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戰鬥民族媲美《地心引力》的《太空救援》,能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太空救援》是一部非常有代入感的電影, 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好萊塢前幾年的《地心引力》, 但那是科幻片。 《太空救援》根據1985年前蘇聯空間站禮炮七號的真實故事改編,

科幻片往往是暢想未來, 而這部影片是回望歷史。 三十多年過去, 當我們在科技更加發達的當下回看這次太空救援, 一點都不會有過時之感, 甚至還有科幻片的錯覺。

從視覺構架上, 這一次俄羅斯人對地球的俯視更加細緻, 不再是《地心引力》裡藍色背景星球的高清PPT, 還有更加具體的海洋和山巒的呈現。 二者的視覺衝擊, 就像是你手持相機去到廣袤的非洲, 四百倍焦與八百倍焦的優劣立竿見影。 而這一視距的營建, 還讓我們漂浮的心離地球母體更近。

影片視覺體驗是美妙的, 但太空救援的任務本身並不美妙。 兩位前蘇聯宇航員在地面模擬對接試驗均告失敗的前提下, 就匆忙告別家人踏上天路。

誰也不知道他們在太空會面臨怎樣的困境和危險。 因為空間站完全失聯, 天體巨獸自轉連帶翻轉, 並沒有給宇航員提供飛船對接的扇面。 而且空間站已經失控, 以往雙向對接變成了單向強制對接, 且地面的模擬對接失敗率為100%。

憑我有限的知識即知, 宇航員的危險遠不止這些。 就算對接僥倖成功, 面對空間站未知的艙體故障, 很可能一開門就把宇航員秒殺了;空間站電力系統故障引發的寒冷, 也並非宇航員在宇航服里加條秋褲就能扛鼎;而化凍之後無所不在的水滴, 讓電路短路的風險無所不在, 一個小小的火花, 就可能讓宇航員葬身火海。 其實宇航員的每一次升空都是挑戰生命的歷險, 一升空即化為煙花一縷的悲劇不是沒有過。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這是俄羅斯民族性帶給這個故事的特殊氣質, 也使得這個故事有別於好萊塢套路。 換做是美國人, 早就嚇得退縮了, 蘇聯人卻在地面模擬成功率為零提前下升空。 當然, 這也是冷戰時期蘇聯政治正確性的具體體現。

為了在這場以航太科技為載體的爭霸戰中保持優勢, 蘇聯人絕不容自己的空間站成果被美國人擄走, 一咬牙一跺腳, 就豁出去了。

因為有紀實背景墊底, 又有天上地下的配合與衝突, 《太空救援》的故事也比《地心引力》來得飽滿。 儘管不少人已從人類航太史中諳熟蘇聯人這一次如何化險為夷, 但以宇航員視角的代入還是第一次, 宇航員每一步的未知危險, 以及突發事件應急, 依舊讓這個故事散發出令人獵奇的魅力。

俄羅斯人一向以粗放和無畏著稱, 一人就可以手撕一頭熊, 這點在宇航員沒等地面指令, 就冒險完成對接可見一斑。 戰鬥民族的無畏是必然的, 但沒想到俄羅斯人在影片細節上也做得相當出色。 空間站的冰化水後那場戲, 處理的相當棒, 在科學地還原基礎上, 營造出某種奇幻電影才有的錯覺。

俄羅斯人的民族性, 還體現在兩位凍得發燒的宇航員把酒問青天的那場戲裡, 水珠狀的酒滴, 生活化的對白, 處理得非常有情趣。 要知道前蘇聯當時是禁酒的,但他們的宇航員把酒偷偷帶上太空,卻是出了名的。2015年的《地心引力》中,桑德拉·布洛克和喬治·魯尼在國際空間站喝的小酒,就是俄羅斯人的私藏。

與此同時,影片的哲學探討也不失俄羅斯人的民族底蘊。尤其是偷渡客蟑螂小強,要是在地球上固然難逃卑微一死,但到了外太空卻意義非凡,成了宇航員嘴中的地球同胞,空間站裡的第三名宇航員,這段過場戲被俄羅斯人處理得意味深長。片中還有兩處天使目擊事件,導演用藍光點到即止,這既是前蘇聯對宇航員真實經歷的勾連,也是我們對宇宙的敬畏和暢想,顯出人類偉大而渺小。

