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銀監會:監管重心不是做大做強銀行業,而是防範和處置各類金融風險

整治銀行業市場亂像是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銀行業改革發展和監管的常態化重點工作。

21世紀經濟報導 21財經APP 王曉

強監管,

防風險, 監管部門正在回歸“監管姓監”定位。

1月13日晚間, 銀監會再放大招, 發佈《中國銀監會關於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通知(銀監發〔2018〕4號)》。 配套發佈《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意見》(下稱《意見》)和《2018年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工作要點》(下稱《要點》)。 《意見》從十大方面提出工作方向, 《要點》則將銀監會2018年工作重點的8個方面共22條要點全面披露。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注意到, 銀監會方面在答記者問中明確指出:突出“監管姓監”, 將監管重心定位於防範和處置各類金融風險, 而不是做大做強銀行業。

在過去十多年間, 中國銀行業快速發展, 總資產規模達247萬億元位居全球第一, 但一些風險也有所累積。 為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銀監會不斷加強監管, 尤其在2017年間, 開展“三三四十”專項治理。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此前也瞭解到, 三三四十”專項治理收官, 各級監管機構發現問題5.97萬個, 涉及金額17.65萬億元。 同時, 銀監會行政處罰金額及責任人均創下歷史紀錄:2017年銀監系統做出行政處罰決定3452件, 罰沒29.32億元, 處罰責任人員1547名, 270名相關責任人取消一定期限直至終身銀行從業和高管任職資格。

“三三四十”收官並不意味著風險的出清和強監管的結束。 銀監會指出, 強調對監管履職行為進行問責, 嚴肅監管氛圍。 注重建立長效機制, 彌補監管短板, 切實解決產生亂象的體制機制問題。

金融風險是逐漸積累起來的。 銀監會指出, 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具有長期性、複雜性和艱巨性,

是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銀行業改革發展和監管的一項常態化重點工作。

銀監會指出, 穩中求進是工作的總基調, 也是做好銀行業監管的重要原則和方法論。 穩是基礎, 是大局。 銀監會既保持戰略定力, 落實強監管的政策導向, 又充分考慮到金融市場的敏感性、脆弱性和外部性, 在守住不發生系統金融風險的底線上求穩, 在處置違法違規問題、重大案件和高風險事件上求進;在化解存量風險上求穩, 在遏制增量風險上求進, 合理把握力度和節奏, 預留政策空間, 實行新老劃斷。 對於存量業務, 給予一定的消化期和過渡期, 差別化處置;對於新增業務, 嚴格按照法律法規進行規範, 依法查處, 堅決防範“處置風險的風險”。

整治亂像是為了更好創新。 銀監會指出, 當前金融創新不是過快, 而是相對滯後;不是過多過度, 而是相對不足。 銀行業出現的一些亂象, 不是創新本身導致, 而是部分金融機構以創新之名行套利之實, 擾亂了市場秩序。 銀監會鼓勵銀行業發展那些有利於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有利於防範化解風險、有利於維護金融安全穩定的創新業務, 同時, 也列出明令禁止的負面清單。 對於以套利為主要目的的“偽創新”, 堅決予以整治和取締, 讓違法違規者得到應有懲處, 讓套利者無利可圖。

服務實體經濟與防範金融風險相互促進。 銀監會指出, 通過深化整治銀行業亂象, 進一步扭轉資金脫實向虛勢頭, 加快發展戰略轉型,

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迴圈、協調發展。 一方面, 要實現金融體系內部的良性迴圈。 將同業、理財、表外等業務以及影子銀行作為2018年整治重點, 繼續推進金融體系內部去杠杆、去通道、去鏈條。 抓住公司治理這個基礎, 加強對股東穿透式監管, 持續釋放銀行業發展創新的潛能和活力。 另一方面, 要實現金融和經濟的良性迴圈。 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嚴查“陽奉陰違”或選擇性落實宏觀調控政策和監管要求等行為, 優化信貸資源配置效率, 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要。 在銀監會2018年重點整治的8個方面中第二條就是, 重點整治違反宏觀調控政策, 包括違反信貸政策和違反房地產行業政策。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文中投資建議僅供參考。

熱文推薦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文中投資建議僅供參考。

熱文推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