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日一花一詩:蘭花

一日一花一詩:蘭花

枯木

蘭花

【明】劉伯溫

幽蘭花, 在空山,

美人愛之不可見,

裂素寫之明窗間。

幽蘭花, 何菲菲,

世方被佩資簏施,

我欲紉之充佩韋,

嫋嫋獨立眾所非。

幽蘭花, 為誰好,

露冷風清香自老。

這首詩是明朝文學家劉基讚美蘭花的作品。 劉基(1311-1375), 字伯溫, 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 故稱劉青田, 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 明朝開國元勳, 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 故又稱劉誠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 諡號文成, 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劉伯溫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軍事謀略家, 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 功勳卓著, 因而馳名天下,

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 明朝開國後, 劉伯溫堅持“施德政、得民心”的仁政思想, 並且親力親為, 品德高尚,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 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 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在文學史上, 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一掃宋元時期以來的纖弱文風, 提倡理、氣並重, 重視時代風格, 給明初帶來了清洗氣象。 被後人稱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偉人。

劉伯溫有《誠意伯文集》20卷傳世, 收有賦、騷、詩、詞1600餘首, 各種文體文230餘篇。 代表作有《鬱離子》、《複瓿集》、《寫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經》、《賣柑者言》、《百戰奇略》、《時務十八策》、、《五月十九日大雨》、《旅興》、《薤露歌》、《梁甫吟》等, 尤其是世人熟知的《賣柑者言》流傳甚廣。

劉伯溫的詩詞善用典故, 清新典雅, 婉麗優美, 沈德潛在《明詩別裁》中說:“元代詩都尚辭華, 文成獨標高格, 時欲追韓杜, 故超然獨勝, 允為一代之冠。 ”。 《蘭花》就是劉伯溫其中一首詞調優美、內涵深刻的詩詞。

《蘭花》詩分為三節,第一節描寫蘭花生在幽谷,世人較難見到,倩影惹麗人相思,因此用繪畫的方式來展現蘭花的芳姿,“裂素”意思是裁剪白絹以繪畫作文,典故出自唐朝詩人李行敏的《觀慶雲圖》:"裂素留嘉瑞,披圖賀聖君。" 。

第二節大體意思是:蘭花的香氣是多麼的芬芳,世上人都用插在書箱上,增加書箱的裝飾,我卻不這樣,我把她佩紉在身上,作為一種警示,提醒自己要像蘭花一樣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用的典故“佩韋”出自《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餘補不足,以長續短之謂明主。",(資:增加的意思;施:施加,陳列,裝飾,點綴的意思。‘韋’指熟牛皮,“佩韋”意思是佩戴牛皮達到自我警戒。)

第三節,幽蘭花,不畏嚴寒,歷經風霜雨雪,依然清香如故,用來自擬,說明要像蘭花一樣,具有君子情操,堅守秉持,貫穿一生,不隨波逐流,哪怕是孑然獨立,依然芬芳自信。

《蘭花》詩清新樸素,三節用了三個韻,不拘泥於詩詞的刻板教條,猶如音符,錯落有致,有元曲的韻味,又有詩詞的格律,讓人讀完有種美的享受,還領略了作者的潔身自好、志向高潔的君子情操。《蘭花》詩是讚美蘭花的精美詩詞代表作,也是劉伯溫的代表作之一。

談到用韻,多說幾句,如今一些詩詞復古者,拘泥僵化,教條刻板,作詩作詞非要按照書本上的平仄格律去套,殊不知其已經失去了詩詞的靈魂。詩詞首要目的是為了傳播心聲,新樂府運動代表人物白居易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如果只講究格律,而內容空泛虛無,言之無物,那麼這種詩詞就是一種文化垃圾,沒有絲毫意義。

如果講究中心思想和意境,而沒有韻律格調,那麼只能稱為文章,不能稱作詩歌。上世紀“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詩歌演變,號稱“革新”,而當時的文人都有深厚的古詩詞底蘊做基礎,因此在變革的時候,“新詩”、“白話詩”依然帶著古詩的韻味,仍然有很好的欣賞價值。但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很多詩作者沒有嚴格的詩詞韻律的學習,因此散文詩成了那個階段的代表。