影片的恢弘敘事和細節處理都很好,故事起于蘇聯人對其禮炮七號空間站的救援,結果兩名救援者成了被救援的對象。繼《地心引力》之後,《太空救援》再一次成功地將我們的視野帶到了神奇的外太空,而且這一次科普了更多,既有絕境求存的緊張與宏達敘事,亦不乏支莫細節的獵奇,兩位偉大的宇航員不僅完成了一系列不可能的任務,還一步步為我們打開了航太科學的金鑰。

同樣是對深空題材的挖掘,俄羅斯人的《太空救援》和美國人的《地心引力》多有異曲同工之處。比如開篇空間站工作外景對地球背景的勾連,再比如宇航員們的閒聊,都聊到了兩性關係,聊到了飛過家鄉時對妻子的掛念。所不同的是,蘇聯宇航員回家有賢妻可以暖床,而美國人心心念念的妻子則卷走了他家當跟別的男人跑了。這看似一個笑點,其實沁透著宇航實業背後的寂寞,並非一般人,一般家庭所能耐受。

俄羅斯電影的產量沒法和好萊塢相比,但他們這部《太空救援》的高效卻可以讓好萊塢大片汗顏。美國人的《地心引力》耗資1.5億,另一部《火星營救》耗子1.8億,據說俄羅人這部《太空救援》投資不過四千萬盧布。一盧布兌換一毛一人民幣,不過四百多萬人民幣,折合美金七十多萬,卻達到了完全不輸好萊塢視覺的效果。

俄羅斯人的省錢方式也許很多,我所知的是,他們搬出了當年空間站的實體,在空間站艙體裡進行拍攝,不僅省去了造景的成本,還可以最大限度地還原當年空間站的細節真實。冷戰結束後,尤其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太空步伐減緩下來,也不再那麼神秘。據說這次中國影迷,還有就會去俄羅斯實地參觀,並體驗兩萬米高空超音速的刺激。可見曾經輝煌而神秘的俄羅斯航太,已然面相民間開放。

其實最應該拿來和《太空救援》類比的,並非好萊塢的《地心引力》,而是美國人另一部《阿波羅13號》。同樣是紀實背景,湯姆·漢克斯1995年領銜的這個故事改編自美國航太史上另一次真實的歷險。1970年4月11日,阿波羅13號發射升空,這是美國阿波羅計畫的第七次飛行任務,也是人類第三次登月任務,沒想到發射後第二天服務艙就發生爆炸,重創了阿波羅13號。

和蘇聯人1985年空間站的困境截然不同,因為禮炮七號當時並沒有宇航員,損失的頂多是一堆廢鐵和冷戰的失利,至於派出宇航員冒險維修,多有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氣節。但阿波羅13號情況迥異,上有宇航員三名,科學任務可以擱置,飛船也可以不要,三名太空人的解救成為第一要務。數以萬計的科學家、工程師自發地聚集在一起,參與到這次天地大營救,最後終於排除萬難,成果讓三名英雄重返地球。

然而這些畢竟都是紀實背景的改編電影,是情節片,並非紀錄片,它基於歷史事實,並非等同歷史事實。《太空救援》為了它的敘事張力,對史實做了一些妥協和改動。比如它營造出了美國人可能要偷走他們空間站的假像,事實上美國挑戰者號早于蘇聯宇航員升空就發射了,並沒有去動禮炮七號,所以也不會有兩國宇航員八目相對的邂逅與惺惺相惜。

再比如空間站偷酒是蘇聯宇航員的小情趣,但抽煙絕對是不可能的,而且太空中打火和煙霧的狀態,也並非影片中的呈現方式。另外,空間站的火災屬於編劇杜撰,當時並沒有發生。而且當年兩位宇航員的任務遠遠不止電影裡呈現的那幾天,他們中的一位在空間站連續工作了110天,另一位堅持工作了169天才折返。別看影片有添油加醋之處,真實的宇航遠要比電影呈現來得偉大。

《太空救援》裡禮炮七號和兩位前蘇聯宇航員是幸運的,《阿波羅13號》裡的三位美國太空人也是幸運的,但並不是每一次太空災難都走運。《太空救援》裡出現的美國挑戰者號飛船,在次年1月28日執行任務時,升空73秒就如煙花消散,同時帶走了7名宇航員的生命。

