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電視人要面對的“十大焦慮”

作者/小蘭

人到中年, 卻發現自己所處的行業正在走向衰落, 前途未蔔, 焦慮感可想而知。 電視人正是這樣, 曾經的輝煌還歷歷在目, 怎麼一眨眼, 世界就變了?正如轟然倒塌的“諾基亞”帝國的老總把集團賣給微軟時說的一句話“我們不知道做錯了什麼, 但是我們就是輸了。 ”

近日, 《歌手》總導演洪濤在節目錄製時潸然淚下的一段視頻流出, 因為不少網友表示陣容平平, 沒太多驚喜。 首期錄製現場, 洪濤淚灑現場, 他坦言:“我只能說我盡力了。 有很多網傳的大家期待的歌手, 我們真的在盡力(邀請), 我只能這樣說。

”隨後他也對本季加盟歌手表達了感激之情。

《歌手》作為湖南衛視最重要的項目之一, 所能調動的資源是普通的電視臺所難以企及的, 即便如此, 洪濤還是哭了。 媒介競爭環境巨變, 傳統電視人的焦慮感陡增, 要如何面對和化解這些焦慮呢?

行業衰退:收入下降,
職業規劃面臨重大抉擇

近兩年, 唱衰傳統電視成了整個行業“共識”, 尤其是自媒體大號, 收視率為零、電視頻道停播等文章都動輒10萬+。 的確, 隨著視頻網站、直播、短視頻等視頻新媒體的興起, 觀眾被分流, 廣告收入被分化, 儘管傳統電視行業在努力的推進媒體融合, 推進新媒體建設, 但也確實需要正確面對行業式微的現狀。 身處其中的電視人的憤懣與不甘心可想而知。

剛剛進入電視行業的年輕人, 還有很多可以選擇的機會, 在電視臺接受一段時間的“行業技能培訓”之後, 完全可以輕鬆的轉入新媒體。

但對於已近中年的大部分電視人而言, 就有點驚慌失措了。 一方面行業式微, 收入大幅下降是事實, 曾經以為會在電視臺生活一輩子的電視人,

突然意識到這似乎不太可能了。 於是, 電視人的朋友圈中總有幾個做微商的同事。 另一方面, 雖然市場上誘惑巨大, 但是否具備“走出去”的能力就不一定了。 那些在體制內相對舒適的日子裡度過了半生的電視人, 還有能力面對市場上的驚濤駭浪嗎?職業生涯規劃的重新調整, 只是說起來輕巧。

職業發展:缺乏上升通道, 缺乏技能拓展

部分傳統電視臺管理體制和機制依然比較落後, 員工除了行政職務之外, 幾乎沒有其他的上升通道, 而領導崗位肯定是有限的。 而且, 部分電視臺依然是“能上不能下”的管理模式, 壓制了大量年輕人的上升空間。

目前, 據瞭解, 在部分電視臺出現人才和領導層“青黃不接”的情況, 一方面大量領導崗位的人年齡偏大, 而另一方面, 年輕人沒有得到領導崗位的鍛煉, 導致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 何談傳承與發展?

新聞理想:堅持新聞專業主義卻不及自媒體大號動動手指

1999年, 《南方週末》的一篇新年獻詞曾經激發了多少人的新聞理想,

“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淚流滿面, 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抖擻精神, 總有一種力量它驅使我們不斷尋求正義、愛心、良知。 ”

可如今, 流著淚、流著汗採編來的部分稿件卻不及一篇自媒體大號動動手指撩撥你的文章。 據瞭解, 自媒體“咪蒙”的廣告報價到了68萬/條, 就連“咪蒙”的助理都月薪5萬了, 這讓很多傳統電視人理解不了。

觀眾遷徙:找不到觀眾,不理解觀眾

新媒體的崛起,對電視最大的衝擊就是曾經一家老小圍坐在電視機旁的那麼忠實的觀眾一夜之間就不見了。尤其是年輕觀眾,誰還正經看電視?電視人經常看著一路下滑的收視率,一臉懵懂的在想,觀眾去哪了?觀眾怎麼會喜歡這種節目?觀眾為什麼不喜歡我的節目?觀眾到底怎麼啦,我這麼好的節目都不看?

“羅胖”羅振宇在2017“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中提到,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受眾,是擁有這種高強度、強刺激、多通道的資訊接受技術的。他們這一代孩子,大腦的接受資訊的頻寬,跟我們是不一樣的。這就是傳統電視人即將要面對的一代人,也是現在的電視人弄不懂的一代人。

節目創新:節目天天要創新,熬心研發的節目模式瞬間被模仿

面對著不斷更新換代的受眾口味變化,電視節目創新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否則就會進入“衰退”週期,飯碗難保。但創新哪那麼容易,受眾每天面對那麼多的視頻內容,要怎樣的精緻和用心才能博得他們“會心一笑”呢?

