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湧動的原力,不滅的傳奇!寫在《星戰8》熱映時

時間回溯到1977年, 好萊塢天才電影人喬治·盧卡斯的銀幕史詩巨制《星球大戰:新希望》橫空出世, 就此開啟了科幻電影的全新時代。

于接下裡的悠長歲月裡, 盧卡斯及其麾下的盧卡斯影業圍繞著“星球大戰”這一品牌先後推出數部電影續作, 外加大量的小說、遊戲、漫畫等衍生文娛產物, 令“星球大戰”的魅力影響了全世界的數代人。 “星球大戰”系列的成功也讓盧卡斯本人賺得盆滿缽滿——據悉, 截止2015年, 僅《星球大戰》電影系列前六部曲的票房收入就高達59億美元。

不過, 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 大多數國內觀眾對“星球大戰”的瞭解, 還僅限於那幾部《星球大戰》系列真人電影, 但實際上, 《星球大戰》系列真人電影之外的“星戰”傳奇要更加精彩。 所以今天借著《星戰8》國內熱映的機會, 筆者就和大家一起聊聊這個橫跨40餘年的偉大系列。

從EU傳說講起

這還得從盧卡斯說起, 繼電影《星球大戰:新希望》票房大賣後, 盧卡斯便開始思考如何將“星球大戰”的IP品牌文化價值給最大化地延續下去。 在拍攝《新希望》的續集《帝國反擊戰》時, 盧卡斯便萌生出為天行者盧克的爹即黑勳爵維達樹碑立傳的想法, 盧卡斯甚至還雄心勃勃地籌備將黑勳爵的故事同樣以三部曲的形式在大銀幕上予以呈現。

在這一層動機的推動下, 盧卡斯無比霸道地將電影《帝國反擊戰》的章節序號從原定的“EP2”改為“EP5”, 於是乎《帝國反擊戰》最終以《星球大戰Episode V》的名號上映。

緊接著, 盧卡斯影業開始向協力廠商提供“星球大戰”的IP授權,

讓後者圍繞著“星球大戰”這一主題打造出大量主題衍生文娛產物。 這些作品不僅為盧卡斯影業創造了極為可觀的收益, 另一方面還絕好地對“星球大戰”的世界觀做了補完與擴充, 最後就連盧卡斯影業也不得不對此予以高度重視, 正式將這些協力廠商作品所涉及到的情節素材等統稱為“星球大戰衍生宇宙”(Star Wars Expanded Universe, 以下均簡稱為EU)。

受益於“眾人拾柴火焰高”, EU的劇情從數萬年前西斯帝國與舊共和國的生死鬥一直講到了天行者盧克的曾孫輩, 其內容之宏大與瑰麗多彩甚至遠超電影原著本身。 以電影《絕地武士歸來》之後的劇情為例:在EU裡皇帝並沒有死透, 而是借助黑暗原力和克隆技術重生, 在這之前義軍聯盟還一度被索龍元帥這個超級軍閥引領的帝國逼入絕境,

至於銀河外星系種族“遇戰瘋人(Yuuzhan Vong)”的入侵戰爭, 更是EU編年史中帶有濃墨重彩的一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 在EU裡絕地武士等核心角色的戰力均被提升到近乎魔幻的水準——比如盧卡斯大神心中的“傑克蘇”盧克(注:盧卡斯的昵稱為盧克, 你懂得)被盧卡斯欽定賦予了秒天秒地的威能, 什麼徒手搓黑洞、跨光年瞬移都不算啥事兒。 當然咯, 正面角色集體開掛, 反派們也紛紛不甘示弱, 好比舊共和國時期的西斯尊主動不動就用原力榨幹一整顆星球的生機, 或是引爆一整個小行星系來給自己助興, 簡直是吊打除了放電就是玩陰謀伎倆的正傳電影版皇帝不解釋, 更“歪打正著”地驗證了電影《新希望》裡達斯維達所聲稱得“與原力相比,毀滅星球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並不是咱盧導一時文青病發作。

就筆者個人而言,EU中相對比較帶感的三大系列當屬“帝國陰影”(Shadows of the Empire)系列、“索龍三部曲”(Grand Admiral Thrawn Ttrilogy)系列以及“黑暗帝國”(Dark Empire)系列。其中“帝國陰影”系列同時涉及小說、漫畫、遊戲等,其劇情首度填補了電影《帝國反擊戰》同《絕地武士歸來》之間的故事空白——銀河系第一犯罪集團黑日的頭目兼人機戀狂魔西佐王子因為天行者盧克而同戀子狂魔達斯維達硬剛上了,你猜結果會怎麼遭?