而後來人類首個可以長期居住的空間站,即俄羅斯人的和平號空間站也因為事故頻頻 “無力救援”, 最後 於2001年3月23日制動點火墜毀。

《太空救援》在俄羅斯上映,首周打破了俄羅斯票房紀錄,可見俄羅斯人對這部電影的偏愛。我們不能指望《太空救援》像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那樣在中國市場爆棚,但它至少給我們帶來了反好萊塢的不同敘事,豐富了我們的市場貨架,並給我們提供了全新太空視野。

同時,《太空救援》對我們的借鑒意義良多。比如如何花更少的成本達到好萊塢工業視覺;比如如何讓真實事件的改編符合電影審美和敘事;比如讓過去的科學奉獻砥礪年輕人的奮發與凝聚。我們的科幻創作還處在初級階段,要學的東西很多很多。

這些年相對俄羅斯人宇航腳步的放緩,我們在太空領域的進步有目共睹。我們成功發射了自己的載人飛行器,建立了自己的空間站,我們啟動了人類新一輪登月計畫,以及火星探測計畫。遺憾的是,我們相關的科幻影視創作,卻沒能跟上我們科技的步調,與時俱進。

其實在歐美,很多科幻創作甚至會引領科技發展,比如《太空漫遊》裡的視頻聊天,《星球大戰》裡的反重力飛行摩托,《未來報告》裡的觸屏和全息影像,《星際迷航》裡的平板電腦等都走進了我們的現實生活,而且我們百度自主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等也已上路測試。某種程度說,科幻創作也是先進生產力,不容忽視更不容缺席。

【完】

要知道前蘇聯當時是禁酒的,但他們的宇航員把酒偷偷帶上太空,卻是出了名的。2015年的《地心引力》中,桑德拉·布洛克和喬治·魯尼在國際空間站喝的小酒,就是俄羅斯人的私藏。

與此同時,影片的哲學探討也不失俄羅斯人的民族底蘊。尤其是偷渡客蟑螂小強,要是在地球上固然難逃卑微一死,但到了外太空卻意義非凡,成了宇航員嘴中的地球同胞,空間站裡的第三名宇航員,這段過場戲被俄羅斯人處理得意味深長。片中還有兩處天使目擊事件,導演用藍光點到即止,這既是前蘇聯對宇航員真實經歷的勾連,也是我們對宇宙的敬畏和暢想,顯出人類偉大而渺小。

影片的恢弘敘事和細節處理都很好,故事起于蘇聯人對其禮炮七號空間站的救援,結果兩名救援者成了被救援的對象。繼《地心引力》之後,《太空救援》再一次成功地將我們的視野帶到了神奇的外太空,而且這一次科普了更多,既有絕境求存的緊張與宏達敘事,亦不乏支莫細節的獵奇,兩位偉大的宇航員不僅完成了一系列不可能的任務,還一步步為我們打開了航太科學的金鑰。

同樣是對深空題材的挖掘,俄羅斯人的《太空救援》和美國人的《地心引力》多有異曲同工之處。比如開篇空間站工作外景對地球背景的勾連,再比如宇航員們的閒聊,都聊到了兩性關係,聊到了飛過家鄉時對妻子的掛念。所不同的是,蘇聯宇航員回家有賢妻可以暖床,而美國人心心念念的妻子則卷走了他家當跟別的男人跑了。這看似一個笑點,其實沁透著宇航實業背後的寂寞,並非一般人,一般家庭所能耐受。

俄羅斯電影的產量沒法和好萊塢相比,但他們這部《太空救援》的高效卻可以讓好萊塢大片汗顏。美國人的《地心引力》耗資1.5億,另一部《火星營救》耗子1.8億,據說俄羅人這部《太空救援》投資不過四千萬盧布。一盧布兌換一毛一人民幣,不過四百多萬人民幣,折合美金七十多萬,卻達到了完全不輸好萊塢視覺的效果。

