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論語》研究與“論語學”構建

本文系楊朝明先生在第二屆泰山學者洙泗論壇“論語學”研究學術研討會”上的總結發言。 由房偉根據錄音整理, 楊朝明進行了補充修改。

諸位老師、諸位同道:

大家好!

本次會議的主辦者安排我最後總結發言, 正如以前八股文的寫作最後需要來個“束股”一樣, 會議也需要有相對固定的“套路”。 於是, 今早我還專門進行了準備。 我是這樣寫的:

黃鐘應呂, 陰伏陽升。 在丁酉年的冬至日, 第二屆泰山學者洙泗論壇隆重開幕。 本次會議的主題是“正本清源——論語學研究”, 會議收到論文近90篇, 參加學者110多位。 學者們來自全國各地, 有名家碩學, 也有青年才俊。 會議內容充實, 有主題演講, 有分組研討。 我們還舉行了冬至雅集, 有樂有歌;開幕式上, 集體向孔子像行禮, 貫穿著禮樂精神。

經過與會100多位學者2天的共同努力, 會議取得了圓滿成功。 本次會議的特點有三:首先,

水準高, 研討範圍廣。 這一點無需贅言。 其次, 一大批青年學者前來參會。 老一輩學者的研究成果、學術創見、學術創新, 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得到瞭解, 實際上我們就是沿著前輩們的足跡一步步走過來。 在這裡, 我很想強調青年學者參與討論的重要性。 好像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 曲阜師範大學曾經主辦過一個中青年學者的儒學會議, 似乎是研究孔子儒學的當代價值。 後來, 我看到會議材料, 我很驚訝, 當時參加會議的青年人, 現在都已經成為學術界的主力, 許多都是鼎鼎大名的學者。 青年人代表著未來, 青年學者的參與非常重要。 第三, 會議形成了很多共識, 也聽到了大家的呼聲。 比如說, 大家希望“論語學”要更為廣泛、更為深入地開展起來;大家提出要組織更多的學術活動;要建立相關的學術研究平臺。
會議開幕時, 孔子研究院劉續兵副院長曾向各位彙報到, 孔子研究院要與曲阜師範大學成立曲阜的“論語學”研究平臺, 至於具體的名稱, 可以再探討。 也期待大家積極參與。

在此, 我想以參加會議研討者的學者的身份, 再談一點個人的感想。 我常常感覺到, 自己成長在曲阜, 十分幸運, 也十分幸福。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裡有極好的“論語學”研究的傳統。 我是1981年考入曲阜師範大學(當時叫曲阜師範學院)。 就在我考入大學的一前年, 我還是一名理科生, 當時對於孔子、儒學自然沒有什麼感覺。 當我拿到“曲阜師範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後, 一位本家的兄長對我說,

你考到了“聖人的老家”了。 有意思的是, 那時我還對孔子、聖人“無感”, 沒有把“孔子”“聖人”和“曲阜”聯繫起來。 大家可以想想, 就是這麼一個人, 現在專門從事孔子研究, 與各位朋友一起來討論“論語學”問題。 我很感慨, 回顧對孔子儒學的逐步理解與認識, 回顧自己一步步走過來的路程, 正是孔子儒學內在的東西把我慢慢吸引過來。

從學術史的角度梳理, 特別是最近30年來, 相信孔子儒學研究者都會十分感慨!我的師兄陳東老師在現場, 我們一起讀碩士時, 我們的老師李毅夫先生寫過一篇文章《論語偽章辨析》, 這篇文章還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複印。 我們當時對老師佩服得不得了, 我們老師竟然把《論語》裡的“偽章”也能找出來。

後來寫論文時需要引用《古文尚書》, 我當時就提醒自己, 《論語》都有偽章, 引用《古文尚書》更要注意。 當時我讀到趙光賢先生的一本著作《中國歷史研究法》, 與梁啟超先生的一部著作同名。 趙先生的書似乎是講課的講義, 由他的弟子們整理而成。 其中談到史料的鑒別與運用, 先生說現在有人研究學術竟然還在引用古文尚書, 這不是笑話嗎?正是在那樣的氛圍中, 學者們眼中連《論語》都是靠不住的。 後來, 中國孔子基金會成立, 《孔子研究》創刊號有朱維錚先生的文章《論語結集脞說》, 他的基本結論是《論語》是斷斷續續添加而成的, 是在孔子去世後的240多年中陸續形成的。

這就引發了我們的思考, 《論語》到底是怎麼編的?陳東師兄在日本時間很長, 他特別留意了日本的《論語》研究。他掌握了許多資料,有幾本關於日本學者的著作,包括木村英一的。當時看到木村英一,感覺他太了不起了,他竟能斷定《論語》某一篇是孔子的再傳弟子寫的、哪一章又是孔子三傳或四傳弟子寫的。但是,後來我們並沒有找到其論證的依據。實際上,疑古思潮盛行時期,國內也有學者進行了類似的研究,其影響所及,有的美國學者甚至認為《論語》只有第四篇的前20章可靠。有關孔子的其他的材料,關於它們的可靠性,那就更不用說了。在這樣的時期,孔夫子真的成了“空夫子”。