另外,“帝國陰影”系列的原聲帶還是少數非約翰·威廉姆斯這位配樂大師參與的“星球大戰”主題音樂作品,不過品質同樣非常出眾。

出自著名作家蒂莫西·紮恩(Timothy Zahn)之手的“索龍三部曲”則講述繼皇帝在死星二號駕崩後,此前一直在戍邊的帝國元帥索龍率領帝國殘餘力量同根基未穩的新共和國政府之間的戰爭交鋒。儘管索龍一身雄才大略,最終依舊飲恨于天行者盧克那喪心病狂的主角光環,甚至盧克還在挫敗索龍霸業的途中順手賺到了老婆瑪拉·捷德。“索龍三部曲”的主題小說至今仍被很多“星戰”粉絲奉為經典,更憑藉著自身過硬的素質入選“20世紀最受歡迎的100套科幻和奇幻小說”,還是此榜單中唯一入選的“星戰”題材作品。

至於“黑暗帝國”則由盧卡斯影業聯合黑馬漫畫公司打造,其劇情直接承接“索隆三部曲”。在“黑暗帝國”裡,被達斯維達殺死的皇帝強勢復活,並化身龍傲天狂虐共和國,而盧克為了找到對抗重生版皇帝的方法,不惜拜皇帝為師……“黑暗帝國”系列的一大核心賣點就是無論是正角還是反角均瘋狂爆種,而諸多威力不輸死星的終極武器也是輪番登場,讓人看得大呼過癮。

同樣值得大書特書的還有“星球大戰”主題的改編電子遊戲。其實早在電影《新希望》上映後的次年,就有一款未經盧卡斯影業官方授權卻頂著《星球大戰》名號的“盜版”遊戲問世,而這家“盜版商”也是大有來頭——正是喬幫主的蘋果公司。這款游走于侵權邊緣的遊戲採用了磁帶作為載體,玩法很簡單,就是打飛機,而且是打帝國的TIE戰機,連劇情介紹都和官方一摸一樣,但只要留意磁帶上logo的拼寫就不難看出端倪(區別於官方拼寫“Star Wars”)。

公認第一款獲得盧卡斯影業官方授權的電子遊戲是出自玩具巨頭Kenner之手的《戰鬥命令》(Battle Command),問世於1979年,遊戲長這樣:

隨著電子遊戲產業成為下一個“金礦”,很多傳統行業的巨頭企業紛紛殺入(比如某家主營紙牌和賭博機的11區會社),盧卡斯影業自然也不甘落後,在1982年創立自己的電子遊戲部門LucasArts。早先LucasArts主要負責開發諸多基於《星球大戰》、《奪寶奇兵》等自家電影IP改編而成的遊戲,再就是代理上述IP的電子遊戲改編授權並負責發行。此外,時不時LucasArts也會推出諸如《猴島小英雄》系列、《法外行》、《冥界狂想曲》、《急速天龍》等為代表的原創IP精品作。

說起早期“星球大戰”主題電子遊戲所涉及的類型,從空戰模擬類、動作冒險類、策略類等均一應俱全。更有意思的是,雖說遊戲圈素來有“(影視)改編遊戲必爛”的說法,然而“星球大戰”的改編電子遊戲在大多數時候並不受此定律影響。

不相信的話我們隨便舉幾個例子:《X翼》、《TIE戰機》以及《俠盜中隊》系列,至今仍是老玩家們所公認的空戰模擬遊戲精品之作;“帝國陰影”系列同名遊戲的N64版是1997年最暢銷的N64遊戲之一,該作在早期開發階段還曾獲得任天堂傳奇遊戲人宮本茂的指導;由LucasArts打造的FPS遊戲《星球大戰:黑暗軍團》則頂著來自《毀滅公爵》和《毀滅戰士2》的巨大市場壓力狂賣數百萬份,嘗到甜頭的LucasArts乾脆在該作的基礎上打造出“絕地武士”系列,後者同時對應數款遊戲續作、主題小說、手辦周邊等,不可不謂成功。

順帶一提,LucasArts的母公司盧卡斯影業對這些“星戰”改編遊戲也高度重視,甚至曾經借遊戲來交代一些真人電影所沒講到的細節,比如電影《新希望》裡義軍手中的死星設計圖來源,就被LucasArts先後通過《X翼》、《黑暗軍團》等遊戲作品做過解答。

有必要指出的是,儘管EU直接催生了無數為“星戰”粉絲所津津樂道的角色與故事,但正所謂福禍相依,由於參與“建設”的作者太多,難免會出現劇情混亂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情況,比如前面筆者提過的死星設計圖落入義軍手中之經歷在EU裡就有多個不同故事版本。

對於這種問題,盧卡斯影業採取的解決方法是設立專門的劇情部門,對所有官方乃至經過官方授權的協力廠商衍生作品的劇情設定進行匯總、歸類並分級,其中電影原著的劇情設定為最高級別,其下又有四個次級,“權威性”依次遞減,而如果出現兩部或多部同級別作品中的劇情設定出現相互衝突的情況,則以最新作品為依據。

當然大夥都知道,這之外其實還另有2個“創世神”隱藏評級,其一乃盧卡斯本人,正是他欽定了天行者盧克的“古往今來天下第一絕地武士”之身份,至於另一位“創世神”嘛,呵呵,呵呵呵呵呵……

