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東風日產和東風南方:兩個狼性創業者的生態共贏邏輯

站在東風南方的大樓上, 可以清晰瞥見東風日產花都工廠, 兩者之間只不過相隔一個街區。 坐在我對面的東風南方總經理李軍, 截止目前, 他職業生涯的“前半生”都在東風日產度過, 於2014年履新東風南方。

達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即使看起來, 他工作上的變動只不過是從一個街區搬到了另外一街區, 但他認為“從東風日產到東風南方, 最大的轉變就是從甲方變成乙方。 ”

不過在他的定義裡, 乙方並不是外界解讀的畢恭畢敬的態度, 更多的是做好服務的心態, “除了專案的完美執行, 價值更多來自于通過服務創造的價值。 ”

今年可以說是李軍履職東風南方之後, 帶領團隊讓“價值”得到全面提升的一年。

2017年12月26日10時, 深圳東風南方華瑞店, 銷售員將一把簇新的天籟車鑰匙鄭重地交到客戶手中, 這一刻, 東風南方又迎來一個非凡的時刻——東風南方年度新車銷量突破20萬輛。

李軍回憶說, 在中國汽車市場微增長的當下, 上半年東風南方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 為了讓大家能夠容易記, 而且主題更加突出, 稱之為叫“123”。

李軍解釋說, “1”, 是指收益上全集團超過十個億, “2”是指銷量是要達到20萬輛, “3則是營業收入要超過300個億。

這些頗具挑戰性的資料, 並不是東風南方憑空臆想出來的, 李軍認為這是綜合了今年市場的預判做出的目標, “實際上主機廠對我們銷量目標的要求沒有這麼高。 ”

目前中國車市微增長已是常態, 保持持續增長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更何況去挑戰一個更高的目標。

談及為什麼要設定稍高的目標, 李軍說, “我想以東風南方崇尚挑戰的隊伍, 加上我們累積銷量已過一百萬台, 我們需要給大家設定有方向感的目標。 ”

事實上, 20萬的銷售目標並不是在年初設定的, 而是在李軍在看到上半年良好業績勢頭而做出的調整, “在一個關鍵的時間點上, 我們需要統一東風南方上下團隊意志, 讓大家知道該往什麼方向走,

為了什麼而努力。 ”

在半年的工作會上, 李軍反復提到一組詞語:全力奮戰, 不留遺憾。

“老實說, 當時大家感到很有壓力, 存在很多困難。 但是我們通過各方面的溝通來統一思想, 最終, 大家覺得既然這樣, 就奔著這個方向和目標去做。 ”

在筆者看來, 東風南方既是務實穩健的, 又是奮勇爭先的, 兩者看似矛盾, 但在這家公司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這大概就是和東風日產一脈相承的狼性文化使然。

李軍在東風日產工作超過10年, 富有挑戰精神的狼性文化自然也深入其骨髓。

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最終挑戰成功。

東風日產構築生態催生“經銷強軍”

事實上, 東風南方挑戰目標的達成, 側面上也折射出東風日產的成功。 截止12月24日, 東風日產已達成108萬輛的年度銷量目標。

從2015年開始, 東風日產已形成穩健的百萬俱樂部。 日臻完善的生態體系, 亦離不開諸如東風南方、常州中天、湖南蘭天等強大的經銷商集團軍。 隨著時代的發展, 東風日產憑藉對市場環境、消費體系的快速反應能力, 努力將創新理念滲透在每一次實踐中,因而也帶動合作經銷商集團走上創新之路,同時也是條被驗證過的成功之路。

在中國汽車市場微增長的大背景下,東風南方仍然能夠快速增長,除了自身的努力,也離不開東風日產以創新生態推動優化管道改革。

從結果導向來看,東風南方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16年,東風南方從1到100萬輛,其長成了體量龐大的鯨魚。

