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人文黃山」關德軍:黃山仙僧洞探尋記

作者簡介:關德軍, 1963年生。 黃山書畫院秘書長, 安徽省美協會員, 安徽省攝影家協會會員。 曾參與黃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藍皮書和《黃山保護與管理實踐》《黃山是吾師》等書的編撰以及《神奇黃山》《黃山四季》《黃海大觀》《黃山世紀風》《中國畫裡的鄉村—西遞》等系列影視風光片的攝製、編導等。

黃山仙僧洞探尋記

要瞭解雪莊, 仙僧洞似乎是個繞不過去的話題。

1689年, 雪莊禪師散發攜杖, 自當塗翠螺山來到徽州。 在潛口, 拜別汪栗亭後奔黃山而來。 運氣還不錯, “途遇龍池雨公, 曰:道兄入山, 當住仙僧洞下。 ”

這龍池雨公可不是一般人, 他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主持黃山慈光寺, 二十七年戊辰(1688年)正月穀日剛剛卸任, 又被仙源士紳極力邀請, 住持黃山翠微寺。 所以他對黃山的情況, 是比較瞭解的, 他向雪莊推薦了仙僧洞下, 自有他的道理。

聖僧洞—雪莊繪

那麼仙僧洞究在何處?

《黃山圖經》“缽盂峰”條下有記:“昔劉宋時, 東國有一僧人, 不知其名, 來此修禪定, ……又有一洞, 深莫可測, 人不敢入, 其煉丹處。 梁大同中有人見一鼎, 並石灶, 藤蘿纏鎖, 因名仙僧洞。 洞口陰暗之夜有一燈現, 朗如星明, 人謂之聖燈。 ”這或許是迄今所見有關仙僧洞最早的記錄。

潘之恒《黃海*紀跡卷十一》所記與此同。

汪士鈜《黃山志續集*卷一*雲舫記》:“(兜率庵)左即仙燈洞。 舊名聖僧洞, 又名仙僧洞, 今訛為仙燈洞。 先是唐鹹通間, 有西域僧人, 洞鑱石壁九字, 曰:七百年後當有聖僧來。 因名聖僧洞。 仙燈又因仙僧傳訛, 非有燈也”對洞的來歷與得名作了闡釋。

在後來的《黃山志定本》中, 則記為:“仙僧洞, 即仙燈洞, 在缽盂峰下。 洞前有溪, 取徑丞相源, 二裡可至。 高數十丈, 縱如之, 橫殺之。 一壁下隔為二, 各廣四尺。 有奇洞, 乳滴若雨, 試之甘冷。 陰暗之夜, 洞口有燈, 朗朗如星月, 人謂之聖燈”。 對洞的位置與大小有了較為確切的描述。

民國時期陳少峰的《黃山指南》記為“仙燈洞, 又名‘仙僧洞’。 在仙都峰下, 與缽盂峰東西相向,

中隔丞相源, 距雲穀寺四裡。 洞長形, 高九尺, 寬三尺, 深二丈五尺有奇。 洞畔有圓池, 廣袤尺余, 池水甘冷, 四時不涸。 洞口竹林茶柯皆山僧所植, 方外居此成道者, 代不乏人。 陰暗之夜, 洞口有燈, 朗朗如星月, 人呼之為‘聖燈’”。 值得注意的是, 陳少峰的記錄與之前的記錄有了很大的不同, 一是所在位置相差甚遠, 二是距雲穀寺的距離。

帶著這些疑問, 我便有了一探究竟的念想與衝動。

也因為研究雪莊的關係, 2015年至2016年數次探路皮篷的過程中, 一直留心尋訪, 終無所獲。

初探仙僧洞—茫然無果

2017年4月, 借文物普查之際, 我與同事汪治平、楊海、繆鵬便有了一次“說走就走”的探尋之旅。

行前, 我們諮詢了雲穀寺綜治組的有關人員, 他們也提供不了確切的資訊,

只是說進入山谷靠左有古道可行。 據此, 我們由雲穀新索道下站後方進入竹林, 沿左側羊腸小徑開始登山, 約過兩個索道支架, 前方出現了一道懸崖絕壁, 原有的路影也至此中斷。 我們只好轉向山脊攀援。 進入密林後, 更是方向莫辨。 轉悠了大半天, 只得茫然而歸。 正所謂:方向不明, 路線不清, 其結果必然是無果而終。