“星球大戰”的新生

前面提到早在籌備《帝國反擊戰》時盧卡斯便打算搞一個“黑勳爵”三部曲,而多年以後盧卡斯到底是實現了自己的野望,這便是在(老)“星戰”粉絲心中褒貶不一的《前傳》系列。

打1999年起,頂著《前傳》名號的新“星戰”三部曲陸續登陸大銀幕。且說《前傳》三部曲的主軸乃克隆人戰爭,而在電影《新希望》裡,克隆人戰爭僅僅在盧克同老年歐比旺的對話中被簡單提及,但於《前傳》系列中盧卡斯卻不惜用多部電影來對此予以大手筆的細緻刻畫。

事實也證明:盧卡斯贏了。

得益于其時電腦CG技術的飛躍式發展,《前傳》三部曲的特效更炫更贊,成功吸引新一代粉絲入坑。奈何盧卡斯似乎是出於一種老年人的文青情懷,他為《前傳》三部曲加入太多政治以及言情戲份,結果令很多習慣《正傳》三部曲那古典騎士冒險傳奇風格的“星戰”粉絲甚為不爽,這種不爽甚至還連累了盧卡斯為年輕版黑勳爵選定的男星海頓·克裡斯滕森。

平心而論,我大海頓儘管演技確實不咋地,但也絕對沒爛到讓人“慘不忍睹”的水準,實際上筆者一直認為海頓在片中滿滿溢出的中二范其實是完美契合年輕版黑勳爵的角色定位。當然,至少盧卡斯本人是相當認可海頓的,比如他老人家不惜在2004版《絕地武士歸來》裡將黑勳爵的英靈通過CG技術替換成海頓,壓根不考慮老粉絲以及黑勳爵原演員的抗議,就是任性~

《前傳》三部曲完結後,意(qian)猶(mei)未(zhuan)盡(gou)的盧卡斯並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果,考慮到真人電影拍攝週期長、花費大,盧卡斯及其麾下的盧卡斯影業想到了一個討巧的辦法來繼續講述“星球大戰”未盡的傳奇:拍動畫片。

於是“克隆人戰爭”系列遂應運而生。

“克隆人戰爭”系列受益於動畫這種高效率文娛載體,極好地擴充了世界觀,令歐比旺、安納金等一眾主要角色的形象變得更加豐滿,還順帶為電影裡的重要角色如杜庫伯爵、達斯摩爾、波巴菲特、喬巴卡等人的故事做了補完,一些原屬於EU評級的劇情要素,比如黑日犯罪集團、達斯貝恩等,亦通過動畫獲得官方正史的承認,更不用提“克隆人戰爭”系列還捧紅了諸如阿索卡、文崔斯等原創角色。尤為關鍵的是,《克隆人戰爭》由於其偏低的受眾年齡定位,成功為盧卡斯影業培養了更多的新生代“星戰”粉絲。

與此同時,LucasArts也開始迎來變動:進入21世紀後,出於盈利考慮,LucasArts開始逐步將重心從自主研發轉移到IP授權上,而玩家亦因此迎來了不少“星球大戰”改編電子遊戲新作,除了那些圈錢意味明顯的電影同檔改編性質作品,大多數的“星球大戰”改編遊戲的素質都相當不錯。

此期間的精品“星球大戰”遊戲包括但不限於:久負盛名的老牌RPG大廠Bioware打造的《星球大戰:舊共和國武士》系列,EA旗下素有“星戰”版《戰地》之稱的《星球大戰:戰爭前線》系列,融合小隊策略和FPS玩法的《共和國突擊隊》,前Westwood遺老打造的RTS作品《星球大戰:戰火帝國》,玩法童趣味十足的《樂高星球大戰》,以及LucasArts本部開發、由盧卡斯本人參與指導的“無雙割草流”遊戲《星球大戰:原力釋放》等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Bioware操刀的《舊共和國武士》系列直接基於EU的舊共和國劇情線打造,對應有數款續作以及一款網遊,附帶小說、漫畫等周邊,至今仍被很多粉絲認定為史上最佳的“星球大戰”改編電子遊戲系列。

迪士尼時代的星戰

2012年10月30日,美國娛樂巨頭迪士尼公司耗資40.5億美元收購盧卡斯影業。實際上,此前迪士尼同盧卡斯影業就有多次深度商業合作,而迪士尼對“星球大戰”這個超吸金IP向來是垂涎已久,早就想收入囊中。

2014年4月26日,迪士尼宣佈,為更好地經營“星球大戰”IP,除電影六部曲和CG動畫片《克隆人戰爭》外,其它已有的“星戰”衍生作品(即EU)統統被降級為“傳說”級別(沒錯,第二“創世神”出手了),只有經由迪士尼主導的“星球大戰”作品之相關劇情設定才是正史。

換言之,迪士尼決心對“星球大戰”IP來一次重啟。

此消息傳開後,無數“星戰”粉絲頓時怒了,不僅是出自對迪士尼蠻橫霸道的反感,也因為這意味著他們過去通過在EU作品上投入大量精力物力所獲得的粉絲認同感將立即清零,一時間網路上對迪士尼的口誅筆伐達到了巔峰。