好不容易熬心費力的拼湊出了一個節目創意,而且,一不小心,節目的效果還挺好,這個時候也不用那麼開心。因為,不出幾個月,保准有模仿的節目出現,比你的明星更大牌,比你的道具更精緻,比你的劇本更完善,於是“李鬼”戰勝了“李逵”,一哄而上,吃幹砸淨之後,再一哄而散。電視人又要熬心費力的想下一個節目創意了。

收視率:緊箍咒般的考核指標下,電視人難以遁形

目標考核幾乎是多數電視臺常用的管理模式,節目有創收指標,有收視率指標,有觀眾和專家的評價指標等,各占一定的比例,任何一項不達標,輕者扣績效,重者影響職位和升遷。再加上近年來傳說中的收視率造假風波時有出現,更讓電視人無所是從了。

請明星:沒錢請不起明星,請來了明星又怕出事

明星真人秀大熱的前些日子,節目中沒有明星出現都不好意思面對觀眾和金主爸爸了。有的時候,金主爸爸們點名要哪個明星,否則就取消合作。因此,沒錢請不起明星的節目就悲催了。有資料顯示,高收視節目中,全明星陣容為主的綜藝節目占到74%。網綜也是如此,77%要依賴大明星。部分節目超過三分之二的預算落入明星手中。近期,“限星令”終於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一現象。

但是,有錢請來了明星並不是萬事大吉了。你怎麼知道哪天他會不會出軌?會不會發表不正當言論?會不會被翻出什麼黑歷史?會不會吸毒?會不會酒駕?一旦明星出事兒,輕者要刪掉該明星所有的參演內容,重者節目被殃及遭到封殺。這真是招誰惹誰了?還是運氣太差?

電視劇:買不起好劇,買了新劇收視不好

目前,大多數電視頻道的創收和收視依然對電視劇有極高的依賴程度,但近年來電視劇價格飆升,視頻網站又在全力推行“先網後臺”,超級網劇也是流量與口碑兼備。很多台都已經買不起好劇了,甚至有的台買不起任何一部新劇了。越來越多的二三線衛視的黃金檔全年都沒有播出任何一部新劇。

即使有錢買了一部新劇,但收視效果也難以確保,可能是劇集注水過於嚴重,也可能是製作過於粗糙,直接“摳圖”了,還有可能是某個明星不招人喜歡,還可能是劇集中含有“手撕鬼子”等橋段,直接就不讓播了。總之,就是一個坑接著一個坑。

創收:金主爸爸轉投了他人的懷抱

金主爸爸們的嫌棄是最讓電視人痛苦的,畢竟沒了金主爸爸的青睞,還怎麼吃飯?贊助商們排著隊、拿著錢、搶著投資綜藝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多個衛視推介的節目淪為“PPT節目”。很多節目的冠名,包括一線衛視,都很難賣出理想的價格。

對於相對邊緣的省級地面頻道以及城市台而言,廣告創收的形式更為嚴峻,除了大幅增加地面推廣活動之外,播出大量廣告專題成了不得已的選擇。部分頻道的非黃金時段,甚至採用了一集劇+一個廣告專題的編排方式。

思維方式僵化:缺乏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時代,傳統電視人之所以淪落至此的根本原因在於深入骨髓的傳統基因與這個需要互聯網思維的時代明顯不符。可以說,如果不進行思維方式的更新反覆運算,傳統電視人很難有所突破。

近年來,傳統電視的轉型之路不見大的成效,有人說是體制束縛的原因,有人說是缺少資金的原因,但歸根結底,缺少互聯網思維的傳統基因才是導致傳統電視轉型之路異常艱難的關鍵。用戶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反覆運算思維、流量思維、社會化思維、大資料思維、平臺思維、跨界思維等這個時代最需要的互聯網思維方式,很難進入到傳統電視人已經僵化了的思維方式中。

當然,抱怨和嘮叨不解決任何問題,更緩解不了傳統電視人的焦慮,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面對現實。

首先,要加強學習,不斷提升和拓展自己的能力,實現認知升級,隨時具備可以“換道超車”的能力。

其次,要重新創造和發現電視的價值,在內容變現的黃金時代,傳統電視完全可以探索新的盈利模式,為電視的價值做加法。

再次,要重新認識受眾,重新思考電視與受眾之間的關係,探索能更高效率為受眾服務的模式,從根本上解決電視的面臨的問題。

最後,擁抱變革,擁抱新生事物,以開放的心態,向新媒體學習,取長補短。

請電視人相信,努力才會迎來更好的明天。

觀眾遷徙:找不到觀眾,不理解觀眾

新媒體的崛起,對電視最大的衝擊就是曾經一家老小圍坐在電視機旁的那麼忠實的觀眾一夜之間就不見了。尤其是年輕觀眾,誰還正經看電視?電視人經常看著一路下滑的收視率,一臉懵懂的在想,觀眾去哪了?觀眾怎麼會喜歡這種節目?觀眾為什麼不喜歡我的節目?觀眾到底怎麼啦,我這麼好的節目都不看?