當然,如果這些材料不可靠,“空”也就空了。但事實上,情況完全不是這回事,中國文明的智慧之樹根紮得很牢。當初,在我的心裡邊,我總覺得這是一個很大問題。但那時候讀書不多,理解不了。但讀著那些言語,似乎這些材料與後世“有意作偽”之間拉扯不上,距離很遠。有一次,我們幾位師兄弟聊天,我記得很清楚,那是在曲阜師範大學家屬區的平房,在大師兄梁方健家裡。我們聊天時間長了,我和梁方健走出來。師兄對我說,阜陽漢簡很有價值,有學者研究後認為,它能證明《孔子家語》不是偽書。那句話,我印象很深,因為我翻過這本書,對《孔子家語》很好奇,很有興趣。

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我慶倖有一個很好的氛圍。據說,曲阜師範學院剛剛建校時,院長高贊非先生就在學校成立了“孔子研究會”,下設三個小組,其中就有《論語》研究小組(另外還有“孔子教育思想”、“孔子故里文物古跡”兩個研究小組)。如果追尋歷史,孔子故里或曲阜師大的《論語》研究,這時就開始起步了。後來的歷史大家更為清楚,在“文革”之前、以後,也就是60年代中期以前及80年代以來,可以說曲阜師大的孔子儒學研究走在了全國前頭,從孔子研究室、孔子研究所、孔子文化學院、“山東省儒學研究基地”、專門史重點學科,到後來的碩士點、博士點,再到現在的“山東省一流學科”,其學術的最大特色,就是孔子與早期儒學研究。在全國範圍內,研究傳統文化的很多,但曲阜師範大學因為設學在孔子故里,其側重點在於早期儒學,毫無疑問就是要以《論語》研究為主體,不研究這些,孔子研究如何進行呢?

曲阜師範大學的孔子儒學研究沒有截斷中流,而是直接從源頭研究,這是這裡儒學研究的一大特色。孔子故里的孔子儒學研究,討論孔子思想的來源——上古三代文化尤其是周文化;討論孔子思想的載體——早期儒家文獻包括出土文獻;討論孔子思想的母體——魯文化、齊魯文化。這是必要的、必須的。假如我們從朱熹以後進行研究,或者只研究陽明學,不能顧忌後儒“宗師仲尼”的學術根本,後果就可想而知。在敘說儒學傳統是,就難免“理論漂浮”、“邏輯缺鈣”,看起來說的頭頭是道,其實經不起推敲。還學者討論是“接著講”還是“照著講”的問題?如果“照著講”,那麼你照著誰講?如果“接著講”,如果對於早期儒學的面貌不瞭解,那麼你能不能接得上?

實際上,這樣的現象是某種程度存在的。有人推尊孟子,說“孟子實在太厲害了”。是的,孟子的“厲害”、孟子的了不起誰都知道。但如果說“孟子比孔子厲害”,這可能就是對孔子的瞭解。我們不會也不該比較聖賢的高低,在聖賢的純粹面前,我們這樣做是膚淺的。但這樣的現象純粹遇到。有一次,在奧地利,我遇到一位法國學者,他覺得“孔子這個人沒什麼”,在他眼裡,孔子“比孟子差遠了”。無獨有偶,在一次國際學術活動中,有一位俄羅斯的學者大約也是這樣認為。這也難怪,不是連大名鼎鼎的黑格爾也說孔子只有一些世俗的、老練的道德說教嗎?我們可以這樣想,如果去問孟子,他與孔子到底誰厲害?不知孟子子會作何回答。我們研究孟子,不能不注意《孟子》七篇“述仲尼之意”的這個出發點,孟子研究以及對後儒的研究,都不能離開對孔子的深入研究。如果能深入瞭解孔子、結合孔子研究就會更加平和中正一些。

在曲阜師大,好多院系都有《論語》研究的專家,比如中文系的崔茂新、單承彬、高尚舉、張詒三老師;在座的丁鼎先生也是中文系畢業。歷史系更不用說,我們的前輩,除了我剛才提到的李毅夫老師,還有駱承烈老師、郭克煜老師、李啟謙老師、許淩雲老師、徐志祥老師等,他們都是我尊敬的恩師。還有黃懷信、陳東、郭沂、林存光、王鈞林諸位,他們有的走出了學校,有的還在學校,但他們學術的成長期,尤其研究孔子、《論語》、儒學,其關鍵時期都在這裡。學習在這樣的學術氛圍中,你不思考都不行。話說回來,“論語學”到底怎樣研究?《孔子家語》是真的還是假的?出土文獻發現後,我們必須認真去比較。