對此,迪士尼官方淡淡地回應稱,根據盧卡斯影業的調查顯示,為《星戰》電影貢獻票房的,98%的人都不是骨灰級星戰迷,而迪士尼需要的是讓更多的新觀眾入場,故而推翻舊有設定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

無論如何,消化了“星球大戰”IP的迪士尼很快就將自己的宣言付諸行動——已經步入佳境的《克隆戰爭》動畫劇集被無情腰斬,取而代之的是《義軍崛起》,其劇情設在電影《西斯的復仇》和《新希望》之間,並且製作品質較之《克隆戰爭》有明顯退(sheng)步(qian)。當然要說《義軍崛起》的亮點也不是沒有,但也無非是老面孔達斯摩爾、阿索卡(需要指出這兩人全部被迪士尼發了便當,算是“惡意致敬”吧)以及EU人氣角色索龍元帥的出場而已。這還沒完,迪士尼接著還對“星球大戰”IP的漫畫授權、遊戲改編授權等重新做了分配。

真正牽動粉絲心弦的,還屬同大眾闊別10年的電影續集《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實際上,該片逾20億美元的票房收入毫無疑問是成功的,但與此同時,該片也是異常失敗的,甚至不客氣地講,《原力覺醒》就是迪士尼將《新希望》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拍一遍的產物。通過用一票老演員來賣情懷的啃老本式做法且不提,新角色蕾伊那晦澀不明的身世背景毫無疑問有編劇故弄玄虛窮賣弄的意味在內,而大反派斯諾克更是不知從哪蹦出來的。最要命的是,為了賺取觀眾的眼淚,迪士尼居然還給索羅船長發了便當,是可忍孰不可忍啊啊啊啊……就連盧卡斯本人也對《原力覺醒》頗有微詞,抨擊迪士尼就像是買走自己孩子的“白人奴隸販子”。

慘遭“毒手”的還包括“星球大戰”的衍生改編電子遊戲。2013年4月3日,迪士尼宣佈終止所有LucasArts的遊戲專案並解聘大多數員工,LucasArts自此後全面轉型為IP授權公司。此前正在緊密打造的《星球大戰1313》,曾被盧卡斯親自指定為一款聚焦知名角色波巴·菲特的重磅級動作冒險遊戲,其玩法帶有濃郁的“《神秘海域》”特色,也在迪士尼介入後被取消(此後又由EA接手)。

同年5月,迪士尼宣佈將“星戰”IP的PC/主機平臺遊戲改編授權獨家打包出售給EA,這也意味若有其他PC/主機遊戲廠商想研發“星球大戰”主題電子遊戲,必須得讓EA分一杯羹。至於EA的首款重磅級星戰題材遊戲作品乃基於“寒霜3”引擎打造的《星球大戰:前線》,該作由《戰地》系列開發者DICE負責,是一款帶有單人訓練關卡的多人連線對戰遊戲,其問世後在玩家群中所取得的反響可以說是褒貶不一,不過依舊賣出了逾一千萬份的驚人銷量,讓EA高層大喜過望。

按照EA的解釋,《星球大戰:前線》之所以沒有單人劇情關卡,主要是因為現在的玩家都不再關注單人模式,此言論也在遊戲圈引發軒然大波,隨即EA又改口稱是為了配合電影《原力覺醒》的上映才不得已而為之。在《原力覺醒》熱映的同期,EA特別基於電影裡出現的Jakku星球而推出了新DLC,而若干年後外傳性質電影《俠盜一號》登陸大銀幕,EA如法炮製大玩聯動,同樣斬獲商業上的成功。

繼電影《原力覺醒》刷新票房紀錄但口碑折戟後,迪士尼緊接著推出了製作精良的外傳電影《俠盜一號》,該片以正史口吻解釋了義軍手中死星設計圖紙的來源(實際上盜取死星設計圖的劇情梗早就被LucasArts過去的星戰衍生遊戲玩爛了),其風格定位更類似《正傳》三部曲,更有甄子丹、姜文等亞洲影星傾力加盟,再加上塔金總督、黑勳爵、莉亞公主等角色的回歸,成功賺得部分“星戰”粉絲的支持。

接著迪士尼便推出新三部曲的第二作《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

似乎是出於一種“革新”意味,《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預告中的“星球大戰”Logo首度採用了紅色字體而非昔日招牌式的金色字體設計,劇情設計也在刻意回避那些已經為“星戰”迷耳熟能詳的套路:本片給天行者盧克發了便當,蕾伊的身份也被揭開——她並沒有什麼特別神奇的出身,再結合迪士尼在電影上映前夕鄭重其事地表示《星球大戰10》以後的電影作品將不在聚焦天行者家族的傳奇,迪士尼“顛覆過往”的決(yin)心(mou)已經顯露無疑。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口碑明顯好過前作,但薄弱的劇情依舊是短板。截至筆者截稿時,其全球累計票房已順利突破10億美元,但要再現或超越《原力覺醒》的20億美元票房奇跡,幾乎沒戲。

