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志載冀往」河北名人傳——邢臺卷(七)

邢臺, 舊稱邢州、順德, 位於京津冀區域冀中南地區中心, 是中原經濟區的北方門戶。

邢臺市有3500年建城史, 這裡物華天寶, 人傑地靈。

“方志河北”為您挑選部分歷史名人進行一一介紹, 敬請關注。

張果老

張果老是古代神話傳說八仙之中年齡最大的一位神仙, 在民間有廣泛影響, 其實他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

張果老(張果), 本為邢州廣宗的道人, 他姓張名果, 號通玄先生, 其思想主要以《道德經》《妙真經》《黃庭經》《參同契》為主, 是唐朝有名的煉丹家、養生家, 還是個哲學家。

據記載, 張果老是唐朝(618—907年)人, 本名張果, 由於他年紀很大, 所以人們在他的名字上加一個"老"字, 表示對他的尊敬。 相傳他久隱山西中條山, 往來晉汾間。 唐武則天時已數百歲。 則天曾遣使, 欲召見之, 即佯死。 後人複見其居恒州山中。 曾被唐玄宗召至京師, 演出種種法術, 授以銀青光祿大夫,

賜號通玄先生。 以後他以"年老多病"為由, 又回到中條山去。 因為他經常手中拿著竹子做的一種說唱用具, 所以後世人們就把他看作是"道情"(中國的一種漢族說唱藝術)的祖師, 相傳于北宋時期聚仙會時應鐵拐李之邀在石筍山列入八仙。

歷史傳說

通玄先生說

據張果老自稱, 他是帝堯時代的侍中, 到唐初, 已活了三千多歲。 他出入常乘一匹白驢, 每倒騎之, 日行萬里, 休息時, 便把這驢像紙一樣折疊起來, 置於巾箱中, 乘則以水噴之, 便又成了真驢。

唐太宗、高宗聞其名召之, 皆不去。 後來, 武則天又派人去請他, 不得已, 他跟著使臣上了路。 當走到一名叫“妒女廟”的地方時, 又假裝死去, 直挺挺倒在路上, 不一會兒, 屍體也腐爛了。 使臣只好如實向武則天報告。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 唐玄宗聽人報告說張果老沒有死, 便派使臣裴晤去中條山請他。 裴晤見張果老齒落髮白, 很不起眼, 有點看不起他。 張果老見狀, 便又來了個氣絕身死, 嚇得裴晤趕緊焚香相求, 張果老這才蘇醒過來, 但仍不肯進宮。

唐玄宗聞奏後, 認為裴晤辦事不中用, 又命中書舍人徐嶠帶璽書相請。

張果老進宮, 唐玄宗問他:“先生得道者也, 何故齒發衰朽如此?”張果老回答:“我是齒落髮落髮稀時得的道, 只好這副樣子。 今陛下見問, 不如把齒發盡去了更好。 ”說罷, 把自己的頭髮拔了個精光, 又將牙齒敲掉。 唐玄宗忙說:“先生何故如此?且去歇息。 ”但一會兒, 張果老又走了出來, 面貌大變, “青鬢皓齒, 愈于壯年”, 唐玄宗十分驚奇。

唐玄宗十分佩服張果老, 就授他“銀青光祿大夫”, 賜號“通玄先生”。 唐玄宗還有個好道的妹妹, 叫玉真公主, 唐玄宗就想把她嫁給張果老。 不料, 張果老卻堅持不受, 還唱道:“娶婦得公主, 十地升公府。 人以為可喜, 我以為可畏”。 唱完大笑不止,

然後掏出紙驢, 吹氣成形, 倒騎驢背走了。

此後, 張果老雲遊四方, 敲打著漁鼓筒扳, 在漢族民間傳唱道情, 勸化世人。 於是, 人們便將張果老說成唱道情的祖師爺了。 所謂道情, 源于唐代的道曲, 以道教故事為題材, 宣揚出世恩想。 明清流傳甚廣。 題材也更廣泛, 在各地同漢族民間歌謠結合而發展成多種曲藝如陝北道情、義烏道情、湖北漁鼓、山東漁鼓、四川竹琴等。

