃色炸藥的遠大前程,不僅派人到歐洲學技術,而且兼併了生產黃色炸藥的加利福尼亞火藥廠。拉蒙自己潛心研究諾貝爾炸藥多年,與另一火藥商蘭德公司共同出資興建的裡帕諾化學工業公司(新澤西州)成為美國最大、品質最好的黃炸藥生產廠,其產品品質甚至超過了德國的諾貝爾公司。杜邦集團從黑火藥到黃炸藥的產品升級換代,得益於家族化。家族中的年輕人往往對新事物很敏銳,又有利益在集團,因此成為推動改革的先鋒。這段時間,軍事訂貨較少,但地下鐵道,黃金、白銀礦山,鐵路,煤礦都成為黃炸藥的大用戶,杜邦集團財源滾滾。不幸,黃炸藥專家拉蒙在一次炸藥爆炸事故中身亡。1889年,亨利也病故,杜邦家族中的年輕人終於接班了。

美國南北戰爭中的格蘭特將軍

新的領導人是歐仁·杜邦。他對公司進行了許多重大改革:廢除過去的夥伴制,採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股份有限公司,分散管理權,組建執行委員會,集體領導。杜邦是美國最早的委員會管理的大公司,集體決策代替了以往的個人決策;輪換管理人員,讓各崗位上的各層管理人員五相輪換,擴大接觸面和交流空間,大大提高了管理人員的素質和能力。這兩條都成為美國現代企業管理的基本原則。調整產品,調整管理,是一個公司迎接競爭,擴大自己的主要方法。1902年,歐仁·杜邦突然去世(杜邦家近親結婚,長壽者少),集團群龍無首,處於內訌邊緣。

由於各位杜邦意見不一,主張把企業整體拍賣的意見終於占了上風。幸虧有三位家族的年輕後生:皮埃爾、科爾曼和艾爾弗雷德聯手融資將公司盤下,既保障了家族各成員的利益,又避免了肥水外流。然而危機一過,三兄弟意見不合,集團又開始分裂。

時值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次戰爭的激烈和破壞,超過任何一次戰爭,對炸藥的訂單鋪天蓋地湧向杜邦公司。開戰僅5個月,協約國就向杜邦訂了2163萬磅炸藥。皮埃爾·杜邦爭取到英國政府貸款,一下子擴建了5個炸藥分廠;連基建帶生產雇用了3萬多職工,杜邦系統總計雇員達10萬名;利益驚人,技術也上了新臺階。杜邦對戰爭的渴望,促使它和摩根財團(它是杜邦最密切的融資夥伴)等幾十家大企業大銀行發起組織“國家安全同盟”,大力敦促美國政府參戰。1917年美國投入大戰,此刻,杜邦公司的產量已經達到1914年的54倍。大戰結束時,協約國射出的炮彈中,有40%使用了杜邦公司的炸藥和發射火藥。有人戲稱:“如果沒有杜邦公司,協約國簡直打不起來。”杜邦。從大戰中獲利2.57億美元,4年戰爭相當於126年和平的利潤。

1915年,杜邦買下了製造油漆、塑膠的阿林頓公司;1916年,收購生產橡膠塗層織品的費爾費德橡膠公司。由於戰爭,切斷丁德國染料和化工品的供應,美國發生染料荒,美國婦女鮮豔漂亮的衣服洗上兩次就面目全非。士兵軍服顏色理解是不倫不類。杜邦家族從中嗅到了利潤的腥味,前後投資4000萬美元,興建化工及染料工廠。杜邦公司改革工藝,把德國以苯為原料的煤化工改成以硝基為原料(火炸藥原料)的油漆化工,實現了有序平穩的過渡。大戰中,美國政府痛感依賴外國原料的困境,戰後,為了保護羽翼未豐的美國染料化學工業,對德國產品徵收高關稅,沒收了德國在美企業和技術專利4000項,其中化工染料部分都被杜邦弄去。杜邦公司利用德國戰敗,市民一貧如洗的困境高薪挖走了4名拜爾化學公司最好的化學家。

化學工業是一種投資巨大的行業。杜邦一向不吝投入,其利潤的60%投入了化工染料業。1920年,設在白蘭地河畔的火藥工廠——最早的厄留梯爾廠關閉,杜邦完成了從單一火藥到化學工業的艱難轉產。 此時,杜邦成了美國的染料文王,品種達500餘種,品質已不次於德國。杜邦的行為為美國在二戰後掠奪吸收敵國戰略產業樹立了樣板。德國的液體燃料火箭,噴氣發動機技術、制導技術後來都被美國稿去,變成了自己的支柱產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