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復旦大學創始人:我是一條狗,叫了一百年,也沒有把中國叫醒

1939年, 越南諒山一間普通的民房裡, 一個虛弱不堪的老人躺在病床上。

那年, 老人整整一百歲, 這位百歲老人, 正是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

生於亂世, 長於亂世, 死於亂世, 走過了三個歷史時代, 卻不曾叫醒中國。

今日中國缺少一味藥, 名字就叫馬相伯!

01

但167年前的晚清, 11歲的江蘇丹陽少年馬相伯, 一身意氣地走進風中, 他想見識這個廣闊的世界, 獨自向兩百多公里外的城市上海出發了。

他一頭鑽進上海徐匯一所教會學校, 苦學法語、拉丁語、希臘語等七國語言, 同時攻讀哲學、神學、數理和天文等學科。

他是中國那個時代第一個能夠熟練運用7國語言的人才。

到了1870年, 當年那個獨自出門的少年, 已被授予神學博士。 1876年, 馬相伯敲開了直隸總督李鴻章的大門。

憑藉熟練7國語言, 馬相伯追隨李鴻章, 擔任助手和翻譯。 可晚清大廈將傾, 馬相伯縱有百般學問又能如何呢,

能做的也不過是跟著李鴻章簽訂一個個“喪權辱國”的協約。

在談判桌上, 馬相伯縱然用盡全力, 代表國家唇槍舌劍, 來回斡旋。 可回國之後, 等待他的是鋪天蓋地的“賣國賊”討伐聲, 所到之處, 全部冷眼。

就連自己的母親, 也不能理解兒子, 甚至和外人常說:“我不曾生過馬相伯這樣的兒子。 ”

在臨終之前, 馬相伯想陪在母親病榻旁, 多盡孝道, 可母親拒絕見他。 直到去世, 也不肯和兒子說一句話, 而母親葬禮上, 馬相伯大哭不止。

60歲的馬相伯

02

這一年是1900年, 馬相伯60歲。

母親去世之後, 他極度悲憤與失望, 人生也已入晚年, 這一生終歸一事無成, 揮盡無窮血淚, 轉眼不過空夢。 他感到自己的人生距離死亡不遠了, 與其一事無成, 不如此生落下白茫茫一片真乾淨, 塵歸於塵, 土歸於土, 赤裸裸地來, 赤裸裸地去。

馬相伯從家中拿出地契, 將三千畝田產全部捐出。 並立下字據, “自獻之後, 永無反悔”。

捐完之後, 他身無分文, 轉身走進上海土山灣孤兒院。

剩下的日子, 就安靜地等待自己人生的夜幕降臨。

1901年秋天, 33歲的蔡元培到上海擔任南洋公學總教習, 他來找馬相伯學習拉丁語, 馬相伯並沒拒絕, 可蔡元培一來, 來學習的學生卻越來越多。

來的學生越多, 馬相伯的生命重新被點燃。 “何不辦一所學校, 讓中國的孩子們有書讀?”

在耶穌會的支持下, 馬相伯辦了震旦學院。 大學問家梁啟超聽說馬相伯出山辦學, 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他在賀文寫道:

“今乃始見我祖國得一完備有條理之私立學校, 吾欲狂喜。 ”

1904年, 于右任還是一個文學小青年, 中了秀才, 在家寫嘲諷清政府的“反詩”《半哭半笑樓詩草》。 被一路通緝, 只好避難上海。 走投無路時, 他來找馬相伯老人, 老人愛才, 一見於右任, 對他說:

“今天你就可以入學震旦, 我免收你的學費、膳費和宿費。

只這一句, 于右任就熱淚盈眶。 他從未想過, 自己一個朝廷通緝犯, 馬校長也敢收!在震旦大學期間, 于右任化名“劉學裕”讀書。

幾個月後, 馬相伯又把于右任叫到辦公室, 鄭重地對他說:“我知道你過去教過幾年書, 現在你的學識足以做我的教學助手。 從明天開始, 你就是震旦的教師了!”

于右任大為吃驚, 馬相伯老人不但收留他這個朝廷通緝犯, 還敢讓這個朝廷通緝犯當老師。

于右任後來成為國民黨元老, 多名學校的創始人, 可他時刻不忘馬校長的教誨之恩, 並將馬相伯當做再生父母:

“生我者父母, 育我者先生!”

馬相伯(右)與學生于右任

03

可震旦學院成立兩年後,投資方耶穌會只想教育傳教士,而馬相伯卻希望教育出能對國家有用之人。

兩方俱不相讓,耶穌會一怒之下,解散學院。對馬相伯老人更是百般驅逐,甚至找人將老人架到醫院,讓他 “無病而入病院”。

老人被架走後,學生們就再也無書可讀了。學生們紛紛表態:“我們誓死和馬校長站在一起,可以無震旦,不可無校長……”

于右任帶著同學們找到馬相伯,在醫院,大家一見到老人,就齊齊全部跪下了:

“校長,我們沒書可讀了。”

聽到這句話,老人哭了,偌大的中國竟然擺不下一張小小的課桌。

為了讓孩子們有書可讀,上海街頭,常常能看到一個65歲的老人,一個人拄著拐杖,顫顫巍巍地東奔西走,到處遊說籌集款項。

“國家再窮,可學生們總該有書讀啊!”

