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鎮館之寶|千年古琴傳稀聲

古琴是一幅畫, 一片雲, 一湖秋月, 一川冰簾。 撫之呵之, “大珠小珠落玉盤”;步之輦之, “孤鶩與落霞齊飛”。 這一期, 讓我們走進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三層的古琴展廳, 觀看一張絕世唐琴, 傾聽由它奏響的鐘磬金石之聲和盛唐古韻。

2008年年底, 68歲的古琴家廣陵派傳人成公亮被邀請到浙江省博物館彈琴。 在他40多年的演奏生涯中, 這是最不同尋常的一次經歷。 錄音棚裡, 展現在他面前的琴造型古樸, 通體渾厚, 琴面漆灰剝落, 斷紋歷歷。 琴上安的弦, 由香港琴弦專家黃樹志依古法所制, 專為這次演奏準備。

在場的還有著名琴家泛川派傳人丁承運和浙派傳人姚公白。

面對即將被奏響的這張琴, 沒有哪位琴人能抑制住內心的激動——它是浙江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制于大唐開元二年(西元714年), 在民國古琴界就有著超凡地位, 是幾代琴界高人苦苦追尋的絕品。

它有一個很美的名字“彩鳳鳴岐”。

這是一張怎樣的古琴, 何以稱得上是鎮館之寶, 又如何能夠在千年之後重放清音?它的背後又有怎樣的傳奇故事?

3月23日, 記者走進位於西湖文化廣場內的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 在三層“非凡的心聲——非物質文化中的古琴藝術”古琴展廳內, 專訪了浙江省博物館工藝部主任范珮玲。 站在古琴邊, 隔著展櫃的玻璃, 我們一起循著古琴上那一行行先人留下的字跡,

追溯起了這張絕世唐琴的前世今生。

“彩鳳鳴岐”很好找, 直立地被安放于展廳正中一個單獨的玻璃展櫃裡, 琴頭琴軫的流蘇自然垂下。

這是一張落霞式的古琴, 琴長124.8釐米, 有效弦長116.3釐米, 額寬16.3釐米, 肩寬18.8釐米, 尾寬12.5釐米, 厚5.4釐米。

此琴造型古樸、凝重,

琴體渾厚, 背面微凸, 鹿角灰胎, 從琴面漆灰剝落處看, 漆灰較厚。 琴背以栗殼色原漆為主, 間朱漆, 琴面與側牆後加朱漆。 琴背冰裂斷兼小流水斷, 琴面斷紋隱約可見, 在三、四、五徽部位, 隱見類似梅花斷的小圓圈。 長方形龍池鳳沼, 無軫池。 龍池上方有“彩鳳鳴岐”琴名, 另有楊宗稷的三段鑒藏讚美銘文圍繞龍池四周。 龍池腹腔內有“大唐開元二年雷威制”題刻。

此琴有鐘磬金石之聲, 著錄於《琴學叢書》中, 是楊宗稷最珍愛的三張琴之一, 他在書中給了它“聲音絕佳”、“可謂鳳毛麟角矣”等極高的評價。 專家認為此琴製作于中唐, 並評價此琴發聲在唐琴中音聲亦屬上乘, 堪稱萬籟希聲。

《琴學叢書》是何書?范珮玲給記者打了一個比方,

“相當於古琴的辭海, 懂琴的人都很熟悉。 ”

楊宗稷是誰?他是清末民初著名琴學大家, 中國古琴重要門派“九嶷派”創始人。 現代著名古琴大師管平湖是其弟子, 可以說是“民國古琴第一人”。

此外, 這張琴的珍貴還在於它誕生的時代和它非同一般的製作者。

古琴起源可以追溯到中華民族初創的年代, 傳說中有“伏羲作琴”、“神農作琴”等。 唐代是古琴藝術的鼎盛時期, 由於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 古琴藝術得到空前發展, 造琴工藝也取得了突出成就。

自隋以來, 因為貴族的喜好, 蜀地制琴名家輩出, 當時的雷氏家族即是其中之一, 所制之琴被稱為“雷琴”或者“雷公琴”。 雷威是此時最著名的制琴師。

相傳雷威常在北風呼呼的漫雪天, 酒酣時跑到深山老林。 狂風震樹, 他聽樹的發聲而選良材。

雷威的琴在當時已是文人爭睹的珍寶。 蘇軾在《雜書琴事》中說:雷公琴“其聲出於兩池間。 其背微隆, 若薤葉然。 聲欲出而溢, 徘徊不去, 乃有餘韻, 其精妙如此”。

如此珍貴的一張琴又是如何流傳, 來到了博物館的展櫃裡?

