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盤生菜是梅花,一世氣節浩然天地間

歲寒之時, 江南忽而降雪, 此時天地之間, 惟一樹樹梅花, 最為嫵媚, 時坐臥於梅林之中, 令人神骨俱清。

南宋那個林逋先生, 喜此時探梅, 真可謂千古文人巧思也。 那句“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之詩句, 語絕雋妙, 是真正的識梅花之知己, 就是太過仙氣了, 把風塵世界擠得很遠很遠去了。 這一點還是明代的張岱好, 他的《湖心亭觀雪》雖然也很仙氣, 但充滿人氣, 同樣的季節、同樣的地點, 其意境卻是迥然不同, 這也許是他倆的心境不同而已。 所以, 宋代那種“梅妻鶴子”的境界也只有宋代有, 宋以降, 其已無蹤影了。

而清代的龔自珍之梅花, 又注入了太多的壓抑和痛苦, 彎彎曲曲的梅枝雖美, 但賣梅花盆景為生的花農累, 自珍自己也很累。 雖然, 在其低吟淺唱中吐出了心中的不快, 但終究跑不出“一生悲喜為梅花”的窠臼, 到頭來讓世人覺得其只是“近來英氣清磨盡, 只畫梅花贈美人”之結局。 不過清代自甲午戰爭以後也確實是每況愈下了, 國家從昌盛轉向衰敗, 文人墨客發此等感歎也已是枉然了。

所以, 中國人喜歡的梅花究竟是什麼樣的情態呢?世人畫梅, 皆雨浴脂凝, 欹斜有致, 若映雪中, 則嫵媚又傲氣十足也, 這應是最能反映出中國人心態的梅花范兒。 元代王冕之梅花, 花繁而又生機勃勃, 清代金農的梅花也花繁但寒意多多,

還有民國的陶冷月先生, 其梅花紅豔美絕, 可其冷月之名也令人冷風颼颼, 似乎讓人一見梅花就感到寒冷, 偉人毛澤東那句“梅花歡喜漫天雪”詩, 似乎道出了中國梅花之魂了吧。

這也直接導致國人吟梅之佳境了,或牆角,或驛外斷橋,或懸崖絕壁之上等等,皆有一種擷其花魂,觀其傲枝,聞其暗香之感,其花朵朵,照以日光,色彩耀目,遐邇來觀者,皆認為花香骨氣兩氤氳,別有一種旖旎風光也。

我家鄉是緊鄰杭州的歙南山區,家鄉之所以稱為梅溪,是因為明崇禎年間,這裡以梅花繁多而著名,溪邊泉水澄清,深可見底。鄉民栽植梅花許多種類,諸如臘梅、綠萼梅、骨裡紅、胭脂紅、徽州檀香等等,其可以次第繁榮,相續不斷。這些都是清代道光以前的盛景,洪楊之亂後,許多徽商古樓毀於一旦,只殘留一些參差不齊、曲枯蒼老之梅樹,依然苟活於殘牆斷坦之間,年年歲歲,芳菲不斷,耐人久賞。

到了我曾祖時,家庭開始敗落,但依然有祖上顯赫時期的遺傳基因,在曾祖父五十壽慶時,祖奶奶竟然能替丈夫辦一個至今還流傳著餘香嫋嫋的“梅花宴”。祖奶奶雖為揚州人氏,但很接地氣,能辦一桌具有徽州特色的盛宴。她從梅林中撿拾許多各色梅花,再用清水將落英淨冼,用雪水先煎煮,去其澀味,然後用白糖調製,瞬間五個用瓷盤裝好的梅花菜便如梅花瓣一般擺放開來,似乎是五片碩大的梅花片于八仙桌上盛開呢。她們分別是綠萼枝上的梅花,骨裡紅上的粉紅梅花,臘梅枝上的嫩黃花,送春梅枝上的胭脂紅花,徽州檀香枝上的淺紅花瓣等等,天然巧配,清香滿桌,美其名為“梅開五福”,可謂匠心妙手,令人愛煞。

曾祖這些名士風情,至今流傳鄉間,梅花成了一盤清雅的美食,即給梅花一個好去處,又給人一種精神享受。南宋陸放翁那種“花落成泥”,清代龔自珍的“化作春泥”,還有《紅樓夢》中的林妹妹只對著花雨葬花,自歎命薄,雖然境界都很美,但不接地氣,太遠離現實生活了,哪有凡人徘徊梅花宴席間,暗香撲鼻,使人心脾俱清,此身幾欲仙的境界美妙呢 。

