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券商成績單出爐 中信證券龍頭地位遭挑戰

時代週報記者 盛瀟嵐 發自上海

一年一度的券商年報季正接近收尾期。

截至4月8日, 券商板塊內已有19家券商公佈了2016年成績單。 由於市場整體狀態較上一年低迷, 2016年大部分券商的營收和淨利潤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其中, 長期盤踞在龍頭老大地位的中信證券繼續保持行業優勢, 在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總額中排名第一, 但同比大幅下降。 2016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80.0億元, 同比下滑32.16%;歸屬于母公司股東淨利潤103.65億元, 同比下滑47.65%。 其中淨利潤降幅接近腰斬。

自2006年中信證券正式超越中金公司成為券商淨利潤老大,

且已經連續蟬聯了10年券商業績冠軍, 但這種領先優勢在2016年大幅收窄, 面臨挑戰。 2016年中信證券淨利潤僅比第二名國泰君安多5.24億元。 而隨著國泰君安11.96億股港股的發行將促進業務的擴張, 未來中信證券領先地位將進一步承壓。

不過, 業內人士仍看好中信證券的發展潛力, 上海一家中型券商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中信證券在遭遇重大挫折後業績呈現出相對滯緩是符合預期的, 但中信證券仍然保持住了行業第一的位置, 中信證券無論是行業地位還是業務實力, 仍然在行業前列。 ”

國泰君安追趕

根據已披露的19家上市券商年報, 在歸屬母公司淨利潤排名中, 中信證券、國泰君安、海通證券、廣發證券、華泰證券分別以103.65億元、98.41億元、80.43億元、80.3億元、62.7億元位列最賺錢的前五大券商。

在營業收入排名中, 排名前五的券商仍然是上述5家券商, 其中海通證券與國泰君安的排位對調, 分列營收第二、三位。

根據上述資料可以看出, 中信證券營業收入、歸母公司淨利潤和歸母淨資產排名均為行業第一, 但與第二名的差距已大幅縮小。 淨利潤排名中, 中信證券與國泰君安的差距已縮小至約5億元, 而在2015年, 上述兩大券商淨利潤之差則達41億元, 中信證券多年以來的淨利潤龍頭地位正遭遇壓力。 此外, 國泰君安11.96億股港股的發行將促進業務的擴張, 未來中信證券在淨利潤的領先地位或將繼續受到國泰君安的挑戰。

不僅淨利潤差距縮小, 同比下滑幅度中,

國泰君安也優於中信證券。 中信證券發佈的年報資訊顯示, 2016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80.0億元, 同比下滑32.16%;歸屬于母公司股東淨利潤103.65億元, 同比下滑47.65%。 而國泰君安的年報資料顯示, 2016年, 國泰君安證券全年營業收入為257億元, 同比減少31.47%;淨利潤為98億元, 同比減少37.32%。

根據之前中國證券業協會的統計, 證券公司未經審計財務報表顯示, 129家證券公司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3279.94億元, 同比下降42.97%, 實現淨利潤1234.45億元, 同比下降49.57%。 也就是說, 中信證券淨利潤降速與行業平均幾乎持平, 而國泰君安則顯著優於行業平均, 此外, 兩家券商的營收下降速率均優於行業平均。

太平洋證券分析師魏濤在研報中指出, 中信證券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於經紀業務和自營業務。

中信證券2016年104億元的利潤較上年減少了94億元, 其中, 經紀業務手續費收入減少了89億元, 同比下降48%;投資淨收益減少了88億元, 同比下降47%。 魏濤認為:“經紀業務手續費的減少核心是行業性因素, 市場交易量下降了近50%;投資收益的減少, 主要是年初和年末市場均意外波動, 自營操作難度較大。 ”

同時, 雖然投資收益降幅超過4成, 但在19家券商中, 中信證券是唯一證券投資收益超過百億的券商, 達到100.28億元。 中國證券業協會的統計資料顯示, 2016年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1052.95億元, 同比下滑60.87%;證券投資收益(含公允價值變動)568.47億元, 下滑59.78%;利息淨收入381.79億元, 同比減少35%。

此外, 中信證券全年代理股票基金交易總額14.92萬億元, 市場份額由6.43%降至5.72%, 下滑明顯;代理買賣手續費淨收入市場份額5.31%,

排名升至第二。 但從盈利結構上來說, 中信證券對經紀業務的依賴度在降低, 投行資管的收入利潤貢獻大幅提高。 年報顯示, 2016年公司分別實現經紀、資管、投資、投行和其他業務收入121.12億元、71.61億元、48.86億元、52.54億元和85.90億元, 收入貢獻分別為31.87%、18.84%、12.86%、13.83%和22.60%;其中, 資管和投行的收入貢獻分別提升5.05個和5.75個百分點, 利潤貢獻則分別提升9.49個和7.57個百分點至14.14%和17.43%。

其中, 中信證券的投行業務尤為突出, 且具有充足的項目資源儲備。 中信證券2016年實現IPO、再融資和債券融資規模分別為119億元、2289億元和3797億元, 分別同比-1.60%、+38.51%和-1.55%, 股權、債券和並購規模市占率分別為11.76%、2.55%和14.15%, 均位居行業領先梯隊;此外, 中信證券IPO、再融資和並購項目儲備分別為47、25、2個, 排名位居行業前列, 具備很強的增長潛力。

