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軍師聯盟:高平陵之變,司馬懿背後站著滿朝文武|文史宴

桓大司馬|文

因為《三國演義》的描寫, 大家多會以為高平陵之變是司馬懿一個人掀翻了魏國朝廷, 其實不然, 司馬懿掀翻的只是專擅朝政、把持尚書台的曹爽一黨而已, 而滿朝文武幾乎都站在司馬懿一邊。 只不過政變的成果最後被司馬懿竊取, 讓人誤以為是司馬懿靠一己之力翻的身。

外戚與疏宗——皇帝控制政府的工具

1

要瞭解高平陵之變的性質, 先要瞭解當時公權私有的政治局面, 以及這種政治局面出現的原因, 這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時代。

漢初, 西漢皇室與豐沛功臣集團共天下, 宰相作為豐沛功臣集團的代表,

對皇權有諸多制約作用, 皇帝無法對政府運作干涉太深。 渾身王霸之氣的漢武帝即位後, 為了從宰相手上奪權, 大力提升身邊的侍中、尚書等小官的權力, 朝政先跟這些人商議再讓宰相去照辦。

這些人就是所謂的“中朝官”, 是皇帝的私人顧問團, 是皇權的延伸。 中朝官多數來自跟皇帝友好的佞幸, 或者寒門士子, 缺乏號召力, 必須找一個有身份的人來做他們的首領, 皇帝用起來才好得心應手。

有身份而又跟皇帝比跟政府親密的, 就只有皇帝的親戚了, 也就是宗室和外戚。 宗室中跟皇帝親屬近的對皇位有威脅, 還不能用, 得用血緣比較疏遠的宗室, 外戚則其權力完全來源於皇帝, 對皇帝的依附性更強,

所以漢朝皇帝比較傾向于任用外戚為大司馬大將軍, 幫自己執掌朝政。

如漢武帝重用皇后衛子夫的哥哥衛青、外甥霍去病和霍光, 漢昭帝重用上官皇后的祖父上官桀, 漢宣帝重用皇后許平君的叔叔許延壽、祖母家的表叔史高, 以及漢元帝皇后王政君家族在元、成、哀、平四帝時出現的五位大司馬大將軍(含王莽)。

漢元帝以後, 地方豪族日益壯大, 政府對社會的控制力持續下降, 但東漢皇帝選擇的外戚多出自功臣世家, 同時自身也是頂級豪族, 如扶風竇氏、南陽鄧氏、安定梁氏, 都各自出了幾任皇后, 他們的聲望和實力足以幫朝廷鎮定局勢。

在東漢皇帝大部分年幼即位的情況下, 外戚是皇權的重要保障, 像漢和帝時的竇憲、漢安帝時的鄧騭、漢順帝時的梁商、漢靈帝時的竇武等,

在幫小皇帝安定局面上都起過積極作用, 自身也有一定功業。

但外戚政治形成習慣以後, 有的外戚則會淩駕于皇帝之上, 甚至廢殺皇帝, 把皇權長期攥在自己手上, 如漢殤帝時的閻顯、漢桓帝時的梁冀等, 而且這樣的外戚往往權力欲極強, 胡作非為, 使外戚政治走向沒落。

然而, 無論外戚賢明與否, 因為他們手握皇權, 小皇帝長大後, 與他們的矛盾都會日趨尖銳。 小皇帝為了奪權, 經常利用家奴宦官幹掉外戚, 東漢王朝在外戚、宦官的交替專權之中就在跌落穀底, 走向覆亡。