俄羅斯人的省錢方式也許很多,我所知的是,他們搬出了當年空間站的實體,在空間站艙體裡進行拍攝,不僅省去了造景的成本,還可以最大限度地還原當年空間站的細節真實。冷戰結束後,尤其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太空步伐減緩下來,也不再那麼神秘。據說這次中國影迷,還有就會去俄羅斯實地參觀,並體驗兩萬米高空超音速的刺激。可見曾經輝煌而神秘的俄羅斯航太,已然面相民間開放。

其實最應該拿來和《太空救援》類比的,並非好萊塢的《地心引力》,而是美國人另一部《阿波羅13號》。同樣是紀實背景,湯姆·漢克斯1995年領銜的這個故事改編自美國航太史上另一次真實的歷險。1970年4月11日,阿波羅13號發射升空,這是美國阿波羅計畫的第七次飛行任務,也是人類第三次登月任務,沒想到發射後第二天服務艙就發生爆炸,重創了阿波羅13號。

和蘇聯人1985年空間站的困境截然不同,因為禮炮七號當時並沒有宇航員,損失的頂多是一堆廢鐵和冷戰的失利,至於派出宇航員冒險維修,多有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氣節。但阿波羅13號情況迥異,上有宇航員三名,科學任務可以擱置,飛船也可以不要,三名太空人的解救成為第一要務。數以萬計的科學家、工程師自發地聚集在一起,參與到這次天地大營救,最後終於排除萬難,成果讓三名英雄重返地球。

然而這些畢竟都是紀實背景的改編電影,是情節片,並非紀錄片,它基於歷史事實,並非等同歷史事實。《太空救援》為了它的敘事張力,對史實做了一些妥協和改動。比如它營造出了美國人可能要偷走他們空間站的假像,事實上美國挑戰者號早于蘇聯宇航員升空就發射了,並沒有去動禮炮七號,所以也不會有兩國宇航員八目相對的邂逅與惺惺相惜。

再比如空間站偷酒是蘇聯宇航員的小情趣,但抽煙絕對是不可能的,而且太空中打火和煙霧的狀態,也並非影片中的呈現方式。另外,空間站的火災屬於編劇杜撰,當時並沒有發生。而且當年兩位宇航員的任務遠遠不止電影裡呈現的那幾天,他們中的一位在空間站連續工作了110天,另一位堅持工作了169天才折返。別看影片有添油加醋之處,真實的宇航遠要比電影呈現來得偉大。

《太空救援》裡禮炮七號和兩位前蘇聯宇航員是幸運的,《阿波羅13號》裡的三位美國太空人也是幸運的,但並不是每一次太空災難都走運。《太空救援》裡出現的美國挑戰者號飛船,在次年1月28日執行任務時,升空73秒就如煙花消散,同時帶走了7名宇航員的生命。

而後來人類首個可以長期居住的空間站,即俄羅斯人的和平號空間站也因為事故頻頻 “無力救援”, 最後 於2001年3月23日制動點火墜毀。

《太空救援》在俄羅斯上映,首周打破了俄羅斯票房紀錄,可見俄羅斯人對這部電影的偏愛。我們不能指望《太空救援》像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那樣在中國市場爆棚,但它至少給我們帶來了反好萊塢的不同敘事,豐富了我們的市場貨架,並給我們提供了全新太空視野。

同時,《太空救援》對我們的借鑒意義良多。比如如何花更少的成本達到好萊塢工業視覺;比如如何讓真實事件的改編符合電影審美和敘事;比如讓過去的科學奉獻砥礪年輕人的奮發與凝聚。我們的科幻創作還處在初級階段,要學的東西很多很多。

這些年相對俄羅斯人宇航腳步的放緩,我們在太空領域的進步有目共睹。我們成功發射了自己的載人飛行器,建立了自己的空間站,我們啟動了人類新一輪登月計畫,以及火星探測計畫。遺憾的是,我們相關的科幻影視創作,卻沒能跟上我們科技的步調,與時俱進。

其實在歐美,很多科幻創作甚至會引領科技發展,比如《太空漫遊》裡的視頻聊天,《星球大戰》裡的反重力飛行摩托,《未來報告》裡的觸屏和全息影像,《星際迷航》裡的平板電腦等都走進了我們的現實生活,而且我們百度自主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等也已上路測試。某種程度說,科幻創作也是先進生產力,不容忽視更不容缺席。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