有關它的流傳經歷,《琴學叢書》中有詳細的記載。因原文通篇皆為文言文,且體例較為龐大,就不在這裡呈現了。

大致的故事是這樣的:民國九年仲春,愛新覺羅·毓朗,前清的鎮國將軍來到北京城南的陶然亭公園。這裡有座嶽雲別業,是他的友人、同為前清重臣的張百熙公祭之處。

張百熙對京師大學堂有開創之功,毓朗則是清廷最後一代軍機大臣,兩人都無力逆轉舊王朝一潰千里的頹勢。曾經共事的“朝廷”已成歷史,此刻悼懷亡友的毓朗,心境正如周遭的景致:衰草枯樹,一派蕭瑟。

但在走進嶽雲別業大門的一刻,毓朗的心卻忽然被撥動了一下——他聽到了一陣疏落的琴聲,正是古琴名曲《平沙落雁》。

毓朗是愛琴之人。他的爺爺、定敏親王載銓是道光皇帝的寵臣,家中“行有恆堂”收藏的古玩豐富而珍貴,著稱當世,又尤以古琴收藏最為有名。但是到了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將定王府的收藏劫掠一空,其中就包括上百張珍貴的古琴——現在的這張“彩鳳鳴岐”也在被劫珍寶中。

此刻嶽雲別業的琴音似曾相識,勾起了毓朗的遐思。他循聲望去,鼓琴者竟也是一位舊同事:楊宗稷。

楊宗稷,字時百,自號“九嶷山人”。在張百熙擔任管學大臣時,曾聘楊為京師大學堂支應襄辦,1904年選為學部主事。不過楊宗稷生性不喜官場應酬,沉迷琴藝,拜名師,藏古琴,以琴藝琴學四海知名,又覺政治腐敗,無可挽救,於是在宦海飄零十餘年後,辭官回家,專心研究古琴。

楊宗稷在嶽雲別業撫奏的,是一張他幾年前重金買下的雷公琴。當第一次看清琴上“大唐開元二年”的文字時,這位元已經名動京城的琴家悵然唏噓,仿佛一千多年瞬間急速流逝:“開元二年題名在,千二百載刹那空。”經過楊宗稷的調試,他發現此琴音色非同尋常,“一二弦如洪鐘,六七弦如金磬,四弦五徽以上如羯鼓”,因此尤為珍愛。1914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民間稱為“荷花生日”的這一天,楊宗稷為這張琴寫了一首七言長詩,刻在琴背。他在詩中讚美說,雷公琴當推唐琴第一,落霞式仿佛是古代神女製成。

一曲撫畢,毓朗上前敘舊,同楊宗稷談起20多年前家中流散名琴的往事。巧的是,楊宗稷所彈之琴正是那張失散多年的名琴。

毓朗感慨萬端,作詩道:“我持此琴三歎息,人失依舊為人得。曾存定府先人言,始信成虧兩無惑。”並叮囑楊宗稷好好保存:“天下紛紛多偉人,莫教大力負之去。”

有感于時運造化之難料,楊宗稷在“彩鳳鳴岐”的琴背上刻下了這一段故事。

其時正是動盪年月。當年,直系軍閥與皖系軍閥在京津地區大戰,四川和廣東也是戰火紛飛。幾年後,又是北伐戰爭、中原大戰。楊宗稷守著他的古琴收藏,在北京的九嶷琴社教授學生,開創了“九嶷派”。同時,他把大半精力用來撰寫《琴學叢書》,共計40萬字,集古今琴書之大成。