“從第一台車開始賣起,賣到累計100萬台,尤其最近幾年,我們都達成跑贏大盤的增長,參與其中有一點小小的自豪。”李軍如是說。

但他並沒有過多沉浸於這樣的喜悅當中,他承認說自己是一個有危機感的人,“有這了這一百萬輛”,他考慮“下一個百萬應該怎麼去做”,已經達成的這一百萬,在他看來是:給到你更多的想像空間和上攻的能量。

市場的規律就是這樣,當你長成鯨魚,便能迅速暢遊到下一個領域。

那東風南方為什麼長成鯨魚的,它吸取哪些有價值的養分,在中國汽車經銷商集團軍中佔據了“頭部大號”的位置。

在李軍看來,東風南方的成功,就是東風日產創新生態的成功,其每一次的創新,都能很直接回饋到經銷商身上,而且絕大多數帶來了非常正面的效果。

比如今年東風日產數營先鋒企業號板塊的搭建和運營,邁出了經銷商數營自主學習模式及平臺搭建第一步,極大推動經銷商業務管理互聯網+化。

不僅如此,還推出用戶畫像應用,通過科學建立客戶畫像模型,打破行業無差別線索管理模式,提高了經銷商對銷售線索的跟進效率。

資料顯示,截止今年11月份,東風日產數字行銷整體銷量貢獻度從2016年的20%提高至25%,並實現連續5年高品質增長,同時意味著100萬台的新車銷量中,其中至少有25萬台來自數字行銷平臺的貢獻。

這些科技手段的全面普及,讓每個合作經銷商都受益無窮,銷售業績自然也就水漲船高,也推動了東風日產整個大盤持續上揚。

2017年東風日產終端零售1122407輛(含進口車),同比增長10.6%;批發1110660輛(含進口車),同比增長10.3%,自2015年首次跨越百萬以來,東風日產銷量已連續三年突破百萬量級,且每年均創造新的記錄。

東風南方的成功密碼和東風日產一脈相承

不可否認的是,除了主機廠的創新生態,每個經銷商集團軍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都有經營上的成功之道。

在李軍看來,東風南方內部的成功秘訣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創業基因,還有一個是創新機制。

“比如說,東風南方現在有很多的事業板塊,最初都是一個人看到的商業機會,然後帶著一幫團隊,殺出一條血路,創造出能夠在市場上生存的商業模式,最後形成了一片事業。”

“最早開始做物流、做IT、做專營店的這些人,以及現在新事業板塊的內容,大概都是這個邏輯。”

只要有商業機會,就給充分的信任和授權,帶著一幫團隊,殺出一條血路,創造出一個能夠在市場上生存的商業模式,最後形成了一片事業。

雖然只是輕描淡寫的幾句,但是快准狠的創業基因,以及富有變化的創新機制表露無遺。

這何嘗又不是東風日產一直以來的成功之道呢,似乎每一個相對成功的東風日產經銷商都具備這樣的特質。

在筆者看來,自東風日產創建以來,每一家合作品牌經銷商,都應該是認同並追隨該公司快准狠的狼性企業文化,才會達成最終的合作。所以,東風日產經銷商天生狼性,天生創業家,甚至天生冒險家。

中天汽車董事長陳逸構就是從風神藍鳥的二網經銷商起家的。2003年,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正式成立,陳逸構順利拿到了經銷商授權,加入到東風日產經銷商的大家庭中。

隨後,中天汽車以兩年一跨三年一邁的節奏,以常州市為中心,僅日產品牌已形成5家專營店和3家二網規模。2016年,中天汽車集團產值達17.5億元。

中天在當地的市場份額僅次於大眾品牌,並連續13年蟬聯全國十佳汽車服務商的榮譽。

東風日產總是願意把機會留給那些敢於搏命,甚至是敢於冒險的人。東風南方在經營管理上,同樣秉承這樣的理念。

作為擁有汽車143家4S店(截至2017年12月底),員工數量近1.5萬人的東風南方,公司很早就自成一套的管理絕招。“該管的管住管好,要放的放全放活。”

