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歌手》張韶涵:有多少人,期待她再火一次!

張韶涵:隱形的力量

文 | 悟恩 圖 | 花瓣網

01

張韶涵進入觀眾視野靠的不是音樂, 是偶像劇。

彼時, 是2001年。

張韶涵簽約福茂唱片, 簽約的身份是歌手。

唱片未出, 卻先拍了電視劇。

《MVP情人》, 這是她主演的第一部偶像劇, 也憑藉此劇一炮而紅。

爆紅帶來的是更多的偶像劇資源, 於是就有了《海豚灣戀人》, 該劇的火爆程度, 從其主題曲《遺失的美好》成為當時KTV中年輕人的必點曲目可見一斑。 這是2003年。

翌年1月, 張韶涵發行首張專輯《Over The Rainbow》, 同年12月發行第二張專輯《歐若拉》。

這一年, 入圍第16屆“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演唱人, 成為當年最亮眼的新人。

2005年出演首部電影《短信一月追》;

2006年憑藉《愛殺17》一飾兩角入圍金鐘獎戲劇節目最佳女主角獎;同年推出專輯《潘朵拉》, 主打歌《隱形的翅膀》受到廣泛關注。

2007年, 她把《隱形的翅膀》唱上了央視春晚;

歌詞中飽含正能量的歌詞, 安慰、治癒、鼓勵了很多在奮鬥路上苦苦跋涉的年輕人。

再來就是2008年的《公主小妹》, 她憑藉《公主小妹》二度入圍電視“金鐘獎”戲劇節目最佳女主角獎;

《公主小妹》的故事很瑪麗蘇:善良堅強的麥秋穗, 灰姑娘變公主。

……

就如現實中張韶涵演藝之路的開局:沒有跑過龍套, 沒有經歷新人期, 每一部戲都是女主角。

沒有沸騰前的預熱, 沒有起飛前的滑翔。

開門即是雲端, 起點就是頂點。

一擊即中, 直接裂變。

然而, 裂變的背後, 是多年量變的積累。

這個公主, 也曾是個平凡無奇的鄰家“小妹”, 而今聽來充滿辨識度的溫暖嗓音, 在當初, 也曾被質疑是不適合唱歌的“壞嗓子”。

02

1982年1月19日, 張韶涵(Angela Zhang)出生於中國臺灣省桃園縣中壢市。

是一個普通家庭。

她在家中排行老大, 下面有一個弟弟, 一個妹妹。

是一直愛唱歌的, 天分也有, 至少聲音很有辨析度, 但總算不上老天賞飯, 甚至在成名前, 被人質疑過五音不全。

她不服。

那時臺灣流行唱KTV, 她就每個禮拜跑去唱兩三次, 就這樣把好嗓子給硬生生地“開發”出來了。

彼時, 母親是合唱團成員, 經常邊彈鋼琴邊唱歌給她聽。

成為歌手的夢想, 就此萌芽。

張韶涵念到小學四年級時, 隨家人移民新加坡, 但因為水土不服, 在那邊念了幾個月後, 又回中壢市繼續讀書。

老大向來獨立自主些, 也懂得體恤小的。

那時候, 母親開了一家牛排館, 叫“黑鬍子牛排館”。 張韶涵便在牛排館裡幫忙, 幹起了端菜、收盤子、洗碗的活兒。

而後, 爺爺把土地變賣, 資助他們全家移民加拿大。

於是, 六年級時, 張韶涵又隨家人到了加拿大定居, 連房子的油漆, 都是她自己刷的。

高中時, 她成為了加拿大溫斯頓爵士邱吉爾中等學校的學生。

此時,恰逢父親生意失敗,後又因心臟病不能正常工作,張韶涵身為家中長女,不得不挑起養家的重擔,洗車、送便當這樣的工作,她都幹過。

此時的她,才15歲。

與此同時,她的父母想讓她學唱歌,於是父親變賣家中值錢的東西支持她去學;而後,她陸續參加了很多歌唱比賽,其中不乏與妹妹張韶軒聯手的;