曹魏建立之後, 懲于外戚政治的弊病, 有意娶宗族不強的寒門女子為皇后, 並且明令禁止母家干政,

外戚政治至此終結, 宦官則因為漢末以來的惡名, 更不可能主政, 曹魏皇帝的依靠物件遂轉向疏遠宗室。

曹丕明令禁止外戚干政

可以說外戚也好, 疏遠宗室也好, 宦官也好, 都是皇帝的私人, 是皇帝專權的工具。 只有依靠他們, 皇帝才能侵奪政府的權力,

否則就難以對政府指手畫腳, 皇帝的權利欲也就難以滿足。

老人政治——皇權與士族的消長

2

一般的觀點認為因曹魏防範宗室, 所以司馬氏篡權時沒有宗藩衛護, 導致江山易手, 於是建立晉朝的司馬炎反其道而行之, 重用宗室子弟為各州都督, 結果又導致皇族內部的自相殘殺。

但是這個觀點其實似是而非, 曹丕、曹叡確實是防範近支宗室, 曹丕對曹彰、曹植以及曹操其他兒子確實很苛刻, 因為他們有爭奪帝位的可能性, 但對親戚關係遠一些的疏遠宗室, 曹丕父子則推心置腹, 委以重任, 比如夏侯氏的夏侯尚、曹操的族子曹休、養子曹真, 因為他們也需要私人來支撐皇權。

而夏侯尚、曹休、曹真也確實為曹丕和曹叡出生入死, 絕無二心。尤其是曹真,本姓秦氏,因其父為救曹操而死,被曹操養如己子,於是在擬制宗族制下,自我認同為曹家子弟,為曹家奮戰不已。

但是,曹丕稱帝以後,曹家人都成了宗室,可以坐享榮華富貴,誰還肯去戰場上搏命,所以曹家的軍事人才立即斷層,只能吃以前的老本。

隨著夏侯尚、曹真、曹休的謝世,曹家人能打的基本死絕了,但吳蜀連續不斷的攻勢又不能派個不懂軍事的紈絝子弟去擋,於是曹叡不得不啟用外姓名將掌握方面軍權,先在東線起用滿寵,又在西線起用司馬懿。

但從東漢以來,士族日益壯大,在曹丕時代設立九品中正制後更是如虎添翼,尤其是曹丕、曹叡都是短命鬼,許多老臣在曹叡身後都會成為三朝、四朝元老,他們聲望崇高,能力卓越,連皇帝也不能不忌憚三分。曹叡快死時越想越怕,害怕身後社稷不保,決意把權力全部收回曹氏宗族手上。

所以他臨終時安排的顧命大臣是曹宇、夏侯獻、曹肇、曹爽、秦朗五人,這五人中,曹宇是曹叡的叔父,夏侯獻是疏宗夏侯氏的人物,曹肇是疏宗曹休之子,曹爽是曹操養子曹真之子,秦朗直接是曹操養子,是一水的曹氏宗族人物。

曹爽專權

這與兩漢皇帝使用外戚來保障皇權的性質其實是一樣的,只不過皇帝的工具從外戚變成了疏遠宗室而已,但無論外戚還是疏宗,其權力都來源於皇帝,他們能有此地位是因為是皇帝的親戚,而不是個人能力和業績,他們都是皇權集團的一員。

但這一任命受到中書監劉放、孫資的強烈反對,這也代表了朝廷大臣的壓力,最終曹叡只好作出妥協,讓宗族曹爽和朝廷大臣司馬懿共同輔政,曹家人和朝廷大臣算是各有了一個代表。

曹爽素無名位,面對司馬懿為首的老臣時全無自信,只好重用與曹氏關係密切的一些人才,與老臣們對抗。這些人包括曹操的養子何晏、夏侯尚之子夏侯玄、曹叡的兒女親家畢軌、曹操的老鄉丁斐之子丁謐等,都是有才幹、有謀略之人。

與老臣們對抗的具體方法,則是掌控尚書台。曹爽與司馬懿本來一起錄尚書事,但曹爽用丁謐之計,對司馬懿明升暗降,尊其為太傅,卻剝奪了其錄尚書事之權,此後曹爽獨霸尚書台,用尚書台的令旨左右朝廷事務,對老臣們步步進逼。