聽上去跟打油詩似的,但實際上卻是簡潔高效的管理方針。

人,是第一要管住的。“總經理的選拔、任用、考核,在東風南方是相當嚴格的。”其次比如建店、買地、資金等方面也是屬於管住管好的範疇,“要跟著集團戰略走”。

除開這些,各個市場具體怎麼玩,就全看各地團隊自憑本事了。

一個叫黎志文的廣東小夥兒,在西雙版納“創業”的故事,非常具有代表性。

這位廣東小夥兒是東風南方新晉成長起來的一員4S店總經理,年中聽說西雙版納要建店,自告奮勇地想去一試身手。

想要機會?給!

於是這個廣東小夥兒就單槍匹馬地去到了西雙版納。三個月的時間,公司註冊、員工招聘、職業培訓、獨立面對工商稅務等部門……就能開始賣車了。

“當時,他們的宿舍和食堂都還沒弄好,但一個月能賣30台車。”李軍也挺感慨,“一間專營店雖然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大大小小裡裡外外的事情,跟經營一家公司是一樣的。”

黎志文身上折射出的,正是融入東風南方血液中的創業心態。“真的是甘做革命一塊磚,東西南北任哪搬。”

李軍向車談會表示,像黎志文這樣的創業積極分子,在東風南方有很多,有好些辣媽還帶著小孩去開闢新的市場,“非常拼命。”

“這些專營店總經理們,只要向他所在片區負責人彙報,就可以決定這個事情,不需要層層上報。”

這個看起來比較簡單,但是實際上執行的話不容易,“我們會充分放權,當然我們要一個結果,比如一年的利潤指標、銷量指標,不能自以為是。我們有嚴格的審計制度和風險防控機制,要按照規則做。”

“不同的經營團隊,經營結果千差萬別。我們也有淘汰機制,就是以結果為導向。如果沒有淘汰,就沒有所謂的狼性文化。”李軍說。

生態自平衡機制讓廠商關係和諧共贏

事實上,東風南方之所以敢鼓勵員工去開疆拓土,其背後是東風日產構築的生態自平衡機制在發生作用。

立足百萬之巔的東風日產,一直遵循平衡之道,構建生態自平衡機制,於繁複多變的市場格局中,謀求廠家、經銷商、消費者三方和諧發展。

比如建立廠家幫扶措施,東風日產引進協力廠商諮詢機構進行單店幫扶,啟動一線督導對經銷商進行一對一幫扶,通過準確分析經銷商數據、建立盈利模型等方式,説明經銷商投資突破管理瓶頸,進行經營理念培訓,提升經銷商管理理念與管理水準。

鼓勵並授權中小經銷商新開專營店,並優化經銷商培訓機制,導入評價體系,建立能力模型,安排多樣化培訓課程,包括自我成長式智慧化學習體系、培訓中心、弱區呼叫培訓、領航員計畫等,有針對性地提升團隊成員的能力。

再比如,東風日產綜合考慮市場發展因素,通過科學模型,精准提車需求,提前制定生產計畫努力達成產銷平衡,提高經銷商收益,讓整個管道體系變得更加的健康、從容。

這些積極有效的機制,讓廠家和經銷商的關係,一方面達到了平衡,另一方面也是促進了效率。

“東風南方是一個極其重視效率的公司,面對充分競爭的市場,在具體經營活動中,不可能碰到問題以後,層層彙報,然後我們再開會決策,這樣的話整個市場機會都沒有。”李軍說。

“可以當天上午決定的事情,我們不能當天下午才決定。把經營權放活,要結果。我們要的結果基於對這個市場判斷,基於大量的資料分析,以及歷史情況的把握。我相信我要的結果,是他經過多大的努力才能達到,我們有基本次序。然後他通過總部的授權機制,大膽做經營決策。”

正是因為東風日產有靈活的生態自平衡機制,東風南方才可以放膽去鼓勵員工抓住新的商機,開闢新的市場。

在筆者看來,東風日產生態的商業邏輯是簡單的,但同時也是務實的——“只有哪裡有市場機會,就殺到哪裡去;而且多以機動小團隊作戰為主,大後方作為支撐。”