著名四方碑傳說

北宋乾德四年隆冬, 張果老應鐵拐李之邀在重慶江津石筍山聚會, 騎驢回歸途中在一山坳處見一行乞母女在路邊依偎, 乞婦約40來歲蓬頭垢面氣息奄奄, 女孩約8齡上下, 女孩趴在即將凍死的母親身上哭泣, 情景異常悲慘, 正在這時一個彈棉絮的老漢經過, 見此慘狀立即過去將自己剛剛為別人彈好的新棉絮覆蓋在乞婦身上並拿出自己的食物給乞婦母女食用,張果老被眼前的一幕所感動,他立即下驢走上前去傾囊救濟並為乞婦施藥治病直到乞婦回暖病癒。

張果老轉身問彈棉絮的老漢:兄弟高姓?此番善舉感天動地啊!,老漢回答道:小老兒姓崔,家就在對面,此乃小事見者當應為之,張果老見老漢如此輕描淡寫的說出此番質樸的話語更加佩服!他拿出拐杖就地將大石劈成一塊巨型方柱,將所見所聞寫于石柱四方之上,歌頌老漢之功德,以此告誡鄉里,要學習老漢的善舉!在離開時張果老對老漢說道,你做手藝太清苦了,我要給你子孫一座金山,要讓你的子孫用這座金山普濟鄉里帶動一方人,以後你的子孫中有用多個金字命名的人就是該人。但是不要刻意而為。張果老將石碑立于該處,給了乞婦母女很多錢便騎驢離去,這塊碑因為四面刻字而被人稱為“四方碑”。老漢目送騎驢遠去的張果老知道遇見神仙,回思老漢的話語想來想去就不知道什麼字用的“金”字最多,既然神仙都說了隨緣就不要刻意去思索了,看我崔氏家族的子孫以後誰的名字能撞上就是他的造化吧。後來據人們分析如同金山用金子最多的當屬“鑫”字,那老漢的後代如果有叫“崔鑫”的就應當應驗張果老的傳說,就著名學者華軒居士考證,江津石筍山下的確有四方碑的地名存在,至於在四方碑一帶有沒有出現叫崔鑫的富豪卻無從考證。

偷吃參湯說

蔡裡山坡上有一古廟,很久之前,廟中有一老僧帶著三個和尚。最小的和尚叫張果老,除侍候老僧外,還幹劈柴、擔水等雜活。一天晚上,張果老挑滿缸水,至次日,一滴未用,缸水竟然全無。老僧責駡其偷懶。張果老不知其因,只得重新挑滿缸水。第二天,缸水又不用而盡,老僧氣怒,將其痛打一頓。張果老甚感委屈,心中詫異,決心弄個水落石出。晚上,又挑滿缸水,藏於暗處窺視。半夜時分,忽從廟外跑進兩個白胖光腚小孩,來至缸前,頭伸進缸中喝水。張果老上前捉拿,轉瞬卻不見了。果老便把所見情景如實告知老僧。老僧命張果老仍把缸水挑滿,不要聲張。晚上,老僧拿根鋼針,紉上長長的絨線,和果老藏於水缸不遠的暗處。不久,果然兩個光腚小孩又來缸邊喝水。老僧乘他們頭伸進缸中之時,跑上前去,把鋼針紮進小孩腚上,只聽“哇”的一聲尖叫,小孩又不見了。老僧和果老順著絨線查找,至廟外牆角處,紅線入地。老僧令果老拿來鐵鍬挖掘,結果挖出兩個形似人體的東西來。老僧知是人參,令果老燒火煮熟,並告知不准品嘗。

張果老把挖出之物放於鍋中,生火煮了一會兒,香氣撲鼻,果老饞口流涎,忍耐不得,便撈出品嘗,味道鮮美。果老仍饞涎不止,索性取出吃個精光。果老畏老僧責怪痛打,想逃走了事。出廟門,見樹上拴一頭毛驢,回頭把鍋中所剩湯水取出給驢喝了,然後騎上驢背,朝東逃去。為怕老僧前來追趕,便倒騎毛驢往後觀望。後人說,張果老食仙參已成仙人,毛驢喝了湯水也成為神驢,從此果老騎著毛驢遨遊四海去了。