對於遊戲玩家而言,電影熱映同期,EA也成功通過《星球大戰:前線2》怒“蹭”了一波存在感。老實講《星球大戰:前線2》的素質並不差,特別是光考慮到EA專門為該作打造了被收錄到“星球大戰”官方正史的單人劇情關卡這一點就頗值得粉絲點贊,奈何迪士尼要求EA為本作植入氪金元素(根據EA方面的說法),結果公眾形象本來就不太好的EA最終在遊戲正式發售前全面挑起玩家對微交易系統的怒火,徹底淪為眾矢之的。見勢不妙的迪士尼立即甩鍋給EA,讓後者有苦也說不出。好在乘著電影席捲全球的熱潮,加上發售後幾次大幅更新,《星球大戰:前線2》還是收穫了不錯的成績,奪得了2017年11月美國遊戲銷量榜的第二名。

目前EA名下還有2款“星球大戰”改編遊戲專案處在開發中,其中一款原本由《死亡空間》的開發商Visceral Games負責,遊戲的主創之一是前《神秘海域》系列創意總監艾米·漢尼恩(Amy Hennig),很多跡象顯示這款遊戲其實就是此前被迪士尼砍掉的《星球大戰1313》,不過隨著Visceral Games在2017年關門大吉,該專案已經被轉移到EA麾下的其它工作室,命運如何依然未可知。

另一款“星球大戰”遊戲專案則更加備受玩家關注,其開發者為Respawn Entertainment,一家由前《使命召喚:現代戰爭》系列前開發團隊成員組建的遊戲工作室,其代表作還包括近年來大受好評的《泰坦天降》系列。就在2017年11月,EA宣佈耗資4.55億美元收購Respawn,也讓我們對那款仍處於保密階段的“星球大戰”遊戲多了幾分期待。

寫在最後

猶記得《新希望》上映後,著名導演科波拉對盧卡斯說了一句話:“你創立了一個宗教”。

我們都知道,他所言非虛。

更“歪打正著”地驗證了電影《新希望》裡達斯維達所聲稱得“與原力相比,毀滅星球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並不是咱盧導一時文青病發作。

就筆者個人而言,EU中相對比較帶感的三大系列當屬“帝國陰影”(Shadows of the Empire)系列、“索龍三部曲”(Grand Admiral Thrawn Ttrilogy)系列以及“黑暗帝國”(Dark Empire)系列。其中“帝國陰影”系列同時涉及小說、漫畫、遊戲等,其劇情首度填補了電影《帝國反擊戰》同《絕地武士歸來》之間的故事空白——銀河系第一犯罪集團黑日的頭目兼人機戀狂魔西佐王子因為天行者盧克而同戀子狂魔達斯維達硬剛上了,你猜結果會怎麼遭?

另外,“帝國陰影”系列的原聲帶還是少數非約翰·威廉姆斯這位配樂大師參與的“星球大戰”主題音樂作品,不過品質同樣非常出眾。

出自著名作家蒂莫西·紮恩(Timothy Zahn)之手的“索龍三部曲”則講述繼皇帝在死星二號駕崩後,此前一直在戍邊的帝國元帥索龍率領帝國殘餘力量同根基未穩的新共和國政府之間的戰爭交鋒。儘管索龍一身雄才大略,最終依舊飲恨于天行者盧克那喪心病狂的主角光環,甚至盧克還在挫敗索龍霸業的途中順手賺到了老婆瑪拉·捷德。“索龍三部曲”的主題小說至今仍被很多“星戰”粉絲奉為經典,更憑藉著自身過硬的素質入選“20世紀最受歡迎的100套科幻和奇幻小說”,還是此榜單中唯一入選的“星戰”題材作品。

至於“黑暗帝國”則由盧卡斯影業聯合黑馬漫畫公司打造,其劇情直接承接“索隆三部曲”。在“黑暗帝國”裡,被達斯維達殺死的皇帝強勢復活,並化身龍傲天狂虐共和國,而盧克為了找到對抗重生版皇帝的方法,不惜拜皇帝為師……“黑暗帝國”系列的一大核心賣點就是無論是正角還是反角均瘋狂爆種,而諸多威力不輸死星的終極武器也是輪番登場,讓人看得大呼過癮。

同樣值得大書特書的還有“星球大戰”主題的改編電子遊戲。其實早在電影《新希望》上映後的次年,就有一款未經盧卡斯影業官方授權卻頂著《星球大戰》名號的“盜版”遊戲問世,而這家“盜版商”也是大有來頭——正是喬幫主的蘋果公司。這款游走于侵權邊緣的遊戲採用了磁帶作為載體,玩法很簡單,就是打飛機,而且是打帝國的TIE戰機,連劇情介紹都和官方一摸一樣,但只要留意磁帶上logo的拼寫就不難看出端倪(區別於官方拼寫“Star Wars”)。

公認第一款獲得盧卡斯影業官方授權的電子遊戲是出自玩具巨頭Kenner之手的《戰鬥命令》(Battle Command),問世於1979年,遊戲長這樣:

隨著電子遊戲產業成為下一個“金礦”,很多傳統行業的巨頭企業紛紛殺入(比如某家主營紙牌和賭博機的11區會社),盧卡斯影業自然也不甘落後,在1982年創立自己的電子遊戲部門LucasArts。早先LucasArts主要負責開發諸多基於《星球大戰》、《奪寶奇兵》等自家電影IP改編而成的遊戲,再就是代理上述IP的電子遊戲改編授權並負責發行。此外,時不時LucasArts也會推出諸如《猴島小英雄》系列、《法外行》、《冥界狂想曲》、《急速天龍》等為代表的原創IP精品作。

說起早期“星球大戰”主題電子遊戲所涉及的類型,從空戰模擬類、動作冒險類、策略類等均一應俱全。更有意思的是,雖說遊戲圈素來有“(影視)改編遊戲必爛”的說法,然而“星球大戰”的改編電子遊戲在大多數時候並不受此定律影響。

不相信的話我們隨便舉幾個例子:《X翼》、《TIE戰機》以及《俠盜中隊》系列,至今仍是老玩家們所公認的空戰模擬遊戲精品之作;“帝國陰影”系列同名遊戲的N64版是1997年最暢銷的N64遊戲之一,該作在早期開發階段還曾獲得任天堂傳奇遊戲人宮本茂的指導;由LucasArts打造的FPS遊戲《星球大戰:黑暗軍團》則頂著來自《毀滅公爵》和《毀滅戰士2》的巨大市場壓力狂賣數百萬份,嘗到甜頭的LucasArts乾脆在該作的基礎上打造出“絕地武士”系列,後者同時對應數款遊戲續作、主題小說、手辦周邊等,不可不謂成功。

順帶一提,LucasArts的母公司盧卡斯影業對這些“星戰”改編遊戲也高度重視,甚至曾經借遊戲來交代一些真人電影所沒講到的細節,比如電影《新希望》裡義軍手中的死星設計圖來源,就被LucasArts先後通過《X翼》、《黑暗軍團》等遊戲作品做過解答。

有必要指出的是,儘管EU直接催生了無數為“星戰”粉絲所津津樂道的角色與故事,但正所謂福禍相依,由於參與“建設”的作者太多,難免會出現劇情混亂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情況,比如前面筆者提過的死星設計圖落入義軍手中之經歷在EU裡就有多個不同故事版本。

對於這種問題,盧卡斯影業採取的解決方法是設立專門的劇情部門,對所有官方乃至經過官方授權的協力廠商衍生作品的劇情設定進行匯總、歸類並分級,其中電影原著的劇情設定為最高級別,其下又有四個次級,“權威性”依次遞減,而如果出現兩部或多部同級別作品中的劇情設定出現相互衝突的情況,則以最新作品為依據。

當然大夥都知道,這之外其實還另有2個“創世神”隱藏評級,其一乃盧卡斯本人,正是他欽定了天行者盧克的“古往今來天下第一絕地武士”之身份,至於另一位“創世神”嘛,呵呵,呵呵呵呵呵……

“星球大戰”的新生

前面提到早在籌備《帝國反擊戰》時盧卡斯便打算搞一個“黑勳爵”三部曲,而多年以後盧卡斯到底是實現了自己的野望,這便是在(老)“星戰”粉絲心中褒貶不一的《前傳》系列。

打1999年起,頂著《前傳》名號的新“星戰”三部曲陸續登陸大銀幕。且說《前傳》三部曲的主軸乃克隆人戰爭,而在電影《新希望》裡,克隆人戰爭僅僅在盧克同老年歐比旺的對話中被簡單提及,但於《前傳》系列中盧卡斯卻不惜用多部電影來對此予以大手筆的細緻刻畫。

事實也證明:盧卡斯贏了。

得益于其時電腦CG技術的飛躍式發展,《前傳》三部曲的特效更炫更贊,成功吸引新一代粉絲入坑。奈何盧卡斯似乎是出於一種老年人的文青情懷,他為《前傳》三部曲加入太多政治以及言情戲份,結果令很多習慣《正傳》三部曲那古典騎士冒險傳奇風格的“星戰”粉絲甚為不爽,這種不爽甚至還連累了盧卡斯為年輕版黑勳爵選定的男星海頓·克裡斯滕森。

平心而論,我大海頓儘管演技確實不咋地,但也絕對沒爛到讓人“慘不忍睹”的水準,實際上筆者一直認為海頓在片中滿滿溢出的中二范其實是完美契合年輕版黑勳爵的角色定位。當然,至少盧卡斯本人是相當認可海頓的,比如他老人家不惜在2004版《絕地武士歸來》裡將黑勳爵的英靈通過CG技術替換成海頓,壓根不考慮老粉絲以及黑勳爵原演員的抗議,就是任性~

《前傳》三部曲完結後,意(qian)猶(mei)未(zhuan)盡(gou)的盧卡斯並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果,考慮到真人電影拍攝週期長、花費大,盧卡斯及其麾下的盧卡斯影業想到了一個討巧的辦法來繼續講述“星球大戰”未盡的傳奇:拍動畫片。