1931年,楊宗稷去世。去世前,在學生虞和欽的介紹之下,他的一批藏琴被轉到了浙江鎮海人、曾任浙江和上海等地財政廳長的徐桴手中,其中就包括楊宗稷最珍愛的“彩鳳鳴岐”。此後,又經過了抗戰的硝煙,這批古琴幸而依然無恙。

1949年,身為第一屆國大代表的徐桴去了臺灣,收藏的21張古琴留在家鄉,被後人捐到當地文化館。1953年,鎮海文化館將包括“彩鳳鳴岐”在內的14張古琴移交給浙江省博物館。

這張琴在晚清民國的重要人物間幾經流轉,一度失蹤又失而復得。

故事到這裡並沒有結束。與其他進了博物館或深藏於庫房中,或置於展櫃中被保護有加的文物不同,“彩鳳鳴岐”還把跨越千年的琴聲帶到了今朝。

1956年秋,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前來對這批琴做了鑒定,一句“都是好琴啊”,道出了這批古琴的珍貴。之後,這批古琴便被長期置於庫房中保護,直到2006年,另一位古琴家成公亮的出現,讓“彩鳳鳴岐”再度引人注目。

據範珮玲回憶,成公亮看到這張琴時,激動得抖了幾下,他記得《琴學叢書》上有“彩鳳鳴岐”的記載,書上提及的好琴,他都已能倒背如流。

古琴是珍貴的文物,但抹不去其樂器的第一屬性。如何在保護和利用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曾一度困擾著博物館的文保人員。

眼前的“彩鳳鳴岐”在千年之後依舊光彩照人,肉眼無法在它身上捕捉到歲月的痕跡。

範珮玲表示,之所以能夠留存至今,並保存得如此完好,與一千多年裡,它一直被人撫摩彈奏不無關係。

在浙江省博物館,“彩鳳鳴岐”沉默了半個世紀。一直到2008年,博物館邀請海內名家錄製古琴唱片,再一次奏響了這張歷經一千三百年歲月的古琴。

古琴被捐贈給博物館時並沒有配備琴弦。香港的琴弦專家黃樹志被邀請來為“彩鳳鳴岐”配琴弦。黃樹志按照古法,用真絲製造出“太古琴弦”,享譽古琴界。依照宋明以來的規格,他製作的琴弦分三種,標準的“太古”,較細的“中清”與加粗的“加重”。

黃樹志先為“彩鳳鳴岐”配上了“中清”,但是撫琴時就發現,琴音單薄,遠不能達到楊宗稷所記載的“一二弦如洪鐘,六七弦如金磬,四弦五徽以上如羯鼓”。他分析這應該是“彩鳳鳴岐”的琴身所用材料比較輕薄所致,於是改上“太古”,一種他研製的獨一無二的“冰弦”,一奏之下,頓覺聲音清亮溫潤,悠悠不絕。

與“彩鳳鳴岐”一起奏響的,是浙江省博物館藏另一張唐代古琴“來凰”,也是楊宗稷的舊藏。“彩鳳鳴岐”,音柔韻長、溫潤,“來凰”琴音古樸敦厚、蒼勁沉鬱。

成公亮用“彩鳳鳴岐”演奏了《洞庭秋思》、《陽關三疊》和《沉思的旋律》,另一位古琴名家姚公白彈《古風操》、《頤真》與《烏夜啼》。丁承運彈了一曲《平沙落雁》——正是80多年前,毓朗在嶽雲別業重遇“彩鳳鳴岐”時聽到楊宗稷彈奏的那首曲子。這是一首源于明代的古曲,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鴻雁飛鳴於天際。

經過一段時間的製作,凝聚無數心血的兩張唐琴CD終於問世,分別以琴名命名為《彩鳳鳴岐》和《來凰》。

兩年後的2010年,一場以“鳳凰和鳴”為主題的古琴演奏會在浙江省音樂廳舉行,14名海內外古琴名師再次奏響千年唐琴“彩鳳鳴岐”和“來凰”。

千年古琴傳稀聲,是浙江省博物館對館藏唐琴收藏、展示的一次有益嘗試和探索,從而打破了博物館藏琴“只觀其行,不聞其聲”的局面。

如今,“彩鳳鳴岐”被重新放進了展櫃,但那跳動於琴弦之上的樂音卻一直在我們身邊流淌著,或拿起展廳內的耳機,輕點螢幕,或點開浙博官網的琴音欣賞板塊,穿越千年的琴聲馬上會在你的耳畔響徹。

來到了博物館的展櫃裡?