到現在,詩詞已經敗落,很少見優美且有內涵的詩作出現,其原因是一部分人僵化造作,拘泥於韻格不放,因而出現詩作無病呻吟,堆詞疊句,不知所云;更有一部分人完全用白話文在那裡胡說八道,號稱新時代的“詩作”,真是誤人子弟,詩歌的發展確實值得堪憂。(有意者可搜索查找,一些所謂的名詩人的詩作就連垃圾都不如,可是卻受推崇,不能不為詩詞悲惜。)

以筆者見解,要想做出好的詩作,必須具備好的意境和思想,以及相適應的韻律做陪襯,這樣,詞意並茂,對格律不必太強求,就像這首劉伯溫的《蘭花》一樣,意境深遠,用詞樸素自然,格律適當變換,堪稱名作。

2018-1-8榆木齋

《蘭花》詩分為三節,第一節描寫蘭花生在幽谷,世人較難見到,倩影惹麗人相思,因此用繪畫的方式來展現蘭花的芳姿,“裂素”意思是裁剪白絹以繪畫作文,典故出自唐朝詩人李行敏的《觀慶雲圖》:"裂素留嘉瑞,披圖賀聖君。" 。

第二節大體意思是:蘭花的香氣是多麼的芬芳,世上人都用插在書箱上,增加書箱的裝飾,我卻不這樣,我把她佩紉在身上,作為一種警示,提醒自己要像蘭花一樣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用的典故“佩韋”出自《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餘補不足,以長續短之謂明主。",(資:增加的意思;施:施加,陳列,裝飾,點綴的意思。‘韋’指熟牛皮,“佩韋”意思是佩戴牛皮達到自我警戒。)

第三節,幽蘭花,不畏嚴寒,歷經風霜雨雪,依然清香如故,用來自擬,說明要像蘭花一樣,具有君子情操,堅守秉持,貫穿一生,不隨波逐流,哪怕是孑然獨立,依然芬芳自信。

《蘭花》詩清新樸素,三節用了三個韻,不拘泥於詩詞的刻板教條,猶如音符,錯落有致,有元曲的韻味,又有詩詞的格律,讓人讀完有種美的享受,還領略了作者的潔身自好、志向高潔的君子情操。《蘭花》詩是讚美蘭花的精美詩詞代表作,也是劉伯溫的代表作之一。

談到用韻,多說幾句,如今一些詩詞復古者,拘泥僵化,教條刻板,作詩作詞非要按照書本上的平仄格律去套,殊不知其已經失去了詩詞的靈魂。詩詞首要目的是為了傳播心聲,新樂府運動代表人物白居易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如果只講究格律,而內容空泛虛無,言之無物,那麼這種詩詞就是一種文化垃圾,沒有絲毫意義。

如果講究中心思想和意境,而沒有韻律格調,那麼只能稱為文章,不能稱作詩歌。上世紀“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詩歌演變,號稱“革新”,而當時的文人都有深厚的古詩詞底蘊做基礎,因此在變革的時候,“新詩”、“白話詩”依然帶著古詩的韻味,仍然有很好的欣賞價值。但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很多詩作者沒有嚴格的詩詞韻律的學習,因此散文詩成了那個階段的代表。

到現在,詩詞已經敗落,很少見優美且有內涵的詩作出現,其原因是一部分人僵化造作,拘泥於韻格不放,因而出現詩作無病呻吟,堆詞疊句,不知所云;更有一部分人完全用白話文在那裡胡說八道,號稱新時代的“詩作”,真是誤人子弟,詩歌的發展確實值得堪憂。(有意者可搜索查找,一些所謂的名詩人的詩作就連垃圾都不如,可是卻受推崇,不能不為詩詞悲惜。)

以筆者見解,要想做出好的詩作,必須具備好的意境和思想,以及相適應的韻律做陪襯,這樣,詞意並茂,對格律不必太強求,就像這首劉伯溫的《蘭花》一樣,意境深遠,用詞樸素自然,格律適當變換,堪稱名作。

2018-1-8榆木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