做為後人的我,曾也認真地對梅花宴考證一番,李時珍《本草綱目》書中對梅花極為推崇,言其味甘、微苦,但能生津開味。它即是味道頗清的美食,又能“解熱生津”。清代才女金翠芬有一首詩:“小飲勸郎詩興好,一盤生菜是梅花”,寫得真好,很合梅花宴之意。由此看來,我曾祖父他們很接地氣,又適合科學發展觀,一盤生菜,一生清雅,一世氣節。

有人說,你這樣寫梅是否太俗氣了?非也,也許這樣寫梅花才有了人間的煙火氣,有了人間的世俗氣,有了為人類服務的精氣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難怪汪曾祺先生曾在文章裡寫,他曾見過一幅舊畫:一間茅屋,一個老者一個瓦罐,內插梅花一枝,端放於案上,畫題款曰:“山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其實此時,除了梅花,或水仙,同樣農家也有讓大蒜發綠芽的時候,它們都是可以完美結合的,為什麼畫家唯獨把這個位置讓給梅花呢?看來形式物品都是有其內涵的,但要緊的是心意,這一點,你懂的,人世間的人群都應該懂。

文字徽州掌故原創,圖片來自網路

這也直接導致國人吟梅之佳境了,或牆角,或驛外斷橋,或懸崖絕壁之上等等,皆有一種擷其花魂,觀其傲枝,聞其暗香之感,其花朵朵,照以日光,色彩耀目,遐邇來觀者,皆認為花香骨氣兩氤氳,別有一種旖旎風光也。

我家鄉是緊鄰杭州的歙南山區,家鄉之所以稱為梅溪,是因為明崇禎年間,這裡以梅花繁多而著名,溪邊泉水澄清,深可見底。鄉民栽植梅花許多種類,諸如臘梅、綠萼梅、骨裡紅、胭脂紅、徽州檀香等等,其可以次第繁榮,相續不斷。這些都是清代道光以前的盛景,洪楊之亂後,許多徽商古樓毀於一旦,只殘留一些參差不齊、曲枯蒼老之梅樹,依然苟活於殘牆斷坦之間,年年歲歲,芳菲不斷,耐人久賞。

到了我曾祖時,家庭開始敗落,但依然有祖上顯赫時期的遺傳基因,在曾祖父五十壽慶時,祖奶奶竟然能替丈夫辦一個至今還流傳著餘香嫋嫋的“梅花宴”。祖奶奶雖為揚州人氏,但很接地氣,能辦一桌具有徽州特色的盛宴。她從梅林中撿拾許多各色梅花,再用清水將落英淨冼,用雪水先煎煮,去其澀味,然後用白糖調製,瞬間五個用瓷盤裝好的梅花菜便如梅花瓣一般擺放開來,似乎是五片碩大的梅花片于八仙桌上盛開呢。她們分別是綠萼枝上的梅花,骨裡紅上的粉紅梅花,臘梅枝上的嫩黃花,送春梅枝上的胭脂紅花,徽州檀香枝上的淺紅花瓣等等,天然巧配,清香滿桌,美其名為“梅開五福”,可謂匠心妙手,令人愛煞。

曾祖這些名士風情,至今流傳鄉間,梅花成了一盤清雅的美食,即給梅花一個好去處,又給人一種精神享受。南宋陸放翁那種“花落成泥”,清代龔自珍的“化作春泥”,還有《紅樓夢》中的林妹妹只對著花雨葬花,自歎命薄,雖然境界都很美,但不接地氣,太遠離現實生活了,哪有凡人徘徊梅花宴席間,暗香撲鼻,使人心脾俱清,此身幾欲仙的境界美妙呢 。

做為後人的我,曾也認真地對梅花宴考證一番,李時珍《本草綱目》書中對梅花極為推崇,言其味甘、微苦,但能生津開味。它即是味道頗清的美食,又能“解熱生津”。清代才女金翠芬有一首詩:“小飲勸郎詩興好,一盤生菜是梅花”,寫得真好,很合梅花宴之意。由此看來,我曾祖父他們很接地氣,又適合科學發展觀,一盤生菜,一生清雅,一世氣節。

有人說,你這樣寫梅是否太俗氣了?非也,也許這樣寫梅花才有了人間的煙火氣,有了人間的世俗氣,有了為人類服務的精氣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難怪汪曾祺先生曾在文章裡寫,他曾見過一幅舊畫:一間茅屋,一個老者一個瓦罐,內插梅花一枝,端放於案上,畫題款曰:“山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其實此時,除了梅花,或水仙,同樣農家也有讓大蒜發綠芽的時候,它們都是可以完美結合的,為什麼畫家唯獨把這個位置讓給梅花呢?看來形式物品都是有其內涵的,但要緊的是心意,這一點,你懂的,人世間的人群都應該懂。

文字徽州掌故原創,圖片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