此後, 我們開始做功課, 查資料, 看地形, 走訪山岔村老藥農, 拜訪紫雲村老住民, 諮詢黃山工作過的老同志……或因年久淡忘, 語焉不詳, 或因我們對地理環境不熟悉, 聽過之後依然是一頭霧水。 但總體的方位, 基本確定。

章克滿提供的疑似仙燈洞位置—雲穀索道上拍

再探仙僧洞—得“五賢洞”

同事葉要清告知,他從一施工隊的負責人處得知,在皮篷對面的山谷中有一洞穴,很有可能就是仙僧洞。得此消息,我興奮不己,當即邀約葉要清、周流俊、汪治平並市畫院俞宏理先生(因作漸江專題研究,漸江畫有仙僧洞)前往探尋。11月2日一早,我們驅車至雲穀寺,由纜車上,白鵝嶺下。行至白砂矼上方不遠處石橋,即由橋北側往皮篷對面山谷摸索。前行不遠,即有斷續古道通往前方,或許古人從北海至雲穀即由此道前往。這使我們一行頓時有了“此行志在必得”之感。入山約一公里,得一窪地,甚平闊,有古遺址。是何古跡,有待考證。遺址周邊古樹參天,陰森覆鬱。其中有杉樹一株,胸圍達2.7米,高十余米,堪稱樹王。

古遺址

稍事休息,繼續沿古道前行,連續過兩個索道支架,到達白砂矼對面支架點,古道戛然消失,四尋不見,或許是建索道施工,古道為碎石渣土所淹沒。山谷中碎石松滑不可行。再沿山脊探望,前方是萬丈懸崖,絕難通行,只得原路返回。到前遺址處,我們分散探尋。並不時呼喚著彼此,以免迷失。因絕少人跡,荊榛遍佈,寸步難行。下行不遠,有梯田狀石磅,均由巨石砌成,層層排列,長者達五六十米,高者達六七米,不知古人因何而砌,重達十餘噸的巨石又是如何砌成。

再向下約裡許,治平君向眾人招呼,說似乎已見一洞。眾人迅速循聲彙集。果有巨崖崩塌,相錯成一線天光,甚陡,人不可入,只得從別處繞下。到得洞口,豁然開朗,崖下巨石崩落,形成長十余米,深約1~3米,高達兩米多的巨洞。仔細尋視周邊石壁,並無文字,亦無人為生活痕跡。且與古籍記載不甚契合,當非仙僧洞。然探得有此巨洞,也不枉此行。因戲名之曰“五賢洞”。

五賢洞

興奮之餘,一路下探到穀底,為溪溝,有水塘一灣,方廣十余米,水清澈見底。水中似有無數爬蟲蟄伏,問為何物,葉公說為“貓兒屎”,是一種植物果實。眾皆抬頭上視,果見水邊雜木一株,樹梢仍掛著稀疏的剩果。葉君就近摘下幾個分發大家品嘗,軟滑甘甜,盡是果實,品不出什麼味道,有點似八月楂。再前行不數米,又為絕壁,不可行。只得退而朔溝上行,也是絕壁懸崖,儼然已困在盆底絕地。眾人只好就地休息,分析可行路徑。此時左側山半不時有遊人話語聲傳來,山腳有被水沖下的礦泉水飲料瓶等廢棄物,推測上面當為白砂矼。當即,由葉公前導,眾人前拉後搡,沿左側懸崖攀爬,鑽樹林,披荊棘,一路向上,終從白砂矼不遠處爬上步行道。

由於近日關節炎復發,此時突然又從先前的緊張進入到放鬆狀態,我頓時感覺雙膝關節已是痛疼難忍,寸步難移。無奈山程還遠,只得咬牙碎步往山下挪,到雲穀寺,天已向黑,已近六點了。

三探仙僧洞—得“招隱洞”