歷史傳說

敕封仙人記

仙翁張姓果名,邢州廣宗人也,隱於襄陽條山,常往來邢洺間。昔人傳其乘一白驢,日行千萬裡,修則疊之,置巾箱中,其厚如紙。乘則以水噴之,如故。初邢州西北三十裡許有山,翁常遊玩,見內有溜射之水出,又見有雲夢山下左右居民苦水,翁一指,顧井泉益湧,一方永賴,因名井曰“指聖”。一夕曾至趙州過橋,問土人曰:橋可渡否?眾人大笑曰:此橋車馬犀象走如無物,奚難一驢?翁至橋,橋即動搖,再步即解散矣!至今帽跡蹄痕猶在。開元二十三年,神益顯著,玄宗聞之,遣通士舍人裴晤馳馹迎之,肩輿入宮,果試仙術,殊不能窮,日加禮遇。時有道士葉法善者,亦多知之,玄宗曰:果何人也?法善對曰:混沌未分,即有果之神也。玄宗曰:果信神已隨南行,果化雲而去。遂降旨封其山為仙翁山,建一觀為棲霞觀,立廟祭祀,至今香火不絕。又為本住持道人置焚田三頃,北至聖井,地一十五畝,井東地一十畝,打驢嶺地五十畝,東南至小孤山,西南至百花山,西北至龍門峽,東北至山,四至為界附焉。道士葉法善門人李山童主其祀焉!

以上原文出自邢臺市張果老山上的唐代開元二十三年的古碑刻記載,《邢臺縣誌》有記。

倒騎毛驢說

張果老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是,便是他的坐騎和他的騎法,他騎的是一匹紙驢,而且是面朝後,倒騎在驢背上。此驢非同普通的驢,它能“日行數萬里”,休息時,還可以將驢折疊起來,放入口袋裡,若需要時,“則以冰噀之,還成驢矣。”,此驢更可以飄洋過海,真是無所不能。古時有詩贊張果老:

舉世多少人,

無如這老漢;

不是倒騎驢,

萬事回頭看。

見此慘狀立即過去將自己剛剛為別人彈好的新棉絮覆蓋在乞婦身上並拿出自己的食物給乞婦母女食用,張果老被眼前的一幕所感動,他立即下驢走上前去傾囊救濟並為乞婦施藥治病直到乞婦回暖病癒。

張果老轉身問彈棉絮的老漢:兄弟高姓?此番善舉感天動地啊!,老漢回答道:小老兒姓崔,家就在對面,此乃小事見者當應為之,張果老見老漢如此輕描淡寫的說出此番質樸的話語更加佩服!他拿出拐杖就地將大石劈成一塊巨型方柱,將所見所聞寫于石柱四方之上,歌頌老漢之功德,以此告誡鄉里,要學習老漢的善舉!在離開時張果老對老漢說道,你做手藝太清苦了,我要給你子孫一座金山,要讓你的子孫用這座金山普濟鄉里帶動一方人,以後你的子孫中有用多個金字命名的人就是該人。但是不要刻意而為。張果老將石碑立于該處,給了乞婦母女很多錢便騎驢離去,這塊碑因為四面刻字而被人稱為“四方碑”。老漢目送騎驢遠去的張果老知道遇見神仙,回思老漢的話語想來想去就不知道什麼字用的“金”字最多,既然神仙都說了隨緣就不要刻意去思索了,看我崔氏家族的子孫以後誰的名字能撞上就是他的造化吧。後來據人們分析如同金山用金子最多的當屬“鑫”字,那老漢的後代如果有叫“崔鑫”的就應當應驗張果老的傳說,就著名學者華軒居士考證,江津石筍山下的確有四方碑的地名存在,至於在四方碑一帶有沒有出現叫崔鑫的富豪卻無從考證。