1905年中秋節,老人終於得到了社會的支持,在吳淞廢棄的提督衙門,破破爛爛的屋舍裡,一個老人,一百多個學生,沒有桌子、沒有椅子,只有一塊黑板,這就是現在名校復旦大學的前身復旦公學。

開學那天,300多名學生從各地趕來,甚至有學生坐火車從蘇州趕來,又走了一夜的路才來到學校。

馬相伯擔任復旦公學第一任校長,就是這樣簡陋的教學環境,卻培養出了:

中國著名的氣象學家竺可楨

民國藝術大師李叔同

國學大師陳寅恪

著名數學家胡敦複

中國第一任輕工業部部長黃炎培

政治家、教育家邵力子

震旦學院新址(今交通大學上海醫學院)

一生中,馬相伯用一己之力辦了復旦大學、輔仁大學、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培根女校,啟明女子中學。

1917年,當蔡元培第一次出任北大校長時,在中國掀起教育改革時,首先邀請恩師馬相伯老人北上,老人對蔡元培說:

“所謂大學者,非校舍之大之謂,非學生年齡之大之謂,亦非教員薪水之大之謂,系道德高尚、學問淵深之謂也。”

馬相伯老人所言,便是現代教育的全部意義,他在中國第一個提出教育的普世價值,提出現代教育的平等、奮發和進取,思想和自由。

復旦大學舊址

04

1937年,上海淪陷,97歲的馬相伯老人被家人帶著,他像個老狗氣喘吁吁地四處逃亡。

從上海跑到武漢,從武漢跑到重慶,重慶常年遭到空襲,又跑到相對安全的雲南,當雲南也被空襲時。

家人又帶著這條老狗,竟然一路跑到了越南諒山。

1939年4月的一天,老人病了,他躺在病床上,虛弱不堪地問家人:

“我們到哪裡了?這裡是中國嗎?”

家人知道老人不想客死他鄉,要死也想死在中國的版圖上,可戰亂的中國,哪裡還有一塊可以埋葬全屍的地方呢?家人只能騙他:

“現在我們已到達滇黔交界處了,回來了。”聽到這句話,馬相伯長歎口氣。

這一年,馬相伯老人99歲,按中國人的傳統,99歲已是罕見的高齡。這一年,雖是戰亂年代,復旦的老師和十幾位學生依然前來為他過百歲大壽。老人示意將祝壽金拿出,全部捐給前線抗戰傷兵和難民。

《國際新聞》主編胡愈之去採訪他,面對烽煙四起,國破山河的中國,老人不由得想起自己的一生,生活了整整一百年,也見證了這個國家民不聊生的一百年。辦教育如同學狗叫,目的都在警醒世人,他內心百感交集,突然泣不成聲:

“我是一條狗啊,叫了一百年,也沒有把中國叫醒。”

馬相伯和孫女

年底的一天,馬相伯叫來孫女馬玉章。一看到孫女的臉,老人就哽咽了,他問馬玉章:“爺爺沒有給你留下一分錢,連你自己的錢也沒有留給你……”說完這句,老人泣不成聲。停了一會兒後,馬相伯又開口:“你……你恨爺爺不恨?”

11月4日晚,病床上的老人連日水米不進,在聽到家人說到湘北大捷時,突然掙扎著坐起來,連呼幾聲“消息!消息!”後,沉沉倒下,合上雙眼。

臨終之前,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並未死在祖國,而是客死異國他鄉。

馬相伯活了一百歲,親歷晚清、民國、抗日三個時期,浮沉百年離亂,見證了無數個當政者的中國,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孫中山、袁世凱、蔣介石。每走一步,人生都是負重而行。歷史在他身上鞭打出深深的傷口,他卻像老狗一般喘息著辦教育,育國人,叫了一百年,也見證了中國的一百年。

今日看來,中國缺少一味叫“馬相伯”的藥,這味藥,叫讀書人以一己之力的擔當和勇氣。

今日看來,中國缺少一味叫“馬相伯”的藥,這味藥,叫大學教育的平等和自由。

今日看來,中國缺少一味叫“馬相伯”的藥,這味藥,叫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即便如螢火,也發一份熱,不必等待炬火,若世間無炬火,我便是炬火。

歡迎讀者留言與我們一對一交流

聲明:感謝創作者!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敬請儘快聯繫刪除處理。

馬相伯(右)與學生于右任

03

可震旦學院成立兩年後,投資方耶穌會只想教育傳教士,而馬相伯卻希望教育出能對國家有用之人。

兩方俱不相讓,耶穌會一怒之下,解散學院。對馬相伯老人更是百般驅逐,甚至找人將老人架到醫院,讓他 “無病而入病院”。

老人被架走後,學生們就再也無書可讀了。學生們紛紛表態:“我們誓死和馬校長站在一起,可以無震旦,不可無校長……”

于右任帶著同學們找到馬相伯,在醫院,大家一見到老人,就齊齊全部跪下了:

“校長,我們沒書可讀了。”

聽到這句話,老人哭了,偌大的中國竟然擺不下一張小小的課桌。

為了讓孩子們有書可讀,上海街頭,常常能看到一個65歲的老人,一個人拄著拐杖,顫顫巍巍地東奔西走,到處遊說籌集款項。

“國家再窮,可學生們總該有書讀啊!”