11月8日,上班途中,葉公要清告知,仙僧洞位置已基本知曉,今日即可前往探明。聞此欣然,當即邀上治平、流俊二君,稍事準備即驅車前往雲穀寺。由老票房步行至入勝亭下方、滴水崖前不遠。據他人描述,洞當在游道上方。我們覓徑上行。距游道十米許,果然發現有一黑黝黝的洞口,攀爬到洞口,有三級石階隱現。天都峰、佛掌峰、青鸞峰迎面而立。此洞中有岩石將洞一分為二。經測量,左洞寬2.4米,高2.6米,深約5.6米(實深不可測,疑為後人填堵);右洞寬、高各約2.8米,深約5.4米。此洞與《黃山志定本》所記頗為契合,故亦為後人誤認為即仙僧洞。但據現場周邊環境,與雪莊所繪“招隱洞”相比對,當為“招隱洞”無疑。

招隱洞

招隱洞—雪莊繪

為探得仙僧洞的大致方位,我們繼續循白砂嶺而下,試圖探尋徐霞客下山的路徑。到“羅漢繞塔”石附近,古道不復可見。前方峭壁上有鋼索下垂,許是建索道時探路者所留。我們順次援索爬上峭壁,沿山崗摸索著,向下探尋。在密林中穿行了一個多小時,終到一處索道支架,原來已回到我們第一次探山的路徑了。

四探仙僧洞—功夫不負

近日天氣晴好,葉公要清邀約再探仙僧洞。眾人皆有此意,便與周流俊、汪治平、丁永忠結伴同行。12月7日,我們五人,再從雲穀索道下站後入山。進入竹林後,轉向右行,到一道嶺嶺頭,再左折沿山脊向上攀爬。約過兩道山岡,左側羅漢石兀立眼前。前行不遠,路盡過河,前方山半隱約可見一處崩崖。眾人興致愈濃,又一頭紮進樹叢,探尋著前行的路。石砌的蹬道,或顯或斷,古人行走的足跡依稀可辯。約過了半小時,眼前發現了小竹子和茶樹,這與《黃山指南》所記正相吻合。大家愈加興奮,堅定了前行的信心。然而,眼前一道懸崖阻斷了前行的路,不得已,我們只好沿崖腳左拐,再向上攀行。不久,黑黝黝的洞口已顯露在我們的眼前。洞前,石砌的臺階呈“之”字形,依稀可辯。面向洞口,左側有兩級石砌的臺地,如古遺址般,近察,並未發現有其他人為構築物的痕跡,當為耕種之地,臺地下也有茶樹可見。

仙僧洞口側面、正面及內景

正午的陽光,直照洞口,並無陰濕之感。洞口呈倒葫蘆形,左側有較為平整的石級,或為古人打坐之所。進入洞內,一股寒氣撲面而來,借著直射的太陽反光,隱約可見洞內還有二洞。洞穹頂,洞頂漆黑,似為煙熏。洞壁潮濕,有水滴沁出,地面為滴水所浸泡,甚泥濘。洞左側崖壁下,借著相機的閃光,發現有一圓池,池中有水。池徑80cm,水深32cm。右小洞前,亦有一圓池,池徑67cm、深21cm,池水清澈,濯之甚寒。四顧,未發現古人題刻。

右側小洞及鑿池

洞口石階及左側梯田狀平地

經測量,此洞深17.4米,外洞口高7米、寬5米;主洞後兩小洞由一壁下隔分成。面對小洞,右洞高2.6米,寬3.5米,深4.2米;左洞高1.8米,寬2米,深3.1米。系迄今為止,或為黃山所發現最大的洞穴之一了。

漸江—仙燈洞

江注—仙燈洞

根據明潘之恒《遊仙燈洞記》和徐霞客《游黃山記》(後記)所記載,並對照漸江、江注、雪莊等人所繪《仙燈洞》、《聖僧洞》,推此當為“仙僧洞”無疑。

由徐霞客遊記可知,古代由白砂嶺經仙燈洞至雲谷寺的道路是相通的。此處離皮篷並不遙遠。雪莊入山暫棲此處,日後訪得皮篷幽勝處,再於錦屏峰下構築雲舫,也未嘗不是一種辦法。