於是“克隆人戰爭”系列遂應運而生。

“克隆人戰爭”系列受益於動畫這種高效率文娛載體,極好地擴充了世界觀,令歐比旺、安納金等一眾主要角色的形象變得更加豐滿,還順帶為電影裡的重要角色如杜庫伯爵、達斯摩爾、波巴菲特、喬巴卡等人的故事做了補完,一些原屬於EU評級的劇情要素,比如黑日犯罪集團、達斯貝恩等,亦通過動畫獲得官方正史的承認,更不用提“克隆人戰爭”系列還捧紅了諸如阿索卡、文崔斯等原創角色。尤為關鍵的是,《克隆人戰爭》由於其偏低的受眾年齡定位,成功為盧卡斯影業培養了更多的新生代“星戰”粉絲。

與此同時,LucasArts也開始迎來變動:進入21世紀後,出於盈利考慮,LucasArts開始逐步將重心從自主研發轉移到IP授權上,而玩家亦因此迎來了不少“星球大戰”改編電子遊戲新作,除了那些圈錢意味明顯的電影同檔改編性質作品,大多數的“星球大戰”改編遊戲的素質都相當不錯。

此期間的精品“星球大戰”遊戲包括但不限於:久負盛名的老牌RPG大廠Bioware打造的《星球大戰:舊共和國武士》系列,EA旗下素有“星戰”版《戰地》之稱的《星球大戰:戰爭前線》系列,融合小隊策略和FPS玩法的《共和國突擊隊》,前Westwood遺老打造的RTS作品《星球大戰:戰火帝國》,玩法童趣味十足的《樂高星球大戰》,以及LucasArts本部開發、由盧卡斯本人參與指導的“無雙割草流”遊戲《星球大戰:原力釋放》等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Bioware操刀的《舊共和國武士》系列直接基於EU的舊共和國劇情線打造,對應有數款續作以及一款網遊,附帶小說、漫畫等周邊,至今仍被很多粉絲認定為史上最佳的“星球大戰”改編電子遊戲系列。

迪士尼時代的星戰

2012年10月30日,美國娛樂巨頭迪士尼公司耗資40.5億美元收購盧卡斯影業。實際上,此前迪士尼同盧卡斯影業就有多次深度商業合作,而迪士尼對“星球大戰”這個超吸金IP向來是垂涎已久,早就想收入囊中。

2014年4月26日,迪士尼宣佈,為更好地經營“星球大戰”IP,除電影六部曲和CG動畫片《克隆人戰爭》外,其它已有的“星戰”衍生作品(即EU)統統被降級為“傳說”級別(沒錯,第二“創世神”出手了),只有經由迪士尼主導的“星球大戰”作品之相關劇情設定才是正史。

換言之,迪士尼決心對“星球大戰”IP來一次重啟。

此消息傳開後,無數“星戰”粉絲頓時怒了,不僅是出自對迪士尼蠻橫霸道的反感,也因為這意味著他們過去通過在EU作品上投入大量精力物力所獲得的粉絲認同感將立即清零,一時間網路上對迪士尼的口誅筆伐達到了巔峰。

對此,迪士尼官方淡淡地回應稱,根據盧卡斯影業的調查顯示,為《星戰》電影貢獻票房的,98%的人都不是骨灰級星戰迷,而迪士尼需要的是讓更多的新觀眾入場,故而推翻舊有設定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

無論如何,消化了“星球大戰”IP的迪士尼很快就將自己的宣言付諸行動——已經步入佳境的《克隆戰爭》動畫劇集被無情腰斬,取而代之的是《義軍崛起》,其劇情設在電影《西斯的復仇》和《新希望》之間,並且製作品質較之《克隆戰爭》有明顯退(sheng)步(qian)。當然要說《義軍崛起》的亮點也不是沒有,但也無非是老面孔達斯摩爾、阿索卡(需要指出這兩人全部被迪士尼發了便當,算是“惡意致敬”吧)以及EU人氣角色索龍元帥的出場而已。這還沒完,迪士尼接著還對“星球大戰”IP的漫畫授權、遊戲改編授權等重新做了分配。

真正牽動粉絲心弦的,還屬同大眾闊別10年的電影續集《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實際上,該片逾20億美元的票房收入毫無疑問是成功的,但與此同時,該片也是異常失敗的,甚至不客氣地講,《原力覺醒》就是迪士尼將《新希望》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拍一遍的產物。通過用一票老演員來賣情懷的啃老本式做法且不提,新角色蕾伊那晦澀不明的身世背景毫無疑問有編劇故弄玄虛窮賣弄的意味在內,而大反派斯諾克更是不知從哪蹦出來的。最要命的是,為了賺取觀眾的眼淚,迪士尼居然還給索羅船長發了便當,是可忍孰不可忍啊啊啊啊……就連盧卡斯本人也對《原力覺醒》頗有微詞,抨擊迪士尼就像是買走自己孩子的“白人奴隸販子”。