“一切從實際出發,從行業發展規律及消費者需求出發。”持續增長的東風日產以結果證明了它的商業邏輯是對的。

正因為有了如同東風日產這樣的廠家,東風南方才沒有了後顧之憂。

談到東風南方和東風日產、東風啟辰關係三者之間的關係,李軍總結說,過去有三句話來表達,第一個叫子弟兵或者主力軍,第二個叫消防隊,第三個叫試驗田。

“所謂子弟兵或者叫主力軍也好,需要你完成任務的時候,你要衝在前面,比如說當廠家出現困難的時候,需要你作為經銷商去率先發力,去帶頭配合廠家的時候,那你必須沖在前面。比如在2015年沖百萬,這個是比較關鍵的那個時候,很多經銷商都是按照100%達成目標,但是我們都是按照130%達成目標。百萬輛是我們大家共同的事業。”

作為試驗田來講,因為東風南方有創業和創新的氛圍,“一些新的行銷模式和做法,會把這裡當作試驗田、孵化器。還不知道行不行的時候,拿過來做實驗去驗證,拿著去試錯,行就去推廣。我們會考慮各種可能性,大部分都還是比較成功的。”李軍說。

包括後來消費者所熟知的、E租車、出險代步車、保險管家、車巴巴等,在沒有推廣之前,都是先在東風南方內部進行驗證。

李軍說,東風日產跨越百萬之後,“我們之間的廠商關係也是有變化的,溝通變得更加便捷。”

“站在經銷商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我們要真正做到廠商共贏,比過去要更快一些,更加務實一點。”

“這就是大環境所決定的,也是我們通過這2017年政策調整越來越感受到的。因為廠家和供應商,是合作關係,是共贏的關係。認識到這一點,而且實實在在做到這一點,那廠商的關係就會變得很好。只是知道,但沒有做到,那關係就變得很差。”李軍補充說。

事實上,不僅共贏的關係,東風南方和東風日產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個健康的生態圈。

兩個公司旗下的各個業務板塊,都緊緊地卯合,都是生態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每一個零件都能高效運轉,這個構築在兩者之間的,看不見的,強大的機構才會發揮最大價值。

東風南方和東風日產達到“魚和水”的融洽關係,只是東風日產和近千家經銷商生態共建的一個縮影,也應該體現雙方生態重要性的一個有力明證。

這也是為什麼,近三年,東風日產專營店盈利率持續攀升的原因。

目前,東風日產已經從追求爆發、速度的“百米短跑”狀態,轉變為比拼耐力與韌性的“馬拉松”。在這個階段,平衡、穩健地發展就變得尤為重要。

怎麼才能達到平衡,東風日產的應對戰略是:生態。通過構建健康穩健的,可以自我調節,可以升級反覆運算的生態系統,讓公司內部,讓公司和經銷商的關係,更加有效精准融洽。

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敢為人先的東風日產,通過快速行動,目前已經打開了局面,並和品牌經銷商嘗到了其帶來的甜頭。

沃爾瑪創始人山姆•沃爾頓的信條是快速行動和不斷試錯,亞馬遜的創始人傑夫•貝索斯也把這句話當成自己的行動準則。

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做到了卓越,顯然,不管是東風日產,還是東風南方,它們在汽車業態下也可以說做到了優秀。

但它們肯定不會滿足,因為它們知道優秀和卓越之間,還有距離。一個狼性的創業者,永遠不會止步不前,哪怕它做到了卓越。

構築生態圈,看起來,最有可能成為東風日產達到卓越的那塊踏腳石。

努力將創新理念滲透在每一次實踐中,因而也帶動合作經銷商集團走上創新之路,同時也是條被驗證過的成功之路。

在中國汽車市場微增長的大背景下,東風南方仍然能夠快速增長,除了自身的努力,也離不開東風日產以創新生態推動優化管道改革。

從結果導向來看,東風南方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16年,東風南方從1到100萬輛,其長成了體量龐大的鯨魚。