期間,她認真練習唱歌。

常常把大海當聽眾,獨自跑去海邊練習歌唱技巧,引起一眾外國遊客的好奇側目。

朝歌手的目標努力的路上,首先收穫的是比賽得到的獎品。

家裡的很多電器,都是她靠比賽贏回家的。

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歌手,是在張韶涵17歲時。

依然是比賽。

在“中廣流行之星”歌唱比賽上,她獲得加拿大賽區第一名,得以受邀前往臺灣省參加總決賽。

在總決賽上,她被評委林隆璿相中,並與之簽約。

合約在手,但張韶涵沒有放棄學業。

簽約後,她又回到加拿大繼續讀了兩年書,課餘時間則接受歌手的專業培訓。

在這期間收入微薄,只能靠到服裝店上班補貼生活費。

這樣的時間,長達兩三年。

03

事實上,張韶涵成名很快,但隕落得也很快。

2008年,因為家族遺傳性心臟病,她返回加拿大治療、休養。

同年,父母離婚。

其後,本該在事業發展期再迎巔峰的張韶涵,被瞬間推入了人生穀底,而推她一把的人不是別人,而是她的親生母親

——當她因患“心臟二尖瓣膜脫垂”前往加拿大治療時,母親偷偷卷走她的所有財產,還要求她每月支付30萬的贍養費加一套豪宅,更串通她舅舅誣陷她吸毒……

棄養、不孝、吸毒……

一連串的醜聞如暴風驟雨般襲來,隨之而來的就是質疑與謾駡。

身軀弱小,怎堪其擾?

無奈之下,張韶涵只能拿出尿檢以證清白,在媒體面前泣不成聲,“我沒吸毒”……

然而,當真相遭遇情緒,真相也會被弱化甚至抹殺。

張韶涵此時說的話,都被當作“辯解”。

連媒體告訴坊間的事實,都被解讀為“危機公關”。

有的指責,已經淪為人云亦云的、促狹的跟風,儘管它子虛烏有,儘管它的發生只是因為某些人或者某個人的別有用心。

在此過程中,更遭遇某女星的落盡下石,不但沒有站出來為她說話,更默默地接手她的代言,更吊軌的是,網上忽然出現了大量詆毀她的通稿。

口碑下滑,形象大跌。

黃金期竟如龍捲風,來得快,去得也快。

此時的張韶涵有太多想不通的為什麼了

——為什麼自己15歲開始掙錢養家,成名後更承擔了家中所有花費,為什麼還被生母轉移財產,並大罵不孝?

——為什麼自己在閨蜜事業低迷時幫扶提攜,閨蜜卻在自己低谷時背後捅刀?

——為什麼公司在她是頭號搖錢樹時對她百般寵愛,卻在她四面楚歌時,對她的困境視而不見?

當追問沒有答案,當失望累積成為絕望,當絕望過後,便是心如死灰。

魯豫曾問過張韶涵:“在遇到家裡不順的那些事的期間,會不會經常流淚?”

她說:“會,我會一個人望著天空常常問自己:為什麼是我。但有種痛,是眼淚都不足以能表達的。”

能怎麼辦呢?

她選擇淡出人們的視線。

這一離開,便是三年。

04

直至2012年,當大眾偶爾在播放機裡播放她的歌時,卻不知道她會不會重回大眾視線時,她攜著《有形的翅膀》專輯回來了。

在歌中,她唱道:隱形翅膀帶著我飛翔掠過那絕望找希望,你的力量卻是我身上真實的飛翔。

同樣的辨析度,同樣的溫暖和力量,同樣的勇敢和同樣的正能量。

此時,無論對當初的遭遇釋懷與否,她都用行動表明,她選擇了更積極地生活。

她依舊是她。

依然那麼張韶涵。

她攜著極具辨析度的嗓音,很有穿透力的高音。從《寓言》《遺失的美好》到《歐若拉》《手心的太陽》,從《隱形的翅膀》到《有形的翅膀》……

當中,有迂回婉轉的低吟淺唱,也有勇敢堅定的引吭高歌。

能陪你感受,聽你傾訴。

也能給你安慰,予你溫暖。

她能告訴你,有一種力量看似平淡如水,卻靜水流深。

有一種倔強看似順眼低眉,卻蘊含著一種面對生活不服輸、不妥協的,篤實的堅強。

是的,過往種種,教會張韶涵的是更強的適應力與學習力。

她開始自己當製作人、mv導演,更自畫MV分鏡頭,一筆一劃,一鏡一幀;

她開始設計自己的鞋子,創辦品牌鞋店時,放下老闆的身段,兢兢業業地,和員工一起折鞋盒、畫設計圖、過工序;