1905年中秋節,老人終於得到了社會的支持,在吳淞廢棄的提督衙門,破破爛爛的屋舍裡,一個老人,一百多個學生,沒有桌子、沒有椅子,只有一塊黑板,這就是現在名校復旦大學的前身復旦公學。

開學那天,300多名學生從各地趕來,甚至有學生坐火車從蘇州趕來,又走了一夜的路才來到學校。

馬相伯擔任復旦公學第一任校長,就是這樣簡陋的教學環境,卻培養出了:

中國著名的氣象學家竺可楨

民國藝術大師李叔同

國學大師陳寅恪

著名數學家胡敦複

中國第一任輕工業部部長黃炎培

政治家、教育家邵力子

震旦學院新址(今交通大學上海醫學院)

一生中,馬相伯用一己之力辦了復旦大學、輔仁大學、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培根女校,啟明女子中學。

1917年,當蔡元培第一次出任北大校長時,在中國掀起教育改革時,首先邀請恩師馬相伯老人北上,老人對蔡元培說:

“所謂大學者,非校舍之大之謂,非學生年齡之大之謂,亦非教員薪水之大之謂,系道德高尚、學問淵深之謂也。”

馬相伯老人所言,便是現代教育的全部意義,他在中國第一個提出教育的普世價值,提出現代教育的平等、奮發和進取,思想和自由。

復旦大學舊址

04

1937年,上海淪陷,97歲的馬相伯老人被家人帶著,他像個老狗氣喘吁吁地四處逃亡。

從上海跑到武漢,從武漢跑到重慶,重慶常年遭到空襲,又跑到相對安全的雲南,當雲南也被空襲時。

家人又帶著這條老狗,竟然一路跑到了越南諒山。

1939年4月的一天,老人病了,他躺在病床上,虛弱不堪地問家人:

“我們到哪裡了?這裡是中國嗎?”

家人知道老人不想客死他鄉,要死也想死在中國的版圖上,可戰亂的中國,哪裡還有一塊可以埋葬全屍的地方呢?家人只能騙他:

“現在我們已到達滇黔交界處了,回來了。”聽到這句話,馬相伯長歎口氣。

這一年,馬相伯老人99歲,按中國人的傳統,99歲已是罕見的高齡。這一年,雖是戰亂年代,復旦的老師和十幾位學生依然前來為他過百歲大壽。老人示意將祝壽金拿出,全部捐給前線抗戰傷兵和難民。

《國際新聞》主編胡愈之去採訪他,面對烽煙四起,國破山河的中國,老人不由得想起自己的一生,生活了整整一百年,也見證了這個國家民不聊生的一百年。辦教育如同學狗叫,目的都在警醒世人,他內心百感交集,突然泣不成聲:

“我是一條狗啊,叫了一百年,也沒有把中國叫醒。”

馬相伯和孫女

年底的一天,馬相伯叫來孫女馬玉章。一看到孫女的臉,老人就哽咽了,他問馬玉章:“爺爺沒有給你留下一分錢,連你自己的錢也沒有留給你……”說完這句,老人泣不成聲。停了一會兒後,馬相伯又開口:“你……你恨爺爺不恨?”

11月4日晚,病床上的老人連日水米不進,在聽到家人說到湘北大捷時,突然掙扎著坐起來,連呼幾聲“消息!消息!”後,沉沉倒下,合上雙眼。

臨終之前,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並未死在祖國,而是客死異國他鄉。

馬相伯活了一百歲,親歷晚清、民國、抗日三個時期,浮沉百年離亂,見證了無數個當政者的中國,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孫中山、袁世凱、蔣介石。每走一步,人生都是負重而行。歷史在他身上鞭打出深深的傷口,他卻像老狗一般喘息著辦教育,育國人,叫了一百年,也見證了中國的一百年。

今日看來,中國缺少一味叫“馬相伯”的藥,這味藥,叫讀書人以一己之力的擔當和勇氣。

今日看來,中國缺少一味叫“馬相伯”的藥,這味藥,叫大學教育的平等和自由。

今日看來,中國缺少一味叫“馬相伯”的藥,這味藥,叫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即便如螢火,也發一份熱,不必等待炬火,若世間無炬火,我便是炬火。

歡迎讀者留言與我們一對一交流

聲明:感謝創作者!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敬請儘快聯繫刪除處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