關於“論語學”的研究問題,我提交會議的論文只是我的初步想法。大家也注意到了,我在後面感謝了好幾個人,有宋立林、崔海鷹、房偉、楊傳召,我與他們在一起討論多次。前幾天,我的這篇論文還沒有寫成,只是很短的一些觀點的條目,後來逐漸形成了目前的樣子。當然這只是比較粗淺的、基本的梳理。在梳理的過程中,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就是當前的“論語學”應該好好思考怎樣研究的問題。我思考這個問題很久了,我在看《孔子家語》時就在思考:《孔子家語》與《論語》是一種什麼關係?《論語》是什麼呢?提到它的特點,大家會想到《漢書•藝文志》,劉向、劉歆的時代要比孔安國晚。孔安國在梳理兩者的關係時,認為《論語》是從眾多的孔子遺說中“取其正實而切事者”。“取”就是“選取”。那麼,誰來選取?這一點很重要。在我看來,是子思選取的。子思是戰國時期的大儒,或者說是“儒學宗師”。子思為什麼要這樣做?他面多眾多的材料,他一定想用這些材料來表達孔子。那麼,如何表達?是不是材料數量足夠了,就簡單的成為一卷,後續收入的成為另一卷?子思顯然要更進一步,他在思考編纂的順序。也就是說,《論語》編者面對孔子遺說,面對這麼多材料,他一定會考慮如何選取?這就是說,《論語》的編輯一定有內在的邏輯。

實際上,我認為,許多有關《論語》的基本問題我們還沒有搞清楚。包括“論語”一詞,什麼叫“論語”?這個“論”可能就是“論比其材”的“掄”,就是挑選、選擇的意思;“語”就是“論”,《說文解字》就是如此解釋。《論語》既然是“選出來的孔子論述”,放在《漢書•藝文志》裡去理解就十分清楚了。在《漢書•藝文志》中,《論語》是一類,這就是我們所講的“論語類文獻”。“論語類文獻”這個說法,郭沂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來了。我們今天所說的“論語學”研究,其研究物件就應該包括全部的“論語類文獻”。

在昨天會議的討論中,大家提到《論語》是在何時立為“經”的?時間當然很重要,需要弄清楚。但在漢代以前,經就是指“六經”。《漢書•藝文志》稱之為“六藝”。在“六藝略”中,在易、詩、書、禮、樂、春秋的後面,緊接著就是“論語”,“論語”是一類。在提交的論文中,我怕說不清楚,就把《藝文志》的這部分內容列出。包括《論語》在內的21種其實都屬於“論語類”。就像我們現在研究“易學”,必須要研究易經和易傳;研究“春秋學”,春秋經和“三傳”都在研究之列;我們研究詩,《詩》是孔子編的“詩”,除此以外的逸詩,詩學和詩教都把它們包括在研究範圍內。在孔子那裡,“六藝”是教化手段,《史記》說的很清楚:“六藝於治一也。”“六藝”用它來治理國家,目標是一樣的。《孔子家語》和《禮記》都有記載,孔子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人要全面發展,六經必須學。那麼六經是“經”,其意義擺著那裡。孔子的教學其實就是要闡明六經中蘊含的意義。

如果瞭解中國古代教育制度,《大戴禮記•保傅》篇說的很清楚,古代八歲入小學,“學小藝,履小節”;那麼到了大學,十五歲,“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履大節”。“大藝”和“大節”無疑就在六藝之中。六藝就是六經,緊緊排在易、詩、書、禮、樂、春秋“六藝”之後的是“論語”,足見其重要性。

我們說的“論語學”當然要研究《論語》其書。但是,如同前天“冬至雅集”中上來很多“踢場子”的人一樣,如果今天我要“踢場”的話,我說應該把橫幅上“《論語》”的書名號去掉,應該改成“論語學”。名不正則言不順,“論語學”研究其實就是研究這一類文獻。孔子“以六藝教人”,六藝就是六門學科,孔子對此進行了整理、編訂,“六藝”與“六經”的關係就很清楚了。孔子教書的目的(包括順序,即方法)很明顯。現在我們講弘揚傳統文化,從哪裡著手呢?現在很多表面化、形式化、功利化的現象,那麼,我們能不能從孔子這裡得到啟發?

孔子、儒學、論語,所關注的都是“成德”的“大藝”,都是為了培養社會的精英,由此決定的“論語學”特性。我們不能眼光局限、視野狹隘,此即《論語》中所謂“賢者識其大”。《孔子家語》中講:“孔子之施教,先之以詩書,道之以孝悌,說之以仁義,觀之以禮樂,然後成之以文德。”“文德”是教育目標,“禮樂”是很好的配合。“孝道”則是立愛自親始,立敬自長始。培養愛和敬,就要從孝悌開始。所以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西方(基督教)中最重視的兩個方面,一個是博愛精神,一個是神聖觀念,“博愛”就是愛,“神聖”就是敬;在中國,儒家精神有兩個最重要,一個是仁愛精神,一個是敬畏觀念。剛才談到敬,要有一種敬畏之心;仁愛精神,就是“立愛自親始”,這個世界不能沒有愛,人只有“親親”,才能“不獨不獨親其親”,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才能“泛愛眾”,才能“仁厚及於鳥獸昆蟲”。“仁後及於鳥獸昆蟲”是《孔子家語》中孔子的話。這個世界由親親之愛開始放大,從家庭倫理到政治倫理。敬畏觀念不用說,這就是孔子說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孔子家語•大昏解》講的很清楚,為政哪個最重要?愛與敬才是政之本。儒家之學當然是修身之學,但首先它是為政之學。作為為政之學,他培養的是大人、君子。儒家之學就是君子之學。