風控與業績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19家上市券商年報披露,券商高管薪酬情況也浮出水面,共有3位高管年薪超過千萬。排名第一的是海通證券總經理助理林湧,其2016年稅前薪酬為1549.40萬元;排名第二的是中信證券原執行董事殷可,其2016年稅前報酬達1350.50萬港元(約合人民幣1208.04萬元);方正證券首席風險官陳飛以1003.97萬元名列第三。

其中,中信證券原執行董事殷可已於3月22日正式離職,中信證券表示,殷可“因其他工作安排”,已提呈辭任公司執行董事、董事會下轄的發展戰略委員會委員和風險管理委員會委員及主席的職務。此前殷可已連續5年蟬聯上市券商高管薪酬榜首,被稱為“打工皇帝”。根據年報,中信證券2016年度現任及報告期內離任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獲得3723萬元人民幣報酬,而殷可占比接近三分之一,遠高於其他同事。

此前,中信證券在2015年的股災後曾遭遇重創。股災後,原本是“救市主力”的中信證券,成為本輪金融反腐的“重災區”,多位高管落馬,中信證券這家中國最大的券商遭遇了成立20年以來最嚴重的危機。在2015年年底,擔任13年董事長、欲將中信證券打造成“中國版的高盛”的王東明卸任中信證券黨委書記一職。

2016年初,中信證券董事會大換血,中信系“元老”級人物張佑君出任公司董事長,原董事中僅保留了殷可和方軍兩人。也正因為2015年的巨大變故,在2016年的證券公司分類評級中,中信證券從AA級降至BBB級。

動盪餘波中的中信證券依然面臨風控問題和業績壓力。2016年8月22日,因給506名不符合要求的帳戶開通了新三板合格投資者許可權,全國股轉公司要求中信證券採取責令改正的自律監管措施。此外,在今年1月,中信證券員工曲樂作為證券從業人員利用他人證券帳戶買賣股票,北京證監局決定沒收違法所得67086.39元,並處以18萬元罰款。

同時,2016年業績普遍遭遇“腰斬”,券商整體業績下滑主要受上半年市場行情低迷、交易量顯著下滑影響,證券業的業績水準具有較強的週期性、波動性。目前,國內證券業盈利模式仍以經紀、自營和承銷等傳統業務為主,信用交易、資產管理等業務與證券市場的關聯度也比較高,使行業的收入和利潤對於證券市場變化趨勢依賴程度更高。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線上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具備很強的增長潛力。

風控與業績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19家上市券商年報披露,券商高管薪酬情況也浮出水面,共有3位高管年薪超過千萬。排名第一的是海通證券總經理助理林湧,其2016年稅前薪酬為1549.40萬元;排名第二的是中信證券原執行董事殷可,其2016年稅前報酬達1350.50萬港元(約合人民幣1208.04萬元);方正證券首席風險官陳飛以1003.97萬元名列第三。

其中,中信證券原執行董事殷可已於3月22日正式離職,中信證券表示,殷可“因其他工作安排”,已提呈辭任公司執行董事、董事會下轄的發展戰略委員會委員和風險管理委員會委員及主席的職務。此前殷可已連續5年蟬聯上市券商高管薪酬榜首,被稱為“打工皇帝”。根據年報,中信證券2016年度現任及報告期內離任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獲得3723萬元人民幣報酬,而殷可占比接近三分之一,遠高於其他同事。

此前,中信證券在2015年的股災後曾遭遇重創。股災後,原本是“救市主力”的中信證券,成為本輪金融反腐的“重災區”,多位高管落馬,中信證券這家中國最大的券商遭遇了成立20年以來最嚴重的危機。在2015年年底,擔任13年董事長、欲將中信證券打造成“中國版的高盛”的王東明卸任中信證券黨委書記一職。

2016年初,中信證券董事會大換血,中信系“元老”級人物張佑君出任公司董事長,原董事中僅保留了殷可和方軍兩人。也正因為2015年的巨大變故,在2016年的證券公司分類評級中,中信證券從AA級降至BBB級。

動盪餘波中的中信證券依然面臨風控問題和業績壓力。2016年8月22日,因給506名不符合要求的帳戶開通了新三板合格投資者許可權,全國股轉公司要求中信證券採取責令改正的自律監管措施。此外,在今年1月,中信證券員工曲樂作為證券從業人員利用他人證券帳戶買賣股票,北京證監局決定沒收違法所得67086.39元,並處以18萬元罰款。

同時,2016年業績普遍遭遇“腰斬”,券商整體業績下滑主要受上半年市場行情低迷、交易量顯著下滑影響,證券業的業績水準具有較強的週期性、波動性。目前,國內證券業盈利模式仍以經紀、自營和承銷等傳統業務為主,信用交易、資產管理等業務與證券市場的關聯度也比較高,使行業的收入和利潤對於證券市場變化趨勢依賴程度更高。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線上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