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左宗棠病逝于福州前線,臨終前說三十六個字,令人無限敬仰

左宗棠, 作為晚清重臣, 一代名將, 其志其行, 令後人敬仰。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 他尚是一介“山野草民”, 就提出“練魚屯、設碉堡、簡水卒、練親兵、設水寨、省調發,

編泊埠之船, 設造船之廠, 講求大筏軟帳之利, 更造炮船、火船之式”等具體禦敵措施。

咸豐二年, 當太平天國大軍圍攻長沙, 省城危急之際, 左宗棠在郭嵩燾等人的勸勉下, 應湖南巡撫張亮基之聘出山, 投入到了保衛大清江山的陣營。 左宗棠“晝夜調軍食, 治文書”、“區畫守具”, 各種建議都被採納, 並立即付諸實施, 終於使太平軍圍攻長沙三個月不下, 撤圍北去。 左宗棠一生的功名也就從此開始。

他的一生, 為捍衛祖國領土、主權完整而作出的最大貢獻, 就是力排眾議, 克服種種困難, 率師一舉收復新疆地區。 還反復重申:國家領土寸尺不能讓人。 最後, 清政府採納了左宗棠的意見, 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委以籌兵、籌餉以及指揮西征軍的全權。

在收復新疆的過程中及新疆重歸版圖後, 左宗棠力圖“為新疆劃久安長治之策”。 在經濟上, 他著力於減輕賦稅, 修築道路, 興修水利, 推廣蠶絲;在政治上提出“設行省, 改郡縣”, 先後五次奏請在新疆建省以鞏固國家統一。

收復新疆是左宗棠一生中的得意之筆, 也是中國近代抵抗外侮史上(除抗日戰爭外), 中華民族難得一見的勝利。 這一壯舉不但為全體中國人所讚歎, 也得到外國有識之士的高度評價。 1890年, 有位叫史密斯的美國人, 在他的著作《中國人的氣質》一書中評論道:“左宗棠的‘農墾大軍’徹底完成了它的使命, 其偉績可以這樣評論:在任何現代國家的史冊上都是卓著的。 ”

進入19世紀80年代, 法國侵略者于吞併越南南部後, 繼續進攻北越, 並覬覦我國西南地區, 甚至瘋狂叫囂“必須征服那個巨大的中華帝國”。 面對侵略者的步步緊逼, 時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左宗棠清醒地認識到“竊謂和局可暫不可常, 其不得已而出於戰,

乃意中必有之事”。 基於這樣的判斷, 他立即行動起來, 巡視沿江炮臺, 校閱民間漁團, 部署長江口防務, 力主援越抗法。

1884年8月, 法國不宣而戰, 其海軍襲擊了福建水師和馬尾船廠, 中法戰爭正式爆發。 左宗棠以72歲的高齡及衰病之軀, 被任為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

並於12月14日進駐福州。 一抵前線, 他立即佈置防務, 親自巡視馬江兩岸, 又派軍乘漁船偷渡援台。 並請移福建巡撫于臺灣, 邁出了臺灣建省的過渡性一步。

1885年9月5日, 左宗棠病逝于福州前線, 臨終口授遺折:“越事和戰, 中國強弱一大關鍵也。 臣督師南下, 迄未大伸撻伐, 張我國威, 懷恨平生, 不能瞑目。 ”

“絕口不談和議事, 千秋獨有左文襄!”可以說, 左宗棠是個鷹派人物, 在祖國飽受欺淩、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時代, 以其錚錚鐵骨, 報國豪情, “鋒穎凜凜向敵”, 足以令後人百世景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