我個人的一點體會,關於“論語學”研究,剛才崔茂新老師說的好,我非常贊同。《論語》的權威地位是不能動搖的,這是不言而喻的。關於這一點,我想即使撇開學術的意義不說,僅僅兩千多年間《論語》對於中國人的價值,就不可隨隨便便去“動搖”它的地位。不過,我們不能模糊或者誤解的是,強調其他材料重要,不是為了削弱《論語》的地位;強調“論語學”應該關注所有的“孔子遺說”,不僅不是把所有材料與《論語》等量齊觀,相反,反而是為了凸顯《論語》的重要性,把《論語》的相關問題看得更清。當然,這並不排斥《論語》之外有的“孔子遺說”的重要價值。

我常常講《孔子家語》是“孔子研究第一書”,它的價值絕不在《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之下,但這並不意味著是在《孔子家語》與“四書”或《孔子家語》與《論語》之間選擇,不是因為哪一個而輕視另一個,不能因為《孔子家語》的價值極高而忽視其他。《孔子家語》是成篇的,如果瞭解《孔子家語》的價值,對《論語》認識的“歧解”就會少很多。

剛才曾海軍先生還講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有一次,孔子研究院舉辦的世界儒學大會上,大家談到這一話題,誰也說服不了誰。那麼,到底它有沒有一個確解?能不能、可不可以說服人?或者有沒有令人信服的依據?大家看這句話:“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一個是“女子”難養,一個是“小人”難養。所謂“小人”,乃與“君子”相對,就是指普通民眾。看《尚書》《逸周書》,其中都提到“小人難保”。我讀黃懷信老師的《逸周書譯注》,其中注解說“養,保也”。後來查找,原來他依據的是《說文解字》,《說文解字》講的很清楚:“保,養也”。為什麼如此解釋呢?這就是對待一般老百姓的態度,“小人難養”原來就是要“敬德保民”,“敬德保民”是周人傳統的政治觀念,只有“敬其德”才能“保其民”,作為在位者、為政者,要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必須敬德。這就是周人“小人難保”的本義。由此,“小人難養”與“女子難養”的意思就不難理解了。為什麼說“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你如果去看《逸周書》的《官人解》這一篇,你就會知道“近”、“遠”、“無怨”是意思,你就不難理解《論語》記載的孔子的意思了。更重要的是,《孔子家語》記有孔子的話:“世舉則民親之,政均則民無怨。故君子蒞民,不臨以高,不道以遠。”又記有曾子的話:“狎甚則相簡,莊甚則不親,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歡,其莊足以成禮。”關於這一個句子的解釋,我已經有詳細的論述,這裡不用再囉嗦了。

我以上所講是為了說明一個問題:如果參照《孔子家語》中的這些“孔子遺說”來理解《論語》中的很多句子,相信《論語》研究會是另外一個樣子。如果我們有一個廣闊的視野,有一個開放的胸襟,理性冷靜地去對待,“論語學”也會帶來人生的改變。我們今天是學術研討會,在學術層面上去探討“論語學”的問題。但是我認為,包括《論語》在內的孔子遺說,它不是在講知識,他是在講價值、講道德,講我們的生命。我們說“論語學”屬於經學的範疇,是因為傳統上《論語》研究就從屬於經學,而且包括《孔子家語》在內的“孔子遺說”也不可等閒視之。這是一個關係到孔子思想義理研究與認識的大問題。

實證研究最終是為了思想的開掘與應用。例如我們會議開幕會上向孔子行鞠躬禮,說大了,這涉及到孔子祭祀問題、涉及到對自己民族文化的態度問題。似乎現在只要提到尊孔、讀經,提到孔廟、祭祀,馬上有人會想到這是不是封建的、落後的、保守的。但孔子、儒家對祭祀的意義講的很清楚,孔子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什麼意思呢?我們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時,《孔子家語》記載的孔子施教“觀之于禮樂”就值得借鑒。如何理解?我認為,這個“祭如在”的這個“如在”很重要,《中庸》也講“如在”。《中庸》說:“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這個“如在”值得細細品味。我們每年都公祭孔子,祭祀孔子是“表演”嗎?有些人去祭祀孔子是為了“表演”,是為了搞一次文化“活動”,這不對。那麼,應該怎樣舉辦這樣的“活動”,是否應該以“如在”的心境去賦予它“神聖”的意義,更多地保持內心的“溫情與敬意”,否則,這樣的祭祀就一點意義都沒有。祭祀孔子和文廟的時候,“如在”就是與孔子、與聖賢哲儒進行對話,祭祀的意義就是與聖賢建立連結,讓我們的心靈深度融入,去體驗、去思考、去感知聖賢的教誨,從而使我們的生命變得有意義。