慘遭“毒手”的還包括“星球大戰”的衍生改編電子遊戲。2013年4月3日,迪士尼宣佈終止所有LucasArts的遊戲專案並解聘大多數員工,LucasArts自此後全面轉型為IP授權公司。此前正在緊密打造的《星球大戰1313》,曾被盧卡斯親自指定為一款聚焦知名角色波巴·菲特的重磅級動作冒險遊戲,其玩法帶有濃郁的“《神秘海域》”特色,也在迪士尼介入後被取消(此後又由EA接手)。

同年5月,迪士尼宣佈將“星戰”IP的PC/主機平臺遊戲改編授權獨家打包出售給EA,這也意味若有其他PC/主機遊戲廠商想研發“星球大戰”主題電子遊戲,必須得讓EA分一杯羹。至於EA的首款重磅級星戰題材遊戲作品乃基於“寒霜3”引擎打造的《星球大戰:前線》,該作由《戰地》系列開發者DICE負責,是一款帶有單人訓練關卡的多人連線對戰遊戲,其問世後在玩家群中所取得的反響可以說是褒貶不一,不過依舊賣出了逾一千萬份的驚人銷量,讓EA高層大喜過望。

按照EA的解釋,《星球大戰:前線》之所以沒有單人劇情關卡,主要是因為現在的玩家都不再關注單人模式,此言論也在遊戲圈引發軒然大波,隨即EA又改口稱是為了配合電影《原力覺醒》的上映才不得已而為之。在《原力覺醒》熱映的同期,EA特別基於電影裡出現的Jakku星球而推出了新DLC,而若干年後外傳性質電影《俠盜一號》登陸大銀幕,EA如法炮製大玩聯動,同樣斬獲商業上的成功。

繼電影《原力覺醒》刷新票房紀錄但口碑折戟後,迪士尼緊接著推出了製作精良的外傳電影《俠盜一號》,該片以正史口吻解釋了義軍手中死星設計圖紙的來源(實際上盜取死星設計圖的劇情梗早就被LucasArts過去的星戰衍生遊戲玩爛了),其風格定位更類似《正傳》三部曲,更有甄子丹、姜文等亞洲影星傾力加盟,再加上塔金總督、黑勳爵、莉亞公主等角色的回歸,成功賺得部分“星戰”粉絲的支持。

接著迪士尼便推出新三部曲的第二作《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

似乎是出於一種“革新”意味,《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預告中的“星球大戰”Logo首度採用了紅色字體而非昔日招牌式的金色字體設計,劇情設計也在刻意回避那些已經為“星戰”迷耳熟能詳的套路:本片給天行者盧克發了便當,蕾伊的身份也被揭開——她並沒有什麼特別神奇的出身,再結合迪士尼在電影上映前夕鄭重其事地表示《星球大戰10》以後的電影作品將不在聚焦天行者家族的傳奇,迪士尼“顛覆過往”的決(yin)心(mou)已經顯露無疑。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口碑明顯好過前作,但薄弱的劇情依舊是短板。截至筆者截稿時,其全球累計票房已順利突破10億美元,但要再現或超越《原力覺醒》的20億美元票房奇跡,幾乎沒戲。

對於遊戲玩家而言,電影熱映同期,EA也成功通過《星球大戰:前線2》怒“蹭”了一波存在感。老實講《星球大戰:前線2》的素質並不差,特別是光考慮到EA專門為該作打造了被收錄到“星球大戰”官方正史的單人劇情關卡這一點就頗值得粉絲點贊,奈何迪士尼要求EA為本作植入氪金元素(根據EA方面的說法),結果公眾形象本來就不太好的EA最終在遊戲正式發售前全面挑起玩家對微交易系統的怒火,徹底淪為眾矢之的。見勢不妙的迪士尼立即甩鍋給EA,讓後者有苦也說不出。好在乘著電影席捲全球的熱潮,加上發售後幾次大幅更新,《星球大戰:前線2》還是收穫了不錯的成績,奪得了2017年11月美國遊戲銷量榜的第二名。

目前EA名下還有2款“星球大戰”改編遊戲專案處在開發中,其中一款原本由《死亡空間》的開發商Visceral Games負責,遊戲的主創之一是前《神秘海域》系列創意總監艾米·漢尼恩(Amy Hennig),很多跡象顯示這款遊戲其實就是此前被迪士尼砍掉的《星球大戰1313》,不過隨著Visceral Games在2017年關門大吉,該專案已經被轉移到EA麾下的其它工作室,命運如何依然未可知。

另一款“星球大戰”遊戲專案則更加備受玩家關注,其開發者為Respawn Entertainment,一家由前《使命召喚:現代戰爭》系列前開發團隊成員組建的遊戲工作室,其代表作還包括近年來大受好評的《泰坦天降》系列。就在2017年11月,EA宣佈耗資4.55億美元收購Respawn,也讓我們對那款仍處於保密階段的“星球大戰”遊戲多了幾分期待。

寫在最後

猶記得《新希望》上映後,著名導演科波拉對盧卡斯說了一句話:“你創立了一個宗教”。

我們都知道,他所言非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