她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她開始健身,甚至買下一個島,自己當上了“島主”;

……

對於新技能,她有著一種“田羽希”式的熱情,“小瓶蓋”式的執著。

“好啊!我從不排斥任何新鮮的事物,也不拒絕任何的可能。我覺得如果我參加了真人秀,可能會嚇到你們!會讓你們看到和想像中不一樣的張韶涵。”

過去的傷害,最終沒能打倒她。這定是因為時間的功勞,也少不了她自我治癒的能力。

終歸是,當初的絕望,在而今的笑容已經不見蹤影。

張韶涵成了不折不扣的勵志女神。

很多年後,她說,面對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寧願把握好每一個今天。

05

張韶涵愛好音樂,更尊重音樂,尊重歌迷。

即使是那些傷痕累累的日子,她也從未想過放棄,仍然小心翼翼地保護著自己的嗓子。

她要求真唱

——“其實是個性使然吧,我出道十幾年,除非大型演出主辦方要求用還音,其他時候不管發燒、肚子疼都會堅持真唱。因為如果不用力氣唱歌,感覺就對不起坐在台下的人。”

所以,去年,她重回大眾視野,也選擇了以世界巡演的方式。

“我知道現在觀眾的選擇很多,管道也很多,但演唱會是我最真誠的表達方式之一,我會設計不同的橋段、配上不同的服裝、編曲,最大程度的唱出我的感情。我太珍惜與歌迷大合唱的瞬間,那種交流,說不出來,只能感受。”

這一次,當她成為《歌手》首發歌手的新聞發佈後,線民在評論裡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希望她能再火一次。

是的,不知道她這次會不會借助《歌手》的平臺再火一次,又會用她的音樂,向我們傳遞怎樣的力量與感受?

值得期待。

我是悟恩,週末快樂!

此時,恰逢父親生意失敗,後又因心臟病不能正常工作,張韶涵身為家中長女,不得不挑起養家的重擔,洗車、送便當這樣的工作,她都幹過。

此時的她,才15歲。

與此同時,她的父母想讓她學唱歌,於是父親變賣家中值錢的東西支持她去學;而後,她陸續參加了很多歌唱比賽,其中不乏與妹妹張韶軒聯手的;

期間,她認真練習唱歌。

常常把大海當聽眾,獨自跑去海邊練習歌唱技巧,引起一眾外國遊客的好奇側目。

朝歌手的目標努力的路上,首先收穫的是比賽得到的獎品。

家裡的很多電器,都是她靠比賽贏回家的。

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歌手,是在張韶涵17歲時。

依然是比賽。

在“中廣流行之星”歌唱比賽上,她獲得加拿大賽區第一名,得以受邀前往臺灣省參加總決賽。

在總決賽上,她被評委林隆璿相中,並與之簽約。

合約在手,但張韶涵沒有放棄學業。

簽約後,她又回到加拿大繼續讀了兩年書,課餘時間則接受歌手的專業培訓。

在這期間收入微薄,只能靠到服裝店上班補貼生活費。

這樣的時間,長達兩三年。

03

事實上,張韶涵成名很快,但隕落得也很快。

2008年,因為家族遺傳性心臟病,她返回加拿大治療、休養。

同年,父母離婚。

其後,本該在事業發展期再迎巔峰的張韶涵,被瞬間推入了人生穀底,而推她一把的人不是別人,而是她的親生母親

——當她因患“心臟二尖瓣膜脫垂”前往加拿大治療時,母親偷偷卷走她的所有財產,還要求她每月支付30萬的贍養費加一套豪宅,更串通她舅舅誣陷她吸毒……

棄養、不孝、吸毒……

一連串的醜聞如暴風驟雨般襲來,隨之而來的就是質疑與謾駡。

身軀弱小,怎堪其擾?

無奈之下,張韶涵只能拿出尿檢以證清白,在媒體面前泣不成聲,“我沒吸毒”……

然而,當真相遭遇情緒,真相也會被弱化甚至抹殺。

張韶涵此時說的話,都被當作“辯解”。

連媒體告訴坊間的事實,都被解讀為“危機公關”。

有的指責,已經淪為人云亦云的、促狹的跟風,儘管它子虛烏有,儘管它的發生只是因為某些人或者某個人的別有用心。

在此過程中,更遭遇某女星的落盡下石,不但沒有站出來為她說話,更默默地接手她的代言,更吊軌的是,網上忽然出現了大量詆毀她的通稿。

口碑下滑,形象大跌。

黃金期竟如龍捲風,來得快,去得也快。

此時的張韶涵有太多想不通的為什麼了

——為什麼自己15歲開始掙錢養家,成名後更承擔了家中所有花費,為什麼還被生母轉移財產,並大罵不孝?