借雞下蛋——司馬懿成為曹爽

3

曹爽當權以後,用了幾年的時間讓老臣們紛紛靠邊站。掌控禁軍的領軍將軍蔣濟、掌管司法的廷尉高柔都被踢去當沒多少實權的三公。對於地方上,曹爽一黨也多有插手,比如用夏侯玄統領關中,奪西線主帥司馬懿的軍權,在東線主帥王淩那裡則安插同鄉文欽去掣肘。

當朝權基本到手以後,曹爽一黨因為多是官二代,還顯得特別倡狂。比如何晏嫌尚書台的吏部尚書盧毓(盧植之子)礙手礙腳,直接給他一擼到底;曹爽嫌曹叡留給他的大將軍長史孫禮太耿直,把孫禮一貶再貶。

因為倡狂,曹爽一黨又給老臣們留下許多口實。如曹爽偷偷使用皇帝的器物,時不時還睡個宮女,何晏等人私下裡瓜分國家的屯田等,以及曹爽一黨為了奪取關中軍權,大舉伐蜀,結果興勢山之戰卻慘敗而歸,都加劇了老臣們的不滿。

曹爽一黨幹的事,可以說是代表皇權侵奪政府權力,至於皇權代行者曹爽和皇帝曹芳之間有沒有矛盾,那是次要的,至少史無明載,可以說矛盾不明顯。至於曹爽謀朝篡位之說,史書裡更是明說了是司馬懿屈打成招,是沒影的事,電視劇為了激化矛盾衝突,才把這事坐實。

但皇權對政府侵奪得這麼明顯、這麼倡狂,會引起多大反彈?這是曹丕、曹叡都不敢幹的事,曹爽卻大幹特幹,而且還自我感覺良好,可以說是坐在火山口上而不自知。

老臣們為了政府行政正常化,也為了自身利益,私下也開始串聯。

司馬師能養三千死士而不被發覺,肯定是有老臣這邊的京城官員幫忙隱蔽的。高平陵之變當晚,三公中的太尉蔣濟親自出面勸降曹爽,司徒高柔接收曹爽大將軍府的部隊,九卿中的太僕王觀則接收曹爽之地曹羲統帥的中軍,而三公中剩下的一位司空王淩此時擔任東線主帥,也被曹爽擺過,也是站在司馬懿一邊的,曹魏元老陳群的兒子陳泰也參與了對曹爽的勸降。

高平陵之變

也就是說,三公九卿等所有元老、朝臣基本都站在司馬懿這邊,跟司馬懿合作放翻曹爽,司馬懿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只是他們中間只有司馬懿有兵,所以司馬懿做了帶頭大哥,看起來好像是他一個人在搞政變而已。

但是司馬懿奪權以後,有沒有讓政府行政正常化呢?沒有。司馬懿承襲了曹爽的一切做法,繼續讓蔣濟、高柔等三公靠邊站,繼續把皇權捏在手裡,而且準備把皇室從曹氏換成司馬氏。權力一旦集中,就很難再分散出去,而集權制度本身就是剝奪其他人的權力才得以達成,因此掌握權力的人不敢退出,害怕遭人清算。

而且司馬懿還變本加厲,為了給謀朝篡位鋪路,違背諾言,把曹爽等曹氏親友團中有才略的成員全部滅族,致使跟他一同許諾的蔣濟愧疚而死,而曹爽當初只是架空他的權力,對他並未進行人身迫害。可以說司馬懿劣化了遊戲規則,惡化了政治生態,說他是歷史罪人決不為過。

而晉朝建立後,司馬氏也承襲了曹氏的做法,對宗室進一步重用,不但用疏宗,還用近支宗室,而且讓他們軍權財權一把抓,結果導致了自相殘殺的八王之亂。

因此東晉時代,整個社會對皇權十分警惕,門閥政治下皇室無權,也難以表演自相殘殺。南朝皇權復興以後,宋齊梁陳無不重用宗室,翼衛皇室,於是八王之亂重演,宗室之間爆發一輪又一輪的殘殺,北朝隋唐也未能倖免。