偷吃參湯說

蔡裡山坡上有一古廟,很久之前,廟中有一老僧帶著三個和尚。最小的和尚叫張果老,除侍候老僧外,還幹劈柴、擔水等雜活。一天晚上,張果老挑滿缸水,至次日,一滴未用,缸水竟然全無。老僧責駡其偷懶。張果老不知其因,只得重新挑滿缸水。第二天,缸水又不用而盡,老僧氣怒,將其痛打一頓。張果老甚感委屈,心中詫異,決心弄個水落石出。晚上,又挑滿缸水,藏於暗處窺視。半夜時分,忽從廟外跑進兩個白胖光腚小孩,來至缸前,頭伸進缸中喝水。張果老上前捉拿,轉瞬卻不見了。果老便把所見情景如實告知老僧。老僧命張果老仍把缸水挑滿,不要聲張。晚上,老僧拿根鋼針,紉上長長的絨線,和果老藏於水缸不遠的暗處。不久,果然兩個光腚小孩又來缸邊喝水。老僧乘他們頭伸進缸中之時,跑上前去,把鋼針紮進小孩腚上,只聽“哇”的一聲尖叫,小孩又不見了。老僧和果老順著絨線查找,至廟外牆角處,紅線入地。老僧令果老拿來鐵鍬挖掘,結果挖出兩個形似人體的東西來。老僧知是人參,令果老燒火煮熟,並告知不准品嘗。

張果老把挖出之物放於鍋中,生火煮了一會兒,香氣撲鼻,果老饞口流涎,忍耐不得,便撈出品嘗,味道鮮美。果老仍饞涎不止,索性取出吃個精光。果老畏老僧責怪痛打,想逃走了事。出廟門,見樹上拴一頭毛驢,回頭把鍋中所剩湯水取出給驢喝了,然後騎上驢背,朝東逃去。為怕老僧前來追趕,便倒騎毛驢往後觀望。後人說,張果老食仙參已成仙人,毛驢喝了湯水也成為神驢,從此果老騎著毛驢遨遊四海去了。

歷史傳說

敕封仙人記

仙翁張姓果名,邢州廣宗人也,隱於襄陽條山,常往來邢洺間。昔人傳其乘一白驢,日行千萬裡,修則疊之,置巾箱中,其厚如紙。乘則以水噴之,如故。初邢州西北三十裡許有山,翁常遊玩,見內有溜射之水出,又見有雲夢山下左右居民苦水,翁一指,顧井泉益湧,一方永賴,因名井曰“指聖”。一夕曾至趙州過橋,問土人曰:橋可渡否?眾人大笑曰:此橋車馬犀象走如無物,奚難一驢?翁至橋,橋即動搖,再步即解散矣!至今帽跡蹄痕猶在。開元二十三年,神益顯著,玄宗聞之,遣通士舍人裴晤馳馹迎之,肩輿入宮,果試仙術,殊不能窮,日加禮遇。時有道士葉法善者,亦多知之,玄宗曰:果何人也?法善對曰:混沌未分,即有果之神也。玄宗曰:果信神已隨南行,果化雲而去。遂降旨封其山為仙翁山,建一觀為棲霞觀,立廟祭祀,至今香火不絕。又為本住持道人置焚田三頃,北至聖井,地一十五畝,井東地一十畝,打驢嶺地五十畝,東南至小孤山,西南至百花山,西北至龍門峽,東北至山,四至為界附焉。道士葉法善門人李山童主其祀焉!

以上原文出自邢臺市張果老山上的唐代開元二十三年的古碑刻記載,《邢臺縣誌》有記。

倒騎毛驢說

張果老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是,便是他的坐騎和他的騎法,他騎的是一匹紙驢,而且是面朝後,倒騎在驢背上。此驢非同普通的驢,它能“日行數萬里”,休息時,還可以將驢折疊起來,放入口袋裡,若需要時,“則以冰噀之,還成驢矣。”,此驢更可以飄洋過海,真是無所不能。古時有詩贊張果老:

舉世多少人,

無如這老漢;

不是倒騎驢,

萬事回頭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