“從第一台車開始賣起,賣到累計100萬台,尤其最近幾年,我們都達成跑贏大盤的增長,參與其中有一點小小的自豪。”李軍如是說。

但他並沒有過多沉浸於這樣的喜悅當中,他承認說自己是一個有危機感的人,“有這了這一百萬輛”,他考慮“下一個百萬應該怎麼去做”,已經達成的這一百萬,在他看來是:給到你更多的想像空間和上攻的能量。

市場的規律就是這樣,當你長成鯨魚,便能迅速暢遊到下一個領域。

那東風南方為什麼長成鯨魚的,它吸取哪些有價值的養分,在中國汽車經銷商集團軍中佔據了“頭部大號”的位置。

在李軍看來,東風南方的成功,就是東風日產創新生態的成功,其每一次的創新,都能很直接回饋到經銷商身上,而且絕大多數帶來了非常正面的效果。

比如今年東風日產數營先鋒企業號板塊的搭建和運營,邁出了經銷商數營自主學習模式及平臺搭建第一步,極大推動經銷商業務管理互聯網+化。

不僅如此,還推出用戶畫像應用,通過科學建立客戶畫像模型,打破行業無差別線索管理模式,提高了經銷商對銷售線索的跟進效率。

資料顯示,截止今年11月份,東風日產數字行銷整體銷量貢獻度從2016年的20%提高至25%,並實現連續5年高品質增長,同時意味著100萬台的新車銷量中,其中至少有25萬台來自數字行銷平臺的貢獻。

這些科技手段的全面普及,讓每個合作經銷商都受益無窮,銷售業績自然也就水漲船高,也推動了東風日產整個大盤持續上揚。

2017年東風日產終端零售1122407輛(含進口車),同比增長10.6%;批發1110660輛(含進口車),同比增長10.3%,自2015年首次跨越百萬以來,東風日產銷量已連續三年突破百萬量級,且每年均創造新的記錄。

東風南方的成功密碼和東風日產一脈相承

不可否認的是,除了主機廠的創新生態,每個經銷商集團軍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都有經營上的成功之道。

在李軍看來,東風南方內部的成功秘訣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創業基因,還有一個是創新機制。

“比如說,東風南方現在有很多的事業板塊,最初都是一個人看到的商業機會,然後帶著一幫團隊,殺出一條血路,創造出能夠在市場上生存的商業模式,最後形成了一片事業。”

“最早開始做物流、做IT、做專營店的這些人,以及現在新事業板塊的內容,大概都是這個邏輯。”

只要有商業機會,就給充分的信任和授權,帶著一幫團隊,殺出一條血路,創造出一個能夠在市場上生存的商業模式,最後形成了一片事業。

雖然只是輕描淡寫的幾句,但是快准狠的創業基因,以及富有變化的創新機制表露無遺。

這何嘗又不是東風日產一直以來的成功之道呢,似乎每一個相對成功的東風日產經銷商都具備這樣的特質。

在筆者看來,自東風日產創建以來,每一家合作品牌經銷商,都應該是認同並追隨該公司快准狠的狼性企業文化,才會達成最終的合作。所以,東風日產經銷商天生狼性,天生創業家,甚至天生冒險家。

中天汽車董事長陳逸構就是從風神藍鳥的二網經銷商起家的。2003年,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正式成立,陳逸構順利拿到了經銷商授權,加入到東風日產經銷商的大家庭中。

隨後,中天汽車以兩年一跨三年一邁的節奏,以常州市為中心,僅日產品牌已形成5家專營店和3家二網規模。2016年,中天汽車集團產值達17.5億元。

中天在當地的市場份額僅次於大眾品牌,並連續13年蟬聯全國十佳汽車服務商的榮譽。

東風日產總是願意把機會留給那些敢於搏命,甚至是敢於冒險的人。東風南方在經營管理上,同樣秉承這樣的理念。

作為擁有汽車143家4S店(截至2017年12月底),員工數量近1.5萬人的東風南方,公司很早就自成一套的管理絕招。“該管的管住管好,要放的放全放活。”

