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讀經明義丨《禮記·冠義》:成人之道在於禮義

文/林覺

導讀:在世界許多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中都設有成人禮, 儘管各個文化傳統對成人年歲的規定不同, 成人禮的儀式不同, 但對成人禮的重視卻是是共同的, 在人類漫長的發展過程中, “成年”成為了一樁兼具自然和社會意義的事件。

歷史上, 禮樂文明隆盛的中國也有自己的成人之禮, 對男子而言是冠禮, 對女子而言則是笄禮, 也就是通過發飾的改變, 將初成年者與未成年人區分開來。 但發飾的改變只是表面形式, 在儒家看來, 加冠禮作為成人之禮, 還承載著更深厚的社會文化意義。

甫一開篇即雲:“人之所以成為人, 在於人有禮義。 禮義的開端, 在於端正容貌體態, 神色表情得體, 言辭和順, 然後禮義才可能齊備。 君臣關係端正, 父子關係親切, 長幼關係和睦, 然後禮義才能確立。 因此, 對於一個人來說, 行了冠禮, 才能服飾完備, 服飾完備才能容貌端正,

表情得體, 言辭和順。 因此說‘冠禮是禮的開端’, 上古聖王都高度重視冠禮。 ”

服飾是古代禮制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不僅是為了美觀和區分身份階層, 更是一種符號系統, 通過外在的穿戴提醒、約束穿戴者的形容舉止。 譬如, 腰間掛著珠玉環佩之飾的人, 就必然需要小心走路, 不能大步奔跑。 身著寬袍大袖者, 就必然不可隨意袒露手腳, 舉手投足都需要莊矜持重。

在冠禮過程中, 賓客要為冠者束髮、加緇布冠, 而冠者本人在整個儀式過程中也要數次更衣, 從未成年人所穿著的彩衣換成玄端服, 又換成白色的下裳和蔽膝, 再換上絳色的纁裳和蔽膝等等。 冠禮過程中, 服飾的變改, 不僅提示著冠者身份的變化, 同時, 隨著衣服材質、樣式趨於成熟穩重, 也提醒冠者, 從今日起, 自己的言行舉止、神色辭氣, 都不可再如少年般放任肆意。

在儒家看來, 禮義是用以區分成人與否的關鍵, 要進入成人世界, 就必須懂得遵守規矩、法度, 因此, 冠禮正是接引青少年進入成人世界的重要步驟,

只有先具備了莊重矜持的外在, 才能逐步修養自己的內心變得沉穩端莊。

伴隨著冠禮, 還有一項重要的內容, 便是冠者會獲得他的字。 古人對姓、氏、名、字有著嚴格的區分。 名相較於字為尊, 因此, 輕易不可直呼他人之名, 是為極大的不尊重。 三國時候, 曹魏之臣盧志曾經在大庭廣眾之下問東吳名士陸機:“陸遜、陸抗是你什麼人?”陸遜和陸抗分別是陸機的祖父和父親, 盧志當眾直呼其父祖名諱, 可謂無禮之極, 於是陸機也毫不留情地回擊道:“正像是盧毓、盧珽和你的關係一樣。 ”盧毓、盧珽是盧志的父祖, 陸機以此回敬了盧志的無禮之言。

《曲禮》雲:“男子二十, 冠而字”。 為什麼行冠禮後的男子會同時獲得一個區別於“名”的“字”呢?根據古人的解釋:“人二十有為父之道, 不可複言其名, 故冠而加字之, 成人之道也。 ”男子二十歲被認為是成人的年紀, 故有加冠之禮, 既已成人, 就意味著他將很快生兒育女, 成為父親, 而獲得了“字”的男子, 他的“名”由此變得更加尊貴, 只有父親和國君可以稱呼, 而同輩與晚輩不再能夠直呼其名。如果說加冠是提醒冠者內心趨向成熟的話,那麼加冠之後的得字,則是要求周圍的人也以新的態度對待加冠者,從而全面地幫助冠者理解和適應自己的新身份。

古人非常清楚地意識到,從青少年向著成年人的過渡並不輕鬆,絕不僅是一個生理成熟的過程,而是需要在心理上經過一次重大的轉變。而在現代社會中,由於這種轉變教育的缺失,很容易造成大量生理成年然而心理幼稚的“巨嬰”。在古人的冠禮中,則有頗多值得今人借鑒效法之處。

而同輩與晚輩不再能夠直呼其名。如果說加冠是提醒冠者內心趨向成熟的話,那麼加冠之後的得字,則是要求周圍的人也以新的態度對待加冠者,從而全面地幫助冠者理解和適應自己的新身份。

古人非常清楚地意識到,從青少年向著成年人的過渡並不輕鬆,絕不僅是一個生理成熟的過程,而是需要在心理上經過一次重大的轉變。而在現代社會中,由於這種轉變教育的缺失,很容易造成大量生理成年然而心理幼稚的“巨嬰”。在古人的冠禮中,則有頗多值得今人借鑒效法之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