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最強王朝為何而亡?知道這三件事,所有人都恍然大悟!

關於大明究竟是亡於嘉靖還是亡于萬曆, 關於崇禎是不是個好皇帝, 關於袁崇煥是忠臣還是叛徒, 這些爭論從明末到現在, 一直沒有停止過。

從現在的史料來看, 袁崇煥肯定不是叛徒, 因為就是他取得了對後金戰爭的第一場重大勝利, 也就是甯錦大捷, 連那個只會幹木匠活的明熹宗朱由校也放下錛鑿斧鋸對袁崇煥大加讚賞。

那場戰役中, 駐守皮島的總兵毛文龍也是居功至偉, 連袁崇煥也在上奏中說:“孰知毛文龍徑襲遼陽, 旋兵相應, 使非毛帥搗虛, 錦寧又受敵矣!毛帥雖被創兵折, 然數年牽制之功, 此為最烈!”

也就是說, 要不是毛文龍在敵後襲擾, 甯錦大捷可能就會變成寧錦大擺。 可是後來袁崇煥殺了毛文龍, 崇禎又殺了袁崇煥, 好不容易出來個老漢孫承宗收拾殘局, 又被朝中大臣掣肘, 只好告老還鄉。 戰事糜爛, 內訌不止, 大明不亡才怪。

而拒絕李自成近乎投誠的議和, 等於崇禎為首的大明朝廷, 已經放棄了最後一次機會, 連返照的回光都沒出現, 就那麼一命嗚呼了。

袁崇煥為什麼要殺毛文龍?

袁崇煥曾經很感激毛文龍, 因為毛文龍的牽制, 袁崇煥才在甯錦之戰中一戰成名, 成就了自己“大明對戰後金(即滿清)第一功”。

袁崇煥和毛文龍曾經十分默契地配合作戰, 但是後來為什麼又勢成水火了呢?說到底, 就倆字:權利。

袁崇煥進士出身, 建功立業固然是他畢生的夢想, 但是明末文人內鬥的習氣, 袁崇煥也不能免俗, 他提出的“五年複遼”, 既是“聊慰上意(忽悠崇禎)”, 也是奮鬥目標。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 或者說要自己“竟全功”, 就容不得別人分權力或者分功勞, 而最可能跟他分功勞的, 就是同樣戰功赫赫的毛文龍。

而毛文龍從九歲就失去了父親, 也沒念過啥書, 只考了個武舉人, 是一刀一槍血海裡殺出來的“左都督平遼總兵官”。

毛文龍的根據地, 是自己在後金的後院自己打出來的, 因為後金阻隔, 毛文龍實際是孤軍奮戰在敵後, 自然不會像袁崇煥那樣有充足的後方補給, 所以他要想堅持下去, 就只能靠一些非正常的手段, 比如搶掠——搶後金也搶海盜和海商(其實海上的盜和商也沒啥區別), 比如向過往的海船收保護費。

但是進士出身的袁崇煥不可能理解毛文龍的艱難,

也不會允許毛文龍與自己分庭抗禮(當時毛文龍比袁崇煥級別還高)。 但是既然是掌握了薊遼督師的大印, 袁崇煥就要全軍上下“只有一個聲音”, 而他上任之前, 就已經決定:“毛文龍這個人, 聽話就用, 不聽話就殺。 ”

進士文官出身的袁崇煥要做武舉人出身的遊擊司令毛文龍的思想工作, 當然是雞與鴨講。

袁崇煥雖然給毛文龍定了十二條大罪,但是有十一條都是很扯淡的,因為那些事情明朝的文武官員都在做,有些乾脆就是子虛烏有,真正能殺人的,是那條“結交近侍(說他是閹黨)”——這四個字曾經讓嘉靖殺了內閣首輔夏言。

袁崇煥的證據是毛文龍曾經向魏忠賢行賄,並且給魏忠賢修了生祠。可是雖然大家不知道袁崇煥給沒給魏忠賢行賄,但是袁督師也給魏忠賢修過生祠,還在上奏中說:“廠臣魏忠賢功在社稷,海內之共見共聞,業已銘刻金石。”

這倒不是袁崇煥和毛文龍品格低下,而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你不討好魏忠賢,就拿不到軍餉和武器。

給魏忠賢修過生祠的袁崇煥用“給魏忠賢修生祠”的罪名殺了毛文龍,這就有點搞笑了,不過這也證明了一點:內訌栽贓,不是文官言官的專利,武將也會。

毛文龍被殺,那可真是“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孔有德、耿仲明(三藩裡耿精忠他爹)、尚可喜紛紛降清,成了清軍(或者叫後金軍)的炮兵締造者兼急先鋒,以至於後金能夠跟明軍展開炮戰,全是這三位出的力。

收拾殘局的孫承宗又被誰收拾了?