有關它的流傳經歷,《琴學叢書》中有詳細的記載。因原文通篇皆為文言文,且體例較為龐大,就不在這裡呈現了。

大致的故事是這樣的:民國九年仲春,愛新覺羅·毓朗,前清的鎮國將軍來到北京城南的陶然亭公園。這裡有座嶽雲別業,是他的友人、同為前清重臣的張百熙公祭之處。

張百熙對京師大學堂有開創之功,毓朗則是清廷最後一代軍機大臣,兩人都無力逆轉舊王朝一潰千里的頹勢。曾經共事的“朝廷”已成歷史,此刻悼懷亡友的毓朗,心境正如周遭的景致:衰草枯樹,一派蕭瑟。

但在走進嶽雲別業大門的一刻,毓朗的心卻忽然被撥動了一下——他聽到了一陣疏落的琴聲,正是古琴名曲《平沙落雁》。

毓朗是愛琴之人。他的爺爺、定敏親王載銓是道光皇帝的寵臣,家中“行有恆堂”收藏的古玩豐富而珍貴,著稱當世,又尤以古琴收藏最為有名。但是到了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將定王府的收藏劫掠一空,其中就包括上百張珍貴的古琴——現在的這張“彩鳳鳴岐”也在被劫珍寶中。

此刻嶽雲別業的琴音似曾相識,勾起了毓朗的遐思。他循聲望去,鼓琴者竟也是一位舊同事:楊宗稷。

楊宗稷,字時百,自號“九嶷山人”。在張百熙擔任管學大臣時,曾聘楊為京師大學堂支應襄辦,1904年選為學部主事。不過楊宗稷生性不喜官場應酬,沉迷琴藝,拜名師,藏古琴,以琴藝琴學四海知名,又覺政治腐敗,無可挽救,於是在宦海飄零十餘年後,辭官回家,專心研究古琴。

楊宗稷在嶽雲別業撫奏的,是一張他幾年前重金買下的雷公琴。當第一次看清琴上“大唐開元二年”的文字時,這位元已經名動京城的琴家悵然唏噓,仿佛一千多年瞬間急速流逝:“開元二年題名在,千二百載刹那空。”經過楊宗稷的調試,他發現此琴音色非同尋常,“一二弦如洪鐘,六七弦如金磬,四弦五徽以上如羯鼓”,因此尤為珍愛。1914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民間稱為“荷花生日”的這一天,楊宗稷為這張琴寫了一首七言長詩,刻在琴背。他在詩中讚美說,雷公琴當推唐琴第一,落霞式仿佛是古代神女製成。

一曲撫畢,毓朗上前敘舊,同楊宗稷談起20多年前家中流散名琴的往事。巧的是,楊宗稷所彈之琴正是那張失散多年的名琴。

毓朗感慨萬端,作詩道:“我持此琴三歎息,人失依舊為人得。曾存定府先人言,始信成虧兩無惑。”並叮囑楊宗稷好好保存:“天下紛紛多偉人,莫教大力負之去。”

有感于時運造化之難料,楊宗稷在“彩鳳鳴岐”的琴背上刻下了這一段故事。

其時正是動盪年月。當年,直系軍閥與皖系軍閥在京津地區大戰,四川和廣東也是戰火紛飛。幾年後,又是北伐戰爭、中原大戰。楊宗稷守著他的古琴收藏,在北京的九嶷琴社教授學生,開創了“九嶷派”。同時,他把大半精力用來撰寫《琴學叢書》,共計40萬字,集古今琴書之大成。

1931年,楊宗稷去世。去世前,在學生虞和欽的介紹之下,他的一批藏琴被轉到了浙江鎮海人、曾任浙江和上海等地財政廳長的徐桴手中,其中就包括楊宗稷最珍愛的“彩鳳鳴岐”。此後,又經過了抗戰的硝煙,這批古琴幸而依然無恙。