直到唐玄宗設立十六宅管束藩王,剝奪其實權以後,皇室相殘才告一段落。因為從那時開始,皇帝的依靠勢力不再是宗室,而是官僚化的宦官,宋以後又演變為失去了獨立性的士大夫。

而高平陵之變,在這種大背景之下,不過是基於皇權的私人政治與政府的一次衝突,是皇權運行中的一次危機,而危機過後,皇權依舊淩駕於政府之上,因為從漢武帝開始,皇權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歡迎關注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注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絕無二心。尤其是曹真,本姓秦氏,因其父為救曹操而死,被曹操養如己子,於是在擬制宗族制下,自我認同為曹家子弟,為曹家奮戰不已。

但是,曹丕稱帝以後,曹家人都成了宗室,可以坐享榮華富貴,誰還肯去戰場上搏命,所以曹家的軍事人才立即斷層,只能吃以前的老本。

隨著夏侯尚、曹真、曹休的謝世,曹家人能打的基本死絕了,但吳蜀連續不斷的攻勢又不能派個不懂軍事的紈絝子弟去擋,於是曹叡不得不啟用外姓名將掌握方面軍權,先在東線起用滿寵,又在西線起用司馬懿。

但從東漢以來,士族日益壯大,在曹丕時代設立九品中正制後更是如虎添翼,尤其是曹丕、曹叡都是短命鬼,許多老臣在曹叡身後都會成為三朝、四朝元老,他們聲望崇高,能力卓越,連皇帝也不能不忌憚三分。曹叡快死時越想越怕,害怕身後社稷不保,決意把權力全部收回曹氏宗族手上。

所以他臨終時安排的顧命大臣是曹宇、夏侯獻、曹肇、曹爽、秦朗五人,這五人中,曹宇是曹叡的叔父,夏侯獻是疏宗夏侯氏的人物,曹肇是疏宗曹休之子,曹爽是曹操養子曹真之子,秦朗直接是曹操養子,是一水的曹氏宗族人物。

曹爽專權

這與兩漢皇帝使用外戚來保障皇權的性質其實是一樣的,只不過皇帝的工具從外戚變成了疏遠宗室而已,但無論外戚還是疏宗,其權力都來源於皇帝,他們能有此地位是因為是皇帝的親戚,而不是個人能力和業績,他們都是皇權集團的一員。

但這一任命受到中書監劉放、孫資的強烈反對,這也代表了朝廷大臣的壓力,最終曹叡只好作出妥協,讓宗族曹爽和朝廷大臣司馬懿共同輔政,曹家人和朝廷大臣算是各有了一個代表。

曹爽素無名位,面對司馬懿為首的老臣時全無自信,只好重用與曹氏關係密切的一些人才,與老臣們對抗。這些人包括曹操的養子何晏、夏侯尚之子夏侯玄、曹叡的兒女親家畢軌、曹操的老鄉丁斐之子丁謐等,都是有才幹、有謀略之人。

與老臣們對抗的具體方法,則是掌控尚書台。曹爽與司馬懿本來一起錄尚書事,但曹爽用丁謐之計,對司馬懿明升暗降,尊其為太傅,卻剝奪了其錄尚書事之權,此後曹爽獨霸尚書台,用尚書台的令旨左右朝廷事務,對老臣們步步進逼。

借雞下蛋——司馬懿成為曹爽

3

曹爽當權以後,用了幾年的時間讓老臣們紛紛靠邊站。掌控禁軍的領軍將軍蔣濟、掌管司法的廷尉高柔都被踢去當沒多少實權的三公。對於地方上,曹爽一黨也多有插手,比如用夏侯玄統領關中,奪西線主帥司馬懿的軍權,在東線主帥王淩那裡則安插同鄉文欽去掣肘。

當朝權基本到手以後,曹爽一黨因為多是官二代,還顯得特別倡狂。比如何晏嫌尚書台的吏部尚書盧毓(盧植之子)礙手礙腳,直接給他一擼到底;曹爽嫌曹叡留給他的大將軍長史孫禮太耿直,把孫禮一貶再貶。

