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傳承與創新,讓民族音樂重新“活”起來

◀古人常用“琴棋書畫”四藝的水準來評價一個人, 而在古代的“學校”——私塾——中, 音樂也是必修課之一。 或許正因為如此, 誕生自民間的音樂逐漸成為文人雅客、皇親貴胄的賞玩,

從江湖之遠走入廟堂之高。

◀到了近現代, 大量的西方文化的湧入, 尤其是新式音樂、流行音樂等音樂文化的廣泛傳播, 傳統的民族音樂受到劇烈衝擊, 開始退出主流舞臺。 最明顯的一個表現莫過於家長更願意讓孩子去學習鋼琴、吉他等西洋樂器。

◀到了九十年代, 民樂趨弱的形式開始發生改變。 音樂演奏家們運用現代編曲的方式重新組合笛、蕭、琴、嗩呐等傳統民樂器, 使之更易於傳播, “新民樂”走入人們的視線。 從老到少, 從中央民樂團到女子十二樂坊,

新民樂的風潮席捲大江南北。

◀新世紀後, 電視劇和電子遊戲配樂的需求逐漸增加, 新民樂可以施展的拳腳更大了, 一批優秀的音樂作品脫穎而出。 傳統樂器與現代樂器碰撞出的新火花, 讓民族音樂自廟堂之上又走回了江湖之中。

◀從八千年前的賈湖鶴骨笛, 到戰國時期的曾侯乙編鐘、魏晉時期阮咸的阮、嵇康的琴, 再到現代改制的鳳首箜篌。 無論用什麼樣的樂器演奏著什麼樣的音樂, 它們無一不是在延續和豐富著中華文化。 音樂並非停滯不前的, 只有不斷的傳承與創新, 才能讓它走得更遠、更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