袁崇煥與毛文龍之間誰是誰非,爭論很大,但孫承宗有能力挽狂瀾於既倒,現在倒是一致公認的。

孫承宗卸職還鄉後,還堅持抗清,面對多鐸的勸降,依然選擇了從容就義,所以他是忠臣,這一點毋庸置疑。

熟讀明史的人都知道,這個孫承宗是個高人,袁崇煥見了他也得叫聲老師,而且他的軍事才能也真的比袁崇煥要高明。

孫承宗前面的戰功咱們就不說了,史書記載孫承宗坐鎮遼東四年期間“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但是兵部不給他兵,工部不給他刀槍,死太監魏忠賢和不是閹党的高第都聯手要搞掉他——反正遼東守住了,這功勞應該自己的嫡系來拿。

於是孫承宗只好回家。

袁崇煥被抓起來之後,寧錦前線一片混亂,崇禎又搬出孫承宗來鎮場子。孫老督師一出馬,馬上就安撫住了袁崇煥舊部,並且很容易就收復了被後金佔領的欒城、遷安、遵化、永平,後金四大貝勒的老大阿敏也差點丟命。

形勢一片大好不是小好,於是崇禎放心地殺掉了袁崇煥——有孫承宗在,你沒用了;於是朝中大臣開始踩孫承宗——戰局好轉,換我的人上去也能立功。

於是孫承宗也被彈劾回家了,而彈劾他的“朝中大臣”是誰,一向獨斷專行的崇禎怎麼耳根子變軟了,有沒有答案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我們已經看到一個如日西山的王朝那種糾纏不清的內訌,和人性極端自私狹隘的醜陋。

孫承宗回家了,毛文龍的舊部叛逃了,袁崇煥的舊部祖大壽內無糧草外無救兵,也投降了。大明朝,沒救了。

崇禎為什麼要拒絕李自成伸出的橄欖枝?

雖然殺了袁崇煥,罷免了孫承宗,但是大明朝也還沒有到非亡不可的地步,因為大明朝還有個李自成。

看到這裡有人要開罵了:大明不是李自成給滅掉的嗎?怎麼到你這兒又成了大明朝最後的希望?

筆者這裡要解釋一下,雖然這解釋在教科書的影響下未必有人信:李自成之所以要造反——這裡應該按規矩說起義,第一是為了吃飽飯,吃飽飯之後還能保住命,第二是能在保住命的基礎上當個大官。

事實上李自成差一點就成功了,在攻陷北京從之前,他先派出了使者,跟崇禎“講和”。

現在想來,李自成是有一些軍事頭腦的,瓦剌打過北京,沒打下來,灰頭土臉地敗了,皇太極也打過,連塊牆磚都沒摸著,也被“勤王”兵馬打跑了,這樣的金城湯池,自己也未必打得下來,就是打下來,損失慘重的自己也未必守得住——吳三桂正往這裡跑呢。

於是李自成向崇禎開出了價碼:你封我個西北王,再給我一百萬軍餉,在國內,我給你剿滅賊寇張獻忠(內遏群寇),然後我再去把皇太極幹掉(外剿清妖)。

崇禎動心了:這是送上門來求招安的宋江呀!可是朝中大臣一致反對:堂堂大明怎麼能跟流寇議和,簽訂城下之盟?我們與李自成不共戴天,再說了,我們上哪找一百萬兩銀子給他?

於是崇禎殺了議和的中間人,而那些“與李自成不共戴天”的“正人君子”、“貞節大臣”,卻爭先恐後地開城迎接李自成去了,這裡面有兵部尚書張縉彥(後來又投降了清軍,現在還有人紀念他,說他是抗清英雄)、成國公朱純臣(居然也配姓朱,居然叫純臣)。

拿不出錢的大臣們,被李自成搜出來七八千萬兩銀子,呵呵,原來不是沒錢,那要看是給誰,怎麼給。

不管明朝曾經如何強大,但是總逃不掉滅亡的命運,這裡面有崇禎的狂妄自大獨斷專行狐疑寡恩,也有滿朝文武道德淪喪極端自私掣肘傾軋,更有陽奉陰違口蜜腹劍兩面三刀,瘋狂內訌,王朝末日,大抵如此。

袁崇煥雖然給毛文龍定了十二條大罪,但是有十一條都是很扯淡的,因為那些事情明朝的文武官員都在做,有些乾脆就是子虛烏有,真正能殺人的,是那條“結交近侍(說他是閹黨)”——這四個字曾經讓嘉靖殺了內閣首輔夏言。

袁崇煥的證據是毛文龍曾經向魏忠賢行賄,並且給魏忠賢修了生祠。可是雖然大家不知道袁崇煥給沒給魏忠賢行賄,但是袁督師也給魏忠賢修過生祠,還在上奏中說:“廠臣魏忠賢功在社稷,海內之共見共聞,業已銘刻金石。”

這倒不是袁崇煥和毛文龍品格低下,而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你不討好魏忠賢,就拿不到軍餉和武器。

給魏忠賢修過生祠的袁崇煥用“給魏忠賢修生祠”的罪名殺了毛文龍,這就有點搞笑了,不過這也證明了一點:內訌栽贓,不是文官言官的專利,武將也會。

毛文龍被殺,那可真是“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孔有德、耿仲明(三藩裡耿精忠他爹)、尚可喜紛紛降清,成了清軍(或者叫後金軍)的炮兵締造者兼急先鋒,以至於後金能夠跟明軍展開炮戰,全是這三位出的力。

收拾殘局的孫承宗又被誰收拾了?