因為倡狂,曹爽一黨又給老臣們留下許多口實。如曹爽偷偷使用皇帝的器物,時不時還睡個宮女,何晏等人私下裡瓜分國家的屯田等,以及曹爽一黨為了奪取關中軍權,大舉伐蜀,結果興勢山之戰卻慘敗而歸,都加劇了老臣們的不滿。

曹爽一黨幹的事,可以說是代表皇權侵奪政府權力,至於皇權代行者曹爽和皇帝曹芳之間有沒有矛盾,那是次要的,至少史無明載,可以說矛盾不明顯。至於曹爽謀朝篡位之說,史書裡更是明說了是司馬懿屈打成招,是沒影的事,電視劇為了激化矛盾衝突,才把這事坐實。

但皇權對政府侵奪得這麼明顯、這麼倡狂,會引起多大反彈?這是曹丕、曹叡都不敢幹的事,曹爽卻大幹特幹,而且還自我感覺良好,可以說是坐在火山口上而不自知。

老臣們為了政府行政正常化,也為了自身利益,私下也開始串聯。

司馬師能養三千死士而不被發覺,肯定是有老臣這邊的京城官員幫忙隱蔽的。高平陵之變當晚,三公中的太尉蔣濟親自出面勸降曹爽,司徒高柔接收曹爽大將軍府的部隊,九卿中的太僕王觀則接收曹爽之地曹羲統帥的中軍,而三公中剩下的一位司空王淩此時擔任東線主帥,也被曹爽擺過,也是站在司馬懿一邊的,曹魏元老陳群的兒子陳泰也參與了對曹爽的勸降。

高平陵之變

也就是說,三公九卿等所有元老、朝臣基本都站在司馬懿這邊,跟司馬懿合作放翻曹爽,司馬懿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只是他們中間只有司馬懿有兵,所以司馬懿做了帶頭大哥,看起來好像是他一個人在搞政變而已。

但是司馬懿奪權以後,有沒有讓政府行政正常化呢?沒有。司馬懿承襲了曹爽的一切做法,繼續讓蔣濟、高柔等三公靠邊站,繼續把皇權捏在手裡,而且準備把皇室從曹氏換成司馬氏。權力一旦集中,就很難再分散出去,而集權制度本身就是剝奪其他人的權力才得以達成,因此掌握權力的人不敢退出,害怕遭人清算。

而且司馬懿還變本加厲,為了給謀朝篡位鋪路,違背諾言,把曹爽等曹氏親友團中有才略的成員全部滅族,致使跟他一同許諾的蔣濟愧疚而死,而曹爽當初只是架空他的權力,對他並未進行人身迫害。可以說司馬懿劣化了遊戲規則,惡化了政治生態,說他是歷史罪人決不為過。

而晉朝建立後,司馬氏也承襲了曹氏的做法,對宗室進一步重用,不但用疏宗,還用近支宗室,而且讓他們軍權財權一把抓,結果導致了自相殘殺的八王之亂。

因此東晉時代,整個社會對皇權十分警惕,門閥政治下皇室無權,也難以表演自相殘殺。南朝皇權復興以後,宋齊梁陳無不重用宗室,翼衛皇室,於是八王之亂重演,宗室之間爆發一輪又一輪的殘殺,北朝隋唐也未能倖免。

直到唐玄宗設立十六宅管束藩王,剝奪其實權以後,皇室相殘才告一段落。因為從那時開始,皇帝的依靠勢力不再是宗室,而是官僚化的宦官,宋以後又演變為失去了獨立性的士大夫。

而高平陵之變,在這種大背景之下,不過是基於皇權的私人政治與政府的一次衝突,是皇權運行中的一次危機,而危機過後,皇權依舊淩駕於政府之上,因為從漢武帝開始,皇權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歡迎關注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注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