——為什麼自己在閨蜜事業低迷時幫扶提攜,閨蜜卻在自己低谷時背後捅刀?

——為什麼公司在她是頭號搖錢樹時對她百般寵愛,卻在她四面楚歌時,對她的困境視而不見?

當追問沒有答案,當失望累積成為絕望,當絕望過後,便是心如死灰。

魯豫曾問過張韶涵:“在遇到家裡不順的那些事的期間,會不會經常流淚?”

她說:“會,我會一個人望著天空常常問自己:為什麼是我。但有種痛,是眼淚都不足以能表達的。”

能怎麼辦呢?

她選擇淡出人們的視線。

這一離開,便是三年。

04

直至2012年,當大眾偶爾在播放機裡播放她的歌時,卻不知道她會不會重回大眾視線時,她攜著《有形的翅膀》專輯回來了。

在歌中,她唱道:隱形翅膀帶著我飛翔掠過那絕望找希望,你的力量卻是我身上真實的飛翔。

同樣的辨析度,同樣的溫暖和力量,同樣的勇敢和同樣的正能量。

此時,無論對當初的遭遇釋懷與否,她都用行動表明,她選擇了更積極地生活。

她依舊是她。

依然那麼張韶涵。

她攜著極具辨析度的嗓音,很有穿透力的高音。從《寓言》《遺失的美好》到《歐若拉》《手心的太陽》,從《隱形的翅膀》到《有形的翅膀》……

當中,有迂回婉轉的低吟淺唱,也有勇敢堅定的引吭高歌。

能陪你感受,聽你傾訴。

也能給你安慰,予你溫暖。

她能告訴你,有一種力量看似平淡如水,卻靜水流深。

有一種倔強看似順眼低眉,卻蘊含著一種面對生活不服輸、不妥協的,篤實的堅強。

是的,過往種種,教會張韶涵的是更強的適應力與學習力。

她開始自己當製作人、mv導演,更自畫MV分鏡頭,一筆一劃,一鏡一幀;

她開始設計自己的鞋子,創辦品牌鞋店時,放下老闆的身段,兢兢業業地,和員工一起折鞋盒、畫設計圖、過工序;

她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她開始健身,甚至買下一個島,自己當上了“島主”;

……

對於新技能,她有著一種“田羽希”式的熱情,“小瓶蓋”式的執著。

“好啊!我從不排斥任何新鮮的事物,也不拒絕任何的可能。我覺得如果我參加了真人秀,可能會嚇到你們!會讓你們看到和想像中不一樣的張韶涵。”

過去的傷害,最終沒能打倒她。這定是因為時間的功勞,也少不了她自我治癒的能力。

終歸是,當初的絕望,在而今的笑容已經不見蹤影。

張韶涵成了不折不扣的勵志女神。

很多年後,她說,面對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寧願把握好每一個今天。

05

張韶涵愛好音樂,更尊重音樂,尊重歌迷。

即使是那些傷痕累累的日子,她也從未想過放棄,仍然小心翼翼地保護著自己的嗓子。

她要求真唱

——“其實是個性使然吧,我出道十幾年,除非大型演出主辦方要求用還音,其他時候不管發燒、肚子疼都會堅持真唱。因為如果不用力氣唱歌,感覺就對不起坐在台下的人。”

所以,去年,她重回大眾視野,也選擇了以世界巡演的方式。

“我知道現在觀眾的選擇很多,管道也很多,但演唱會是我最真誠的表達方式之一,我會設計不同的橋段、配上不同的服裝、編曲,最大程度的唱出我的感情。我太珍惜與歌迷大合唱的瞬間,那種交流,說不出來,只能感受。”

這一次,當她成為《歌手》首發歌手的新聞發佈後,線民在評論裡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希望她能再火一次。

是的,不知道她這次會不會借助《歌手》的平臺再火一次,又會用她的音樂,向我們傳遞怎樣的力量與感受?

值得期待。

我是悟恩,週末快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