參考資料:

《黃山圖經》

《黃山志定本》

《黃山志》

《黃山翠微寺志》

《黃山志續集》

《黃山指南》

《徐霞客遊記》

章克滿提供的疑似仙燈洞位置—雲穀索道上拍

再探仙僧洞—得“五賢洞”

同事葉要清告知,他從一施工隊的負責人處得知,在皮篷對面的山谷中有一洞穴,很有可能就是仙僧洞。得此消息,我興奮不己,當即邀約葉要清、周流俊、汪治平並市畫院俞宏理先生(因作漸江專題研究,漸江畫有仙僧洞)前往探尋。11月2日一早,我們驅車至雲穀寺,由纜車上,白鵝嶺下。行至白砂矼上方不遠處石橋,即由橋北側往皮篷對面山谷摸索。前行不遠,即有斷續古道通往前方,或許古人從北海至雲穀即由此道前往。這使我們一行頓時有了“此行志在必得”之感。入山約一公里,得一窪地,甚平闊,有古遺址。是何古跡,有待考證。遺址周邊古樹參天,陰森覆鬱。其中有杉樹一株,胸圍達2.7米,高十余米,堪稱樹王。

古遺址

稍事休息,繼續沿古道前行,連續過兩個索道支架,到達白砂矼對面支架點,古道戛然消失,四尋不見,或許是建索道施工,古道為碎石渣土所淹沒。山谷中碎石松滑不可行。再沿山脊探望,前方是萬丈懸崖,絕難通行,只得原路返回。到前遺址處,我們分散探尋。並不時呼喚著彼此,以免迷失。因絕少人跡,荊榛遍佈,寸步難行。下行不遠,有梯田狀石磅,均由巨石砌成,層層排列,長者達五六十米,高者達六七米,不知古人因何而砌,重達十餘噸的巨石又是如何砌成。

再向下約裡許,治平君向眾人招呼,說似乎已見一洞。眾人迅速循聲彙集。果有巨崖崩塌,相錯成一線天光,甚陡,人不可入,只得從別處繞下。到得洞口,豁然開朗,崖下巨石崩落,形成長十余米,深約1~3米,高達兩米多的巨洞。仔細尋視周邊石壁,並無文字,亦無人為生活痕跡。且與古籍記載不甚契合,當非仙僧洞。然探得有此巨洞,也不枉此行。因戲名之曰“五賢洞”。

五賢洞

興奮之餘,一路下探到穀底,為溪溝,有水塘一灣,方廣十余米,水清澈見底。水中似有無數爬蟲蟄伏,問為何物,葉公說為“貓兒屎”,是一種植物果實。眾皆抬頭上視,果見水邊雜木一株,樹梢仍掛著稀疏的剩果。葉君就近摘下幾個分發大家品嘗,軟滑甘甜,盡是果實,品不出什麼味道,有點似八月楂。再前行不數米,又為絕壁,不可行。只得退而朔溝上行,也是絕壁懸崖,儼然已困在盆底絕地。眾人只好就地休息,分析可行路徑。此時左側山半不時有遊人話語聲傳來,山腳有被水沖下的礦泉水飲料瓶等廢棄物,推測上面當為白砂矼。當即,由葉公前導,眾人前拉後搡,沿左側懸崖攀爬,鑽樹林,披荊棘,一路向上,終從白砂矼不遠處爬上步行道。

由於近日關節炎復發,此時突然又從先前的緊張進入到放鬆狀態,我頓時感覺雙膝關節已是痛疼難忍,寸步難移。無奈山程還遠,只得咬牙碎步往山下挪,到雲穀寺,天已向黑,已近六點了。

三探仙僧洞—得“招隱洞”