總之,“論語學”研究應放在中國古代文明的大背景中去考察,應該放在中國學術發展的大視野中去思考,應該放在當今中國文化的特殊時代去省思。我們要正確把握“論語學”的特性和特質,如果不瞭解“論語學”與儒學的背景,不瞭解孔子思想“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述而不作”,不瞭解孔子和儒學的形成有一個廣闊的背景,“論語學”研究就不會有時代的高度。

我們舉行的洙泗論壇今年是第二次。第一次論壇主題是“追隨梁漱溟”,用梁漱溟先生的話講,“孔子以前的中國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裡,孔子以後的中國文化又差不多都從孔子那裡出來。”孔子的意義是什麼?孔子的深度和高度恰恰基於中華文明幾千年的背景,我們對於中國古代文明的研究,與我們進行“論語學”等傳統學術的研究,其間的關聯十分緊密。

根據學者們的期望和要求,我們要儘快成立曲阜的“論語學研究中心”。我們會先先把孔子故里的學術力量團結起來,以後大家就會有更多的機會進行交流。我們可以組織一個學會,如果現在申請學會手續比較複雜的話,可以向中華孔子學會進行申請,看看可否作為中華孔子學會的二級學會。我們還要創辦一個“論語學”研究的刊物,可以以書代刊,不定期出版。

這次會議總體上很成功,我是參會者,也算是主辦方。我代表參加會議的諸位向魏衍華、宋立林二位表示感謝,是他們以個人的“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專項經費主辦並細心組織了會議。此次會議孔子研究院是主辦方,我還可以代表孔子研究院衷心感謝大家的光臨。孔子研究院是研究院幾十位同事的研究院,也應該是包括諸位學者們在內的中國文化研究者們的“家”。孔子研究院等研究機構應該是很好的平臺,這個平臺屬於大家。

謝謝大家!

(作者:楊朝明,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他特別留意了日本的《論語》研究。他掌握了許多資料,有幾本關於日本學者的著作,包括木村英一的。當時看到木村英一,感覺他太了不起了,他竟能斷定《論語》某一篇是孔子的再傳弟子寫的、哪一章又是孔子三傳或四傳弟子寫的。但是,後來我們並沒有找到其論證的依據。實際上,疑古思潮盛行時期,國內也有學者進行了類似的研究,其影響所及,有的美國學者甚至認為《論語》只有第四篇的前20章可靠。有關孔子的其他的材料,關於它們的可靠性,那就更不用說了。在這樣的時期,孔夫子真的成了“空夫子”。

當然,如果這些材料不可靠,“空”也就空了。但事實上,情況完全不是這回事,中國文明的智慧之樹根紮得很牢。當初,在我的心裡邊,我總覺得這是一個很大問題。但那時候讀書不多,理解不了。但讀著那些言語,似乎這些材料與後世“有意作偽”之間拉扯不上,距離很遠。有一次,我們幾位師兄弟聊天,我記得很清楚,那是在曲阜師範大學家屬區的平房,在大師兄梁方健家裡。我們聊天時間長了,我和梁方健走出來。師兄對我說,阜陽漢簡很有價值,有學者研究後認為,它能證明《孔子家語》不是偽書。那句話,我印象很深,因為我翻過這本書,對《孔子家語》很好奇,很有興趣。

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我慶倖有一個很好的氛圍。據說,曲阜師範學院剛剛建校時,院長高贊非先生就在學校成立了“孔子研究會”,下設三個小組,其中就有《論語》研究小組(另外還有“孔子教育思想”、“孔子故里文物古跡”兩個研究小組)。如果追尋歷史,孔子故里或曲阜師大的《論語》研究,這時就開始起步了。後來的歷史大家更為清楚,在“文革”之前、以後,也就是60年代中期以前及80年代以來,可以說曲阜師大的孔子儒學研究走在了全國前頭,從孔子研究室、孔子研究所、孔子文化學院、“山東省儒學研究基地”、專門史重點學科,到後來的碩士點、博士點,再到現在的“山東省一流學科”,其學術的最大特色,就是孔子與早期儒學研究。在全國範圍內,研究傳統文化的很多,但曲阜師範大學因為設學在孔子故里,其側重點在於早期儒學,毫無疑問就是要以《論語》研究為主體,不研究這些,孔子研究如何進行呢?