袁崇煥與毛文龍之間誰是誰非,爭論很大,但孫承宗有能力挽狂瀾於既倒,現在倒是一致公認的。

孫承宗卸職還鄉後,還堅持抗清,面對多鐸的勸降,依然選擇了從容就義,所以他是忠臣,這一點毋庸置疑。

熟讀明史的人都知道,這個孫承宗是個高人,袁崇煥見了他也得叫聲老師,而且他的軍事才能也真的比袁崇煥要高明。

孫承宗前面的戰功咱們就不說了,史書記載孫承宗坐鎮遼東四年期間“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但是兵部不給他兵,工部不給他刀槍,死太監魏忠賢和不是閹党的高第都聯手要搞掉他——反正遼東守住了,這功勞應該自己的嫡系來拿。

於是孫承宗只好回家。

袁崇煥被抓起來之後,寧錦前線一片混亂,崇禎又搬出孫承宗來鎮場子。孫老督師一出馬,馬上就安撫住了袁崇煥舊部,並且很容易就收復了被後金佔領的欒城、遷安、遵化、永平,後金四大貝勒的老大阿敏也差點丟命。

形勢一片大好不是小好,於是崇禎放心地殺掉了袁崇煥——有孫承宗在,你沒用了;於是朝中大臣開始踩孫承宗——戰局好轉,換我的人上去也能立功。

於是孫承宗也被彈劾回家了,而彈劾他的“朝中大臣”是誰,一向獨斷專行的崇禎怎麼耳根子變軟了,有沒有答案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我們已經看到一個如日西山的王朝那種糾纏不清的內訌,和人性極端自私狹隘的醜陋。

孫承宗回家了,毛文龍的舊部叛逃了,袁崇煥的舊部祖大壽內無糧草外無救兵,也投降了。大明朝,沒救了。

崇禎為什麼要拒絕李自成伸出的橄欖枝?

雖然殺了袁崇煥,罷免了孫承宗,但是大明朝也還沒有到非亡不可的地步,因為大明朝還有個李自成。

看到這裡有人要開罵了:大明不是李自成給滅掉的嗎?怎麼到你這兒又成了大明朝最後的希望?

筆者這裡要解釋一下,雖然這解釋在教科書的影響下未必有人信:李自成之所以要造反——這裡應該按規矩說起義,第一是為了吃飽飯,吃飽飯之後還能保住命,第二是能在保住命的基礎上當個大官。

事實上李自成差一點就成功了,在攻陷北京從之前,他先派出了使者,跟崇禎“講和”。

現在想來,李自成是有一些軍事頭腦的,瓦剌打過北京,沒打下來,灰頭土臉地敗了,皇太極也打過,連塊牆磚都沒摸著,也被“勤王”兵馬打跑了,這樣的金城湯池,自己也未必打得下來,就是打下來,損失慘重的自己也未必守得住——吳三桂正往這裡跑呢。

於是李自成向崇禎開出了價碼:你封我個西北王,再給我一百萬軍餉,在國內,我給你剿滅賊寇張獻忠(內遏群寇),然後我再去把皇太極幹掉(外剿清妖)。

崇禎動心了:這是送上門來求招安的宋江呀!可是朝中大臣一致反對:堂堂大明怎麼能跟流寇議和,簽訂城下之盟?我們與李自成不共戴天,再說了,我們上哪找一百萬兩銀子給他?

於是崇禎殺了議和的中間人,而那些“與李自成不共戴天”的“正人君子”、“貞節大臣”,卻爭先恐後地開城迎接李自成去了,這裡面有兵部尚書張縉彥(後來又投降了清軍,現在還有人紀念他,說他是抗清英雄)、成國公朱純臣(居然也配姓朱,居然叫純臣)。

拿不出錢的大臣們,被李自成搜出來七八千萬兩銀子,呵呵,原來不是沒錢,那要看是給誰,怎麼給。

不管明朝曾經如何強大,但是總逃不掉滅亡的命運,這裡面有崇禎的狂妄自大獨斷專行狐疑寡恩,也有滿朝文武道德淪喪極端自私掣肘傾軋,更有陽奉陰違口蜜腹劍兩面三刀,瘋狂內訌,王朝末日,大抵如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