1949年,身為第一屆國大代表的徐桴去了臺灣,收藏的21張古琴留在家鄉,被後人捐到當地文化館。1953年,鎮海文化館將包括“彩鳳鳴岐”在內的14張古琴移交給浙江省博物館。

這張琴在晚清民國的重要人物間幾經流轉,一度失蹤又失而復得。

故事到這裡並沒有結束。與其他進了博物館或深藏於庫房中,或置於展櫃中被保護有加的文物不同,“彩鳳鳴岐”還把跨越千年的琴聲帶到了今朝。

1956年秋,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前來對這批琴做了鑒定,一句“都是好琴啊”,道出了這批古琴的珍貴。之後,這批古琴便被長期置於庫房中保護,直到2006年,另一位古琴家成公亮的出現,讓“彩鳳鳴岐”再度引人注目。

據範珮玲回憶,成公亮看到這張琴時,激動得抖了幾下,他記得《琴學叢書》上有“彩鳳鳴岐”的記載,書上提及的好琴,他都已能倒背如流。

古琴是珍貴的文物,但抹不去其樂器的第一屬性。如何在保護和利用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曾一度困擾著博物館的文保人員。

眼前的“彩鳳鳴岐”在千年之後依舊光彩照人,肉眼無法在它身上捕捉到歲月的痕跡。

範珮玲表示,之所以能夠留存至今,並保存得如此完好,與一千多年裡,它一直被人撫摩彈奏不無關係。

在浙江省博物館,“彩鳳鳴岐”沉默了半個世紀。一直到2008年,博物館邀請海內名家錄製古琴唱片,再一次奏響了這張歷經一千三百年歲月的古琴。

古琴被捐贈給博物館時並沒有配備琴弦。香港的琴弦專家黃樹志被邀請來為“彩鳳鳴岐”配琴弦。黃樹志按照古法,用真絲製造出“太古琴弦”,享譽古琴界。依照宋明以來的規格,他製作的琴弦分三種,標準的“太古”,較細的“中清”與加粗的“加重”。

黃樹志先為“彩鳳鳴岐”配上了“中清”,但是撫琴時就發現,琴音單薄,遠不能達到楊宗稷所記載的“一二弦如洪鐘,六七弦如金磬,四弦五徽以上如羯鼓”。他分析這應該是“彩鳳鳴岐”的琴身所用材料比較輕薄所致,於是改上“太古”,一種他研製的獨一無二的“冰弦”,一奏之下,頓覺聲音清亮溫潤,悠悠不絕。

與“彩鳳鳴岐”一起奏響的,是浙江省博物館藏另一張唐代古琴“來凰”,也是楊宗稷的舊藏。“彩鳳鳴岐”,音柔韻長、溫潤,“來凰”琴音古樸敦厚、蒼勁沉鬱。

成公亮用“彩鳳鳴岐”演奏了《洞庭秋思》、《陽關三疊》和《沉思的旋律》,另一位古琴名家姚公白彈《古風操》、《頤真》與《烏夜啼》。丁承運彈了一曲《平沙落雁》——正是80多年前,毓朗在嶽雲別業重遇“彩鳳鳴岐”時聽到楊宗稷彈奏的那首曲子。這是一首源于明代的古曲,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鴻雁飛鳴於天際。

經過一段時間的製作,凝聚無數心血的兩張唐琴CD終於問世,分別以琴名命名為《彩鳳鳴岐》和《來凰》。

兩年後的2010年,一場以“鳳凰和鳴”為主題的古琴演奏會在浙江省音樂廳舉行,14名海內外古琴名師再次奏響千年唐琴“彩鳳鳴岐”和“來凰”。

千年古琴傳稀聲,是浙江省博物館對館藏唐琴收藏、展示的一次有益嘗試和探索,從而打破了博物館藏琴“只觀其行,不聞其聲”的局面。

如今,“彩鳳鳴岐”被重新放進了展櫃,但那跳動於琴弦之上的樂音卻一直在我們身邊流淌著,或拿起展廳內的耳機,輕點螢幕,或點開浙博官網的琴音欣賞板塊,穿越千年的琴聲馬上會在你的耳畔響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