曲阜師範大學的孔子儒學研究沒有截斷中流,而是直接從源頭研究,這是這裡儒學研究的一大特色。孔子故里的孔子儒學研究,討論孔子思想的來源——上古三代文化尤其是周文化;討論孔子思想的載體——早期儒家文獻包括出土文獻;討論孔子思想的母體——魯文化、齊魯文化。這是必要的、必須的。假如我們從朱熹以後進行研究,或者只研究陽明學,不能顧忌後儒“宗師仲尼”的學術根本,後果就可想而知。在敘說儒學傳統是,就難免“理論漂浮”、“邏輯缺鈣”,看起來說的頭頭是道,其實經不起推敲。還學者討論是“接著講”還是“照著講”的問題?如果“照著講”,那麼你照著誰講?如果“接著講”,如果對於早期儒學的面貌不瞭解,那麼你能不能接得上?

實際上,這樣的現象是某種程度存在的。有人推尊孟子,說“孟子實在太厲害了”。是的,孟子的“厲害”、孟子的了不起誰都知道。但如果說“孟子比孔子厲害”,這可能就是對孔子的瞭解。我們不會也不該比較聖賢的高低,在聖賢的純粹面前,我們這樣做是膚淺的。但這樣的現象純粹遇到。有一次,在奧地利,我遇到一位法國學者,他覺得“孔子這個人沒什麼”,在他眼裡,孔子“比孟子差遠了”。無獨有偶,在一次國際學術活動中,有一位俄羅斯的學者大約也是這樣認為。這也難怪,不是連大名鼎鼎的黑格爾也說孔子只有一些世俗的、老練的道德說教嗎?我們可以這樣想,如果去問孟子,他與孔子到底誰厲害?不知孟子子會作何回答。我們研究孟子,不能不注意《孟子》七篇“述仲尼之意”的這個出發點,孟子研究以及對後儒的研究,都不能離開對孔子的深入研究。如果能深入瞭解孔子、結合孔子研究就會更加平和中正一些。

在曲阜師大,好多院系都有《論語》研究的專家,比如中文系的崔茂新、單承彬、高尚舉、張詒三老師;在座的丁鼎先生也是中文系畢業。歷史系更不用說,我們的前輩,除了我剛才提到的李毅夫老師,還有駱承烈老師、郭克煜老師、李啟謙老師、許淩雲老師、徐志祥老師等,他們都是我尊敬的恩師。還有黃懷信、陳東、郭沂、林存光、王鈞林諸位,他們有的走出了學校,有的還在學校,但他們學術的成長期,尤其研究孔子、《論語》、儒學,其關鍵時期都在這裡。學習在這樣的學術氛圍中,你不思考都不行。話說回來,“論語學”到底怎樣研究?《孔子家語》是真的還是假的?出土文獻發現後,我們必須認真去比較。

關於“論語學”的研究問題,我提交會議的論文只是我的初步想法。大家也注意到了,我在後面感謝了好幾個人,有宋立林、崔海鷹、房偉、楊傳召,我與他們在一起討論多次。前幾天,我的這篇論文還沒有寫成,只是很短的一些觀點的條目,後來逐漸形成了目前的樣子。當然這只是比較粗淺的、基本的梳理。在梳理的過程中,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就是當前的“論語學”應該好好思考怎樣研究的問題。我思考這個問題很久了,我在看《孔子家語》時就在思考:《孔子家語》與《論語》是一種什麼關係?《論語》是什麼呢?提到它的特點,大家會想到《漢書•藝文志》,劉向、劉歆的時代要比孔安國晚。孔安國在梳理兩者的關係時,認為《論語》是從眾多的孔子遺說中“取其正實而切事者”。“取”就是“選取”。那麼,誰來選取?這一點很重要。在我看來,是子思選取的。子思是戰國時期的大儒,或者說是“儒學宗師”。子思為什麼要這樣做?他面多眾多的材料,他一定想用這些材料來表達孔子。那麼,如何表達?是不是材料數量足夠了,就簡單的成為一卷,後續收入的成為另一卷?子思顯然要更進一步,他在思考編纂的順序。也就是說,《論語》編者面對孔子遺說,面對這麼多材料,他一定會考慮如何選取?這就是說,《論語》的編輯一定有內在的邏輯。

實際上,我認為,許多有關《論語》的基本問題我們還沒有搞清楚。包括“論語”一詞,什麼叫“論語”?這個“論”可能就是“論比其材”的“掄”,就是挑選、選擇的意思;“語”就是“論”,《說文解字》就是如此解釋。《論語》既然是“選出來的孔子論述”,放在《漢書•藝文志》裡去理解就十分清楚了。在《漢書•藝文志》中,《論語》是一類,這就是我們所講的“論語類文獻”。“論語類文獻”這個說法,郭沂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來了。我們今天所說的“論語學”研究,其研究物件就應該包括全部的“論語類文獻”。