11月8日,上班途中,葉公要清告知,仙僧洞位置已基本知曉,今日即可前往探明。聞此欣然,當即邀上治平、流俊二君,稍事準備即驅車前往雲穀寺。由老票房步行至入勝亭下方、滴水崖前不遠。據他人描述,洞當在游道上方。我們覓徑上行。距游道十米許,果然發現有一黑黝黝的洞口,攀爬到洞口,有三級石階隱現。天都峰、佛掌峰、青鸞峰迎面而立。此洞中有岩石將洞一分為二。經測量,左洞寬2.4米,高2.6米,深約5.6米(實深不可測,疑為後人填堵);右洞寬、高各約2.8米,深約5.4米。此洞與《黃山志定本》所記頗為契合,故亦為後人誤認為即仙僧洞。但據現場周邊環境,與雪莊所繪“招隱洞”相比對,當為“招隱洞”無疑。

招隱洞

招隱洞—雪莊繪

為探得仙僧洞的大致方位,我們繼續循白砂嶺而下,試圖探尋徐霞客下山的路徑。到“羅漢繞塔”石附近,古道不復可見。前方峭壁上有鋼索下垂,許是建索道時探路者所留。我們順次援索爬上峭壁,沿山崗摸索著,向下探尋。在密林中穿行了一個多小時,終到一處索道支架,原來已回到我們第一次探山的路徑了。

四探仙僧洞—功夫不負

近日天氣晴好,葉公要清邀約再探仙僧洞。眾人皆有此意,便與周流俊、汪治平、丁永忠結伴同行。12月7日,我們五人,再從雲穀索道下站後入山。進入竹林後,轉向右行,到一道嶺嶺頭,再左折沿山脊向上攀爬。約過兩道山岡,左側羅漢石兀立眼前。前行不遠,路盡過河,前方山半隱約可見一處崩崖。眾人興致愈濃,又一頭紮進樹叢,探尋著前行的路。石砌的蹬道,或顯或斷,古人行走的足跡依稀可辯。約過了半小時,眼前發現了小竹子和茶樹,這與《黃山指南》所記正相吻合。大家愈加興奮,堅定了前行的信心。然而,眼前一道懸崖阻斷了前行的路,不得已,我們只好沿崖腳左拐,再向上攀行。不久,黑黝黝的洞口已顯露在我們的眼前。洞前,石砌的臺階呈“之”字形,依稀可辯。面向洞口,左側有兩級石砌的臺地,如古遺址般,近察,並未發現有其他人為構築物的痕跡,當為耕種之地,臺地下也有茶樹可見。

仙僧洞口側面、正面及內景

正午的陽光,直照洞口,並無陰濕之感。洞口呈倒葫蘆形,左側有較為平整的石級,或為古人打坐之所。進入洞內,一股寒氣撲面而來,借著直射的太陽反光,隱約可見洞內還有二洞。洞穹頂,洞頂漆黑,似為煙熏。洞壁潮濕,有水滴沁出,地面為滴水所浸泡,甚泥濘。洞左側崖壁下,借著相機的閃光,發現有一圓池,池中有水。池徑80cm,水深32cm。右小洞前,亦有一圓池,池徑67cm、深21cm,池水清澈,濯之甚寒。四顧,未發現古人題刻。

右側小洞及鑿池

洞口石階及左側梯田狀平地

經測量,此洞深17.4米,外洞口高7米、寬5米;主洞後兩小洞由一壁下隔分成。面對小洞,右洞高2.6米,寬3.5米,深4.2米;左洞高1.8米,寬2米,深3.1米。系迄今為止,或為黃山所發現最大的洞穴之一了。

漸江—仙燈洞

江注—仙燈洞

根據明潘之恒《遊仙燈洞記》和徐霞客《游黃山記》(後記)所記載,並對照漸江、江注、雪莊等人所繪《仙燈洞》、《聖僧洞》,推此當為“仙僧洞”無疑。

由徐霞客遊記可知,古代由白砂嶺經仙燈洞至雲谷寺的道路是相通的。此處離皮篷並不遙遠。雪莊入山暫棲此處,日後訪得皮篷幽勝處,再於錦屏峰下構築雲舫,也未嘗不是一種辦法。

參考資料:

《黃山圖經》

《黃山志定本》

《黃山志》

《黃山翠微寺志》

《黃山志續集》

《黃山指南》

《徐霞客遊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