聽上去跟打油詩似的,但實際上卻是簡潔高效的管理方針。

人,是第一要管住的。“總經理的選拔、任用、考核,在東風南方是相當嚴格的。”其次比如建店、買地、資金等方面也是屬於管住管好的範疇,“要跟著集團戰略走”。

除開這些,各個市場具體怎麼玩,就全看各地團隊自憑本事了。

一個叫黎志文的廣東小夥兒,在西雙版納“創業”的故事,非常具有代表性。

這位廣東小夥兒是東風南方新晉成長起來的一員4S店總經理,年中聽說西雙版納要建店,自告奮勇地想去一試身手。

想要機會?給!

於是這個廣東小夥兒就單槍匹馬地去到了西雙版納。三個月的時間,公司註冊、員工招聘、職業培訓、獨立面對工商稅務等部門……就能開始賣車了。

“當時,他們的宿舍和食堂都還沒弄好,但一個月能賣30台車。”李軍也挺感慨,“一間專營店雖然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大大小小裡裡外外的事情,跟經營一家公司是一樣的。”

黎志文身上折射出的,正是融入東風南方血液中的創業心態。“真的是甘做革命一塊磚,東西南北任哪搬。”

李軍向車談會表示,像黎志文這樣的創業積極分子,在東風南方有很多,有好些辣媽還帶著小孩去開闢新的市場,“非常拼命。”

“這些專營店總經理們,只要向他所在片區負責人彙報,就可以決定這個事情,不需要層層上報。”

這個看起來比較簡單,但是實際上執行的話不容易,“我們會充分放權,當然我們要一個結果,比如一年的利潤指標、銷量指標,不能自以為是。我們有嚴格的審計制度和風險防控機制,要按照規則做。”

“不同的經營團隊,經營結果千差萬別。我們也有淘汰機制,就是以結果為導向。如果沒有淘汰,就沒有所謂的狼性文化。”李軍說。

生態自平衡機制讓廠商關係和諧共贏

事實上,東風南方之所以敢鼓勵員工去開疆拓土,其背後是東風日產構築的生態自平衡機制在發生作用。

立足百萬之巔的東風日產,一直遵循平衡之道,構建生態自平衡機制,於繁複多變的市場格局中,謀求廠家、經銷商、消費者三方和諧發展。

比如建立廠家幫扶措施,東風日產引進協力廠商諮詢機構進行單店幫扶,啟動一線督導對經銷商進行一對一幫扶,通過準確分析經銷商數據、建立盈利模型等方式,説明經銷商投資突破管理瓶頸,進行經營理念培訓,提升經銷商管理理念與管理水準。

鼓勵並授權中小經銷商新開專營店,並優化經銷商培訓機制,導入評價體系,建立能力模型,安排多樣化培訓課程,包括自我成長式智慧化學習體系、培訓中心、弱區呼叫培訓、領航員計畫等,有針對性地提升團隊成員的能力。

再比如,東風日產綜合考慮市場發展因素,通過科學模型,精准提車需求,提前制定生產計畫努力達成產銷平衡,提高經銷商收益,讓整個管道體系變得更加的健康、從容。

這些積極有效的機制,讓廠家和經銷商的關係,一方面達到了平衡,另一方面也是促進了效率。

“東風南方是一個極其重視效率的公司,面對充分競爭的市場,在具體經營活動中,不可能碰到問題以後,層層彙報,然後我們再開會決策,這樣的話整個市場機會都沒有。”李軍說。

“可以當天上午決定的事情,我們不能當天下午才決定。把經營權放活,要結果。我們要的結果基於對這個市場判斷,基於大量的資料分析,以及歷史情況的把握。我相信我要的結果,是他經過多大的努力才能達到,我們有基本次序。然後他通過總部的授權機制,大膽做經營決策。”