“羅胖”羅振宇在2017“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中提到,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受眾,是擁有這種高強度、強刺激、多通道的資訊接受技術的。他們這一代孩子,大腦的接受資訊的頻寬,跟我們是不一樣的。這就是傳統電視人即將要面對的一代人,也是現在的電視人弄不懂的一代人。

節目創新:節目天天要創新,熬心研發的節目模式瞬間被模仿

面對著不斷更新換代的受眾口味變化,電視節目創新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否則就會進入“衰退”週期,飯碗難保。但創新哪那麼容易,受眾每天面對那麼多的視頻內容,要怎樣的精緻和用心才能博得他們“會心一笑”呢?

好不容易熬心費力的拼湊出了一個節目創意,而且,一不小心,節目的效果還挺好,這個時候也不用那麼開心。因為,不出幾個月,保准有模仿的節目出現,比你的明星更大牌,比你的道具更精緻,比你的劇本更完善,於是“李鬼”戰勝了“李逵”,一哄而上,吃幹砸淨之後,再一哄而散。電視人又要熬心費力的想下一個節目創意了。

收視率:緊箍咒般的考核指標下,電視人難以遁形

目標考核幾乎是多數電視臺常用的管理模式,節目有創收指標,有收視率指標,有觀眾和專家的評價指標等,各占一定的比例,任何一項不達標,輕者扣績效,重者影響職位和升遷。再加上近年來傳說中的收視率造假風波時有出現,更讓電視人無所是從了。

請明星:沒錢請不起明星,請來了明星又怕出事

明星真人秀大熱的前些日子,節目中沒有明星出現都不好意思面對觀眾和金主爸爸了。有的時候,金主爸爸們點名要哪個明星,否則就取消合作。因此,沒錢請不起明星的節目就悲催了。有資料顯示,高收視節目中,全明星陣容為主的綜藝節目占到74%。網綜也是如此,77%要依賴大明星。部分節目超過三分之二的預算落入明星手中。近期,“限星令”終於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一現象。

但是,有錢請來了明星並不是萬事大吉了。你怎麼知道哪天他會不會出軌?會不會發表不正當言論?會不會被翻出什麼黑歷史?會不會吸毒?會不會酒駕?一旦明星出事兒,輕者要刪掉該明星所有的參演內容,重者節目被殃及遭到封殺。這真是招誰惹誰了?還是運氣太差?

電視劇:買不起好劇,買了新劇收視不好

目前,大多數電視頻道的創收和收視依然對電視劇有極高的依賴程度,但近年來電視劇價格飆升,視頻網站又在全力推行“先網後臺”,超級網劇也是流量與口碑兼備。很多台都已經買不起好劇了,甚至有的台買不起任何一部新劇了。越來越多的二三線衛視的黃金檔全年都沒有播出任何一部新劇。

即使有錢買了一部新劇,但收視效果也難以確保,可能是劇集注水過於嚴重,也可能是製作過於粗糙,直接“摳圖”了,還有可能是某個明星不招人喜歡,還可能是劇集中含有“手撕鬼子”等橋段,直接就不讓播了。總之,就是一個坑接著一個坑。

創收:金主爸爸轉投了他人的懷抱

金主爸爸們的嫌棄是最讓電視人痛苦的,畢竟沒了金主爸爸的青睞,還怎麼吃飯?贊助商們排著隊、拿著錢、搶著投資綜藝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多個衛視推介的節目淪為“PPT節目”。很多節目的冠名,包括一線衛視,都很難賣出理想的價格。

對於相對邊緣的省級地面頻道以及城市台而言,廣告創收的形式更為嚴峻,除了大幅增加地面推廣活動之外,播出大量廣告專題成了不得已的選擇。部分頻道的非黃金時段,甚至採用了一集劇+一個廣告專題的編排方式。

思維方式僵化:缺乏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時代,傳統電視人之所以淪落至此的根本原因在於深入骨髓的傳統基因與這個需要互聯網思維的時代明顯不符。可以說,如果不進行思維方式的更新反覆運算,傳統電視人很難有所突破。

近年來,傳統電視的轉型之路不見大的成效,有人說是體制束縛的原因,有人說是缺少資金的原因,但歸根結底,缺少互聯網思維的傳統基因才是導致傳統電視轉型之路異常艱難的關鍵。用戶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反覆運算思維、流量思維、社會化思維、大資料思維、平臺思維、跨界思維等這個時代最需要的互聯網思維方式,很難進入到傳統電視人已經僵化了的思維方式中。

當然,抱怨和嘮叨不解決任何問題,更緩解不了傳統電視人的焦慮,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面對現實。

首先,要加強學習,不斷提升和拓展自己的能力,實現認知升級,隨時具備可以“換道超車”的能力。

其次,要重新創造和發現電視的價值,在內容變現的黃金時代,傳統電視完全可以探索新的盈利模式,為電視的價值做加法。

再次,要重新認識受眾,重新思考電視與受眾之間的關係,探索能更高效率為受眾服務的模式,從根本上解決電視的面臨的問題。

最後,擁抱變革,擁抱新生事物,以開放的心態,向新媒體學習,取長補短。

請電視人相信,努力才會迎來更好的明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