在昨天會議的討論中,大家提到《論語》是在何時立為“經”的?時間當然很重要,需要弄清楚。但在漢代以前,經就是指“六經”。《漢書•藝文志》稱之為“六藝”。在“六藝略”中,在易、詩、書、禮、樂、春秋的後面,緊接著就是“論語”,“論語”是一類。在提交的論文中,我怕說不清楚,就把《藝文志》的這部分內容列出。包括《論語》在內的21種其實都屬於“論語類”。就像我們現在研究“易學”,必須要研究易經和易傳;研究“春秋學”,春秋經和“三傳”都在研究之列;我們研究詩,《詩》是孔子編的“詩”,除此以外的逸詩,詩學和詩教都把它們包括在研究範圍內。在孔子那裡,“六藝”是教化手段,《史記》說的很清楚:“六藝於治一也。”“六藝”用它來治理國家,目標是一樣的。《孔子家語》和《禮記》都有記載,孔子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人要全面發展,六經必須學。那麼六經是“經”,其意義擺著那裡。孔子的教學其實就是要闡明六經中蘊含的意義。

如果瞭解中國古代教育制度,《大戴禮記•保傅》篇說的很清楚,古代八歲入小學,“學小藝,履小節”;那麼到了大學,十五歲,“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履大節”。“大藝”和“大節”無疑就在六藝之中。六藝就是六經,緊緊排在易、詩、書、禮、樂、春秋“六藝”之後的是“論語”,足見其重要性。

我們說的“論語學”當然要研究《論語》其書。但是,如同前天“冬至雅集”中上來很多“踢場子”的人一樣,如果今天我要“踢場”的話,我說應該把橫幅上“《論語》”的書名號去掉,應該改成“論語學”。名不正則言不順,“論語學”研究其實就是研究這一類文獻。孔子“以六藝教人”,六藝就是六門學科,孔子對此進行了整理、編訂,“六藝”與“六經”的關係就很清楚了。孔子教書的目的(包括順序,即方法)很明顯。現在我們講弘揚傳統文化,從哪裡著手呢?現在很多表面化、形式化、功利化的現象,那麼,我們能不能從孔子這裡得到啟發?

孔子、儒學、論語,所關注的都是“成德”的“大藝”,都是為了培養社會的精英,由此決定的“論語學”特性。我們不能眼光局限、視野狹隘,此即《論語》中所謂“賢者識其大”。《孔子家語》中講:“孔子之施教,先之以詩書,道之以孝悌,說之以仁義,觀之以禮樂,然後成之以文德。”“文德”是教育目標,“禮樂”是很好的配合。“孝道”則是立愛自親始,立敬自長始。培養愛和敬,就要從孝悌開始。所以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西方(基督教)中最重視的兩個方面,一個是博愛精神,一個是神聖觀念,“博愛”就是愛,“神聖”就是敬;在中國,儒家精神有兩個最重要,一個是仁愛精神,一個是敬畏觀念。剛才談到敬,要有一種敬畏之心;仁愛精神,就是“立愛自親始”,這個世界不能沒有愛,人只有“親親”,才能“不獨不獨親其親”,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才能“泛愛眾”,才能“仁厚及於鳥獸昆蟲”。“仁後及於鳥獸昆蟲”是《孔子家語》中孔子的話。這個世界由親親之愛開始放大,從家庭倫理到政治倫理。敬畏觀念不用說,這就是孔子說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孔子家語•大昏解》講的很清楚,為政哪個最重要?愛與敬才是政之本。儒家之學當然是修身之學,但首先它是為政之學。作為為政之學,他培養的是大人、君子。儒家之學就是君子之學。

我個人的一點體會,關於“論語學”研究,剛才崔茂新老師說的好,我非常贊同。《論語》的權威地位是不能動搖的,這是不言而喻的。關於這一點,我想即使撇開學術的意義不說,僅僅兩千多年間《論語》對於中國人的價值,就不可隨隨便便去“動搖”它的地位。不過,我們不能模糊或者誤解的是,強調其他材料重要,不是為了削弱《論語》的地位;強調“論語學”應該關注所有的“孔子遺說”,不僅不是把所有材料與《論語》等量齊觀,相反,反而是為了凸顯《論語》的重要性,把《論語》的相關問題看得更清。當然,這並不排斥《論語》之外有的“孔子遺說”的重要價值。

我常常講《孔子家語》是“孔子研究第一書”,它的價值絕不在《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之下,但這並不意味著是在《孔子家語》與“四書”或《孔子家語》與《論語》之間選擇,不是因為哪一個而輕視另一個,不能因為《孔子家語》的價值極高而忽視其他。《孔子家語》是成篇的,如果瞭解《孔子家語》的價值,對《論語》認識的“歧解”就會少很多。

