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建設資本市場強國須處理好統一監管和各方積極參與的關係

(上接A1版)

《證券日報》記者:與發達國家相比, 目前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短板在哪裡?可從哪些方面補齊?

劉哲:我國資本市場發展需要加強市場制度建設和監管制度的協調。 市場制度決定了資本供給效率和供給成本, 一個良好的金融制度, 能夠有效引導資金在市場的作用下, 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 向著高品質經濟社會發展方向流動。 金融制度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制度, 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價值, 就在於在儲蓄者和企業之間用最優的成本架起一座橋樑。 同樣的, 注重監管協調, 也是補齊資本市場短板的重要方面。

《證券日報》記者:您認為提升我國資本市場競爭力可以從哪些方面著力?

劉哲:提升我國資本市場競爭力需要從完善市場化體制機制、提升上市公司的品質、推動資本市場國際化進程等三方面入手。

第一, 市場化、規範化的體制機制是基礎。 在監管部門完善上市、資訊披露、並購重組、退市制度、問責制度等市場機制的同時, 還要發揮市場各參與主體的力量, 在監管、投資者教育、專業服務機構盡責等多方面形成合力。 讓投機炒作、忽悠式並購受到嚴厲懲處;讓仲介服務機構發揮專業的作用;讓有轉型動力的傳統企業的需求得到滿足, 讓新興產業得以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得到發展, 讓有協同效應的產業,

能夠通過並購重組實現優勢互補。

第二, 提升上市公司的品質是核心。 新興產業的不斷成長和優質上市公司的穩定增長是資本市場不斷發展壯大的核心競爭力, 脫離了實體經濟的新動能, 資本市場就會失去長期發展的動力。 一方面可以通過IPO讓好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 另一方面通過依法、合規的並購重組, 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 吸收優質資源進入資本市場。

第三, 積極穩妥推動資本市場國際化進程, 建立與國際市場的互聯互通機制, 引導價值投資理念的形成, 進而倒逼市場機制的完善和上市公司治理能力的提升, 提升國際投資者對於中國資本市場的認知度和認可度, 實現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

《證券日報》記者:您對提高上市公司品質有何具體建議?

劉哲:2016年3月份以來, 證券監管層著力於宣導和推行IPO常態化, 這對於緩解IPO“堰塞湖”, 拓展企業融資管道, 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 彌補金融體系短板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但需要重視的是, 不能把發展直接融資簡單等同于增加IPO數量, 完善直接融資的基礎金融制度, 注重“品質”的提升, 是發展直接融資的基礎和治本之策。

同樣, 強化和完善退市制度, 也不應僅僅將標準局限於財務資料, 而應把決定權更多地交給市場。 比如, 公司市值較低或公眾持股市值、持股數較低等市場指標, 也可以納入到退市的標準中。

總之, 資本市場需要通過深化制度改革, 讓有發展前景的公司能有機會上市,

讓差的公司、圈錢的公司能夠被很好地鑒別出來, 提高上市公司的品質。 這個品質並不是簡單通過財務指標進行“質檢”, 而是要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 讓市場和投資者來“質檢”, 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