正是因為東風日產有靈活的生態自平衡機制,東風南方才可以放膽去鼓勵員工抓住新的商機,開闢新的市場。

在筆者看來,東風日產生態的商業邏輯是簡單的,但同時也是務實的——“只有哪裡有市場機會,就殺到哪裡去;而且多以機動小團隊作戰為主,大後方作為支撐。”

“一切從實際出發,從行業發展規律及消費者需求出發。”持續增長的東風日產以結果證明了它的商業邏輯是對的。

正因為有了如同東風日產這樣的廠家,東風南方才沒有了後顧之憂。

談到東風南方和東風日產、東風啟辰關係三者之間的關係,李軍總結說,過去有三句話來表達,第一個叫子弟兵或者主力軍,第二個叫消防隊,第三個叫試驗田。

“所謂子弟兵或者叫主力軍也好,需要你完成任務的時候,你要衝在前面,比如說當廠家出現困難的時候,需要你作為經銷商去率先發力,去帶頭配合廠家的時候,那你必須沖在前面。比如在2015年沖百萬,這個是比較關鍵的那個時候,很多經銷商都是按照100%達成目標,但是我們都是按照130%達成目標。百萬輛是我們大家共同的事業。”

作為試驗田來講,因為東風南方有創業和創新的氛圍,“一些新的行銷模式和做法,會把這裡當作試驗田、孵化器。還不知道行不行的時候,拿過來做實驗去驗證,拿著去試錯,行就去推廣。我們會考慮各種可能性,大部分都還是比較成功的。”李軍說。

包括後來消費者所熟知的、E租車、出險代步車、保險管家、車巴巴等,在沒有推廣之前,都是先在東風南方內部進行驗證。

李軍說,東風日產跨越百萬之後,“我們之間的廠商關係也是有變化的,溝通變得更加便捷。”

“站在經銷商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我們要真正做到廠商共贏,比過去要更快一些,更加務實一點。”

“這就是大環境所決定的,也是我們通過這2017年政策調整越來越感受到的。因為廠家和供應商,是合作關係,是共贏的關係。認識到這一點,而且實實在在做到這一點,那廠商的關係就會變得很好。只是知道,但沒有做到,那關係就變得很差。”李軍補充說。

事實上,不僅共贏的關係,東風南方和東風日產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個健康的生態圈。

兩個公司旗下的各個業務板塊,都緊緊地卯合,都是生態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每一個零件都能高效運轉,這個構築在兩者之間的,看不見的,強大的機構才會發揮最大價值。

東風南方和東風日產達到“魚和水”的融洽關係,只是東風日產和近千家經銷商生態共建的一個縮影,也應該體現雙方生態重要性的一個有力明證。

這也是為什麼,近三年,東風日產專營店盈利率持續攀升的原因。

目前,東風日產已經從追求爆發、速度的“百米短跑”狀態,轉變為比拼耐力與韌性的“馬拉松”。在這個階段,平衡、穩健地發展就變得尤為重要。

怎麼才能達到平衡,東風日產的應對戰略是:生態。通過構建健康穩健的,可以自我調節,可以升級反覆運算的生態系統,讓公司內部,讓公司和經銷商的關係,更加有效精准融洽。

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敢為人先的東風日產,通過快速行動,目前已經打開了局面,並和品牌經銷商嘗到了其帶來的甜頭。

沃爾瑪創始人山姆•沃爾頓的信條是快速行動和不斷試錯,亞馬遜的創始人傑夫•貝索斯也把這句話當成自己的行動準則。

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做到了卓越,顯然,不管是東風日產,還是東風南方,它們在汽車業態下也可以說做到了優秀。

但它們肯定不會滿足,因為它們知道優秀和卓越之間,還有距離。一個狼性的創業者,永遠不會止步不前,哪怕它做到了卓越。

構築生態圈,看起來,最有可能成為東風日產達到卓越的那塊踏腳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