剛才曾海軍先生還講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有一次,孔子研究院舉辦的世界儒學大會上,大家談到這一話題,誰也說服不了誰。那麼,到底它有沒有一個確解?能不能、可不可以說服人?或者有沒有令人信服的依據?大家看這句話:“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一個是“女子”難養,一個是“小人”難養。所謂“小人”,乃與“君子”相對,就是指普通民眾。看《尚書》《逸周書》,其中都提到“小人難保”。我讀黃懷信老師的《逸周書譯注》,其中注解說“養,保也”。後來查找,原來他依據的是《說文解字》,《說文解字》講的很清楚:“保,養也”。為什麼如此解釋呢?這就是對待一般老百姓的態度,“小人難養”原來就是要“敬德保民”,“敬德保民”是周人傳統的政治觀念,只有“敬其德”才能“保其民”,作為在位者、為政者,要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必須敬德。這就是周人“小人難保”的本義。由此,“小人難養”與“女子難養”的意思就不難理解了。為什麼說“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你如果去看《逸周書》的《官人解》這一篇,你就會知道“近”、“遠”、“無怨”是意思,你就不難理解《論語》記載的孔子的意思了。更重要的是,《孔子家語》記有孔子的話:“世舉則民親之,政均則民無怨。故君子蒞民,不臨以高,不道以遠。”又記有曾子的話:“狎甚則相簡,莊甚則不親,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歡,其莊足以成禮。”關於這一個句子的解釋,我已經有詳細的論述,這裡不用再囉嗦了。

我以上所講是為了說明一個問題:如果參照《孔子家語》中的這些“孔子遺說”來理解《論語》中的很多句子,相信《論語》研究會是另外一個樣子。如果我們有一個廣闊的視野,有一個開放的胸襟,理性冷靜地去對待,“論語學”也會帶來人生的改變。我們今天是學術研討會,在學術層面上去探討“論語學”的問題。但是我認為,包括《論語》在內的孔子遺說,它不是在講知識,他是在講價值、講道德,講我們的生命。我們說“論語學”屬於經學的範疇,是因為傳統上《論語》研究就從屬於經學,而且包括《孔子家語》在內的“孔子遺說”也不可等閒視之。這是一個關係到孔子思想義理研究與認識的大問題。

實證研究最終是為了思想的開掘與應用。例如我們會議開幕會上向孔子行鞠躬禮,說大了,這涉及到孔子祭祀問題、涉及到對自己民族文化的態度問題。似乎現在只要提到尊孔、讀經,提到孔廟、祭祀,馬上有人會想到這是不是封建的、落後的、保守的。但孔子、儒家對祭祀的意義講的很清楚,孔子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什麼意思呢?我們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時,《孔子家語》記載的孔子施教“觀之于禮樂”就值得借鑒。如何理解?我認為,這個“祭如在”的這個“如在”很重要,《中庸》也講“如在”。《中庸》說:“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這個“如在”值得細細品味。我們每年都公祭孔子,祭祀孔子是“表演”嗎?有些人去祭祀孔子是為了“表演”,是為了搞一次文化“活動”,這不對。那麼,應該怎樣舉辦這樣的“活動”,是否應該以“如在”的心境去賦予它“神聖”的意義,更多地保持內心的“溫情與敬意”,否則,這樣的祭祀就一點意義都沒有。祭祀孔子和文廟的時候,“如在”就是與孔子、與聖賢哲儒進行對話,祭祀的意義就是與聖賢建立連結,讓我們的心靈深度融入,去體驗、去思考、去感知聖賢的教誨,從而使我們的生命變得有意義。

總之,“論語學”研究應放在中國古代文明的大背景中去考察,應該放在中國學術發展的大視野中去思考,應該放在當今中國文化的特殊時代去省思。我們要正確把握“論語學”的特性和特質,如果不瞭解“論語學”與儒學的背景,不瞭解孔子思想“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述而不作”,不瞭解孔子和儒學的形成有一個廣闊的背景,“論語學”研究就不會有時代的高度。

我們舉行的洙泗論壇今年是第二次。第一次論壇主題是“追隨梁漱溟”,用梁漱溟先生的話講,“孔子以前的中國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裡,孔子以後的中國文化又差不多都從孔子那裡出來。”孔子的意義是什麼?孔子的深度和高度恰恰基於中華文明幾千年的背景,我們對於中國古代文明的研究,與我們進行“論語學”等傳統學術的研究,其間的關聯十分緊密。

根據學者們的期望和要求,我們要儘快成立曲阜的“論語學研究中心”。我們會先先把孔子故里的學術力量團結起來,以後大家就會有更多的機會進行交流。我們可以組織一個學會,如果現在申請學會手續比較複雜的話,可以向中華孔子學會進行申請,看看可否作為中華孔子學會的二級學會。我們還要創辦一個“論語學”研究的刊物,可以以書代刊,不定期出版。

這次會議總體上很成功,我是參會者,也算是主辦方。我代表參加會議的諸位向魏衍華、宋立林二位表示感謝,是他們以個人的“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專項經費主辦並細心組織了會議。此次會議孔子研究院是主辦方,我還可以代表孔子研究院衷心感謝大家的光臨。孔子研究院是研究院幾十位同事的研究院,也應該是包括諸位學者們在內的中國文化研究者們的“家”。孔子研究院等研究機構應該是很好的平臺,這個平臺屬於大家。

謝謝大家!

(作者:楊朝明,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